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高中语文综合库 > 作家作品 > 中国现当代文学 > 其他中国现当代作家
题型:现代文阅读 难度:0.4 引用次数:46 题号:8490190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文后问题。

鸳鸯跳

王春迪

海头帮,指的是一帮在码头上靠扛活为生的脚夫,凭着一股子不怕苦不要命的狠劲儿,练就了一身脚夫的真本事,挤走了旁门外姓,吃起了这碗独食。

老街是鲁中南地区有名的商业集散地,国泰民安、商贸繁盛的时候,那一条条来自江南甚至南洋的货船,黑压压地挤在码头上,远远望去,似鱼鳞般密集。

先装卸谁的,不装卸谁的,都是海头帮说了算!啥叫强龙不压地头蛇?管你多大来头,瞅你不顺眼,让你的货霉在船里、烂在岸上,那都不叫个事儿!

就连老街首富海爷,都被他们整过!

那几年,海爷走南闯北,生意蒸蒸日上。一次年关,海爷设宴备礼,酬谢各条道上的老大们。一忙,就把海头帮的钱老大给忘了!

年后,海爷从南方运来满满三大船的货,有茶叶、药草、布匹、香料、木材……全是些怕湿怕霉的娇贵玩意儿,不想遭遇了连日的雨雪,急着找海头帮卸货,可他们要么以先来后到为由,要么以雨天脚滑为由,磨磨蹭蹭,就是不靠海爷的船边儿。

没办法,海爷这天亲自到钱老大的船上求他,钱老大得了脸,还不忘摆回谱。那时,连接船和陆地之间的是一种一步宽的木板,人在上面走,木板就跟着你弹来跳去,码头上叫它鸳鸯跳,把握不住鸳鸯跳节奏的人,站都站不稳,稍不留神就把你弹到水里去。

得知海爷到来,钱老大还故意在鸳鸯跳上泼了一层豆油。

海爷默默地脱了鞋,然后俯在鸳鸯跳上,爬了过去。

眨眼几年过去,到了咸丰五年,太平军把整个水路截得几乎连条鱼都游不过来,一路上关卡林立。因而各行各业,纷纷改水路为旱路。因为好久都没啥生意,码头上那些个鸳鸯跳,都起了厚厚的青苔。

一日,一条货船劈浪而至。

往年,是先交钱,再卸货。如今哪还管这一套?钱老大这边正和船上的掌柜在袖筒里合计价钱,那边,海头帮的爷们儿在不到两袋烟的工夫,就利利索索地将一船粮食整整齐齐地码在了岸边。

这时,有一顶轿子,从远处嘎吱嘎吱地晃了过来。轿子里刚露出一个头,钱老大的脸,唰地就绿了。

竟是海爷!

海爷目不斜视地上了船,随后,掌柜站在船板上对钱老大吆喝:“咱东家说了,银子有的是,可要钱老大自个儿来拿才行!”

说罢,眼睛盯着钱老大,手里一杯油,滴滴答答地淋在了鸳鸯跳上!

钱老大望着身旁海头帮的弟兄,衣衫褴褛、一脸菜色。他回过头,牙一咬,鞋一脱,扑通一声跪在了鸳鸯跳上……

进了船舱,钱老大头别到一边,也不看人,手一伸:“拿钱!”

海爷笑笑,说:“听闻钱老大当年为争这码头当家人的位子,曾从滚水里取铜板,怎一个勇字了得!兄弟们的工钱,就在那个盒子里,够胆量的,你就试试!”

钱老大一瞧,是一个一臂高的盒子,上面露出拳头大的洞,里面黑乎乎的,啥也看不见。

钱老大琢磨着,这里头一定有蛇蝎一类的东西,取吧,保不准被咬;不取,空手下船,咋和快饿死的兄弟们交代?

钱老大心一横,袖子一撸,顿时青筋暴出,伸手就冲盒子去了。手还没到盒子口,钱老大两行热汗已顺着赤红的腮帮子淌进了下巴茂密的胡须里……

忽而,钱老大眼如铜铃,手在里面搅了几圈,啥也没有。

他怒吼一声,盒子一甩,想冲上去对海爷动粗。海爷哈哈大笑,而后大手一挥:“送钱老大下船!”

钱老大被推搡出船舱,刚要破口大骂,可随之而来的景象,闪了他的眼。

岸上,海爷手下的人,正把刚刚卸下来的整船粮食,一袋袋地分给海头帮的弟兄,弟兄们接过粮食时,那曾经硬邦邦的双膝也都软塌塌的了。

下船时,钱老大看着脚下的鸳鸯跳,干净如洗。钱老大一声长叹,扭头对着海爷抱了抱拳,大步而去。

几年后,朝廷又重新夺回了水路,随着商道畅通,码头渐渐恢复了往日的兴盛。有所不同的是,每每海爷的商船驶进码头,那些海头帮的人,好似迎亲一般,争先恐后地冲上去卸货,甭说啥先来后到,也甭说你财大气粗有多大来头,只要海爷的船来,统统站一边去!

谁都别委屈,人家钱老大说了,这是他们海头帮的规矩!

(选自《小说月刊》2015年第3期)

1.下列对这篇小说有关内容与艺术特色的分析和鉴赏,最恰当的一项是(  )
A.小说故事情节跌宕起伏。码头生意兴隆时,钱老大用“鸳鸯跳”故意刁难海爷;码头生意萧条后,海爷又用“鸳鸯跳”“回敬”钱老大。你来我往之中,两人结下了深厚情谊。
B.小说中写到码头的几经变迁,太平军拦截水路时,码头生意萧条;朝廷夺回水路后,码头生意兴隆。这深化了作者关于国计民生问题的思考及小说的斗争主题。
C.小说善于通过细节描写表现人物性格,写钱老大掏盒子时“两行热汗已顺着赤红的腮帮子淌进了下巴茂密的胡须里”,表明他外强中干、胆小怕事。
D.小说语言自然而简练,形象而生动,善用比喻、排比等修辞,有时又兼有口语化特点,比如:“钱老大得了脸,还不忘摆回谱。”
2.小说中多次出现“鸳鸯跳”有哪些作用?请结合全文简要阐述。
3.海爷和钱老大这两个典型人物你更喜欢谁?请说明原因。
2019高三·全国·专题练习 查看更多[1]

相似题推荐

现代文阅读 | 较难 (0.4)
【推荐1】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小题

最美的康乃馨

陈华清

我当邮差送的第一封信就是给安娜的。我们镇的青壮年男子都去打仗了,剩下的都是妇孺病残。如果我不是病弱,也已在前线,没有机会认识安娜。

安娜拿着我送来的信左看右嗅,在信的一角亲吻着,然后递给我,说她识字不多,叫我帮她读。春天的阳光照着我手里的信,也照着安娜

那是她儿子写的信。信中说:“妈妈,又一个春天来了,康乃馨开花了吧?记住啊,妈妈,每朵花都是儿子送给您的祝福,部队要开往前线了,可能要很久才能写信。妈妈您多保重,不要牵挂。”信里还夹着一张相片,相片里的年轻人穿着军装,清瘦,英俊。

安娜告诉我,三十多年前她的丈夫在她的国家留学,然后把她娶回自己的国家。丈夫和大儿子都在战争中牺牲了。两年前,她把最后一个孩子安东又送上战场。

夏天蝉叫了,安娜的儿子又来信了。我顾不得疲倦,连忙送去。安东说他们打了胜仗,已从前方撤回,休整几天又要开往另一个战场。

转眼到了深秋,我在镇上给人送信。忽然听见有人叫“孩子!孩子!”原来是安娜。她是来邮政局看看有没有儿子的信。安东已几个月没音信了。“没有啊,如果有,我第一时间给您送去。”我不想让她难过。“好的,孩子。”安娜说。她两眼深陷,神情忧郁,蹒跚的身影消失在深秋的落叶中,像一幅色调悲凉的油画。

安娜的儿子牺牲了,他是战斗英雄。他深入敌区,被敌人发现,他引爆炸弹跟敌人同归于尽。报纸上登着安东的英雄事迹,还有他的相片,就是寄给安娜的那张。

我又给安娜送信了。是她儿子的信。

这以后安娜儿子写信比以往勤快了。有时还寄钱来,寄一些好吃的东西来。信的内容比以前丰富多了,除了告诉安娜他近况,还说些见闻逸事、风土人情。还说他的津贴增加了,有钱寄给妈妈了,妈妈想吃什么就告诉他。

我现在一个月至少有两次可以到安娜家。

“孩子,你来了,真高兴!”她把我当自己儿子般拥抱着。

“孩子吃吧,安东老是寄吃的来,我老了,吃不了这么多。”安娜没什么亲人,安东寄的东西她总是叫我吃。

“你教我识字吧!”安娜想自己读信了。我也乐于教她,这样我可以有更多的时间跟她呆在一起。

她会认很多字了,会自己读信了,但从来不亲自回信给安东,依旧是她口述,我代笔写。

“东东,妈妈很好,你种的康乃馨开得很漂亮呢。打完仗就回来看它们吧!”她看着院子里的康乃馨发呆,眼泪直打转。我停下笔怔怔地望着她,“刚才说到哪了?”她赶紧撩起衣角拭眼泪。

她越来越苍老了。

安娜死了。她留给我一封信,字迹歪歪扭扭:“我知道我的安东早已不在人间了。从那个冬天开始,信封上就没有画着康乃馨。他知道我识字不多,怕我读不了信,临走前他跟我约定,就在信封上画一朵康乃馨,意思是:‘妈妈,我爱你,见花如见人。’孩子,我知道是你借安东的名义给我写信,你不想我悲伤。我接受你的善意,我也想你开心。谢谢你陪我度过这么多美好的时光,我在天堂也会保佑你的。孩子,我也爱你!”

我怎么没想到康乃馨这个细节?我一直以为自己做得天衣无缝。

我在安娜的墓碑上画上康乃馨,把一束束粉红的康乃馨放在墓上。

(《微型小说选刊》2019.08)

1.请简要分析画线句子的作用。
2.结合全文,请简要分析安娜的形象特点。
3.联系全文,说说文章以“最美的康乃馨”为题有什么妙处。
4.这篇小说设置了两条人物线索推进故事情节发展,结合全文简要分析这样构思的妙处。
2019-07-31更新 | 97次组卷
现代文阅读 | 较难 (0.4)
名校
【推荐2】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下面小题。

走出沙漠

沈宏

①他们四人的眼睛都闪着凶光,并且又死死盯住那把挂在我胸前的水壶。而我的手始终紧紧攫住水壶带子,生怕一放松就会被他们夺去。在这死一般沉寂的沙漠上,我们对峙着。这样的对峙,今天中午已发生过了。

②望着他们焦黄的面庞与干裂的嘴唇,我也曾产生过一种绝望,真想把水壶给他们,然后就……可我不能这样做!

③半个月前,我们跟随肇教授沿着丝绸之路进行风俗民情考察。可是在七天前,谁也不知道怎么会迷了路,继而又走进了眼前这片杳无人烟的沙漠。干燥炎热的沙漠耗尽了我们每个人的体力。食物已经没有了。最可怕的是干渴。谁都知道,在沙漠里没有水,就等于死亡。迷路前,我们每人都有一壶水;迷路后,为了节省水,肇教授把大家的水壶集中起来,统一分配。可昨天夜里,肇教授死了,临死前,他把挂在脖子上的最后一个水壶交给我说:“你们走出沙漠全靠它了,不到万不得已时,千万……千万别动它。坚持着,一定要走出沙漠。”这会儿他们仍死死盯着我胸前的水壶。

④我不知道什么时候能走出这片沙漠,而这水壶是我们的支柱。所以,不到紧要关头,我是决不会取下这水壶的,可万一他们要动手呢?看到他们绝望的神色,我心里很害怕,我强作镇静地问道:“你们……”“少啰嗦!”满脸络腮胡子的孟海不耐烦地打断我,“快把水壶给我们。 ”说着一步一步向我逼近。他身后的三个人也跟了上来。完了!水壶一旦让他们夺去,我会……我不敢想像那即将发生的一幕。突然,我跪了下来,“求求你们不要这样!你们想想教授临死前的话吧。”他们停住了,一个个垂下脑袋。我继续说:“目前我们谁也不知道什么时候能走出沙漠,而眼下我们就剩下这壶水了。所以不到紧要关头还是别动它,现在离黄昏还有两个多小时,趁大家体力还行,快走吧。相信我,到了黄昏,我一定把水分给大家。”大伙又慢慢朝前艰难地行走。这一天总算又过去了,可黄昏很快会来临。过了黄昏还有深夜,还有明天,到时……唉,听天由命吧。

⑤茫茫无际的沙漠简直就像如来佛的手掌,任你怎么走也走不出,当我们又爬上一个沙丘时,已是傍晚了。走在前面的孟海停了下来,又慢慢地转过身。

天边的夕阳渐渐地铺展开来,殷红殷红的,如流淌的血。那景色是何等壮观!夕阳下的我与孟海他们再一次对峙着,就像要展开一场生死决斗。我想此时已无路可走,还是把水壶给他们。一种真正的绝望从心头闪过,就在我要摘下水壶时,只听郁平叫道:“你们快听,好像有声音!”大伙赶紧趴下,凝神静听,从而判断出声音是从左边的一个沙丘后传来的,颇似流水声。我马上跃起:“那边可能有绿洲,快跑!”果然,左边那高高的沙丘下出现一个绿洲。大家发疯似地涌向湖边……

夕阳西沉,湖对岸那一片绿色的树林生机勃勃,湖边开满了种种芬芳的野花。孟海他们躺在花丛中,脸上浮现出满足的微笑。也许这时他们已忘掉了还挂在我胸前的那个水壶。可我心里却非常难受,我把他们叫起来:“现在我要告诉你们一件事。为什么我一再不让你们喝这壶水呢?其实里面根本没有水,只是一壶沙。”我把胸前的水壶摘下来,拧开盖。霎时,那黄澄澄的细沙流了出来。大伙都惊住了。

⑧我看了他们一眼,沉重地说:“从昨天上午开始,我们已经没有水了。可教授没把真相告诉我们。他怕我们绝望,所以在胸前挂了一个水壶,让我们以为还有水。为了不让我们看出是空的,他偷偷地灌上一壶沙。事后,教授知道自己不行了,因为他已好几天没进水了,他把自己的一份水都给了我们。教授把事情告诉我并又嘱咐,千万别让大家知道这水壶的真相。它将支撑着我们走出沙漠。万一我不行了,你就接替下去……”

⑨我再也说不下去了。孟海他们已泣不成声。当大家回头望着身后那片死一般沉寂的长路时,才明白是怎样走出了沙漠……

1.下列对小说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恰当的两项是
A.“我”拼死守护的水壶中其实并没有水,这在前文中有多处已经给以读者暗示,这样的安排既出乎意料之外,又在情理之中。
B.围绕着肇教授对这壶水的真相的交代固然引人入胜,然而小说最动人之处无疑是那两次对峙所体现出的特殊的环境和紧张的气氛。
C.在那沙漠上,面对没有水的现实,人是多么的无助、无奈甚至无望,这一故事让我们真切地感受到了在自然面前人的渺小。
D.小说以水壶为叙事中心,通过描写孟海他们与“我”的对峙,批判了人在生死抉择时为求生而丧失自我的自私。这正是小说的主要题旨所在。
E.小说以“水壶”为线索,通过叙写考察队员走出沙漠的故事,刻画出在生死攸关时人与人不同的品格特点。
2.小说中肇教授是一个怎样的人物?请结合故事情节简要分析。
3.赏析文中画线句子的含义。
①天边的夕阳渐渐地铺展开来,殷红殷红的,如流淌的血。那景色是何等壮观!
②夕阳西沉,湖对岸那一片绿色的树林生机勃勃,湖边开满了种种芬芳的野花。
4.结合文本,简要分析第③段文字在小说中的作用。
2019-02-27更新 | 246次组卷
现代文阅读 | 较难 (0.4)
名校
【推荐3】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湖底的书香

白荣敏

①湖泊是造化的眉眼。那一汪清凌凌绿莹莹的湖水,给粗犷的大山增添了一些柔媚。翠屏湖,让汉子一样的闽东山区县古田,有了诗性的润泽。

②翠屏湖是一个人工湖。我们造访的时节,它还未进入汛期,发电用水使翠屏湖水位降低,露出了一溜儿黄色的土棱。新建的溪山书画院就在景区的入口处附近,看着崭新的建筑,我体味到当地政府和有识之士的用心,因为我知道,真正的旧溪山书院已没在湖底的某一处。

③我的目光投向了烟波浩渺的湖面,那碧澄澄的深处还依稀闪现着朱子的身影。

④宋宁宗庆元二年,韩侂胄发动了反对道学的斗争,称道学为“伪学”,进而列“逆党”名单五十九人,朱熹名列第五。朝廷对与“伪学”有牵连的人进行打压。原来与朱熹交游的朋友和跟随朱熹的门人,贬的贬,逃的逃,叛的叛。庆元三年,年近古稀的朱熹遭受奸党迫害,为避“伪学”和“党禁”之难,应古田门人邀请,从闽北建阳来到了古田。

⑤贫病交加、仇怨相攻的朱熹行走在古田的土地上,大难随时都可能降临。一般人到了这样的境地,也就走到了人生的尽头,孤凄、绝望,还能有什么作为!但穿透几百年的时光,我们看到,当年那个年迈的身影在今日翠屏湖的湖底却脚步从容,目光坚定。他在溪山书院讲学,为书院前的欣木亭题诗:真欢水菽外,一笑和乐孺。

⑥这位宋代理学的集大成者、杰出的教育家,其一生为学“穷理以致其知,反躬以践其实”。在古田期间,他以溪山书院和地处杉洋镇的蓝田书院为轴心,来往于古田境内的螺峰、谈书、魁龙等多个书院,巡视教务,设帐授徒,宣讲理学,培育后秀。这是一个性格倔强的老头,我行我素;又是一位宅心仁厚的长者,心无旁骛,一心教学。他在随时有暴风雨降临的暗夜里,把自身当作火把,点燃同行者的希望。

⑦站在翠屏湖畔,望着这群山环抱中的浩瀚湖水,我似乎有所明白,朱子在困厄中坚持行走,在绝望里坚持理想,源自于他站位的高蹈、学问的高深;而像这湖水一样柔软的坚强,也正是支撑生命前行的力量。据说,溪山书院的前身是古田县东北的双溪亭。自朱熹遣高足林用中至此地讲学,亭宇始得开拓。不久,朱熹为亭题匾曰“溪山第一”。溪山书院于明嘉靖年间圮于水,崇祯年间按原貌重建。20世纪50年代,政府修建古田溪水库,书院被淹没湖底。没于湖底的,当然还有整个古田县城。但我知道,对于古田人民,这溢满书香的湖底,依然是他们的精神家园。县城的建筑可以淹没,但是经过漫长时光培育起来的文化信仰、精神底蕴已和深深的湖水融为一体。

⑧古田安顿过朱熹晚年一段困厄的时光。朱熹在古田的门人,表现出了对理学的坚定信念和对朱熹的一片忠心,他们和朱熹患难与共,险夷不变其节,给朱熹带来了莫大的慰藉;而朱子的过化,为古田培育了浓浓书香。古田的士人学子靠着正宗师承,人才脱颖而出,单南宋时期就出了大约100名进士。

⑨时至今日,蓝田书院得以重修,朱熹的“蓝田书院”石刻被罩以玻璃进行保护,而且书院不时会举办各类知识讲座和国学班;还有人提议从水库中的溪山书院旧址里抢救朱熹碑刻。

⑩这湖底的书香,已随着源源不断的电流,点亮了这片土地。

(有删改)

1.下列对文本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第⑤段引用朱熹为溪山书院前的欣木亭题诗“真欢水菽外,一笑和乐孺”,写出了朱子在孤凄、绝望之境中陶然自乐的豁达情怀。
B.文中画线句子运用比喻的修辞手法,既表明朱熹在遭遇政治迫害的黑暗的日子里,坚持信念,宣讲理学,为他人指明方向、增添信心,也表达了作者对他人格的赞美。
C.文章写上世纪政府因修建古田溪水库淹没书院,与现在新建溪山书院形成鲜明对比,也暗含了作者对书院被淹没湖底的不满。
D.朱熹在古田的门人及士子,大都对理学有着坚定信念,他们缅怀朱子的功绩,继承朱子的事业,使古田的文脉源远流长。
2.文章第①段有什么作用?
3.文章写“湖底的书香”,蕴含着作者怎样的情感态度?请结合全文.进行简要分析。
2020-03-02更新 | 58次组卷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