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高中语文综合库 > 阅读与鉴赏 > 现代文阅读 > 论述类文本 > 论述类文本常见类型 > 学术论文
题型:现代文阅读 难度:0.65 引用次数:138 题号:9289513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中国古代对吏治问题的思考和探索从来没有停止过。春秋战国诸子百家中,儒、法、道各派皆有其特色鲜明的吏治理论和方案。 儒家以“君权神授”和“以德配天”理论为政府权力的合法性进行解释,并从“人性善”的前提出发,对权力行使者寄予“自我良善”的期待。对待吏治,儒家遵循着“伦理学”的思路:择贤人执政并以德礼约束官员。儒家相信人的道德自觉和内心的自我约束,希望通过对权力执掌者的道德引导和改造,实现权力的正义本性。孔子有关君子、圣贤的人格理想和追求,首先是针对执政者提出的,其“庶人之礼”与“士人之礼”的区别,同样意在给权力执掌者提出更高的道德性要求。在儒家的社 会等级理论中,统治者阶层优越的政治和社会地位要与其重大的伦理责任相对应:士者为仕,不仅要自己修身以成仁,还要为“一国兴仁”,为“天下兴仁”,要“泽加于民”。儒家的吏治思想内涵存在于其博大的“仁学”理论体系中。这一理论所构建的道德价值体系和价值标准,为权力执掌者的自我约束提供了标准和依据,其反复强调和敦促统治者以德修己、立身惟正的理念,也对现实政治和吏治产生了积极影响。

与儒家“伦理学”思路不同,法家从“人性自利”的观点出发,强调君主运用“法”“术”相结合的手段控制驾驭百官臣下。法家批判儒家喻君臣为父子的“亲情谎言”,而以“上下一日而百战”来解读现实中的政治关系,在“君臣利异”及“坏人”假设的前提下,主张对臣下全面防范、制约。韩非子认为人君若要等待臣下“忠其心、诚其意、不我叛”,必将陷于被动。对待臣子,君主唯有主动出击,科之以法、驭之以术,方可立于不败。因而,以法律制约权力,是法家吏治思想的核心:严明赏罚,奖功罚过——广泛建立有效的监督机制,及时发现、处罚官吏的违法行为,督促官吏尽职守法。在以法治吏的同时,为君主者还必须懂得和善于运用权术驾驭臣下:暗中试探、观察、发现、控制、打击臣下的种种不轨行为,以“非常”手段实现权力控制。“法”与“术”相互配合,构成法家吏治主张的主体框架。

在吏治问题上,道家对现实中的政府权力及制度的合法性心存质疑:“大道废,有仁义”“失道而后德,失德而后仁,失仁而后义,失义而后礼”。在道家看来,现实中的圣人及其礼法制度都是失道的产物,它们的存在和正当性于天道无据,甚至是违反天道的结果。在道家观念中,政治实为“恶之源”,只有最大限度地限制政府作为,实现“权力谦抑”,才能矫治天下乱象。在现实的吏治问题上,道家的主张和理论贡献如下:主张“为治之本,务在于安民”的权力价值取向,为吏治的开展提供前提和方向;以“守道”“无为”为权力运行法则,借此批判现实政府的扰民之政,主张废止“损 不足以奉有余”的“恶法”;以效法天道、抱朴守真、崇俭寡欲等修身理论告诫天下人秉持中和,克服贪欲和自我膨胀,对执掌权力的官员来说,以上告诫无疑具有特别的意义。

(摘自孙季萍《封建帝制下吏治的努力与无奈》)

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A.儒家认为士者为仕,自己要修身成仁,也要为“一国兴仁”,其博大的仁学体系成为后来选择权力执掌者的标准和依据。
B.孔子认为执政者应该具备君子、圣贤的人格理想和追求,并希望以此引导改造社会,实现权力的正义本性。
C.法家的吏治理论否定了儒家的君臣“亲情谎言”,以“上下一日而百战”来解读现实中的政治关系,主张使用“法”“术”实现权力控制。
D.法家和道家的吏治思想的共同点在于,它们均认为世界的本源是“恶”,明显有别于儒家“人性善” 的思想。
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文章采用了总分结构,论证儒、法、道三种思想对中国古代吏治进行的有意义的探索。
B.本文主要采用举例论证的方法,说理透彻,明确地指出了三种吏治思想各自的特点。
C.作者对儒、道思想持有明显的褒扬态度,但在对法家的介绍中却暗含一种批评态度。
D.主体部分对三种吏治思想的阐述,对比色彩明显。法家和道家思想都对儒家思想存疑。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儒家以“君权神授”和“以德配天”理论为政府权力的合法性进行解释,但在本文中却难以找到“君权神授”观点的理论支撑。
B.法家思想从“人性自利”出发,统治者在此思想下来治理百官,不能被动等待百官的忠诚,而要“法” 与“术”并用。
C.因为认识到政治实为“恶之源”,所以道家的吏治思想主张“守道”“无为”,即现实政府不能有所作为,否则即为扰民。
D.道家思想明显不同于儒家、法家思想,但它有很多积极合理的主张,其中一些主张对封建统治者来说,还有一定的借鉴意义。

相似题推荐

现代文阅读-论述类文本 | 适中 (0.65)
名校

【推荐1】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每种大宗教的核心都有一种哲学,每种大宗教就是一种哲学加上一定的上层建筑,包括迷信、教条、仪式和组织。这就是我所说的宗教。若照这种含义来理解,就可以看出人们习惯说的中国“三教”(儒教、道教、佛教),其中,儒家不是宗教。至于道家,它是一个哲学的学派,而道教才是宗教。作为哲学的佛学与作为宗教的佛教,也有区别。受过教育的中国人,对佛学比对佛教感兴趣得多。中国的丧祭,和尚和道士一齐参加,这是很常见的。中国人即使信奉宗教,也是有哲学意味的。现在许多西方人都知道,与别国人相比,中国人一向是最不关心宗教的。例如,德克·布德教授的《中国文化形成中的主导观念》一文中说:“中国人不以宗教观念和宗教活动为生活中最重要、最迷人的部分。中国文化的精神基础是伦理(特别是儒家伦理),不是宗教(至少不是正规的、有组织的那一类宗教)……这一切自然标志出中国文化与其他主要文化的大多数有根本的重要的不同,后者是寺院、僧侣起主导作用的。”在一定意义上,这个说法完全正确。哲学在中国文化中所占的地位,历来可以与宗教在其他文化中的地位相比。在中国,哲学与知识分子人人有关。在旧时,一个人只要受教育,就是用哲学发蒙。

但是有人会问:若说中国文化的精神基础是伦理,不是宗教,这是否意味着中国人对于高于道德价值的价值,毫无觉解?高于道德价值的价值,可以叫做“超道德的”价值。爱人,是道德价值;爱上帝,是超道德价值。但是依我看来,这种价值并不限于宗教,除非此处宗教的含义与前面所说的不同。例如,爱上帝,在基督教里是宗教价值,但是在斯宾诺莎哲学里就不是宗教价值,因为斯宾诺莎所说的上帝实际上是宇宙。严格地讲,基督教的上帝有人格,从而人爱上帝可以与子爱父相比,后者是道德价值。所以,基督教的爱上帝只是准超道德价值,而斯宾诺莎哲学里的爱上帝才是真正的超道德价值。对前面的问题,我要回答说,对超乎现世的追求是人类先天的欲望之一,中国人并不是这条规律的例外。他们不大关心宗教,是因为他们极其关心哲学。他们在哲学里满足了他们对超乎现世的追求。他们也在哲学里表达了、欣赏了超道德价值,而按照哲学去生活,也就体验了这些超道德价值。

按照中国哲学的传统,它的功用不在于增加积极的知识,而在于提高精神的境界——达到超乎现世的境界,获得高于道德价值的价值。《老子》说:“为学日益,为道日损。”(第四十八章)这种损益的不同暂且不论,现在引用它,只是要表明,中国哲学传统里有为学、为道的区别。为学的目的就是我所说的增加积极的知识,为道的目的就是我所说的提高精神的境界,哲学属于为道的范畴。

哲学的功用,尤其是形上学的功用,不是增加积极的知识,这个看法,当代西方哲学的维也纳学派也做了发挥,我不同意这个学派所说的:哲学的功用只是弄清观念,形上学的性质只是概念的诗。不仅如此,从他们的辩论中还可以清楚地看出,哲学,尤其是形上学,若是试图给予实际的信息,就会变成废话。宗教倒是给予实际的信息。不过宗教给予的信息,与科学给予的信息,不相调和。所以在西方,宗教与科学向来有冲突。科学前进一步,宗教就后退一步;在科学进展的面前,宗教的权威降低了。维护传统的人们为此事悲伤,为变得不信宗教的人们惋惜,认为他们已经堕落。不过幸好除了宗教还有哲学,为人类提供了获得更高价值的途径——一条比宗教提供的途径更为直接的途径,可以熟悉更高的价值,无需采取祈祷、礼拜之类的迂回的道路。通过哲学而熟悉的更高价值,比通过宗教而获得的更高价值,甚至要纯粹得多,因为后者混杂着想象和迷信。在未来的世界,人类将要以哲学代宗教。这是与中国传统相合的。人不一定应当是宗教的,但是他一定应当是哲学的。他一旦是哲学的,他也就有了正是宗教的洪福。

(摘编自冯友兰《哲学在中国文化中的地位》)

【注】①哲学上,斯宾诺莎是一名一元论者或泛神论者。他认为宇宙间只有一种实体,即作为整体的宇宙本身,而“上帝”和宇宙就是一回事。②逻辑实证主义的一个学派。拒绝形而上学,认为经验是知识唯一可靠来源;认为只有通过运用逻辑分析的方法,才可最终解决传统哲学问题。

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作者认为中国的儒教、道教、佛教,不完全从属于宗教,其中有相当一部分内容属于哲学的范畴。
B.斯宾诺莎哲学观点扩充了宇宙的概念,所以爱上帝就是爱宇宙,是超道德价值,这比子爱父范围要更广。
C.中国哲学的传统认为,哲学的形上学的功用是“为道”,维也纳学派的看法与这种传统认识大相径庭。
D.在科学进展面前,宗教的权威逐渐降低,不过幸好还有哲学,为人类提供了获得更高价值的途径。
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A.文章陈说观点时用“我所说的”“在一定意义上”等说法,表明文章观点带有主观性和局限性。
B.文章在第三段引用《老子》中的句子是为了论证在哲学中“为学”比“为道”要更为重要。
C.文章引用了中西多种哲学流派的观点,从多个角度探讨了哲学在中国文化中的意义和作用。
D.文章的最后一段拿哲学与宗教、科学进行对比,目的是为了凸显哲学的独特性与优越性。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人们在谈到哲学或宗教时,心中所想的与之相关的观念,有可能是大不相同的。
B.宗教和科学的发展是此消彼长的过程,所以科学要进步就必须压制宗教的发展。
C.中国人通过哲学可以体验超道德价值,这与斯宾诺莎哲学的“爱上帝”是一致的。
D.哲学在中国文化中的重要性,可以与宗教在其他主要文化中的重要性相提并论。
2023-06-07更新 | 117次组卷
现代文阅读-论述类文本 | 适中 (0.65)
名校

【推荐2】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你认为自己在过去的一周里睡眠充足吗?你能回想起上一次没有闹钟,睡到自然醒,不需要咖啡因就能保持神清气爽的时候吗?如果这两个问题的答案都是“不”,那么你并不孤单。在所有发达国家中,有三分之二的成年人无法获得通常提倡的8小时夜间睡眠。

你可能对这一事实并不感到意外,但它的后果也许会让你惊掉下巴。每晚的规律睡眠少于6~7个小时会破坏你的免疫系统,罹患癌症的风险将增加一倍以上。睡眠不足——哪怕只是一个星期的适度减少,也有可能严重影响血糖水平,使你跨入糖尿病前期患者的行列。缺乏睡眠还会增加冠状动脉堵塞、变薄的风险,使你受到心血管疾病、中风和充血性心力衰竭的威胁。此外,英国作家夏洛特·勃朗特曾言:“一颗焦躁的心使人难以入眠。”睡眠障碍会加剧各种主要精神疾病的病症,包括抑郁、焦虑和自杀倾向。

把以上这些健康后果放到一起,我们会更容易接受这个经过证实的关联:睡眠时间越短,寿命就越短。睡眠剥夺这根橡皮筋在崩断之前,能够承受的拉力是有限的,然而可悲的是,人类实际上是唯一一种会在没有合理益处的情况下故意剥夺自己睡眠的物种。身心健康的每个组成部分,以及社会结构中的无数衔接,都在不断地被我们“奢侈的”睡眠忽视所侵蚀——无论是人类本身,还是世界经济,都深受其害。因此,世界卫生组织宣布,在工业化国家中,睡眠不足已经成为一种流行病。在过去的一个世纪里,睡眠时间大幅下降的国家,如美国、英国、日本、韩国及西欧的一些国家,也正是上述身体和精神疾病发病率最高的国家,这并非巧合。

但是,我们是否可以延伸说睡眠不足能直接导致死亡呢?实际上,能,至少在两种情况下可以。第一,存在一种非常罕见的遗传渐进性失眠症,会在中年时期开始发病。在数月的病程发展中,患者会逐渐变得完全无法睡觉。到了这个阶段,他们会开始丧失许多大脑和身体的基本功能。目前还没有任何药物能够帮助患者入睡。在丧失睡眠12~18个月之后,患者就会死去。这种疾病虽然极其罕见,却足以证实睡眠不足能够致人死亡。第二种致命情况,就是在睡眠不足的情况下驾驶机动车。疲劳驾驶是每年造成成千上万交通事故和死亡的主要原因。这里受到危害的不仅是那些睡眠不足的人,他们周围其他人的生命也同样受到了牵连。可悲的是,在美国每小时就有1人由于疲劳驾驶而死于交通事故。更令人担忧的是,疲劳驾驶造成的交通事故数量超过了酒驾和毒驾交通事故数量的总和。

社会之所以对睡眠漠不关心,部分原因是科学史上一直无法解释我们为什么需要睡眠。睡眠仍然是难以解释的生物学谜团之一。科学界所有强有力的问题解决方法——遗传学、分子生物学和强大的数字技术——都无法解开顽固的睡眠之谜。最严谨的智者们,包括诺贝尔奖得主、提出DNA双螺旋结构假说的弗朗西斯·克里克,著名的古罗马教育家、雄辩家昆体良,甚至西格蒙德·弗洛伊德,都曾尝试过破解睡眠的神秘密码,但都徒劳无功。

经过过去二十余年的大量探索,我们逐渐意识到,睡眠并不是进化过程中产生的巨大错误。只要你愿意,你就可以每24小时重复这份处方,得到其所提供的大量健康保障,但许多人却主动舍弃了这些益处。

在大脑中,睡眠充实了各种功能,包括学习、记忆、做出逻辑决定和选择的能力。睡眠也慷慨地为我们的心理健康服务,重新校准大脑中的情感回路,使我们第二天能够沉着冷静地应对人际和心理方面的各种挑战。我们甚至开始理解所有意识体验中最神秘莫测,也是最具争议的部分——梦。梦为所有有幸能够做梦的物种(包括人类在内)提供了一套独特的福利,包括能够抚慰痛苦记忆、安抚大脑的神经化学物质浸浴,以及提供一个虚拟现实空间,大脑可以在其中融合过去和现在的知识,激发创造力。

在大脑下方的身体中,睡眠会补充我们免疫系统的“军械储备”,帮助对抗恶性肿瘤,抵御各种疾病。通过调节胰岛素平衡和葡萄糖循环,睡眠能够重整身体的新陈代谢状态。充足的睡眠维持着肠道内微生物群落的蓬勃发展,而我们的营养健康正源于此。

当然,均衡的饮食和运动也是至关重要的。但是我们发现,睡眠是健康三要素(睡眠、饮食、运动)中最重要的。现在,由于对睡眠有了丰富的科学的了解,我们不用再问睡眠有什么好处了。相反,我们现在不得不质疑:是否有任何生物功能不能得益于良好的睡眠?到目前为止,数千项研究的结果表明,没有,所有的生物功能都能从睡眠中获益。

(摘编自马修·沃克《我们为什么要睡觉》,田盈春译,有删改)

1.下列对原文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在发达国家,大部分的成年人不能达到通常提倡的8小时夜间睡眠标准,我们可能对此并不惊讶,且已习以为常。
B.人类在没有正当合理益处的情况下故意剥夺充足的睡眠,这导致我们的身心健康及世界经济均受到一定的损伤。
C.目前,我们无法根治遗传渐进性失眠症,它发病后到了一定阶段,患者会无法睡觉,一些基本功能也会丧失。
D.虽然最严谨的智者们也不能破解睡眠谜团,但是我们一直都坚信睡眠绝不是一个巨大的进化错误,而是有益处方。
2.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每晚的规律睡眠时间如果少于6~7个小时,人类的免疫系统就会遭受到破坏,长此以往,各种疾病如癌症、糖尿病等可能就会随之而来。
B.英国作家夏洛特·勃朗特的名言“一颗焦躁的心使人难以入眠”,指出了焦躁对于睡眠的影响,而众所周知,睡眠不好也可能加重焦躁。
C.睡眠,是我们可以每24小时重复的处方,它可以为我们提供大量的健康保障,让我们身心都受益。
D.我们已经发现所有的生物功能基本都得益于睡眠,没必要继续探寻睡眠的具体好处,因此,关于睡眠这一议题,我们可以暂时搁置。
3.下列选项,最适合作为论据来支撑第四段观点的一项是(       
A.法国天文学家德梅朗发现,植物置于完全黑暗的环境中,即使白天不能接受自然光照,叶子依然舒展;夜幕降临,就会自动下垂。
B.1989年,美国埃克森公司的一艘巨型油轮撞上暗礁,航海士前一天连续18小时未睡,最终酿成悲剧。
C.据统计,现代人所遵循的长时清醒、短时睡眠的生活方式,在效率、安全、利益及道德等各方面,均无法达到理想状态。
D.科学家们对长期执飞长途航线的飞行员进行研究,发现他们的糖尿病发病率远高于不爱旅行的普通人。
4.作者采用哪些方法一步步论证“我们为什么要睡觉”的?请根据文本概括。
5.请结合材料内容对下列现象进行阐释。

“夜猫子”,顾名思义,应为很晚入睡,第二天很晚起床的人。但事实上,“夜猫子”无论多么努力较早入睡,往往都是凌晨时分才能迷迷糊糊进入睡觉状态。而且由于工作的需要,他们又不得不在第二天按时起床,但他们很难达到清醒的状态,有时会重复阅读电脑屏幕上的文字,会忘记开车经过的交通信号灯都是什么颜色……长此以往,糖尿病、癌症、心脏病等疾病就会缠上他们,甚至,产生狂躁、郁闷、抑郁等。

2023-09-06更新 | 224次组卷
现代文阅读 | 适中 (0.65)
名校
【推荐3】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题。

仁与孝在孔子思想体系中具有重要的地位。“仁”作为儒学核心理念,结合时代需要演化为“仁德”(完美的个人修养)、“仁爱”(理想的人际关系)、“仁政”(完善的政治统治)思想,形成了完备的“仁学”体系;“孝”作为孔子思想的另一个核心概念,同时又贯穿于“仁德”“仁爱”“仁政”之中。

孔子使孝由源出的宗教意义转化为纯粹的伦理意义,从宗教道德传统转化为个人道德修养及家族道德原则。孝成为一切高尚道德的内在根据,在具体践行过程中,奉行孝道成为建立各种美德的起点;实践孝道的过程就是仁德不断扩充发展,进而实现孝的目标,同时进达仁德境界的过程。孔子提出:“孝弟也者,其为仁之本与!”(《论语学而》)孝悌是仁德的基础,在家里行孝尽悌就是仁德培养的开始,是达仁的有效途径,从而实现“修己以安人,修己以安百姓”的境地,最终达到仁德兼善天下的目的。

孔子的仁强调人与人相处的基本原则是爱人。“樊迟问仁。子曰:爱人。”(《论语颜渊》)孔子要求人们用博大的胸怀去爱人,发自内心深处的爱亲之情成了仁的根本内容。对父母的亲亲之爱即“孝”,就自然成为仁爱的起点。孝与仁的基本内涵是一致的,百姓通过对父母的亲情之爱推己及人,彰显个人对社会、国家的责任和担当,不断追求仁爱的最高目标。孔子以“爱人”回答樊迟,意在强调家庭是人际关系的起点,爱从家人开始,进一步推扩到爱他人爱万物爱万民,进达仁爱境界。孔子希望通过孝建立起良好的家庭秩序,从最基本的亲亲之爱入手,通过发自内心深处爱的情感表达,达到博施于民的仁爱大道,实现家庭和睦、社会安定、人民和谐。

孔子从家庭内部父子、兄弟之间的自然“亲亲”出发,将孝的功能推扩到社会和政治层面,试图较为圆融地和解家庭、社会和国家关系。“君君,臣臣,父父,子子。”君臣父子各负其责、各尽其能、各安其分,才能营造一个安定、和谐、有序的社会,君主才能实现有效统治。在家能够孝悌父母兄弟,就形成了亲亲、尊尊、长长的社会伦常秩序,在日常生活和工作中必然循规蹈矩、克己复礼,犯上作乱的事情不会出现,使父母不至受辱,使家族不至蒙羞而尽到孝道。孔子认为孝是为政的始基,孝悌是可以实现和操作的道德实践,从孝悌在家庭内部的实行推扩至整个国家,仁政的目标就可达到。

总之,在孔子由仁德、仁爱而达仁政的具体途径中,孝始终贯穿其中。孝是仁德的根本,是仁爱的根基,是仁政的根源。孝是仁得以塑造的道德根据,是仁得以展开的实践基础,是仁由下而上得以施行的内在动力。

(节选自《论孔子之仁与孝》,作者丁立磊,有删改)

1.关于原文内容的表述,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仁”作为儒学最核心的理念,在个人修养、人际关系、政治统治方面形成了完备的体系,它与“孝”都是孔子思想体系中的核心内容。
B.孔子认为孝是为政的开始和基础,只有在家遵守孝悌之道,才能在外循规蹈矩。只有将孝悌之道实行推广至整个国家,仁政的目标才能实现。
C.孔子认为孝悌是仁德的基础,培养仁德往往从行孝悌开始,行孝悌也是达仁的有效途径,是达到仁德兼善天下的重要手段。
D.在孔子思想体系中,孝贯穿于“仁德”“仁爱”“仁政”之中,是仁德的根本,是仁爱的根基,是仁政的根源。
2.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孔子的仁强调人与人相处的基本原则是用博大的胸怀爱人,而发自内心深处的爱亲之情则成了仁的根本内容。
B.孟子说:“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孔子认为百姓通过对父母的亲情之爱推己及人。二者是一致的。
C.孔子回答樊迟说,“仁”就是“爱人”,意在强调家庭是人际关系的起点,爱从家人开始,推扩到爱万民万物,从而达到仁爱境界。
D.儒家将孝从宗教道德传统转化为个人道德修养及家族道德原则,使孝成为一切高尚道德的内在根据,孝也成为了美德的基础。
3.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内容的一项是(     
A.孔子的理想是通过建立起良好的家庭秩序,由家人之间的爱延伸到博爱他人,最终实现家庭和睦、社会安定、人民和谐。
B.孔子从家庭成员间的自然“亲亲”出发,将孝的功能推扩到社会和政治层面,想较为圆融地和解家庭、社会和国家关系。
C.孔子认为在家不能孝悌父母兄弟,就会没有社会伦常秩序,生活工作中就会犯上作乱,使父母爱辱,使家族蒙羞。
D.“君君、臣臣、父父、子子”指君臣父子各负其责、各尽其能、各安其分,它对营造一个安定、和谐、有序的社会有一定的作用。
2018-02-08更新 | 61次组卷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