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高中语文综合库 > 作家作品 > 中国现当代文学 > 其他中国现当代作家
题型:现代文阅读 难度:0.65 引用次数:144 题号:8808556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维权

孙春平

吴老太到三亚有好几年了。每年11月初南下,待来年春暖花开的时候再回东北去,被人称作候鸟一族。吴老太患有肺气肿,以前每到冬天,就觉得气短,听人说海南冬天暖和,还没有雾霾,便坐火车跑来一试。这一试就上瘾了,那口气一下就吸到了肺窝最深处,甜甜的、润润的,连吐出去都觉不舍。

当然,当候鸟也需有本钱。要住房,还要坐飞机,是一笔不小的费用。人家腰包厚实的,在海南买了房,飞到落脚处便有了巢,好比去年来过的老燕子。可吴老太没这种方便,穷候鸟必须精打细算。吴老太退休前在一个国营煤矿管矿灯管三十多年,后来据说是资源危困,退休金两千元不到。老伴过世得早,活着时是矿工,矿难后只见了骨灰盒,还有一笔抚恤金。那笔钱后来给儿子买了一室一厅的房子,不然,只怕儿子连媳妇都娶不上。

穷有穷的活法。吴老太买不起房,那就租,租也不敢去正规小区,太贵。她是去城中村。当地村民等着拆迁,早把房子盖得密密匝匝。但便宜啊,一月几百元钱就说下来了。飞机票贵,咱坐火车,睡不起卧铺咱坐硬座行不?刚来三亚时,吴老太还曾去住宅小区翻过垃圾箱,她想把租房的钱翻出来。但那活计只干了三天,房东不干了,说院子本来就小,不可再堆放纸壳易拉罐。吴老太想想也是,歇了手。

但处处节俭的吴老太对生活也不是完全不挑剔。比如谈租金时,她对房东说,这个屋能挡风遮雨就行,空调冰箱啥的我也不要,但没电视却万万不可。我岁数大了,觉轻,夜里睡不着就得看看电视。这一点你要是办不到,那就再少要点租金,我自己想办法。房东在地心转了两圈,总算点了头。

但是,新年后一天夜里,吴老太正在看韩剧,突然电视机啪的一声,黑了屏幕,她起身摸电视上的毽子,挨个按,又按遥控器,都毫无反应,便确信电视机坏了,第二天一早,吴老太对驾电动三轮车要去码头上倒卖海鲜的房东说:“我屋里的电视坏了,你给看看吧。”房东指指已见白的天空说:“我去晚了就什么货也抓不到手了。晚上再说,行吧?”

入夜时分,房东回来了,手掐遥控器摆弄一阵,又打电话找来了电视修理师傅,师傅把电视卸下来,开腔破肚,说什么配件坏了换零件不比换电视省多少钱。房东说:“大姨看到了吧,我可不是不给你修。”吴老太气哼哼地反驳道:“电视是你家的,怎么是给我修?我只要求你放在我家的电视能有影有声。”

房东没敢再说什么,却也再没给吴老太什么承诺。

那一夜,吴老太越发无眠,在床上烙了半夜饼。听隔壁的动静,极安静,前几天女主人带孩子去了乐东县乡下,老妈病了,去侍候,只留了男主人一人在家。男人兴许真是忙乏了,回家后便睡。天快亮时,听房门响,估计房东又要出发了,便急着跟出去,说我不管你今天忙什么,晚饭前必须给我弄回一台电视来。房东赔笑说:“大姨饶了我好不好,一家人还等我挣俩钱过日子呢。”吴老太还想说什么,房东已驾起三轮车,风一般远去了。

那天,吴老太在街区上遛弯儿,捡回一根粗铁丝,又用石块在两头砸出两个圈。吴老太的打算是,今夜房东要是再耍赖,夜里就用这铁丝和房门锁头将他的三轮车扣在小院里的芭蕉树上,明早我看你再怎么跑。没想,当夜,房东似乎未卜先知,人回来了,小院里却根本没见三轮车的影子。吴老太好不容易又熬到黎明,隐约听到房东蹑手蹑脚,急忙起身。房东见状,撒丫子便跑,气得吴老太喊:“你是兔子呀?站住!”

房东还是跑,穿过幽暗的胡同,到了车水马龙的迎宾路上。回头看,吴老太竟远远追上来。房东怕吴老太使出人盯人的战术,哪还顾得看路灯,横穿街道直奔隐在对面树丛中的三轮车。没承想一辆红色摩托闪电一般冲过来,房东躲闪不及,扑通一声摔倒在路心。

那天,真是幸亏吴老太紧跟在身后。吴老太眼见房东遭了车祸,急冲到路上,站在路心对着来往的车辆拼了命地摇动双臂,拦住了疾驰的过往车辆,又呼停了一辆出租车。

房东醒来时已在医院病床上。正等在床前准备核实情况的交警对他说:“听医生说,你身体的问题不大,皮肉伤,只是头部着地,受了脑震荡,休养几天也就恢复过来了。我们已追查到企图逃逸者。要说责任,我看主要还是你,你怎么能横穿街道呢?今儿多亏了这位大姨,不然,你要是遭遇到二次伤害,那可就惨了。你要知道,当时的情况,那是极有可能的,我想想都替你后怕。”

房东忙对仍守在床前的吴老太说:“大姨,从今往后,只要你来三亚,都住我家,连吃带住,我分文不收。你是我的亲姨呀!”吴老太嘴一撇,回道:“少扯用不着的,住房交租,天经地义。我只盼你养好伤,回家后快点让我看上电视就行啦!”

(有删改)

1.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小说用插叙笔法简洁地交代了吴老太作为“穷候鸟”的家庭背景,这为下文写吴老太在三亚租房、翻垃圾箱等情节做了必要的伏笔。
B.吴老太要求换电视,房东百般推脱,就是不给更换,可见房东的吝啬、耍滑头、不厚道,作者刻画这一市侩形象,意在批判城市文明的痼疾。
C.小说通过交警之口交代了房东遭遇车祸的结局,突出吴老太对于房东的救助之恩,这为之后房东对吴老太态度的转变起到铺垫作用。
D.小说以第三人称视角讲述吴老太客居三亚时的维权故事,客观地展现了当代中国发展进程中的现实状貌诸如“雾霾、城中村、拆迁”等。
2.请以吴老太形象为例,谈谈小说塑造人物形象时运用了哪些表现手法。
3.小说结尾能否删掉?为什么?请通读全文,简要分析。

相似题推荐

现代文阅读 | 适中 (0.65)
【推荐1】阅读下面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他比亲儿子还要亲!”

广西北海边检站战士赵唐勇十年义务照顾拾荒老人

庞格平 石佰华

3月3日下午,在学雷锋纪念日到来之际,广西北海边检站监护中队上士、后勤班班长赵唐勇来到北海市海角路地角炮台晒鱼厂,他左手提着一袋大米,右手拿着一瓶食用油和一盒眼药水,来看望住在这里的一位拾荒老人。

“老人眼睛不好,我给她滴两滴药水,这样会舒服些。”赵唐勇说。赵唐勇提到的老人名叫毕小雨,今年60来岁,10年前从湖北来到北海拾破烂。

原来,2007年6月的一天,赵唐勇在执勤下岗回队的途中,遇见一位老人昏倒在路边不省人事,生命垂危。他没有任何犹豫,立即打车将老人送到医院,并垫上医药费,为老人办理了住院手续。在抢救老人的过程中,赵唐勇一直守在手术室外面,焦急地等待……后经医院抢救,老人脱离了生命危险。

住院期间,赵唐勇每天都请假到医院陪护看望。经过交谈,赵唐勇得知老人叫毕小雨,湖北人,家中只有老伴一个人,家庭生活困难,2005年孤身一人来到北海以捡垃圾为生。毕小雨老人患有风湿性心脏病,加上生活条件不好,经常劳累过度,没有得到及时有效治疗,心脏病时有复发。

在得知毕小雨老人情况后,赵唐勇曾多次联系老人家中的亲属,但每次都未能联系上。赵唐勇暗暗下定决心,一定帮助毕小雨老人渡过难关。

十天后,毕小雨老人康复出院。当赵唐勇送毕小雨老人回到她的住处,看到老人住在市郊外一个毛坯房里,屋子昏暗潮湿,四面透风,赵唐勇心里一阵酸楚。为了让老人住得好一些,赵唐勇四处打听,在营区附近一小块空地上为老人搭起了一间简易小木屋,并为老人找到一份临时工工作。

在安排好毕小雨老人的住所和生活后,赵唐勇只要有空就去探望老人,为她送去米、油、猪肉等生活必需品,陪老人聊天,帮助她换洗被褥和打扫卫生,带她去复诊、拿药。不少人甚至以为赵唐勇就是毕小雨的亲儿子,时常对毕小雨投去羡慕的目光。

为了帮助老人减轻治疗心脏病带来巨额医疗费的负担,赵唐勇经常自掏腰包为老人购买药品。为了防止老人忘记吃药,每次买药回来,赵唐勇都在药品上注明吃药时间及次数,并为毕小雨购买了一台手机,每到吃药时间,赵唐勇就通过手机提醒一下。

在了解到儿子照顾毕小雨老人的事后,赵唐勇远在浙江的父母也很支持儿子的善举,除了在经济上给予帮助外,还到当地访医问药,坚持每月从浙江邮寄中药材过来。有了父母的支持后,赵唐勇照顾老人的信心更足了,每收到父母寄来的中药材后,都亲自把药煎好,督促毕小雨老人服下。

10年来,赵唐勇为毕小雨老人垫去医药费、生活费将近八万元。10年来,赵唐勇省吃俭用,从不乱花钱,对每月的工资总是精打细算,想方设法挤出钱来为毕小雨老人看病拿药、改善生活条件。

人间自有真情在。”在向战友们讲述赵唐勇这些年对她的帮助时,毕小雨老人潸然泪下,“这些年,如果没有这个兵儿子的照顾,我可能早就死在路边了,小赵比我的亲儿子还要亲!”

赵唐勇做好事,并非偶然。

2016年12月28日晚20时许,赵唐勇带队在北海市冠头岭码头铁路沿线巡逻时,发现铁路桥边有一个钱包。赵唐勇捡了起来,里面除了银行卡、身份证、会员卡之外,还有十多张百元大钞。于是,赵唐勇四处寻找失主,一个小时后,仍没有找到失主。次日一大早,赵唐勇来到北海边防支队地角边防派出所,将钱包交给了边防警官。

入伍12年来,赵唐勇荣立个人三等功2次、“优秀士兵”3次,先后获评全国“学雷锋成绩突出个人”“公安现役部队士官优秀人才奖”,被授予“全区优秀人民警察”“十大带兵模范”“爱民固边先进个人”,被北海市授予“珠城卫士”称号,被评为第三、第四届道德模范之“助人为乐模范”。

(选自《人民日报》,有删改)

1.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
A.“他比亲儿子还要亲”含义丰富,很吸引读者的眼球,引发读者多重思考;他是谁?怎样“比亲儿子还要亲”?
B.第七段运用侧面衬托的手法,写不少人对赵唐勇与老人关系的误解和偷来“羡慕的目光”,间接表达了对攀比之风的批评。
C.“赵唐勇做好诗,并非偶然”是过渡段,在结构上起承上启下的作用,把欣慰报道引向其他的空间。
D.倒数第二段写赵唐勇拾金不昧的事迹,最后一段列举他所得的多种荣誉,都说明了赵唐勇助人为乐的思想不是偶然的。
2.下列对文本特点的分析和理解,正确的两项是( )
A.文本标题有引题与主题,不但简明扼要地介绍了赵唐勇的主要事迹,而且蕴含对他的高度评价,具有鲜明的思想性。
B.文本的第一段交代了新闻发生的时间、地点、人物、事件等;新闻要求具有的要素齐全。这是典型的新闻导语的写法。
C.新闻追叙了赵唐勇送老人毕小雨去医院和对她长期精心照顾,不乏细节描写,这或多或少影响了新闻的真实性。
D.文本综合运用记叙、描写、议论等手法,描写时又运用了动作描写、语言描写和自然环境描写,增强了表达的生动性。
E.文本采用了“倒金字塔,,结构,先是记叙最重要的信息,然后是具体记叙赵唐勇照顾老人的事迹,最后再记叙其他事迹。
3.有人认为,“人间自有真情在”这句人物语言不符合毕小雨的身份,你认为她应该怎样说才符合她的身份?并说说理由。
2017-08-18更新 | 30次组卷
现代文阅读 | 适中 (0.65)
名校
【推荐2】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丢失的小巷

朱成玉

狭长狭长的小巷是城市的咽喉,咽不下大悲大喜,吐不出豪言壮语。只有锅碗瓢盆碰撞到一块儿,交织出普通人的命运交响。

狭长狭长的小巷是城市的脉管,里面蠕动着质朴本真的生命。有宁静浸你肌肤,有祥和润你肺腑,阳光在巷子里穿梭,像一条晶莹的小溪,涌在我们的面颊和脊骨上,试图与我们的血液汇拢。

巷子里的人,多是穷人。为了省一毛钱和小贩们斗智斗勇婆婆妈妈,为了那点儿微薄而又经常迟到的工资把自行车累得腰肌劳损哼哼唧唧。

巷子里的人,多是俗人。他们不懂小资情调,不懂波希米亚,不懂小资女人们为什么要花那么大价钱买化妆品,在他们眼里,那个价钱是半年工资,一百斤猪肉。

明天,这个热闹的小巷就要消失了,取而代之的是高耸的楼房。巷子里的人们都将住进一个个精美的鸽笼,彻底断绝与这巷子的血缘关系。巷子,这贯彻整个城市的浅浅的河流,就这样中断了。我们再不用担心骑着单车下零点班时路过这黑漆漆的“隧道”,再不用担心在黑暗的掩护下,滋生出罪恶的念头。但是巷子没了,我们总觉得缺了些什么,像嵌入我们生命中的某种东西忽然丢失了一样,让人多少生出些莫名的惆怅来。

巷子没了,邮递员绿色的影子莫名其妙地也跟着失踪了。今天,我们是否还有书信在路上?城市在变迁,变得日新月异,变得五彩缤纷。楼房公共汽车大排档以及音像店,那是从前的城市,今天的城市有更新鲜的东西,网吧迪厅健身房,按摩桑拿泡脚屋。只有我没有改变,依然如喑哑的蓝天那般忧伤,透明的水晶石般冷冷地搁浅在城市的橱窗里。任外面下着雨还是飘着雪花,任外面的人是衣衫褴褛还是披着婚纱。当忧伤把漫天的雪花都变成信笺的时候,一切欲望,虚荣和疼痛便都在我的手心里融化了。

巷子没了,撑着油纸伞,丁香一样忧郁的姑娘不见了,拎着灯笼满巷子疯跑的孩子也没了。那些在风中“咿呀”作响的厚重的木门没了,一家人兴高采烈手忙脚乱地贴春联的场面便没了,跟在一长串鞭炮后面炸出来的欢叫声也没了。董桥说,这是个没有童谣的年代。我真想找个罐头瓶子,在里面点上半截蜡烛,拎着这个再普通不过的灯笼在巷子里重新奔跑一回。

怀念巷子,是因为它流淌着真实的风。阳光是真实的,笑脸是真实的,柴米油盐嬉笑怒骂都是真实的,这里的一切因真实而可爱,他们热爱生活,比太阳起得早,在城市的海面不停地翻卷着激情的浪花。

怀念巷子,还有一个原因来自对楼房的恐惧。在那些高高的办公楼里,我仿佛变成了另外一个人,戴着面具的人,精心策划着一幕幕闹剧。防盗门越来越厚,防了贼也隔绝了人心,人们守着各自的鸽笼,拒绝交流也囚禁了自己。

巷子没了,记载着我的出生,童年以及恋爱和婚姻的一本手册就要被撕毁,我却无力阻止。这是城市发展的必然,它厌弃古老陈旧的东西。

巷子没了,城市拥挤不堪,人心却空阔了。

在与巷子相依相偎的最后一夜,从街头到巷尾,再从巷尾到街头,我不停地走动。没有人看见我溅洒在风中的泪水。甚至,我是偷偷摸摸出来踱步的,深更半夜像做贼一样,怕别人看见。我做错事了吗?我只是在用自己的方式怀念,怀念这里曾经发生过的一切。包括爱,包括憎恨。我想把儿子叫醒,给他做一个灯笼,陪我最后一次把巷子的血管疏通,又怕被家人讥笑为神经质。儿子的玩具太多了,变形金刚,蜡笔小新,花样翻新层出不穷的游戏卡,他是不会懂得那个普通的灯笼对于我的意义的。

我只有一个人不停地走动,月亮躲到远房亲戚那里,不肯给我一支烟。我想,明天的黎明对于一个怀旧者来说是一个黑夜,但是它必然来临,无可阻挡。

(摘自《辽宁青年》)

1.下列对文章的理解与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文章以“咽喉”“脉管”“河流”等意象比喻小巷。不仅符合小巷狭小悠长的特点,更表明了小巷在城市生活中的重要性。
B.作者在怀念小巷的时候想要儿子陪着,希望儿子记住这终将消失的小巷,理解自己对小巷的深情,并和他一起缅怀这份美好。
C.那个罐头瓶里放上半截蜡烛做成的灯笼,虽然普通,但是承载着作者的童年记忆,承载着小巷文化的美好,是怀念之情的一个寄托物。
D.本文语言形象,画面感强,第七段“撑着油纸伞,丁香一样忧郁的姑娘不见了”,巧妙化用了戴望舒《雨巷》的诗句,引人联想,耐人寻味。
2.简要分析第自然段在文中的作用。
3.文末划线句看似矛盾,却极富深意,请结合全文,谈谈你对这句话的理解。
2018-08-26更新 | 111次组卷
现代文阅读 | 适中 (0.65)
名校
【推荐3】阅读下文,完成下列小题。

①无论是欣赏还是创造,都必须见到一种诗的境界。这里“见”字最紧要。凡所见皆成境界,但不必全是诗的境界。一种境界是否能成为诗的境界,全靠“见”的作用如何,要产生诗的境界,“见”必须具备两个重要条件。第一,诗的“见”为“直觉”(intuition)。有“见”即有“觉”,觉可为“直觉”,亦可为“知觉”(perception)。要产生诗的境界,“见”所须具的第二个条件是所见意象必恰能表现一种情趣,“见”为“见者”的主动,不纯粹是被动的接收。所见对象本为生糙凌乱的材料,经“见”才具有它的特殊形象,所以“见”都含有创造性。比如天上的北斗星本为七个错乱的广电,和它们临近星都是一样,但是现于见者心中的则为像斗的一个完整的形象。这形象是“见”的活动所赐予那七颗乱点的。仔细分析,凡所见物的形象都有几分是“见”所创造的。凡“见”都带有创造性,“见”为直觉时尤其如此。凝神观照之际,心中只有一个完整的孤立的意象,一无比较,无分析,无旁涉,结果常致物我由两忘而同一,我的情趣与物的的意态遂往复交流,不知不觉之中人情与物理互相渗透。比如注视一座高山,我们仿佛觉得它从平地耸立起,挺着一个雄伟峭拔的身躯,在那里很镇静地庄严地俯视一切。同时,我们也不知不觉地肃然起敬,竖起头脑,挺起腰杆,仿佛在模仿山的那副雄伟峭拔的神气。前一种现象是以人人情衡物理,美学家成为“移情作用”(empathy),后一种现象是以物理移人情,美学家称为“内模仿作用”(innerimitation)

②移情作用是极端的凝神注视的结果,它是否发生以及发生时的深浅程度都随境随时随人而异。直觉有不发生移情作用的,下文当再论及。不过欣赏自然,即在自然中发现诗的境界时,移情作用往往是一个要素。“大地山河以及风云星斗原来都是死板的东西,我们往往觉得它们有情感,有生命,有动作,这都是移情作用的结果。比如云何尝能飞?泉何尝能跃?我们却常说云飞泉跃。山何尝能鸣?谷何尝能应?我们却常说山鸣谷应,诗文的妙处往往都从移情作用得来。例如‘菊残犹有傲霜枝’句的‘傲’,‘云破月来花弄影’句的‘来’和‘弄’,‘数峰清苦,商略黄昏雨’句的‘清苦’和‘商略’,‘徘徊枝上月,空度可怜宵’句的‘徘徊’、‘空度’和‘可怜’,‘相看两不厌,惟有敬亭山’句的‘相看’和‘不厌’,都是原文的精彩所在,也都是移情作用的实例。

③从移情作用我们可以看出内在的情趣常和外来的意象相融合而互相影响。比如欣赏自然风景,就一方面说,心情随风景千变万化,睹鱼跃鸢飞而欣然自得,闻胡笳暮角则黯然神伤;就另一方面说,风景也随心情而变化生长,心情千变万化,风景也随之千变万化,惜别时蜡烛似乎垂泪,兴到时青山亦觉点头。这两种貌似相反而实相同的现象就是从前人所说的“即景生情,因情生景”。情景相生而且相契合无间,情恰能称景,景也恰能传情,这便是诗的境界。每个诗的境界都必有“情趣”(feeling)和“意象”(image)两个要素。“情趣”简称“情”,“意象”即是“景”。吾人时时在情趣里过活,却很少能将情趣化为诗,因为情趣是可比喻而不可直接描绘的实感,如果不附丽到具体的意象上去,就根本没有可见的形象。我们抬头一看,或是闭目一想,无数的意象就纷至沓来,其中也只有极少数的偶尔成为诗的意象,因为纷至沓来的意象零乱破碎,不成章法,不具生命,必须有情趣来融化它们,贯注它们,才内有生命,外有完整形象。克罗齐在《美学》里把这个道理说得很清楚:

艺术把一种情趣寄托在一个意象里,情趣离意象,或是意象离情趣,都不能独立。史诗和抒情诗的分别,戏剧和抒情诗的分别,都是繁琐派学者强为之说,分其所不可分。凡是艺术都是抒情的,都是情感的史诗或剧诗。

这就是说,抒情诗虽以主观的情趣为主,亦不能离意象;史诗和戏剧虽以客观的事迹所生的意象为主,亦不能离情趣。

④诗的境界是情景的契合。宇宙中事事物物常在变动生展中,无绝对相同的情趣,亦无绝对相同的景象。情景相生,所以诗的境界是由创造来的,生生不息的。以“景”为天生自在,俯拾即得,对于人人都是一成不变的,这是常识的错误。阿米儿(Amiel)说得好:“一片自然风景就是一种心情。”景是各人性格和情趣的返照。情趣不同则景象虽似同而实不同。比如陶潜在“悠然见南山”时,杜甫在见到“造化钟神秀,阴阳割昏晓”时,李白在觉得“相看两不厌,惟有敬亭山”时,辛弃疾在想到“我见青山多妩媚,料青山见我应如是”时,姜夔在见到“数峰清苦,商略黄昏雨”时,都见到山的美。在表面上意象(景)虽似都是山,在实际上却因所贯注的情趣不同,各是一种境界。我们可以说,每人所见到的世界都是他自己所创造的。物的意蕴深浅与人的性分情趣深浅成正比例,深人所见于物者亦深,浅人所见于物者亦浅。诗人与常人的分别就在此。同是一个世界,对于诗人常呈现新鲜有趣的境界,对于常人则永远是那么一个平凡乏味的混乱体。

这个道理也可以适用于诗的欣赏。就见到情景契合境界来说,欣赏与创造并无分别。

□□□□

⑥因为有创造作用,我所见到的意象和所感到的情趣和姜夔所见到和感到的便不能绝对相同,也不能和任何其他读者所见到和感到的绝对相同。每人所能领略到的境界都是性格、情趣和经验的返照,□□性格、情趣和经验是彼此不同的,□□无论是欣赏自然风景或是读诗,各人在对象(0bject)中取得(take)多少,就看他在自我(Subject-ego)中能够付与(give)多少,无所付与便不能有所取得。□□如此,同是一首诗,你今天读它所得的和你明天读它所得的也不能完全相同,□□性格、情趣和经验是生生不息的。欣赏一首诗就是再造(recreate)一首诗;每次再造时,都要凭当时当境的整个的情趣和经验做基础,所以每时每境所再造的都必定是一首新鲜的诗。诗与其他艺术都各有物质的和精神的两方面。物质的方面如印成的诗集,它除着受天时和人力的损害以外,大体是固定的。精神的方面就是情景契合的意境,时时刻刻都在“创化”中。创造永不会是复演(repetition),欣赏也永不会是复演。真正的诗的境界是无限的,永远新鲜的。(有删节)

1.下列有关本文“诗的境界”的说法最不恰当的一项是(        
A.要“见”到是的境界,一是见必为直觉,二是所见意象恰能表现一种情趣。
B.在欣赏自然,发现诗的境界时,移情作用很重要,而内模仿作用并不重要。
C.情景相生,契合无间,情恰能称景,景恰能传情,此即作者所说诗的境界。
D.诗的境界是由创造而来的,生生不息;且是无限的,永不复演,永远新鲜。
2.有关第③段和第⑤段中的“这个道理”,下列说法最不恰当的一项是(       
A.第③段中的“这个道理”是指意象要映照出情趣来,而不可独立。
B.第⑤段中的“这个道理”是指景象是情趣的映像,情趣不同则景象有异。
C.第③段中的“这个道理”是指情趣要寄托在意象上,而不可独立。
D.第⑤段中的“这个道理”是指景象虽同而情趣不同,而人的所得也有异。
3.把下列语句组织起来填入第⑤段方框处,语意连贯的一项是(        
①如果我不认识这九个字,这句词对于我便无意义,就失其诗的功效。如果它对于我能产生诗的功效,我必须能从这九个字符号中,领略出姜夔原来所见到的境界。
②在见到那种境界时,他必觉得它有趣,在创造也是在欣赏。这九个字本不能算是诗,只是一种符号。
③在读他的这句词而见到他所见到的境界时,我必须使用心灵综合作用,在欣赏也是在创造。
④比如说姜夔的“数峰清苦,商略黄昏雨”一句词含有一个情景契合的境界,他在写这句词时,须先从自然中见到这种意境,感到这种情趣,然后拿这九个字把它传达出来。
A.①③②④B.②①④③
C.③②①④D.④②①③
4.根据文意,第⑥段四处方框□中填入最恰当的关联词是(        
A.因而,因此,即使,所以
B.然而,所以,不但,因为
C.因而,所以,即使,因为
D.然而,因此,不但,所以
5.根据文意,以下说法最不恰当的一项是(        
A.欣赏自然有时是在发现诗的境界,发现诗歌境界有时也是欣赏自然。
B.风景会随着人的心情变化而变化,心情也会随着风景的变化而变化。
C.欣赏一首诗,有时也是一种创造,创作一首诗有时候也是一种欣赏。
D.世上没有同样的情趣,因而所欣赏风景与领略诗的境界也绝不相同。
6.根据文意,下列作为本文题目最恰当的一项是(       
A.移情与内模仿作用
B.诗歌的境界与情景
C.诗歌的欣赏与创造
D.意象与情趣的契合
2017-07-19更新 | 91次组卷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