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高中语文综合库 > 作家作品 > 中国现当代文学 > 当代 > 其他当代作家
题型:现代文阅读 难度:0.4 引用次数:82 题号:8454201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老太太正给她的三个孙子讲蚂蚁的故事。

老太太手里拿着半个馒头,旁边的小桌上放着馒头筐,里面盛着她刚刚蒸好的馒头,散发着香甜的热气。老太太用拇指抿下一点儿馒头屑,一群小小的黑蚁忙着把碎屑搬回巢穴。

“瞧啊,”老太太指着黑蚁说,“它们个个都是棒劳力。”

大宝六岁,在三个孩子中最大。他的眼睛清澈得像村后的月牙潭,那群蚂蚁在潭子里来回穿梭,就像一些浮游的精灵。大宝说:“奶奶,它们为什么不吃馒头?”

“因为它们要先把馒头搬回家,它们心里想着蚁后呐。”老太太说。

“蚁后?”大宝的眼睛里画着两个问号,“蚁后是什么?”

“蚁后呀,就是它们的母亲。”老太太说,“它在巢里养儿育女,多么辛苦啊,所以她的孩子们要把食物搬回家,给蚁后吃。懂得这叫什么吗?”

大宝眨了眨眼睛,似乎一时没反应过来。

“傻孩子,这叫孝顺。”老太太说,“等你们长大了,也要像这些小蚂蚁一样,好好孝顺你们的爹娘。他们在外面打工,多不容易呀!”

大宝认真地点了点头。

老太太的目光移到了敞开的屋门外边,越过低矮的篱笆墙、起伏的坡田和远处茂密的山林,似乎看到他的儿子和儿媳正在毒辣辣的日光下干活儿,颈背上反射着油亮的汗光……在清寂的日子里,大字不识的老太太当然不能教孙子们学习文化,而这些蚂蚁,就是她唯一能给予孩子们的启蒙教育。

院子里的老母鸡咯咯叫起来,显然它刚刚下了一个蛋。老太太正打算拿些糙米去犒劳它,就在这时,她的脚下剧烈晃动起来。在她愣神的工夫,四周忽然一片黑暗,腾起的烟尘几乎堵住了她的眼睛。当她听到孙子们的哭声时,她的右手已经不能动弹了,而腿上的小宝,蜷缩在她左侧的臂弯和下意识弓起的腰脊下,有惊无险。

“大宝,二宝,快来奶奶这儿!”老太太惶遽地唤道。她用手使劲揩着自己眼睛,粗粝的尘沙几乎把眼球磨破。

还好,她的膝盖上,感到了两个孙子俯压过来的分量。

“奶奶,怎么了,我好怕……”大宝的身子在瑟瑟发抖。

“不怕,乖孙子,有奶奶呢。”老太太的眼睛终于睁开了,浑浊的泪水簌簌而下。她试着动了动右手,钻心地痛,后来她明白了,是地震,她家的房子塌了。两块预制板恰好为她和孙子们搭出了一个狭小的空间,只是,她的右手被压住,同时被压在下面的,还有半筐馒头。

老太太感到了绝望,但只是一瞬,现在,她唯一要做的,是让孩子们活着,必须活着。她摸索着找到剩下的半筐馒头,在接下来的沉寂中,老太太听到了很多声“我饿”,但她狠下心,不能让三个嗷嗷待哺的孙子吃饱。黑暗里,她的右手慢慢失去知觉,头也开始眩晕。她用左手掐自己的人中,捶打太阳穴,倾听着预制板夹缝里悄悄滴落的水声。她对孙子们说:“宝啊,张开嘴接水,可要接准了,不准争抢。”她先张开瘪瘪的嘴,竭力欠着身子接住几滴,然后嘴对嘴喂到小宝的口中。接着,是二宝,最后,是大宝。

时间似乎凝固了,老太太的呼吸越来越微弱,小宝也没力气哭闹了。老太太瘫靠在身后的废墟上,一动不动。大宝摇着她,递过来一块馒头:“奶奶,你吃,你怎么一点儿都不吃呀?”

老太太动了动,努力地笑了一下,说:“奶奶不饿,奶奶好着呢。”

大宝固执地把馒头种到老太太的嘴边“你总是最我们要像蚂蚁那样孝顺自己的母亲,奶奶,你吃呀,快吃呀!”

老太太喘了喘,说:“乖孙子,那个蚁后的故事,奶奶还没讲完呢,想听吗?”

大宝点点头。

“其实啊,”老太太的口气突然充满了神往,“蚁后最后是不吃东西的,知道为什么吗?因为它会长出翅膀,变成神仙,那里有好多好多好吃的,奶奶也要变成神仙,给我的乖孙子带来好多好吃的……”

救灾人员扒开废墟的时候,儿子和儿媳看到了三个气若游丝的孩子。他们都活着,只是太虚弱了。老太太最后被抬了出来,但她已经去世了。这个黑黑瘦瘦的老人,左臂僵硬地弯曲着,保持着怀抱的姿态,就像一只风干的黑蚁。

儿子伏在老太太身边,号啕大哭起来。他听到担架上的大宝用微弱的声音说:“爸爸,不哭,奶奶变成神仙了。”

1.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小说行文注意照应。“脚下剧烈的晃动”“四周忽然一片黑暗”“腾起的烟尘”等是地震来临的表现。
B.老太太狠心不让孙子吃饱,是要让半筐馒头得到最合理的分配,让孙子能够支撑更长时间,以争取援救。
C.小说以“黑蚁”为题,意蕴深长。老太太、儿子和儿媳、孙儿大宝等都是“黑蚁”,都有着美好的品质。
D.小说中的老太太可亲可敬。作者在表达对她的崇敬之余,也表达了对留守儿童艰辛生活的忧虑和反思。
2.小说有明暗两条线索,分别是什么?这样处理有什么好处?
3.有读者认为,小说结尾部分“奶奶变成神仙”的说法荒诞不经,画蛇添足,应该删去。你是否认同?为什么?

相似题推荐

现代文阅读 | 较难 (0.4)
【推荐1】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题。

甲乙丙

凌鼎年

公司在东北有一笔应收款没有收回来,已拖了一年多。为此,老板耿耿于怀,但派出去收款的人都铩羽而归,无功而返。

这次,公司新招聘了甲乙丙三位搞销售的员工。按老板的打算,其中一名将出任销售部经理但任命谁合适呢?老板准备试用一下,考验一下。老板想到了那笔应收款,问甲乙丙:“你们哪位愿意跑一趟东北,把这笔应收款收回?”老板并不隐瞒这笔应收款难收,很坦率地说,“这笔应收款已拖了一年多,要收回,不是那么容易的。能完成就去,不能完成也没有关系,这不是你们的本职工作。”

甲想:“我是来应聘做销售经理的,又不是来干追债收款的。各人有各人的分工,各人有各人的长处嘛,扬长避短,老板不懂吗?”就没有吭声。

乙想:“如今谁都明白欠债的是大爷,讨债的是孙子,杨白劳比黄世仁厉害,我何苦去趟这浑水呢?收回了,还好说;收不回,不是让老板小看,让同事笑话吗?“权衡利弊,乙没有接。

丙见甲乙都不接,又见老板有点尴尬,就毛遂自荐:“我接!我试试。我不敢保证要得回来,但我会尽力。”

老板说:“那好,我会让财务部把相关资料给你,你熟悉一下,三天后出发。”

三天后,老板又把甲乙丙三位叫去,说:“现在有个紧急情况,公司的一批货积压在科索沃,如果不把这批货提出来,销出去,公司的损失就大了。考虑到你们三位都懂英语,看看谁能去一趟科索沃,为公司挽回损失?”

甲想:“我是来应聘做销售经理的,但不能为了份工作把小命丢了吧。科索沃现在什么状况?子弹满天飞,随时有爆炸,绑架、暗杀司空见惯。不行,不行,太危险了。”

甲依然不吭声。

乙想:“甲都不去,我逞什么能?冒着被绑架、被砍头的危险去为公司卖命,不值!算了,还是让丙去吧。”

丙原本做好了去东北收款的准备,现在老板说科索沃的事情更紧急,甲乙又不去,心想那就我去吧,为老板分忧,本来就是员工的职责。丙说:“我先去科索沃,不过我还是那句老话,我不敢保证百分之百圆满完成任务,但我有十分力,不会出九分。”

老板很满意。

就在出发的前一天,老板突然说:“谢天谢地,不用去了,在中国外交部的交涉下,已解决了科索沃货物的积压问题。”

丙说:“科索沃不去了,那我还是去东北收应收款。”

老板说:“也不用了,刚得到新消息,拖欠款项的老板因与“被双规”的大老虎有牵连,已进去了,这笔应收款看来只能通过法律手段来收回了。”

甲乙直叹丙这小子命好,两次给老板留下好印象,充当了英雄,充当了好汉,但两次都有惊无险。甲乙甚至怀疑是不是老板故意借此考验他们,让丙占了大便宜。他俩都很懊悔没有看出来,是早知如此,完全可以好好表现一番。

不久,老板又把甲乙丙叫去开会,说公司准备在欧洲、大洋洲、非洲选择一处设立一个办事处,负责推销产品,要求三人就自己认为最应该拓展的地区写出一份可行性报告来。

甲脑子很活,他想:“老板要拓展业务,如果我写出了欧洲办事处的可行性报告,那不意味着可能派我去欧洲?欧洲是个好地方,不能错过。”甲搜集资料,挖空心思写出了可行性报告。

乙觉得机会来了,他比较了三个洲,欧洲好是好,但那是欧美的势力范围,中国产品要想打进去,难度极大。大洋洲的新西兰与澳大利亚虽然没有欧洲的历史底蕴,但适合人居住,如今中国人不少,这是推销中国产品的基础,如果能去新西兰或澳大利亚都是美差。于是,乙写出了在大洋洲设办事处的可行性报告。

丙把欧洲、大洋洲、非洲的情况都摸了一下,进行了比较,得出结论,去非洲设办事处,推广公司产品是最有可能最有发展前景的。丙认认真真地写出了可行性报告,强调了在非洲拓展业务比在欧洲、大洋洲更有利的几条理由。

老板仔细研究了甲乙丙的三份可行性报告,认为甲乙的可行性报告没有完全站在公司的立场上,丙的报告最实在最有可操作性。经过公司高层的反复论证,最后公司任命丙为驻非洲办事处的主任,派甲与乙作为他的手下,同往非洲,配合丙工作。

甲乙知道后,都喃喃自语:“又让丙这小子占了便宜!”

(选自《小小说月刊》2017年7期)

1.下列对这篇小说的思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和鉴赏,最恰当的一项是( )
A.小说中的老板是一个很有智慧的人,选拔人才的方式巧妙而有效,他通过两次考验,一次考核,最后选择丙担任销售经理。
B.老板在仔细研究了甲、乙、丙三位的可行性报告之后,认为甲、乙的可行性报告完全没有站在公司的立场上,因此否决了甲乙提出的可行性报告。
C.心理描写是本文的特色,作者用全知全能的视角描写了甲、乙、丙三人的心理,间接揭示了甲、乙、丙内心的真实想法,这有助于读者理解人物。
D.小说在塑造人物形象时运用了对比的写法,始终将甲、乙和丙放在同一处境中做对比,这样描写使得丙和甲、乙高下立判,也为人物的遭遇做了铺垫。
2.所谓“性格决定命运”,请结合小说中的甲乙丙的成败,简要概括他们的性格特点。
3.请简要分析这篇小说的主旨。
2019-03-12更新 | 17次组卷
现代文阅读 | 较难 (0.4)
【推荐2】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后面题。

木心:我是绍兴希腊人

李宗陶

木心,那个戴礼帽、执洋伞、坐在大雪初霁纽约中央公园长椅上的目光炯炯的男子,2006年9月回到故乡,鬓发已白,面容消瘦,不断小声地说着俏皮话:“有人看了照片讲,恨不得把那顶帽子摘下来。我说我帽子都不能戴的啊?在西方,冬天叫人家光头啊?”口语的木心是家常的,吴侬软语略带阴性的,有一股骨子里透出来的好玩。那江南口音和老派的英文发音一样,没有改。

我的祖先在绍兴,精神传统在古希腊

上世纪30年代,浙江桐乡乌镇东栅财神湾。孙家雕梁画栋的老宅,紧挨着孔家花园。清末的举人穿过两进厅堂,穿过佣人们的宿舍,面对私塾里一班小孩子。主人家的小少爷大名唤作孙璞,乡邻有叫他牧心的。

少年时读到《诗经》,孙璞惊艳,继而欢喜,“这就是我要的文体。”家人替他选定了志业,要么做法官,要么做医生。他却喜欢收来各种彩色纸头,一看半天;他还喜欢逃学、看戏,看终场时值台男子潇洒地甩出条木牌,“明日请早”。那双眼睛挑来拣去,只为色彩只为美,着迷。

他的阅读穿梭于东方和西方,古代和现代。“十四五岁就知道瓦格纳跟尼采的那场争论。”美国一些读者说,木心的作品里仿佛总有一个深蓝的背景,非常神秘,让他们想到达·芬奇。木心在乌镇的客栈里说:“人有两套传统,一套精神,一套肉体。我的祖先在绍兴,我能讲一口绍兴话。我的精神传统在古希腊,在意大利,在达·芬奇。所以我说我是绍兴希腊人。”

我以不死殉道

20岁刚出头,他参与学生运动,还曾是领导者,结果被当时的上海市长吴国桢亲自下令开除学籍,又被国民党通缉,于是走避台湾。1949年新中国成立之前,回到大陆。

他是上海工艺美术制品厂的设计师,喜欢画画,热衷写作。从14岁起创作的100多个短篇和8个中篇集成厚厚20本,直到1970年被抄没。因言论获罪,他被关进废弃的、漏雨积水的防空洞。半年后转移到监牢时,关他的人想,该是爬着出来了吧。可他坐着。他从写交待材料的纸里克扣下66张白纸,正反两面写满密密麻麻的字,写散文,还作曲,藏在棉袄夹层里。墨水快要用光了掺点水进去,“不慎”打翻。看守凶巴巴又装一满瓶来:“老老实实写,不深刻休想过关!”

平反那天,他还在扫地倒垃圾,食堂师傅冲他嚷:“哎,叫你装纱窗装纱窗到现在还不来装!”他问:“个么,到底要装几扇?…‘十扇!明天来装!”“噢,十扇。”这时有人告知大师傅:“明天人家就要到设计院做总设计师了呢!”第二天,他坐飞机去人民大会堂,负责修缮工作,因为他曾经参与50年代北京十大建筑的室内设计。这种戏剧人生,他讲起来笑嘻嘻的。

“我不喜欢哭哭啼啼,小女儿一样,要么就天地之间放声大哭,要么就闷声不响。而且聪明的读者能够读懂,我如此克制悲伤,我有多悲伤。历史在向前进,个人的悲喜祸福都化掉了。我对自己有一个约束:从前有信仰的人最后以死殉道,我以‘不死’殉道。‘文革’期间,多少人自杀,一死了之,这是容易的,而活下去苦啊,我选难的。可以向死的机会很多,我都挺过来了。监狱里面,饭吃不下,硬塞也要活下去。小时候,家里几代传下来的,是一种精致的生活,后来那么苦,可是你看曹雪芹笔下的史湘云,后来要饭了,贾宝玉,敲更了。真正的贵族是不怕苦不怕累的,一个意大利作家写过,贵族到没落的时候愈发显得贵。”

“您是悲观主义者吗?”

“其实悲观主义是看透了,但保持清醒、勇往向前。释迦牟尼就是一个悲观主义者,可是他的大雄宝殿题了四个字——‘勇猛精进’。悲观主义止步,继而起舞,这就是悲剧精神。”

从前有文人雅士的传统,后来都没有了

上世纪80年代末,木心在纽约华人圈子里开了4年的世界文学史课,课后在中央公园散步谈笑,一位学生说,“先生一路看过去,能不能即兴写俳句?”

话音才落,有位女子走来——“她围着黎明的围巾,牵了条黑夜的狗。”

一辆旅游大巴开过,车身上涂料是红色与银色,好像救火车——“这个旅游团多仁慈,一边旅游一边救火。”

“什么时候发现自己能捕捉生活中的这种瞬间?”

“长期的训练,像中国武功。我喜欢那个传说中用筷子夹苍蝇的高手。’’

“从前有文人雅士的传统,后来都没有了。从前家里有人写错别字,那是奇耻大辱,现在马路上一走,三步一错,五步一错。从前社交客气而润滑,现在不讲客气了。有人请我吃饭,从开头讲自己,到最后第二句还在讲自己,把客人扔在一边,末了想起来,啊,今天见到你很高兴。我跟介绍的朋友讲,哎,你这个朋友怎么只管谈自己,我连发言余地都没有?朋友说,现在要找不谈自己的人是没有的。呵呵,倒是我错了。”

“讲话不好玩了,俏皮话也听不来了。这些,使人感到寂寞。”人类已经忘记了“灵魂”这个词——木心叹。


相关链接
①被幽囚在积水的地窖中,他就着一盏灯,不停作曲,“即使狱卒发现了,至多没收乐谱,不至于请个交响乐队来试奏,以定罪孽深重的程度吧。”在那场浩劫中,他的整整20本心血之作被毁,但他并未动摇:他说,文学是他的信仰,是这信仰使他渡过劫难。(《木心:文学信仰使我渡过劫难》)
②在历经社会与个人的变迁、磨难和颠沛之后,木心仍保持着高贵和自由的品格,他以文学和美学为背景的绘画艺术,以及散布在各种文学作品和访谈中的画论,都是非常值得研究的。他不为任何浮云流霞所动,孜孜不移地坚守着独立和纯粹的绘画精神。(《木心绘画里的精神世界》)
1.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最恰当的两项是(   )(   
A.木心的祖先在绍兴,而他自认为他是“绍兴希腊人”,是因为他认为他个人的精神传统在古希腊。
B.“那江南口音和老派的英文发音一样,没有改”表明木心为了保有对故乡的牵挂,有意保留着江南口音。
C.木心将到设计院做总设计师,食堂师傅要他装纱窗,他未加反对,表现出他的平和善良和淡然豁达。
D.本文撷取了木心人生经历中的几个片断,将木心的话语穿插其中,展现了他令人钦佩的学养和人品。
E.现在很多人忘记了“灵魂”,争名逐利,浮躁浅薄,不讲文化,不懂礼仪,这让木心倍感寂寞与心痛。
2.根据材料,简要概括木心这一人物的主要特点。
3.文章用木心的话语作为3个小标题,请简要说明这些小标题的作用。
4.木心“以不死殉道”,而屈原“以死殉道”。请以木心与屈原力例,对《孟子》“舍生取义”这一观点进行探析。
2016-11-18更新 | 53次组卷
现代文阅读 | 较难 (0.4)
名校
【推荐3】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看戏

侯发山

这是一个真实的故事。

事情发生在1951年的秋天。故事的主人公是我的老乡,所以我清楚事情的来龙去脉,绝对没有添油加醋的成分。

听说郑州有唱大戏的,三个孩子嚷嚷着要去看戏。小玉不到7岁,小香5岁,嘉康3岁。看着这三个不谙世事的孩子,老张愁死了,甚至后悔把他们从西安的幼儿所接回来。

老张重重叹了口气,无奈地说:“孩子们,咱这里到郑州七八十里,远着呢,咋去?”嘉康扬着脸,天真地说:“姥爷,咱坐妈妈的汽车去。”

小玉嘟囔道:“咱妈把汽车卖了。”说到这里,小玉的小嘴撅得能拴头驴。

小香歪着小脑袋想了想,说:“姥爷,咱坐火车去。”

那时,巩县有到郑州的火车,基本上都是货车,老百姓去外地,没钱坐客车,都是扒火车。铁路就从家门口过,每次路过的火车的车厢上,全都坐满了人,好像车厢是个磁铁,把他们牢牢地吸在上面。有一次,小玉问姥爷:“姥爷,火车跑来跑去,都去哪里啊?”老张说:“往东到郑州,往西到洛阳。”“姥爷,哪里是东啊?”“日头出来的地方就是东。落山的地方就是西。”

现在听说小香要扒火车出门,老张说:“就你们小屁孩?甭想。”

那一年老张的娘病了,老张到郑州买药,结果,车到许昌才停。几天后等老张把药拿回来,娘已经死了。邻居老周哥,从郑州回来,车到巩县不停,跳车时,一条大腿给摔断了,因没钱医治至今还瘸着。

忽然,小香“哇”地一声哭了。

老张忙拉过小香:“小香,好好的,哭啥呢?不看戏就不看戏呗?有恁委屈?”

小香止住哭泣,说:“姥爷,我,我想回家。”

老张没好气地说:“你妈把房子都卖了,哪还有家?”闺女真憨,好不容易在西安买了一套房子,却把房子卖了。

小香不知道姥爷为什么生气了,哼唧道:“姥爷,我,我想妈妈。”

小香这一说不当紧,嘉康的嘴一咧:“姥爷, 我也想妈。”说罢,咧着小嘴哭起来。几乎是同时,小香和小玉也哭起来。

一时间,老张束手无策。说实话,他也想闺女。可是,闺女在哪里,他也不知道。不过,道听途说了不少消息,今天这个说在新乡,明天那个说在广州,还有的说在武汉。你说说,一个女娃,三十岁不到,出去疯啥呢?就你中,就你能?看着三个孩子一个个哭得跟没娘孩子似的,老张眼角的泪也止不住流起来。

老张这么一哭,三个孩子倒吸溜着鼻子,不哭了。

小玉到底年龄大一些,说:“姥爷, 俺不想妈了,俺也不去郑州看戏了。”

小香说:“姥爷,您不哭,俺不坐火车了。”说罢,小香哭得更厉害了。

第二天早上,老张一觉醒来,忽然发现三个孩子不见了!他回过神来,才明白他们离家出走了。老张急忙起来寻找,先是在村里,后来到县城……那时候,没有交通工具,没有通讯工具,可以想象寻人的艰难。老张用脚步丈量着巩县的每一寸土地,见人就打听,遇到水井就趴在井口看……

就在老张在巩县疯一般找三个孩子的时候,他们已经到了郑州的街头。头天晚上老张扯起呼噜后,三个孩子就溜出了家门。他们不敢扒火车,害怕迷路,顺着铁路走。小香说:“姐,到郑州能找到妈妈吗?”小玉说:“只要有唱戏的,找不到,也能打听到。”

天黑漆漆的,路边的秋虫此起坡伏,还有不知名的夜鸟,冷不丁地怪叫一声,小香带着哭腔说道:“姐,我害怕。”嘉康“哇”地一声哭起来。小玉也害怕,但谁让她是姐姐呢,她说:“不怕,小香,咱唱吧。”

“中。”小香哽咽道。

嘉康记不住词,跟着两个姐姐也哼起来:“刘大哥讲话理太偏,谁说女子不如男,男子打仗到边关,女子纺织在家园……”

妈妈在家的时候,三个孩子经常听她唱这一段。

这一走,就是一个晚上。他们的鞋子已经全都磨烂了,脚趾头都从里面露出来。脸上花花搭搭的,是汗水、泪水和尘土的混合物。小玉背着嘉康,小香搀扶着小玉,一步一趔趄。好心人还是多。以为他们是叫花子,有的给块馍,有的给碗水……

在路人的指点下,他们来到了演出的地方。幸好,小孩子是免票的。他们挤过人群,站在观众席的最前边。台上演出的是豫剧《花木兰》:“为从军比古人我好说好讲,为从军设妙计女扮男装,为从军与爹爹俺比剑较量,胆量好,武艺强,喜坏了高堂,他二老因此上才把心来放……”

三个孩子看傻了,高兴得跟着现场观众一起拍巴掌。

掌声未息,唱花木兰的演员快步走下台,上前抱住了三个孩子,一下子泪眼婆娑——那是他们的妈妈,常香玉。

后来的新闻是这样报道的:19518月,常香玉把房子和汽车都卖了,把孩子送到托儿所,然后带领剧社人员从西安出发,先后在开封、郑州、新乡、武汉、广州、长沙6个城市进行了半年的巡回义演,演出170多场,义演捐款达到15.2亿元旧币(相当于现在的4000多万元人民币)。常香玉和香玉剧社终于实现了为志愿军捐献一架飞机的愿望,飞机被命名为“香玉剧社号”。中国人民志愿军空军驾驶着“香玉剧社号”战斗机在朝鲜上空穿云破雾,同美军搏击,打击侵略者。

(选自(小说月刊》2019年第4期,有删改)

1.下列对文本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和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小说以“这是一个真实的故事”开头,以新闻报道内容结尾,中间力求还原现实生活中的诸多细节,赋予这篇小说很强的纪实性。
B.这篇小说的语言生活气息浓郁,朴实而又生动。比如河南方言“中”“俺”“恁” 的出现,再如写小玉不高兴时“小嘴撅得能栓头驴”。
C.小说中写老张为娘抓药和老周跳车的事是为了让三个孩子知难而退,避免做出扒火车找妈妈的傻事。
D.提到女儿卖房,老张“没好气”,不知女儿在哪,埋怨女儿“就你中?就你能?”体现出老张觉悟不如女儿高。
2.这篇小说人物不多,但都特征明显,个性鲜明,请结合作品分析小玉的形象特征。
3.刘熙载在《艺概·诗概》中说:“山之精神写不出,以烟霞写之;春之精神写不出,以草树写之。”这种手法在小说中也多见运用,请结合作品简要分析。
2020-03-17更新 | 87次组卷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