组卷网 > 高中语文综合库 > 作家作品 > 中国现当代文学 > 其他中国现当代作家
题型:现代文阅读 难度:0.65 引用次数:60 题号:8429286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古风

娘患绝症,似炕头如豆的残灯,该安排后事了。可治病欠债,愁绪胀得狗饶胸闷,蹲草团上抱头苦思…

妻,守在娘的炕头,沉默良久,说:“明儿个蒋庄会,只有卖咱那头牛……”

狗饶惊得身一颤:“牛是咱家的宝……”

“反正俺不忍咱娘薄走!”

思虑再三,狗饶依妻之意:卖牛!

路远。狗饶早吃饭,揣俩锅饼。棚里牵牛,牛挣缰绳,叫声凄楚。狗饶嘴对牛耳:“无奈呀!”牛汪着泪随狗饶上路,边走边扭头回望,恋家之情催狗饶心酸。

到会已近午时,拴住牛,狗饶坐旁边等人问价……等到会上人稀,竟无人问津。狗饶急躁,起身吼:“谁买牛—”

总算有个铁塔似的黑汉过来问:“咋卖?”

“您说……您说……”狗饶激动得口吃。

黑汉衣襟下攥住狗饶两个手指,松开,再攥住五个手指,注视着狗饶的脸色。

“25块?”

“嗯。”

“30!”

“27!”

未经中间人,成交!

黑汉伸手怀里抓钱,愣住了,抱歉道:“忘带钱了。”

狗饶抓紧缓绳,失望。

黑汉找来块青瓦,掰两半,递给狗饶一半,说:“明儿个午时,烽火台对瓦过钱!”

狗饶卖牛心切,稍加犹豫,说:“一言为定!”

“决不食言!”

狗饶松开缰绳,拿出锅饼,递黑汉一个,吃罢,揣着半片瓦回家……

守在娘炕头盼归心焦的妻,见狗饶回来,忙挑亮油灯,热饭,端夫手里,问:“卖了?”

“卖了。”

“多少?”

“27块!”

“中!钱哩?”

狗饶放下碗筷,掏出那半片瓦。

“破瓦片能当钱?”

“明儿个去烽火台对瓦过钱。”

“哪儿的买家儿?”

狗饶蒙了:咋就没问那黑汉家住哪儿哩!

妻愕然,双手捂住脸哭了:“咋惩傻哩——”

狗饶和妻辗转反侧,一夜没合眼…日头一竿子高了,还闷在炕上思忖:“是否去烽火台?

唉,去!”

妻劝他:“枉然,家歇吧。”

狗饶饭也没心吃,揣上那半个凉瓦片,没精打采地朝烽火台挪…

日头偏西了,狗饶才蹭到。四野碱荒耀眼,一望无际:烽火台上荆蒿丛生,迎风抖动,前不见村后不着店,恐惧陡然袭上发梢

突然,那黑汉猛虎般自荆蒿间跃出,一拳击倒狗饶,怒吼:“你个龟孙,咋不守信约?等得我饥又饥渴又渴!七尺汉子岂有说话不算之理!”

狗饶爬起身,不觉哪儿疼,掏出那半片瓦。

黑汉对得严丝合缝,吧唧声摔了,当面验清钱,白花花的现洋哗啦地上一扔,大步流星地走人。

狗饶喊:“哪庄儿哩?”

黑汉头也不回:“彭告——”

狗饶欣喜若狂地颠回家,已是掌灯时分。夫妻俩兴奋得鸡叫了也没睡意,正说着话儿,忽听“哗哗”的牛叫,耳熟,出来一瞧,牛又回来!惊喜之余,狗饶和妻商定:明儿个给那黑汉送牛……

1.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小说以狗饶卖牛为线索,从无奈卖牛,到牛被人牵走却没拿到钱,最后买牛人没有食言,送钱给狗饶,牛又回来。情节一波三折,引人入胜。
B.小说中狗饶夫妻开始愁苦,但拿到钱后却变得兴奋,一方面因为以为失去的钱却失而复得,另一方面因为他们觉得从此不会再因为钱烦恼了。
C.文章写等候过久的黑汉时仅用几十个字,就从动作、语言等方面生动简洁地刻画出了一个性格豪爽直率、诚实守信的人物形象。
D.文章最后写牛自己回来,和前文写狗饶卖牛时牛“汪着泪随狗饶上路,边走边扭头回望”
2.试分析小说作者以“古风”为题的用意。
3.请简要赏析画线句子的作用。

相似题推荐

现代文阅读 | 适中 (0.65)
【推荐1】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红豆树下

陈歆耕

①在绵密的江南细雨中,我伫立在常熟古里红豆山庄的红豆树旁。当年钱谦益和柳如是共同生活的红豆山庄,已了无踪迹,只余一片废墟,“硕果”仅存的只有这一棵见证了当年钱柳缠绵情史的红豆树。

②我撑着雨伞,夹在数十位观者之中。听不清大家围着红豆树在窃窃私语些什么。有着近五百年历史的红豆树,躯干之粗须数人伸臂合抱;虽已经是初春时节,可是它仍然面容枯槁,似有满腹忧愁;它的枝丫挺立,如利刃般直刺蓝天苍穹……

③唐代王维的咏红豆诗最有名:“红豆生南国,春来发几枝。愿君多采撷,此物最相思。”可是,江南春雨,却催不出这古老红豆树的新枝,它已经有80年未开花结果,到哪里去采撷红豆?远近的老百姓把它视为“神树”,逢年过节,有很多善男信女来树下烧香跪拜。我猜想这些善男信女在心中祈祷些什么。希望红豆“神树”给他们带来纯真美满的婚姻爱情?抑或不育不孕者希冀“神树”治好他们的生理疾患?可是,他们是拜错了“神”的呀,要知道,钱柳爱情最终是以令人唏嘘感叹的悲剧落幕的,而这棵红豆树也有如此漫长的年头未开花结果了,它还能管得了人间情爱的“开花结果”之事吗?

④我收起了雨伞,索性让细雨淅淅沥沥地滴落在自己的面颊上。流连在红豆古树下,我想得最多的,还是写出传世史著杰作《柳如是别传》的国学大儒陈寅恪先生。他在谈萌发写作此著缘起时说:“昔岁旅居昆明,偶购得常熟白茆港钱氏故园中红豆一粒,因有笺释钱柳因缘诗之意,迄今二十年……”在史海跋涉20年,用文言文写就、80余万字、厚厚三大卷的《柳如是别传》,让很多人不理解:一位史学大儒为何要耗费如许光阴,为柳如是——一位沦落风尘的青楼女子作传?其实,只要熟悉柳如是全部人生经历的人就会明白,陈寅恪先生为柳如是作传,其意旨不在为钱柳姻缘留下翔实的历史记载,或传播一段轰动一时又为世俗所诟病的爱情佳话。他是为一位奇女子作传,是为一种伟大的人格和魂魄作传。而柳氏这样一种“风骨”,与寅恪先生倡导的“独立之精神,自由之思想”,在血脉、心灵上则是相通的。寅恪先生以此大著“痛哭古人,留赠来者”。我们这些后来者,在面对先生的精神遗产时,是否存有几分愧疚呢?

⑤据记载,在钱牧斋80岁大寿时,柳如是为老公在胎仙阁做寿,恰逢红豆树二三十年后又一次花开满树,她从阁前的红豆树上觅得仅有的一颗红豆,作为寿礼呈上,使钱谦益大喜过望。红豆有情,可显然不是为钱某人开花结果的——钱氏在明灭后降清失节不说,又不愿过隐居生活,遂不听柳氏的反复劝说,非要到清廷去谋一官半职。柳氏则坚决不肯随同前往,做降臣命妇。没有想到,钱氏到京后不被重用,半年后只好托病回老家。他的仕途失意,成全了柳氏在田园山水间安享夫妻生活的愿望。我坚信,有生命的美丽的红豆之花,肯定是为从内而外皆美洁如玉的柳如是而开的。

⑥世间空余“钱牧斋”,“如是”风骨何处寻?

⑦从柳如是到陈寅恪,昂然挺立、傲视红尘的红豆古树,可以看作是他们人格的象征吗?

⑧我觉得,需要到红豆古树下跪拜的,倒是那些缺钙、患“软骨病”的人。

⑨可惜的是,此刻,在红豆树的废墟周围,推土机正在发出轰鸣,施工车辆穿梭往来,一座再造的红豆山庄将在这里重现。令我忧虑的是:人工再现的雕梁画栋、小桥流水的红豆山庄,加上熙来攘往的红男绿女,反倒会把孑然孤傲的红豆古树给淹没了——我更欣赏它现在的模样,一副卓而不群的身姿!

⑩绵密的细雨,依旧淅淅沥沥地下着。不知道红豆古树何时能再发出新枝?何时能再开花结果?它那古老沧桑的面容,给我带来的是无限惆怅和忧思……

(选自《光明日报》,有删改)

注:①柳如是(1618~1664),秦淮名姬,20余岁时,嫁给了年过半百的大官僚钱谦益。清军兵临城下,柳氏劝钱与其一起投水殉国,钱沉思无语,柳氏“奋身欲沉池水中”,却被钱氏硬拖住。

1.下列对文本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最恰当的一项是
A.红豆是爱情的象征,本文将它象征的纯美爱情进行了深化和升华,表达出了对红豆树的敬佩,同时又藏有无尽的忧愁。
B.文章开篇以红豆树旁的废墟来反衬红豆树的古老、沧桑、孤傲,红豆树和废墟营造出一种凄凉的氛围,饱含作者的忧郁之情。
C.第⑥段主要运用了借喻的修辞,表达了如今社会上如“钱牧斋”一样不顾名节贪慕荣华的人很多,而像“如是”一样精神独立、思想自由、内外皆美的人却已很难见到。
D.这篇说理性较强的散文以一种凝重的笔调来行文,字里行间都流露出了作者直面红豆树而产生的对现实生活的情感和评价。
2.作者为什么要花较多的笔墨叙写陈寅恪撰写《柳如是别传》这件事?
3.作者通过写作本文,表达了自己对待历史的观点态度,试结合文本内容加以探究。
2019-06-26更新 | 38次组卷
现代文阅读 | 适中 (0.65)
【推荐2】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

目前关于数字经济最权威的定义是620杭州峰会发布的《二十国集团数字经济发展与合作倡议》,该倡议提出,数字经济是指以使用数字化的知识和信息作为关键生产要素、以现代信息网络作为重要载体、以信息通信技术(ICT)的有效使用作为效率提升和经济结构优化的重要推动力的一系列经济活动。《数字经济: 中国创新增长新动能》一书认为,数字经济的特征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数据成为驱动经济发展的关键生产要素; 数字基础设施成为新的基础设施; 数字素养成为对劳动者和消费者的新要求; 供给和需求的界限日益模糊; 人类社会、网络世界和物理世界日益融合。

中国数字经济发展近年来之所以突飞猛进,至2016年中国成为仅次于美国的世界第二大数字经济体,主要是因为国家“互联网+”行动计划推动了数字技术与传统经济的创新融合。马化腾指出,对于数字经济与传统制造业的融合,国家应当有更加系统的规划,从顶层设计开始改变,由需求引发供给,通过云、大数据、柔性制造,让生产资料得到效率最佳的配置,真正让数据提升效率、爆发力量。

(摘编自牛禄清《数字经济革命》)


材料二 :

大力发展数字经济,会催生出许多新产业、新业态和新模式,继而创造大量的就业机会。腾讯研究院《中国“互联网+”数字经济指数(2017)报告》显示,中国数字经济在2016年大致带来280万新增就业,占2016年全年新增就业人口的21%。波士顿咨询公司(BCG)发布的《迈向2035:4亿数字经济就业的未来》报告中,用下图显示对2015-2035年中国数字经济的规模、渗透率以及就业容量做出的测算和预计:


(摘编自纪雯雯《数字经济与未来的工作》)


材料三:

据世界银行发布的《2016年世界发展报告: 数字红利》预测,中国目前55%-77%的就业岗位容易在未来因技能含量低而被取代,印度的比例为43%一69%,经合组织国家为57%。可见,随着技术的不断进步、经济结构的不断调整,技术性失业或结构性失业将一直持续。数字经济对就业的现实挑战还表现在城乡之间、东西部之间、各阶层之间的数字鸿沟(数字基础设施、软硬件环境、数字素养层面的差异) 有扩大化趋势。另外,原有的国民经济和就业统计体系、劳动保障法律法规、产业就业政策以及经济社会保障体制已经难以造应数字经济的迅猛发展。

(摘编自牛禄清《数字经济对就业的影响》)

1.下列对材料二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2016年,中国数字经济创造大量就业机会,新增就业人口占当年全部新增就业人口五分之一强。
B.据BCG测算和预计,2015-2035年间中国数字经济蓬勃发展,其规模、就业容量和渗透率都不断增长。
C.据BCG测算和预计,中国数字经济渗透率在2015-2025年间快速提升,其中2020-2025年间尤为迅猛,之后十年间提升较缓。
D.据BCG预计,2035年中国数字经济规模将近16万亿美元,就业容量超过4亿人; 两者增量最大的时期分别是2025-2030.2020-2025 年间。
2.下列对材料的相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正确的两项是
A.G20杭州峰会发布的《二十国集团数字经济发展与合作倡议》深刻揭示了数字经济的本质属性,因而该倡议书中这一定义获得公众一致认同。
B.正因为国家“互联网+”行动计划推动了数字技术与传统经济的创新融合,中国数字经济发展近年来才能突飞猛进,使我国成为世界第二大数字经济体。
C.国家在数字经济发展上居于主导地位,应该采取措施让生产资料得到最佳配置,引领和推动数字经济与传统制造业融合。
D.发展数字经济面临持续的技术性失业或结构性失业,还有各地域和阶层拥有的差异正在变大的数字资源和个人数字素养,以及一些陈旧的体系体制、政策和法律法规的挑战。
E.数字经济能提升生产效率,优化经济结构,创造新的就业机会,也会造成失业、数字鸿沟、新旧冲突等社会问题,应谨慎发展,可以慢一点,稳一点。
3.根据上述材料,提出中国应对数字经济发展的建议。
2018-04-22更新 | 60次组卷
现代文阅读 | 适中 (0.65)
【推荐3】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用思想照亮人生

——心地光明的当代君子叶朗

孙焘

74岁的叶朗先生还在给学生上课。他对学生的研究写作有一个慢快慢建议。他说,选一个有新意、有价值而且自己能掌握得住的题目是比较难的,所以选题的过程要慢,要十分慎重。一旦确定了选题,就要立即上马,进入写作状态,不要拖延。大致成形之后,就可以在从容的心态中开始精细打磨、修改,力求达到本人现有水平的最高限度。

其实,慢快慢不仅是一种做科研的方法,也可以看作是先生一生为学道路的写照。

从1955年考入北京大学哲学系,到开始中国美学的学术研究,先生的学术选题阶段经历了20年的时间。随着学术环境的好转,先生很快进入到一个创造力勃发的快的阶段。从上世纪70年代末到80年代末的十年间,先生连续写作出版了《中国小说美学》(1982年)、《中国美学史大纲》(1985年)两部专著,又带领研究生集体撰写并出版了《现代美学体系》(1988年)。

从《现代美学体系》到学术专著《美学原理》(2009年,翌年出版彩色插图本《美在意象》),中间也相隔了20年。《美学原理》在已提出的意象、感兴的基础上,加入了人生境界的概念。先生在这部著作里强调,审美活动的价值在于提升人的境界,造成一种宽广的胸襟和光风霁月的气象,使人追求一种更有意义、更有价值、更有情趣的人生。这是美育的最终意义,也是所有人文教育的目标。

先生的学术道路是一个整体,贯穿着他对审美活动的总概括:美在意象。这句话意在指出:人通过在心中生成的具有完整意蕴的意象来感知世界的面貌,领会事物的意义,寄寓自己的情感。在意象世界的生成过程中,人感受到美的存在。先生有一篇文章专门讨论柳宗元的美不自美,因人而彰的命题。他指出,柳宗元的这句话揭示了一个美学理论问题:美不能脱离人的精神心灵而独立存在。彰用西方哲学的语言就是呈现,美通过人的存在活动而呈现于人的心灵世界。彰用先生的话来说则是照亮。彰也是先生对于审美活动的理解:用审美意象去照亮一个审美的人生,人的生活才会精彩。

“文革”之后,先生依然会遇到种种困难,甚至在做系主任、院长的期间,要推动一些事情,也会遇到各种阻滞。然而,江汉以濯之,秋阳以曝之,在经历了烈火赤金的考验之后,在各种磨难和阻滞面前,先生抱定了一个想法,就是目光向前,不要停止自己的脚步。精纯而坚定的信念,不仅让先生自己始终保持一种乐观愉悦的心境,而且给青年人以巨大的激励。先生的信念力量对青年人的支持,也许要远远大于单纯的学术方法上的指点和资源平台上的襄助。

原文指称社会阶层的概念君子,被儒家加入了道德修养的内涵,用来概括这样一种人:他文质彬彬,宽和大度,拥有健康、高雅的品味和良好的情操,他有入世担当的情怀抱负和洒脱达观的心胸,他对师长、传统和天地怀有敬畏和感恩。笔者认为,叶先生就是我们这个时代的君子。

先生对文化教养持有确乎不拔的信念,他的内心力量正来自把治学、文风与人格陶冶打通一片。他向往中国古代儒者光风霁月、春风化雨的气象。他好引用程颐说程颢的评语:视其色,其接物也,如春阳之温;听其言,其入人也,如时雨之润。追求一种光明的格局、气象,用思想照亮人生,是先生自己的学术追求和人生理想的概括,也是他的学生们对他的印象的写照。

中国古代儒者认为,一个人的格局气象的源头在心地之灵明。治学的目的就在于回归此灵明。因为持守着传统学养的源头活水,先生对社会、人生、人性抱有乐观的态度,进而向往超拔和永恒的境界。在一份演讲稿里,先生说:宋人有两句词:流光容易把人抛,红了樱桃,绿了芭蕉。真的使人感叹不已。但是人生终究是美好的,我们又有幸生活在一个伟大的时代,让我们在经历了命运的磨难之后,抬起眼睛,朝着天空,歌颂生命,歌颂神灵,放下心灵的负担,体验那种超越生命本体、超越此岸世界与彼岸世界的终极的欢乐,最终了悟我们生存于这个世界的意义。

(选自《传记文学》2013年第1期,有改动)


相关链接:

叶朗(1938.10生),浙江衢州人,著名美学家,1960年毕业于北京大学。1993年至2001年曾任北京大学哲学系主任,1997年至2001年同时兼任宗教学系、艺术学系主任。同时兼任国务院学位委员会哲学评议组成员,教育部高等学校哲学教学指导委员会主任委员,中华美学学会副会长兼高校美学研究会会长,全国政协常委。有多部美学著作行世。

(互动百科)

1.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最恰当的两项是
A.叶朗做科研的慢一快一慢的方法,也是他一生为学道路的写照。慢是因为选择研究课题比较难,要考虑的个人的和外部的因素很多,需要十分慎重。
B.“文革”之后,在各种磨难和阻滞面前,叶朗始终保持乐观愉悦的心境,他在信念力量上对育年人的支持,要远远大于单纯的学术方法上的指点。
C.叶朗是这个时代的君子,他文弱瘦削,宽和大度,拥有高雅的品味,有入世担当的情怀和洒脱达观的心胸,他对师长、传统和天地怀有敬畏和感恩之心。
D.作为曾经的宗教学系主任,叶郎说让我们歌颂生命,歌颂神灵,放下心灵的负担,可见,在宗教信仰上歌烦神灵,对叶朗来说.是很自然的。
E.这篇文章用平实准确的语言、丰畜的材料介绍了著名美学家叶朗先生的学术成就、精神境界和人生态度等,再现了一个心地光明的当代君子形象。
2.叶朗在美学领域取得了哪些成就?提出了什么美学观点?请简要回答。
3.如何理解题目“用思想‘照亮’人生”的内涵?请结合材料说明。
2017-11-27更新 | 26次组卷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