草堂·诗魂
⑴细雨蒙蒙,落叶飘飘。
⑵当我来时,又是茅屋为秋风所破的季节。老天像有意在营造一份思古幽情,像有意让人来品味一种人生意蕴文章憎命达!
(3)茅屋而草堂,草堂而杜甫草堂,这绝代诗圣生命的一大栖息处,这和着一个风雨飘摇的时代、一个伟大灵魂沉吟的处所杜甫草堂,早已成了成都的杜甫草堂公园。草堂公园由大廨、诗史堂、工部祠和柴门等景观组成,给成都人一个清幽的休息场所,也给远方慕名而来的游客以精神的慰藉。设施是对过往的纪念,也是对现在的经营。只是草堂,作为一个诗人艺术生命的凝结处,作为中国文学史的一个纠结点,作为一段历史的现象台,太有特点了,情绪也太浓重了。千秋万岁名,寂寞身后事,读清人顾复初的异代不同时,问如此江山,龙盘虎卧几诗客;先生亦流寓,有长留天地,月白风清一草堂那副对联,更让人嘘唏不已。草堂的文化意义与杜甫在世时命运的反差也太大了。然而,又让人坚信只要确实灿烂过,也就注定会占有辉煌。
(4)草堂足供观赏,甬道曲折,尽可徜徉,更何况又是细雨迷蒙,黄叶铺地!草堂,草堂,此时此际的草堂在诉说什么呢?从开元到天宝,《壮游》、《三吏》《三别》、《北征》、《秋兴八首》,直到《茅屋为秋风所破歌》一代诗史再现了一个时代,仅这些就足以彪炳青史了。这是杜甫的不朽,这是杜甫的辉煌,这也是杜甫的价值所在。舍此,我们又何以了然在一个大起大落的时代里,有一个愈老大愈清瘦愈苦寒的杜工部!这些是不必说的。但仅仅如此,就远不能了然杜甫诗歌抑郁沉雄的内在生命力,也远不能了然士人的用世之志与命运悲剧。这正是文章憎命达的命意所在,是其深层的人生意蕴所在,也是中国历史上人才的成就与命运的二律悖反。
(5)中华传统,士人总有一份天下之志、用世之心,更何况出身于奉儒守官世家的杜甫!杜甫曾抒写人生抱负:甫昔少年日,早充观国宾、自谓颇挺出,立登要路津。致君尧舜上,再使风俗淳。他希望一出山就占据要津,而且充满理想色彩要让君王赶上传说中的尧舜,要使全国民风淳朴敦厚。志莫大焉!然而,命运总是跟人开玩笑,历史也总在捉弄志士仁人。由开元而天宝,张九龄罢相,李林甫上台,唐王朝也已今非昔比,贤能之人想说什么做什么都已不可能了。这是国家的不幸,时代的不幸,也注定了杜甫一生宏图大志的落空。肃宗即位后,杜甫表面上拥有一官半职,比如左拾遗、华州司功参军、工部员外郎,而实际上却难有作为,薪俸也不足以养家。离开中原后,其行迹大略是同谷锦城夔州潭州,同时他的生命也如一片黄叶飘到了尽头。
(6)可是,他的诗作却从此更加如长河激浪,深潭照物,映现出一代河山的风云、生灵的状貌。它们如钟,如鼓,回响在中华历史的长空。杜甫的命运就这样确定了,杜甫的历史角色及其创作成就也就这样确定了。这时我们再吟味《茅屋为秋风所破歌》的诗句,就会发现,个人的遭际,在诗圣眼中已不算什么了,此时他所想的只是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苦寒到此已极矣,而忧患、仁慈至此亦已极矣!杜甫之胸怀,杜甫之心地足以光照日月!致君尧舜上,再使风俗淳,或者说经邦济世,要的不就是这种德与才么?但是,风雨飘摇中的唐王朝抛弃了杜甫,而历史却于风雨飘摇中造就了另一个杜甫。这究竟是杜甫的不幸,还是杜甫的幸运呢?历史总是把一份生命的朴素,让人咀嚼得百味丛生。
(7)流连一番,天色已晚,该走了。细雨依然。
1.分析第③段中划线句的作用。2.依据第④段,简要概括“草堂在诉说什么”。
3.联系全文,文中多次写雨有什么作用?
4.评析第⑥段在语言运用上的特点。
相似题推荐
价值十万元的蛋糕
李荷卿
老亨利退休后开了家糕点店,白天都和小孙子吉米一起呆在店里。
说起老亨利做糕点的手艺,那就是一个字——“绝”!他做出的蛋糕不仅味道好,而且蛋糕图案更是花样百出,只要是顾客说得出名目的东西,他都能将图案制作在蛋糕上,所以来订蛋糕的人特别多。
这天上午,老亨利正在店里制作史密斯太太定制的生日蛋糕,小孙子吉米在柜台内玩玩具。突然,一个顾客推开玻璃门,带着一阵风走了进来。
来的是个身材高大的男人,他看到正在地上玩耍的吉米,便闯进了柜台,一把抱起孩子,猛地推开老亨利,径直往内间闯去。从老亨利身边挤过去的时候,他压低嗓门恶狠狠地说道:“如果外面那个警察进来,将他打发走,不要说我在这儿,否则,我就要了这个孩子的小命。”声音虽低,却充满了威胁。说完,他就闯进了内间,推开里面储藏室的门,走进去后又把门关上了。
小吉米被劫持了!老亨利被突如其来的灾难惊呆了,他注意到来人身上带着枪,一时之间不知如何是好。正在此时,一位警官走了进来,老亨利认得他是这个街区的巡警汤姆。
汤姆一进门就跟老亨利打起了招呼:“今天的生意好吗,亨利?”老亨利嘟嘟囔囔地敷衍了他几声,然后问他需要什么。
汤姆扬了扬手中的一叠纸,说:“有一个珠宝盗窃案的通缉犯逃到我们这边来了,这是通缉令。我要在你的店里贴一张。”老亨利没有瞧那张通缉令,只是作了个请便的手势,然后就走回去,继续做蛋糕上的图案。
汤姆拿了一张通缉令,打量了店堂一眼,看准一块地方,正准备往墙上贴,突然,他像想起了什么似的,走到隔板前,隔着玻璃。将通缉令拿给老亨利看:“你看一下照片,亨利,说不定他会来你店里买东西吃的。你看,通缉令上写着,提供的线索如能让警方抓到罪犯,警方会有10万元奖励的。”
老亨利没有抬头,只是“哦”了一声。
汤姆见他仍然自顾自地低头做事,就又说:“亨利,你别不放在心上,什么事都是有可能发生的。如果这个通缉犯碰巧来到你店里,你将线索告诉警方,就能得到10万元奖励,那你以后就不用再做蛋糕了。”
“我做蛋糕也能赚不少钱。”
汤姆笑了:“蛋糕?那可是10万块啊,你哪块蛋糕能值10万块啊?只要你能看到罪犯!”
“我赚的钱已经够用了。”
“可有了10万块钱,你和你孙子就能过上好日子了。”这时,汤姆突然想起了什么,问道,“噢,对了,小吉米呢,今天怎么没有看到他?”
老亨利抬起头看着汤姆,然后放下手中的活,打开烤箱,一阵新烤蛋糕的香味飘了出来,立刻在满屋弥漫开来。他一边取出烤盘,一边说:“吉米今天不舒服,今天没有来……”
就在这时,只听扑通一声,烤盘重重地落在了操作台上。
“哎呀,我的蛋糕……全糊在一块儿了。这可怎么办呢?史密斯太太下午两点就要来取了。”
汤姆朝老亨利正在做的蛋糕看去,几秒钟之后,他抬眼看了看老亨利。老亨利看了他一眼,又看了他手中的通缉令一眼,脑袋轻微地朝内间储藏室摆了摆。汤姆看着老亨利,沉默了一下,语气里带着无限的惋惜:“我看,你得为史密斯太太重做一个蛋糕了!”
就在这时,汤姆的对讲机响了起来。汤姆接通之后,立刻说道:“我是巡警汤姆,我正在彼得大街中段。”停了一下,又接着说道,“什么?在雅各布大街?好,我立刻去增援,完毕。”
说完,汤姆就将通缉令放在柜台上,对老亨利说:“看来你拿不到这10万块了,有人在南边的雅各布大街发现了通缉犯的踪迹。我现在要立刻赶过去增援。这张东西你等会儿帮我贴一下。”然后,他又放缓语气,安慰老亨利道,“你放心吧,小吉米很快就会没事的。”说完,他就走了出去。
透过玻璃门,老亨利看到汤姆出了门朝北走了。接着,他听到储藏室的门开了。那个粗鲁的男人放开小吉米,走了出来,从操作台前经过时,顺手拿了两个新出炉的面包,一边朝外走,一边威胁道:“老家伙,不准报警,否则,我不会放过你的。”
小吉米的嘴巴被捂了这么久,这时候已经吓得哭不出声来了,老亨利急忙跑过去安慰他。
当老亨利透过玻璃门看到那个男人朝北走去时,一直阴云密布的脸上露出了一丝不易察觉的笑容。
当天下午两点,当史密斯太太来取蛋糕时,老亨利像往常一样,将蛋糕盒的盖子取下来,给她看蛋糕上的图案。看到图案,史密斯太太似乎有些失望,老亨利不解地问:“你对这个花式不满意吗?”
史密斯太太说:“不是,图案很漂亮。我只是觉得有点意外,我还以为……事实上,我想亲眼看看那个帮助警方抓住通缉犯的价值10万元的蛋糕。我听汤姆警官说,你把我的蛋糕制作成了一个男子持枪胁持一个小孩,躲在你的储藏室里的图案……”
(有删改)
1.下列对这篇小说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恰当的一项是A.小说以“价值10万元的蛋糕”为标题,既为小说的推进提供了线索,也在内容上制造了悬念,引发了读者的阅读兴趣。 |
B.警察汤姆进入蛋糕店时,将通缉令拿给老亨利看,老亨利显得兴致不高,语气敷衍,其实是老亨利在向汤姆暗示自己的计划。 |
C.蛋糕店虽然空间狭小,却是正义与邪恶展开较量的舞台,空间的狭小逼仄恰恰对表现正义方的机智应变提供了帮助。 |
D.在情节设置上,史密斯太太虽然处于幕后,却起到了不可或缺的作用,最后她的出场照应了上文,使小说结构完整严谨。 |
3.请简要赏析小说巧妙的情节设计。
①修订本的出现,自然意味着原版本的先期存在。两者的关系,初始的意图是改进与进化,“彼可取而代之”。但就实现效果来说,不能一概而言,有初衷达成的,有不进反退的,亦有滋味难明的,其交织错落实可形成一个话题。文学作品的原版与修订版并存,为文学研究提供了比照的丰富资料,作家的创作心理、思想嬗变乃至外界予其的潜在影响,都于同一文本的异样风貌间显露无疑。而原著者为何会修订自己已然完成且出版经年的作品,显然是值得探究的。
②艺术上的求精,是作家修订作品理所当然的理由。上世纪80年代重出《围城》时,钱锺书虽不悔少作,但重读总不免看到不太中意的地方,做些修订,于是有了我们现在所能见到的通行定本。而不久有人未经授权,擅自将《围城》发表于《文艺复兴》杂志的初刊本、上海晨光出版社初版本与后来的修订本进行汇校,且将之印行于世,结果引来一场侵权官司,是当年轰动一时的文化事件。小的修订因著作的重要引发关注,而当代作家薛忆沩对自己多部小说的重写式修订,或许未引人注目,但却值得言说。薛忆沩的修订力度之大,等于重写,范围之广,涵盖了其先前创作的大部分作品,不仅有中短篇,还有长篇。这种修订已是对原版本之质的改变,若有研究者做文本的比较研究,想来会有不小的收获。
③若论对自己作品孜孜不倦的修订者,金庸是个不能不提的人物。自70年代初完成《鹿鼎记》之后,他宣布停笔,不再写新的武侠小说,从此开始对以往的十五部作品进行精心修改润色,先后花去十年时间,方始完工。相关的研究者对照其初版本与修订版,发现差异比较大,初版不乏粗糙与悖谬之处,从文辞字句至段落乃至章节,金庸都动了不少“手术”,可以说是为其作品后来的经典化有意无意地做了先期的铺垫。这一修订成全了金庸的武侠江湖,亦成为无数人青春阅读的记忆。而令大家未想到的是,进入新世纪,金庸忽然宣布要再次修改其作品,出新版。如此的“小动干戈”,实在叫人疑惑,是老人有了创作新想法,还是商业方面的考量(作品集换了新的出版方)?这次修订动作不算大,但有些改动还是让老读者感觉诧异(如黄药师对女徒弟梅超风的暗恋),成败有几何,尚待众人争议。
④上述修订,牵涉因素很多,但均为自发,是主动的修改,而还有一种情形是作家身不由己地修订甚至否定自己的作品。1949年之后,政治形势变化,许多作家不仅要对当下创作的作品负责,还要对多年前的作品负追溯既往的责任。郭沫若、老舍、曹禺等,纷纷修订起自己的作品来。于是,《女神》的泛神论思想,演进为马克思主义;《骆驼祥子》少了几个章节,因为祥子不能没落,要有“光明的尾巴”;《雷雨》删去序幕和尾声,且第四幕几乎是重写,主要角色之面貌大加变化。诸如此类,现代文学的名作不得不加入新时代的审视要求,而这一系列修订版,到了上世纪80年代以后,尽数被淘汰,徒然余下陈年的旧迹,成为研究者考察的材料。
⑤另一种修订本,执行者并非作家本人,而是由编辑着手的。花城、香港三联版《沈从文文集》多达12卷,是沈从文作品暌违大陆读者数十年后的第一次亮相,影响巨大,但不久即遭有识者曝光,这套没标明删改原著的丛书却是动了不少手脚的“修订版”。作家的作品从字句到段落,乃至整篇,“修订”处不在少数。缘由呢,自然是有碍观(zhān),自政治到情色,不一而足。这种“修订”发生在上世纪80年代,有其苦衷与难处,但从版本而言,却伤害太大,要不得。幸好沈先生的著作之后持续出版,终究是有好的版本供我们选择了。
⑥对著作的修订,初衷都是向前看的,期望越来越好才是。不过,人性的复杂、审美的变化、时代与历史的暧昧等因素,常常使这一寻常的“修缮活计”呈现不同的面貌,或正或反,或良(yǒu)掺杂。于研究者而言,触摸这不同代的相异版本,不仅可感知切近的作家创作心理与文学生态,亦可时时关照微妙的社会生态,是一个有意味且不乏趣味的事情。
1.根据拼音写汉字。(1)有碍观(zhān)
2.第③段画线词语“小动干戈”的表达效果是 。
3.联系上下文,概括第②③两段的大意。(30字以内)
4.从全文看,第①段的“原版与修订版并存”对研究者的好处是 。
5.对文意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
A.薛忆沩的重写式修订具有不小的比较研究价值。 |
B.现代文学名作的修订版在新时期失去研究价值。 |
C.《沈从文文集》的被修订,对作者的伤害太大。 |
D.诸多因素使寻常的著述者的修订呈现不同面貌。 |
优雅
周正旺
大学时期,他总是一个人背着一把二胡,来到未来湖前面的草地上,席地而坐,然后旁若无人地拉起二胡,一边拉,还一边引吭高唱,唱的都是优美的情歌,带着遥远的来自草原的韵味。
这时候,未来湖前面停下了匆匆而过的脚步,照射进了一道道明亮的眼神,有人陶醉,有人冷笑,当然也有人无动于衷。
他是秦风。
他并不是来自遥远的北方,他出生在江南小城临川,却不可思议地掌握了慷慨悲凉、雄壮热情的草原部落的天籁。没有人知道他内心深处为什么会有无边的浪漫和深沉的忧伤。
秦风拉得一手好二胡,歌也唱得很好,却是白白净净的文弱书生。他身高一米七五,身材匀称, 戴一副纯净的银丝边眼镜,总是穿着一身洁白的衣衫,大家都不明白,为什么他经常席地而坐, 却总能那样一尘不染。
秦风不大和人说话,大学时代也没什么朋友。
他仪表斯文,沉默寡言,学习也好得很——虽然他并不花什么时间来钻研。毫无疑问,他成了女孩心目中的白马王子,不少优秀的女孩向他射来了丘比特之箭,然而秦风始终无动于衷。他一直怀揣一颗浪漫的心,始终在等待一个真正属于他的梦中女郎。
就这样,一直过了几年,直到大四的时候,秦风才开始了他人生的第一场爱恋,他的女朋友是一个大学新生,来自遥远的黄土高坡,长得黑黑胖胖,但是难掩一脸的坚毅和执着。
所有人大跌眼镜,不少女生为秦风伤心地流下眼泪,败在这么一个女生身上,她们无论如何也无法接受……
大学毕业后,同学中很多人进入了政府、事业单位、大型国企工作。秦风学业优秀,不少令人羡慕的岗位向他招手,然而他都拒绝了。他去了遥远的内蒙古,去做了一名普普通通的中学教师。他的心,选择永远留在北疆、留在大漠、留在无边的草原。
他从此杳无消息。
几年后,他的女友,那位坚毅的北方女孩,也去了同一所学校,做了老师。秦风成了一个记忆,也成了一个不解之谜。
十月十八日是老教授的八十大寿。老教授姓卢,是教写作的,秦风的文章让老教授赞颂连连, 他成了教授最喜爱的关门弟子,关系格外密切。老教授是一个著名文学评论家,也是一个多情浪漫的教授,每年过生日,都要邀请学生们去他家举行生日宴会,这已成了习惯。大学时,每次老教授的生日宴会,秦风都带着二胡去伴奏,他神采飞扬,眼里射出一道道夺目的光辉,不少人为他的演奏所震撼。
老教授年纪大了,他还有个心愿:再见秦风一面。大学毕业后,秦风已经整整十年没有露面了。教授托人给秦风打电话,秦风沉默了一会,说,好,我会赶来的。
十月十八日。老教授家高朋满座,然而寂静无声,大家都在等一个人。学生们几乎都到了,除了秦风。男的西装革履,自信满满,女的也都神采飞扬,青春依旧。不少人都带上了自己的伴侣, 看得出,大家都发展得不错,事业成功,家庭幸福。
八点整,约定的集会时刻。秦风和一个女人——他当年的女友,现在是他的爱人——双双走了进来。十年不见,秦风像完全变了一个人,他满脸的沧桑,身体也变得臃肿起来,只有那眼神, 依稀可见当年的神采。秦风的爱人倒是没多少变化,依然黑黑胖胖,依然一脸坚毅。
不少女生都叹息了一声。老教授似乎也有点失望,他招呼大家坐下吃饭。酒席上,大家高谈阔论,秦风和他的爱人却一直没有开腔,只是在老教授敬酒的时候,才说了声谢谢。
酒席之后,照例是歌舞晚会。这时候,大家都矜持起来,偌大的舞池竟然没有一个人下去……悠扬的二胡声响起,所有的人像在心灵上被重重敲打了一下。不知什么时候,秦风已抱起一把二胡,站在舞池中央,旁若无人地演奏起来,一股清泉流水的音乐倾泻而出,秦风意气风发,指点江山,他的头昂得很高,脚踮得也很高,这里仿佛只有他一个人,仿佛只有他的灵魂在涤荡……这时候。他的爱人也仿佛一个精灵翩翩起舞,围在秦风的身边,像一只优美的蝴蝶。曼妙的声音和曼妙的舞蹈结合在一起,仿佛这就是全世界。
看着秦风的身影,仿佛看到了当年遥远的记忆,一瞬间,所有人泪流满面。
(有删改)
1.下列对文章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正确的一项是A.秦风在大学时期,常常一个人来到未来湖边的草地上,自拉自唱着忧伤浪漫的草原情歌。他的行为,令人侧目。 |
B.秦风的二胡拉得好,歌唱得好,却是白净的文弱书生样,又总穿一身洁白衣衫席地而坐却一尘不染,说明他天生纯净,不受污浊之物的侵犯。 |
C.大学毕业时,同学们大都选择留在大城市里打拼,而且事业有成。只有秦风,选择去内蒙古做了一名平凡的中学教师。十年过去,他满脸沧桑,身材臃肿,已完全不复当年的神采。 |
D.小说采用第三人称叙述,文笔朴实无华,看似波澜不惊,实则张力巨大。尤其是作者通过众人眼里秦风前后的对比,衬托出秦风与众不同的优雅气质,耐人寻味。 |
3.在本文中,什么是“优雅”?秦风对爱情和事业的选择,给了我们怎样的启示?
顾城①:孤城,一顾倾城
王莹
如果真有一个男人让我悲伤的话,那么他一定是顾城。
顾城是孤独的。顾城是一个生活在幻想中的人,他不想长大。他执意“要用心中的纯银,铸一把钥匙,去开启那天国的门”。他不会像他人一样去探索、去开创外面的未来世界,他只会在自己的头脑中开掘出一个奇异、幻梦的童话王国,这世界远离世俗,而他自己就是童话王国里的国王。他用纯真无暇、自然纯净的诗咏唱童话般的生活,统治着童话王国,做他的“童话诗人”。
顾城经历了“文革”,看到了太多的残忍与伤害。从那时候起,他对外界就是躲藏的、回避的态度,也是从那时起,他开始渴望没有人只有天籁的纯净世界。
顾城太过偏执,这是束缚他走出幻想世界的内在因素。那段刻骨铭心的经历使他在幻灭的痛苦之后不是清醒,调整自身,而是更固执地退回内心,做白日梦。顾城从诞生,学语,到最后,一直在寻找自己的梦。梦是顾城心灵深处最真实的欲望呈现,只有在梦中,顾城被现实人生扭曲压抑的本性才得以自由的舒展。
顾城之城是一座真正的围城,他无法跳出去,别人也无法真实地介入,因为城中只有希望、失望、绝望。不断轮回,不断交替,仿佛宿命是没有痕迹的暗伤。
我从顾城之城中飘荡过,从孤单的过往与无助的叹息间穿越过,从蓝色的希望和血色的绝望里张望过,在无边的孤寂伴随的凄凉城墙边缘无言地叹息过,最后转身,孤独地路过。
城中永远没有黄昏时刻,因为城本身就是落寞的黄昏,有倦鸟,有霞光,有东方黎明玫瑰色的遐想。轻远的歌在城的上空回荡、飘扬,若离若即,迷茫之时已然断肠。
于是,我终于明白,顾城,竟是石楠那样哀伤孤独的花朵,寂寞地生长在荒原与沼泽。顽强着,希望着,珍视着世间最后一丝暖色,只是,最终花期将尽的悲凉,躲不过。哀婉的夜曲、哀艳的伤感、空旷的舞台无人喝彩,只因黑夜给了他黑色的眼。
再无话可说,再无句可写,城池的边缘铭刻着一道伤感。只有黄昏渲染过的夜,在月华星链的注目下回顾顾城遗留的孤城。
于是,一顾倾城……
(节选自《语文报(大学人文版)》2009年第8期,有删改)
【注】①顾城:1956年生,朦胧诗派代表诗人,1993年10月8日在其新西兰寓所自杀离世。
1.下列对文意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顾城生活在自己的世界中,幻想创造一个童话王国,咏唱童话般的生活,而他自己就是这个童话王国里的国王。 |
B.顾城从诞生,学语,到最后,一直在寻找自己的梦。然而,太过偏执的个性让他始终无法找到并实现自己的梦。 |
C.作者神游顾城之城,发现那里充满了孤单与叹息,希望、失望与绝望,以及不断轮回、不断交替的宿命的暗伤。 |
D.文章以石楠喻顾城,“只是,最终花期将尽的悲凉,躲不过”一句预示了顾城命运无法规避的悲剧性结局。 |
3.从文章看,顾城的“孤独”表现在哪些方面?
壶口的黄河
肖铁
①在中国看水,看中国的水,最好到黄河。九寨沟的水显得太清秀,俏得有些西方的味道;太湖的水又有点小,文人味太重,不像是水,倒像是供人把玩的装饰物。也许,中国的水应是黄色的,和我们中国人的皮肤一样;而黄河也只有到了这儿,才成了真正的黄河!
②行山谷中,远远听便听见阵阵低沉的轰鸣,在左右山壁间碰撞,心也随之律动,未见其影,先闻其声,知道壶口到了。
③天渐渐成了黄色,水汽丰富得似乎凭空能捏出一担汗来。
④等真正站在她的旁边,所有的人都惊呆了:地竟陷下一层,天也高了一尺,山谷形似壶嘴,水若浊酒,倾泻而下,一仰难尽的气势,充溢胸口,心跳得能蹦出来,耳朵渐渐聋了,只能看见对方开口,却听不见声音;眼也花了,弥漫着的皆是黄色的旋涡,像是从河里蒸腾地上升,又像是奋不顾身地下降。河底升起硝烟一样的股股黄雾,天宇间充涨着黄色带水的颗粒,碰撞在脸上,散发在天上。脑子里一片空白,什么也不敢想,只看着山被水层层劈开,天也被这股黄流斩断。水从天而降,拍打在谷底,响遏在云里。
⑤想黄河从巴颜喀拉山流下的时候,水也该是清的吧?毕竟是雪水的汇集,是上天的洗礼;下游也会清些,因为地势渐平,流速渐缓,黄沙也会慢慢沉在河底。可你看看现在的黄河,刚刚从黄土高原的千沟万壑流过,厚重得带着大地的表皮,圣水也染上了中国的颜色,水里一定还有与大地摩擦而生的余热,当然还有陕北的信天游溶在里面,歌曲带着水旋转。黄河在这里最黄,金黄得如同太阳也落在里面。
⑥黄河之水天上来,如果说往前往后的黄河都是平面的话,到了壶口,黄河一下子像愤怒像高昂像要直抒胸臆地站了起来。这时的黄河。是立体的黄河了,像猴子站立起来是人进化的重要标志,黄河站立起来也是一个飞跃,就像个顶天立地的人活了。活了便要说话,那浪涛卷起雷鸣般的吼声,便是她第一声啼哭,第一声就不同凡响。注视着从上而下的水,第一次看到自然里的生命在毫无羁绊的状态下的兴奋和放纵。那啪啪的水击之声便是欢笑,真正的快感,真正的淋漓尽致。看久了,心也会溶进那飞溅的黄色水流里。
⑦抬起头,极目四望,北方,阳光打过去,一片白色,水和天连在一起,汪洋恣肆在那里;下游,水会渐渐宽阔,毕竟快到海了,快到生命的终结抑或是升华的地方了;便也心平气和。只有在这里,给予黄河的天地竟仅仅小到一个壶口,考验也就在这里了。过去了,黄河便拐了一直角,再往后便没有什么能挡住她的了,一泻千里,奔流到海不复还。看看空中的水汽,听听大地的回音,便会知道黄河的自信和决心。跃过去,一跃就是五千年,或七十万年,或是一百七十万年,肯定还有久远。司马迁会不会从这里受到了鼓舞,而将那汉代的竹简写尽写穿?易水该是黄河的分支吧,要不荆轲怎么会有壮士一去不复还的气概和性格?
⑧这才是中国的河。西南就是周文王的岐山,就是周武王的丰镐,就是大秦的咸阳,就是盛唐的长安。半坡人该是在这儿舀过水吧?秦嬴政该是从这里出过兵饮过马吧;有这样的水,还有什么可怕的呢?还有什么不可征服的呢?
⑨路德维希①为尼罗河作传,也该有人为黄河作传的,那应是中国人的自传。
(选自《散文选刊》,有改动)
注:①埃米尔•路德维希(Emil Ludwig,1881-1948,德国著名传记作家,著有《地中海传》、《尼罗河传》等。
1.文章开头从“中国的水”写到黄河,再写到“壶口的黄河”,这样安排有什么作用?2.第④段中通过主观感受来写壶口黄河运用什么表现手法?这样写有什么好处?
3.为什么说壶口的黄河“才是中国的河”?请联系全文作答。
4.文章结尾强调“该有人为黄河作传的,那应是中国人的自传”,这句话有什么含义?
携一本书游走
张炜
我小时候,大概是刚能阅读一点文学作品的年纪,读过一本没有封皮的书。这本书严格讲只是一部残卷,因为前后都撕去了一部分,最前边一篇的题目只剩下三个稍大一点的字:“暴风雨……”所以我连这篇作品叫什么名字都不得而知,更不用说整本书的书名了。
这部残卷让我如痴如迷。它写了俄罗斯莽林,写了猎人和林中各色居民的生活,更写了无数的动物。这些处处洋溢着浓烈林野气息的文字,绵绵无尽的天籁,把我深深地笼罩和吸引了。
我当年也生活在林子里,那是海边的一处国营林场,林场又连接了几万亩滨海自然林和无边的荒野。书中景物与现实生活或可作比,我生活于其中的这片林野虽然远没有书中那么苍茫,但对我而言也足够浩大了。最为不同的是林子里活动的人和动物:身边的林子没有那么多凶猛的大型动物,也没有那么多出生入死的职业猎人,更没有那么多惊天动地的故事。
这本书为我打开了一扇诱人的生活之窗。透过这扇窗户,我看到了世界上另一片神奇的土地。在很长的时间里,我的神思一直跟着书中的人物和动物,几乎寸步不愿分离,一起痛苦,一起欢乐。那些猎人的枪散发出的硝烟味,时不时地从我的鼻孔前飘过,让我永难忘怀。
这些文字让我入迷的原因,可能主要是它讲述的传奇故事,它展示的生活内容。时至今日,在经历了漫长的文字生涯之后,或许让我想得更多也更明白:一切绝非那样简单。这部残卷传递出的是更为复杂和丰富的东西,它难以言喻,这或可称之为一位苏俄作家所独有的生命气质与文学个性。如果仅仅是一则则曲折的故事,大概不会有那样的魔力。
因为它是一部残卷,作者是谁,书名为何,我一直不知道。
那是一个书籍奇缺的年代,能够遇到这样一沓好文字真是太幸运了。可我当时毕竟还读了许多其他的书,这其中也不乏经典,但最难忘最着迷的却是这样一部残卷。我的写作自然而然地受到了它的影响,比如我常常讲述林子里的故事,这也是我的少年经历;更有趣的是,我笔下的人物也常常要背一杆枪。的确,我当年也看到了很多猎人,并曾经跟着他们在林中蹿跑。林中生活和一些人的行迹让我如此难忘,当然是受到了那本残卷的影响。
长期以来,我深深地感激着一位不知名的苏俄作家。
十几岁的时候,我不得不离开海边林野,一个人在半岛地区游荡。我有一个背囊,里面装的全是自己的必需品,这当中永远有着这本残卷,外加我写成的一沓沓稚嫩的文字。
由于太喜欢这本书了,我曾不止一次将它借给旅途上的文学朋友。我希望他们也像我一样喜欢,我们能够一起分享这道精神与文学的盛宴。这是怎样愉快的时刻。这使我们有机会一起畅谈林野和文学——那时看来这二者是不可分离的。那是多么难忘的日子。
万分可惜的是,有一次远行,我把这本书遗在了一位朋友那儿,归来时却怎么也找不到它了。生活匆促多艰,我当时站在路边,觉得两手空空,一贫如洗。后来许多年,我都尝试着寻找这部书,但一直没能如愿。
就这样,我失去了它。
我牢牢地记住了书的内容。我经常想念它,如同想念一位儿时的挚友。
我去城市上学,然后到了更大的城市工作。我最终从事专业写作,并且写出了上千万字。不一定什么时候,我会突然想到这部残卷。在深夜,偶有失眠时,我会想起它。
不难想象,我仍然没有终止寻找,还在一次次做着努力。问题是我弄不清这部残卷的书名与作者。转过了多少图书馆,长时间站在浩如烟海的书目前。这真的是太难了。我差不多不再抱有那个希望了。
互联网时代来临了。我可以在网上搜索。但没有书名也没有作者,这道难题并不好解。
一个好朋友听我说过这部残卷。他不仅是一个极为认真仔细的人,而且精于网事。某一天,在我完全没有预料、没有指望的情势之下,他竟然发来了一则短信,上面报告了一个喜讯。我一开始不敢相信,电话里交谈了一会儿,详细说到了一些内容,让我心里一阵滚烫。我们笃信不疑:是的,是它,这一回真的找到了。
找到了少年之梦、儿时挚友,一个曾经伴我游走四方的挚友……这一夜差点失眠。
朋友迅速将从旧书网上求购的仅存的几本书寄给了我。五成新。中短篇小说集。书名:《猎人的故事》。作者:阿拉米列夫。首篇:中篇小说《暴风雨前》。它出版于1957年的作家出版社。书的扉页上有作者的黑白照片,让我久久端详——有些瘦削的长脸膛,深邃的目光。
从作者简介中得知,他生于1897年,仅仅活了57岁。
(取材于《一本深刻影响我的书》)
1.下列对文章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最恰当的一项是( )A.作者开篇描述这部残卷残损的情况,为后文寻找书的艰难做铺垫,同时强调这部残卷对他的重要性。 |
B.作者在书籍奇缺的年代也读过不少经典,但最着迷的还是这部残卷,用夸张手法突出其内容的精彩。 |
C.十几岁的时候,作者外出游荡,仍无时无刻不带着这部残卷,因为它是作者面临困境时的精神支柱。 |
D.作者求学、工作到最终从事专业写作,几十年来,随着年龄的增长,他对这部残卷的想念与日俱增。 |
3.作者说“这使我们有机会一起畅谈林野和文学——那时看来这二者是不可分离的”,作者那时认为“林野和文学”不可分离,请你从《边城》《平凡的世界》《老人与海》任一部书中,也找到一组这样的关系,并谈谈你的理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