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高中语文综合库 > 作家作品 > 外国文学 > 俄罗斯 > 契诃夫
题型:现代文阅读-文学类-单文本 难度:0.4 引用次数:268 题号:9227415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乞丐

契诃夫

“仁慈的老爷!行行好,请顾念一下我这个不幸的挨饿的人,我三天没吃东西了……我当了八年的乡村教师,现在失业了。请帮帮忙,行行好!”律师斯克沃尔佐夫打量着他,瞧瞧他那件灰蓝色的破大衣,混浊的醉眼和脸上的红斑。他觉得好像在什么地方见过这个人。

“听着,在前天,我好像在花园街遇见过您,”他说,“不过那时您说您是被开除的大学生,还记得吗?这很下流,这是诈骗!”

斯克沃尔佐夫大发脾气,毫不留情地痛斥这个求告的人。这家伙一味说谎,利用别人的仁慈,恰恰亵渎了他出于纯洁的心灵喜欢周济穷人的一片好意。破衣人起先一再辩解,后来不作声了,羞愧得低下了头。

“先生!”他说,一手按住胸口,“确实,我……说了谎!我原来在俄罗斯合唱团里任职,由于酗酒,我被赶了出来。不说谎又有什么办法呢?”

“什么办法?”斯克沃尔佐夫大喝一声,逼近他,“工作呀,这就是办法!您应该工作!”

“这个我自己也明白,可是上哪儿去找工作呀?去当看门人吧,谁也不会要我,工厂也不会要我,工人要有手艺,我却什么也不会。”“胡说!您总能找到借口!那么,您愿意去劈柴吗?在我家里劈柴您愿意吗?”

“好吧,我可以劈……”

斯克沃尔佐夫高兴地搓着手,把厨娘叫了出来。对她说;“奥莉加,把这位先生领到板棚里去,让他劈木柴。”破衣人耸了耸肩,似乎感到纳闷。话已出口的他犹豫不决地跟着厨娘走了。斯克沃尔佐夫赶快走进餐室,那里的窗子正对着院子,斯克沃尔佐夫看到他们进了院子。奥莉加气呼呼地打量她的同伴,打开锁着的板棚,“砰”地一声恶狠狠地推开了门。那个冒牌教师和冒牌大学生坐到木墩子上,用拳头支着红腮帮,想起心事来。

厨娘把一把斧子扔到他脚旁,破衣人迟疑地拉过一块木柴,把它放在两腿中间,胆怯地用斧子砍下去,木柴摇晃起来,倒了,那人又把它拉过来,很小心地砍下去,木柴又倒下了。

斯克沃尔佐夫的气愤已经消散,他感到有点不安,有点惭愧。他回到书房里,“我这样做是为了他好。”

一小时后,奥莉加来报告,木柴已经劈好。“拿着,把这半卢布交给他,”斯克沃尔住夫说,“要是他愿意,让他常来,活总是有的。”从此,他经常出现:有时把雪扫成堆,有时收拾板棚里的杂物。斯克沃尔佐夫搬家时,雇他来帮忙。破衣人没有喝酒,很少说话。搬运完之后,斯克沃尔佐夫吩咐人把他找来。

“噢,我看得出来,我的话对您起了作用,”他说着,递给他一个卢布,“这是给您的工钱。我看得出来,您没有喝酒,也不反对工作。您叫什么?”

“卢什科夫。”

“那么,卢什科夫,我现在介绍您去做另一份工作。您拿上这封信,明天去找我的一个同行,他会给您一份抄写的工作。好好工作,把酒戒了,别忘了我对您说过的话。再见吧!”

斯克沃尔佐夫很得意;自己总算把这个人拉到了正道上。两年过去了。有一天,斯克沃尔佐夫站在剧院的售票处付钱买票,看到身旁站着一个身材矮小的人,翻着羊羔皮领子,戴一顶旧的海驹皮帽子。

“卢什科夫,是您呀?”斯克沃尔佐夫问,“喂,怎么样?现在做什么事?日子过得好吧?”

“还可以,现在我在一位公证人那里工作,每月拿三十五个卢布,先生。”

“哦,谢天谢地。太好了!我为您感到高兴,非常非常高兴,卢什科夫!要知道您在某种程度上可以说是我的教子。要知道这是我把您推上了正道。”卢什科夫说:“我既感激您,也感激您家的厨娘,求上帝保佑这个善良而高尚的女人身体健康!说实在的,真正救我的是您家的厨娘奥莉加。”

“这是怎么回事?”

“当初我去您家劈柴,我一到,她总是这样开始:‘噢,你这个酒鬼!你这个天地不容的人!’然后发起愁来,瞧着我的脸,哭着说:‘你是个不幸的人!你活在世上没有一点快活,就是到了另一个世界,你这酒鬼,也要下地狱!你这苦命人啊!’您知道,尽是这类的话。但重要的是,她替我劈柴!先生,我在您家里连一根柴也没有劈过!为什么她要挽救我,为什么我瞧着她就决心痛改前非,这些我对您也解释不清。我只知道,她的那些话和高尚的行为使我的心灵起了变化,是她挽救了我,这件事我永世不忘。该入场了,里面正在打铃。”

卢什科夫鞠躬告辞,找他的楼座去了。

(有删改)

1.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卢什科失先在谎称自己是失业的乡村教师等被截穿后羞愧低头的表情动作,说明卢什科夫并非顽固不化,毫无廉耻之心。
B.奥莉加“气呼呼打量”“恶狠狠地推门”“发愁”等细节描写写出了她对卢什科夫自暴自弃行为的痛心及担忧。
C.卢什科夫答应到斯克沃尔佐夫家劈材是因为他急需一份糊口的营生,解决失业问题,因此对斯克沃尔佐夫充满感激之情。
D.文章主要运用顺叙、插叙方式,情节富有波澜;运用多种描写方法塑造了一个立体有变化的乞丐形象,揭示深刻的社会主题。
2.“奥莉加”在小说中的主要作用是什么?请简要分析。
3.小说叙述了卢什科夫“乞讨”“劳动”“释疑”等行为,这样写的作用是什么?请简要分析。

相似题推荐

现代文阅读-文学类-单文本 | 较难 (0.4)

【推荐1】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苦恼

契诃夫

我向谁去诉说我的悲伤?……

约纳和他的瘦马停在那个地方已经很久了。还没拉到一趟生意。

“赶车的,到维堡区去!”约纳听见了喊声,“赶车的!”约纳猛地哆嗦一下,从粘着雪花的睫毛里望出去,看见一个军人,穿一件带风帽的军大衣。

约纳抖动了一下缰绳,于是从马背上和他肩膀上就有大片的雪撒下来……军人坐上雪橇车。

约纳回过头去瞧着乘客,努动他的嘴唇……他分明想要说话,然而从他的喉咙里却没有吐出一个字来,只发出咝咝的声音。

“什么?”军人问。

约纳撇着嘴苦笑一下,嗓子眼用一下劲,这才沙哑地说出口:“老爷,那个,我的儿子……这个星期死了。”

“赶你的车吧……”乘客说,“照这样走下去,明天也到不了。快点走!”乘客闭上眼睛,分明不愿意再听了。

他把乘客拉到维堡区以后,就把雪橇赶到一家饭馆旁边停下来……雪又把他和他的瘦马涂得满身是白。一个钟头过去,又一个钟头过去了……

   人行道上有三个年轻人路过,把套靴踩得很响,互相诟骂,其中两个人又高又瘦,第三个却矮而驼背。

“赶车的,到警察桥去!”那个驼子用破锣般的声音说,“一共三个人……二十戈比!”

价钱是不公道的,然而他顾不上讲价了……只要有乘客就行……

驼背用破锣般的嗓音说:“走吧,快点跑!嘿,老兄,瞧瞧你的这顶帽子!全彼得堡也找不出比这更糟的了……”

“嘻嘻,……嘻嘻……”约纳笑着说,“凑合着戴吧……”

“喂,你少废话,赶车!莫非你要照这样走一路?是吗?要给你一个脖儿拐吗?……”

“嘻嘻!”约纳笑道,“这些老爷真快活!”

“呸……”驼子愤慨地说,“老不死的?难道就这样赶车?你抽它一鞭子!使劲抽它!”

约纳感到他背后驼子扭动的身子和颤动的声音。他听见那些骂他的话,看到这几个人,孤单的感觉就逐渐从他的胸中消散了。约纳不住地回过头去看他们。正好他们的谈话短暂地停顿一下,他就嘟嘟哝哝说:“我的……那个……我的儿子这个星期死了!”

“大家都要死的……”驼子咳了一阵,叹口气说,“得了,你赶车吧!赶车吧!诸位先生,照这样的走法,他什么时候才会把我们拉到呢?”

   约纳回转身,想讲一讲他儿子是怎样死的。可是这时候驼子轻松地呼出一口气,声明说,谢天谢地,他们终于到了。

约纳收下二十戈比以后,他又孤身一人,寂寞又向他侵袭过来……

他的苦恼刚淡忘了不久,如今重又出现,为什么成千上万的人当中有没有一个人愿意听他倾诉衷曲呢?然而人群奔走不停,谁都没有注意到他,更没有注意到他的苦恼……那种苦恼是广大无垠的。

约纳伛下腰,听凭苦恼来折磨他……他受不住了。

大约过了一个半钟头。约纳已经回到大车店,约纳后悔不该这么早就回来……

“连买燕麦的钱都还没挣到呢。”他想,这就是我会这么苦恼的缘故了。一个人要是会料理自己的事……让自己吃得饱饱的,自己的马也吃得饱饱的。那他就会永远心平气和……”

墙角上有一个年轻的车夫站起来,带着睡意嗽一嗽喉咙,往水桶那边走去。

“你是想喝水吧?”约纳问。

“是啊,想喝水。”

“那就痛痛快快地喝吧……我呢。老弟,我的儿子死了……”约纳看一下他的话产生了什么影响,可是一点影响也没看见。那个青年人已经盖好被子,连头蒙上,睡着了。如同那个青年人渴望喝水一样,他渴望说话。他的儿子去世快一个星期了,他却至今还没有跟任何人好好地谈一下这件事……

“去看一看马吧,”约纳想,“要睡觉,有的是时间……

他走到马房里。马就站在那儿。他想起燕麦、草料、天气……关于他的儿子,他独自一人的时候是不能想的……跟别人谈一谈倒还可以:至于想他,描摹他的模样,那太可怕,他受不了……

“你在吃草吗?”约纳问他的马说,“好,吃吧……既然买燕麦的钱没有挣到,那咱们就吃草好了……我已经太老,不能赶车了……该由我的儿子来赶车才对,我不行了……他才是个地道的马车夫……如果他活着就好了……”

约纳沉默了一会儿,继续说:“就是这样嘛,我的小母马……比方说,你现在有个小驹子,你就是这个小驹子的亲娘……忽然,比方说,这个小驹子下世了……你不是要伤心吗?”

那匹瘦马嚼着草料,听着,向它主人的手上呵气。

约纳讲得入了迷,就把他心里的话统统对它讲了……

(小说发表于1886年沙皇专制时期,有删改)

1.下列对文本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约纳想和军人说话,却只发出咝咝的声音,体现出约纳内心积聚了丧子之痛,想倾诉却不知从何说起的巨大悲伤之情。
B.面对三个年轻人的辱骂,约纳没有感到痛苦愤怒,反而孤单的感觉逐渐消散,可见约纳迫于生计,甘愿被辱的人物心理。
C.约纳不光痛苦无处诉说,后来约纳说“连买燕麦的钱都还没挣到呢。”更体现出社会底层小人物生活艰难,读来让人心酸。
D.契诃夫描绘出约纳的生存状态,以及在对待约纳倾诉丧子之痛这件事上,人与马形成强烈反差,揭示人与人之间的冷漠。
2.本篇小说中多次提到马,马是约纳重要的伙伴,请谈谈“马”在文中的作用。
3.面对儿子离世,鲁迅先生的《祝福》中,也有祥林嫂向众人倾诉丧子之事的片段,请就这一事件比较两者的异同。
2023-07-02更新 | 89次组卷
现代文阅读-文学类-单文本 | 较难 (0.4)
【推荐2】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题。

查问

[俄]契诃夫

那天中午,地主沃尔迪烈夫,一个高大壮实、头发剪短、眼睛突出的男子,脱掉大衣,拿绸手绢擦一阵额头,胆怯地走进衙门里。那儿满是用钢笔写字的沙沙声。

“我想在这儿查问一点事情,不知该找谁接洽?”他对看门人说。那人正从办公室深处走出来,手里托着盆子,上面放着玻璃杯。“我要在这儿打听一点事情,并且要一份会议记录簿上决议的副本。”

“那您就往那边走,老爷!喏,找窗子旁边坐着的那一位。”看门人用托盘指着尽头的窗子。

沃尔迪烈夫嗽了嗽喉咙,往窗子那边走去。那边是一张绿色桌子,桌面上满是斑点,倒好像那桌子害了斑疹伤寒似的。桌子的边上放着两叠厚厚的蒙着一层灰尘的案卷。一本还算整洁的翻开的簿子放在醒目的桌子中央。一个青年靠桌子坐着,头上竖起四撮头发,鼻子很长而且生着粉刺,身上穿着褪色的制服。他把大鼻子戳到纸上,正在写字。他右边鼻孔旁边有一只苍蝇在散步,他就不时努出下嘴唇,往鼻子底下吹气,这就给他的脸添上极其操心的神情。

“我可不可以在这儿,……在您这儿,”沃尔迪烈夫小心地对他说,“查问一下我的案子?我姓沃尔迪烈夫。……顺便我要一份三月二日会议记录簿上决议的副本。”

文官把钢笔探进墨水瓶里蘸墨水,然后看一看:笔尖上蘸的墨水是不是太多了?他相信墨水不致滴下来,

于是沙沙响地写起来。他的嘴唇努出去,然而用不着再吹气:苍蝇飞到他耳朵上去了。

“我可不可以在这儿查问一下?”过了一分钟,沃尔迪烈夫又问道。“我姓沃尔迪烈夫,是地主……”

“伊凡·阿历克塞伊奇!”文官对空中喊了一声,仿佛没看见沃尔迪烈夫似的。“等商人亚里科夫来了,你就对他说,要他在给警察局的呈文副本上签个字!我已经跟他说过一千回了!”

“我想查问我同古古林娜公爵夫人的继承人的诉讼,”沃尔迪烈夫喃喃地说,“这个案子是大家都知道的。我恳切地请求您为我费一费神。”

文官仍然没看见沃尔迪烈夫,正捉住他嘴唇上一只苍蝇,仔细观察它,然后把它扔了。地主清一清喉咙,拿出方格手绢大声擤鼻子。然而这也无济于事。文官仍然不理他。他们沉默了两分钟光景。沃尔迪烈夫从衣袋里取出一张一卢布钞票,放在文官面前那本翻开的簿子上。文官皱起额头,带着操心的脸色把簿子拉过去,合上了。

“我要查问一点小事,……我只想弄清楚古古林娜公爵夫人的继承人是根据什么理由……。我可不可以打搅您一下?”

可是文官只顾想心思,站起来,搔着胳膊肘,不知什么缘故走到一个橱柜那儿去了。过了一分钟,他回到他的桌子这边来,又摆弄簿子:这回簿子上又放了一张一卢布钞票。

“我只打搅您一分钟。……我只要查问一点小事。……”

文官却没有听见。他动手抄写一个什么文件。

沃尔迪烈夫皱起眉毛,灰心地打量所有那些笔底下沙沙响的人。

“他们写个没完!”他暗想,叹气。“他们写个没完,叫他们都见鬼去吧!”

他离开桌子,在房子中央站住,绝望地垂下双手。看门人又端着玻璃杯穿过房间,大概留意到沃尔迪烈夫脸上的狼狈神情了,因此他走到沃尔迪烈夫面前,轻声问道:“哦,怎么样?问过了吗?”

“问过了,可是人家不愿意理我。”

“那您就给他三卢布好了,……”看门人小声说。

“我已经给过两卢布了。”

“那您就再给一卢布。”

沃尔迪烈夫回到桌子那边,在翻开的簿子上又放了一张绿色钞票。

文官又把簿子拉到跟前来,动手翻阅,随后,忽然间,仿佛出于无意似的,抬起眼睛瞧着沃尔迪烈夫。他的鼻子开始发亮,转红,由于微笑而起皱纹了。

“哦,……您有什么事要我效劳吗?”他问。

“我想查问一下我的案子。……我是沃尔迪烈夫。”

“很高兴,先生!是古古林一案吧?很好,先生。那么认真说来,您要查问的究竟是什么呢?”

沃尔迪烈夫就向他陈述他的要求。

文官活跃起来,仿佛一股旋风把他卷进去了似的。他查档案,吩咐人抄写副本,给申请人端椅子,所有这些事一刹那间全办完了。他甚至谈了谈天气,问了问收成。等到沃尔迪烈夫起身走出去,他就送他下楼,殷勤而恭敬地陪着笑脸,做出他随时愿意在申请人面前跪下去磕头的样子。不知什么缘故,沃尔迪烈夫倒觉得过意不去,就顺从某种内心的冲动,从衣袋里取出一张一卢布钞票来,递给文官。那一个不住鞠躬,陪着笑脸,把钞票接过去,而且用的是一种近乎魔术师的手法:钞票只在空中一闪,就无影无踪了。

“哎,这些人啊,……”地主暗自想着,走到外面街道上,站住,用手绢擦额头。

1.按照时间顺序概括“文官”与“地主”的表现。
地主:开始小心地问__________给文官两卢布给文官三卢布

                                                  


文官:_______站起来走向橱柜     _______   _______
2.按要求分析小说环境描写的作用。
①桌面上满是斑点,倒好像那桌子害了斑疹伤寒似的。(从修辞角度赏析句子)
②一本还算整洁的翻开的簿子放在醒目的桌子中央。(理解加点词语的深意)
3.有人认为作者对“看门人”描写太少,可以删去。你赞同这个观点吗?请说明理由。
4.契诃夫因常用讽制手法而使其作品具有“幽默冷冽”的风格,请借助小贴士,从讽刺手法的三个角度分析本文的“冷冽”风格。

2021-05-24更新 | 83次组卷
现代文阅读-文学类-单文本 | 较难 (0.4)
名校
【推荐3】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醋 栗

俄国 契诃夫

我们弟兄两个,我伊万・伊万内奇和弟弟尼古拉・伊万内奇,他比我小两岁。

尼古拉从十九岁起就坐了省税务局的办公室。一年年过去了,他还是坐在同一个位子上,老在抄写那些公文,但是总想着一件事情:怎样回到乡下去。他的这种思念渐渐地成为一种明确的愿望,要在什么地方的河边或湖畔买下一座小小的田庄。他的脑子里经常描绘出花园小径、花丛、水果等画面,可是不知为什么所有的画面上必定有醋栗。他不能想象一座庄园,一处富有诗情画意的地方,这居然会没有醋栗。

他是个温和善良的人,我喜欢他,可是这种把自己关在小庄园里过一辈子的愿望,我却素来不同情。盼望有个庄园,那是好事。可是要知道,这种庄园也就是三俄尺土地。离开城市,离开斗争,离开生活的喧嚣,隐居起来,躲在自己的庄园里,这算不得生活,这是自私自利、偷懒。人所需要的不是三俄尺土地,也不是一个庄园,而是整个地球、整个大自然,在那广大的天地中人才能够尽情发挥他自由精神的所有品质和特点。

几年过去,他被调到另一个省工作,当时己年过四十,但还在读报上的广告,还在攒钱。后来我听说他结婚了,目的还是买一座有醋栗的庄园,于是他娶了一个年老而难看的寡妇,只因为她手里有几个臭钱。他俩一起生活,他照样很吝啬,经常让她吃个半饱,把她的钱存进银行却写在自己名下。她原先的丈夫是邮政支局局长,她过惯了吃馅饼、喝果子露酒的生活,现在在第二个丈夫家里连黑面包也不多见。她变得憔悴不堪,三年不到干脆把灵魂交给了上天。当然,我的弟弟从来没有想过他对她的死负有责任。金钱如同伏特加,能把人变成怪物。

妻子死后,他通过代售人买了一个有一百一十二俄亩的田庄,有主人的正房,有仆人的下房,有花国,但没有果园,没有醋栗。可是我的尼古拉・伊万内奇毫不气馁,他立即订购了二十棵醋栗,动手栽下,过起地主的生活来了。

我去年去探望过他。那天天气很热。到处都是沟渠、围墙、篱笆、栽成一行行的杉树,弄得人不知道怎样才能走到院子里去,应该把马拴在哪儿。我朝一幢房子走去,迎面来了一条毛色红褐的狗,皮球似的。它想叫几声,可是又懒得张嘴。厨房里走出来一个厨娘,光着脚,很胖,像刚灌好的香肠。她告诉我,老爷吃过饭正在休息。我走进屋里,他坐在床上,膝头盖着被子。他苍老了,发胖了,皮肉松弛。他的脸频、鼻子和嘴唇都向前突出,看上去,就像一只肥鹅躺在被子里。

“哦,你在这儿过得怎么样?”我问他。

“还不错,感谢上天,我过得挺好。”

他已经不是从前那个胆小怕事的可怜的小职员了,而是真正的地主老爷。他已经习惯这里的生活,过得很有滋味。他吃得很多,在澡堂里洗澡,已经跟村社和两个工厂都打过官司。农民若不称呼他“老爷”,他就大为恼火。他做好事不是实心实意,而是装模作样。他当初在税务局里甚至害怕持有个人的见解,现在呢,说的都是至理名言,而且用的是大臣的口气。

“我了解老百姓,善于对付他们,”他说,“老百姓也喜欢我。我只消动一动手指头,他们就会替我办好我想要办的所有事情。”这些话,都是面带精明而善良的微笑说出来的。他不下ニ十遍反反复复地说:“我们这些贵族,我,作为一名贵族……”显然他已经不记得我们的祖父是个农民。

傍晩,我们喝茶的时候,厨娘端来满满一盘醋栗,放在桌子上。这不是买来的,而是自家种的,自从栽下这种灌木以后,这还是头回收摘果子。尼古拉・伊万内奇眉开眼笑,足有一分钟默默地、泪汪汪地看着醋栗,他激动得说不出话来。随后他把一枚果子放进嘴里,得意地瞧着我,那副神态就像一个小孩子终于得到了自己心爱的玩具。

“真好吃!”他贪婪地吃着,不断地重复道:“嘿,真好吃!你也尝一尝。”

醋栗又硬又酸,不过正如普希金所说:“对我们来说,使我们变得高尚的谎言较之无数真理更为珍贵。”我看到了一个幸福的人,他梦寐以求的理想无疑已经实现,他已经达到生活中的目标,得到了他想要的一切,他对自己的命运和他本人都感到满意。每当我想起人的幸福,不知为什么思想里常常夹杂着伤感的成分,现在,面对着这个幸福的人,我的内心充满了近乎绝望的沉重感觉。

(选自《契诃夫短篇小说精选》,有删改)


[注]《醋栗》写于1898年,当时沙皇俄国正值民主解放运动高潮时期,很多知识分子处于探索阶段。
1.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的理解与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小说塑造了一个沉湎于个人幸福的庸人形象。他人生的全部理想就是买下一座庄园,为了这种欲望,他抛弃了善良,变得自私吝啬,冷酷无情。
B.尼古拉年过四十依然生活吝啬,他娶了和自己毫无感情、又老又丑的寡妇做妻子,而且不善待妻子,甚至失去人性,这无疑都源于其对金钱的追求。
C.小说选取了看似平淡却寓意深刻的生活素材,文本以社会下层的小人物为故事主角,深刻地剖析了当时那个时代的社会弊病,见微知著,褒贬鲜明。
D.小说通过伊万・伊万内奇的视角来叙述,讲述了尼古拉・伊万内奇精神堕落的过程,成功揭示了庸俗、安逸对人的灵魂腐蚀和精神伤害的社会现实。
2.小说以“醋栗”为题,文中又多次提到“醋栗”,分析其在文中的作用。
3.小说的结尾,尼古拉住进了庄园,吃上了“醋栗”,“我”内心为什么“充满了近乎绝望的沉重感觉”?
2021-07-22更新 | 103次组卷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