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高中语文综合库 > 作家作品 > 中国现当代文学 > 其他中国现当代作家
题型:现代文阅读 难度:0.65 引用次数:35 题号:9305182
阅读下面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西行路上左公柳

徐 刚

一过酒泉,西风更烈。

西行路上的荒漠与废墟,更加浓重地扑面而来,更大的戈壁、更多的沙漠似乎一直延伸到了祁连山下,荒凉感震撼着我。晃动着金色叶片的小叶杨,蓬首垢面地屹立在风沙中的红柳,都留在身后了。真正高远的蓝天上,没有一丝云絮,戈壁滩上没有一只鸟,太荒凉太寂静。

华夏民族鼎盛时期产生的丝绸之路,在它的必经之地河西走廊上留下了无数重重叠叠的脚印,以及残损的、至今依然壮观的历史、地理、人文的景观。不妨说,那是人类行进的使命未竟,上苍殷殷的照拂未断。丝绸之路的相当一部分被沙漠埋没之后,河西走廊尽管历尽战乱、凋敝与风沙的进逼,至今不仅仍然存在着,且因为三北防护林①的崛起,有了再度辉煌的可能。

在兰州,在酒泉公园,不断有人告诉我这样的话:这是左公柳。

那是苍老的纪念。风雨未及卷走的站立着的斑驳。历时一百二十余年的老杨树老柳树老榆树,粗糙的树皮如同当西征丁勇的盔甲一样,那横伸枝节的树冠虽然被厚厚的尘沙压着,却有掩不住的苍老的绿色,显示着植物世界生命的强大与韧性。

因为这树,人们不能不想起左宗棠。

左宗棠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个从西安到兰州、到新疆开辟了一条三千多里长的大道,并且在道路两旁种了三千多里树木,有效地阻挡了风沙线推进的官员。

后人的诗赞实在不为过:

上相筹边未肯还, 湖湘子弟满天山。

新栽杨柳三千里, 引得春风度玉关。

左公柳后来的命运如何?当年那一块告诫人们“勿翦勿伐”的告示牌,挡得住随后的风雨和贫困吗?对大西北的人民来说,维持生计所急需的是粮食与柴薪。对于身陷贫困中的人来说,要求他目光远大是天方夜谭。河西走廊的树木在漫长的历史时期中,无数次地遭受到人为的滥伐,以致河西的沙漠化日甚一日,富庶之地变得穷困潦倒。而近代惟一的一次最大规模的有组织的以军队为主力的植树,实际上是改变中国西北生态环境的一次伟大的实践。然而,这“新栽杨柳三千里”,在左宗棠离任不到三十年的时间里,几乎砍伐殆尽。

左宗棠之后,孙中山先生在《建国方略》中提出“于中国北部及中部建造森林”,主张“要造全国大规模的森林”。可惜这位高瞻远瞩的政治家受到社会、历史的种种条件的限制,孙中山先生的造林设想如同他热衷的修铁路一样,只能托付后人勉力为之了。

今天的安西,左公柳已经寥寥了。代之而起的是西接敦煌、东连酒泉的防护林,及星星点点的固沙植被。三北地区8000公里的风沙线上,如今已建设了十五年的防护林体系,可以说凝聚着民族的智慧、先人的眼光、历史的重托。其壮观景象已经不是左公柳可以同日而语的了。然而,它所面临的困扰却与当年仿佛。“西北苦,甲天下,”至今犹是。风沙沿线的人民为三北防护林所奉献的人力与热情还能维持多久?建国四十五年来汗水浇灌的林场普遍萧条,比三北防护林更艰难的三期及以后的工作又如何去完成?

与此同时,局部生态环境的改善并没有改变整体恶化的态势,中国每年沙漠化的速度与面积仍然高居世界领先地位。一个伟大的工作,开头难,坚持下去更难,使之成为真正的绿色长城,庇荫半壁河山之日,那真是中华民族最盛大的节日!

(取材于徐刚《中国风沙线》,有删减)


注解:①三北防护林:国家在西北、华北、东北这三个风沙危害、水土流失严重的地区建设的大型防护林工程。
1.下列对这篇文章的理解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文章首句的“西风更烈”,既点明当地的天气特点和作者的实际感受,也容易使人联想到下文西行路上所见会更加荒凉。
B.作者引用后人的诗赞,一方面直接表现、歌颂了左宗棠造福后人之功,另一方面也增强了文章的文化色彩和历史气息。
C.左公柳在随后很短的时间内几乎砍伐殆尽,行文至此,作者在字里行间流露出对当地人故意破坏生态环境的愤怒与谴责。
D.由“建国四十五年来”“如今已建设了十五年”等语句可知,本文写于1994年,三北防护林始建于1979年。
2.最后一段的划线句子中,“局部生态环境的改善”指什么?“整体恶化”又指什么?这句话表明了作者怎样的观点?
①“局部生态环境的改善”:____________
②“整体恶化”:___________
③ 观点:________________

相似题推荐

现代文阅读 | 适中 (0.65)
【推荐1】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相比以前的更新换代,5G网络是一次更大的飞跃。事实上,高通在其网站上宣称5G的“革命意义可与汽车和电力相比”。

显然,5G网络会比4G快得多一在实际应用中,一部5G手机配合上5G网络环境,网速可达4G的9-20倍。而5G网络下的延迟也只有4G的1/10。

5G的到来也意味着流量的巨大提升—到时候,几乎所有的手机套餐都会提供廉价而且真正不限量的网络流量。另一个巨大的变化在于:5G不仅仅是为手机设计的。它体现的是一个网络无处不在的新世界,无论是电子设备、工业机器,还是农用机械甚至汽车,都会接入网络。举例来说,5G协议允许一些数据插队,在其他数据之前进行传输。也就是说,在2023年,当两辆自动驾驶汽车需要通信以避免碰撞时,它们的数据可获得比你正在线观看的《星球大战》更高的优先级。

但也不是所有人都会因5G而兴奋不已。这一新标准之所以能够提升速度,一方函需要更高效地利用现有的网络频段,另一方面也需要占用毫米波频段。毫米波基站只有150米的覆盖范围,这也就是说网络服务商不仅需要升级现有的收发设备(小型基站),它们还需要安装更多的基站。

(摘编自《5G会带来什么》,美国《环球科学》2018年11月14日)

材料二:在这个机会重重、激流暗涌的时代,有两个城市有望成为5G领域的全球领导者。芬兰的奥卢是一个多雪的城市,在无线通信方面耕耘50余年;7600千米之外的中国深圳,也凭借自身技术优势成为移动网络领域的后起之秀奥卢拥有两家顶级高校和无数高级研究中心,是芬兰最受学生欢迎的城市,也是芬兰创新教学理念的先行者。同时该市公共部门、高校、研究机构以及公司之间由来已久的合作文化也进一步强化了当地技术的研究与开发。

而从全中国范围来看,深圳的高校不仅数量校少,学术水平和顶级大学相比也有一定差距,即便如此,这一教育劣势并未让深圳失去人才克特,因为当地提供了大量针对人才的优息政策。大学毕业生在深圳落户难度不大,还能获得一次性住房补贴。此外,在世界500强企业工作过的首席执行官或知名学者甚至可以获得数百万元的安家费。

(摘编自《5G,谁主沉浮》,《人民周刊》2018年第6期)

材料三:一段时间以来,部分西方国家政府和媒体对中国华为公司及其主导的5G技术无端猜疑、横加指责甚至肆意抹黑安全性是一些西方国家抹黑华为的重点。5G技术将开创“万物互联”时代,与人类未来生活的方方面面息息相关,其安全性受到广泛关注很正常,没有哪一个负责任的国家会在此问题上“天真”,对5G技术采取慎重态度是可以理解的。然而,如何认识判断5G技术的安全性,还是要用科学和事实来说话。归根到底,安全性是个技术问题,应根据科学和事实做出分析判断。从政治考量或认知偏见出发“扣帽子”“打板子”,制造恐慌心理,甚至施压胁迫,其结果就是欧洲等地区业界以及舆论普遍指出的,只会导致自身5G普及的速度变慢,错失新技术带来的巨大发展机遇,损害普通消费者的利益,损人害己。

网络安全是复杂棘手的全球性挑战,只能通过国际社会合作应对,5G时代更是如此。在应对网络安全挑战方面,中欧应该保持有效沟通,善加利用联合国系统内和中欧之间的网络安全对话机制,而不受不良舆论的干扰和误导。

(摘编自《让合作成为5G时代的关键词》,《光明日报》2019年3月1日)

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G网络较之于以往的更新换代是一次更大的飞跃,其网速更快,流量巨大提升,体现的是一个网络无处不在的新世界,虽不会让所有人兴奋不已,但“革命意义可与汽车和电力相比”。
B.针对5G网络建设中遇到的问题,大量安装基站有其必要性,同时升级现有的小型基站也很有必要,只有这样才有望解决5G网络覆盖的问题。
C.芬兰的奥卢践行创新的教学理念,受到学生的欢迎,同时其倡导的合作文化也强化了当地技术的研发,这些因素都有望让该市成为5G领域的全球领导者。
D.在5G即将开创的“万物互联”时代,对于企业而言,坚持从技术角度出发,坚持安全高标准是赢得客户信任、实现可持续发展的前提条件。
2.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以上三则材料,材料一侧重报道5G将会带给人们生活的积极影响;材料二以芬兰奥卢和中国深圳为例,侧重报道加强5G技术创新的积极做法;材料三侧重报道中国华为公司在发展5G过程中所面临的问题。
B.材料一侧重于具体的科学数据报道,材料三侧重于对问题的原因探讨和对策分析,这是由两家媒体的性质和受众群体不同造成的。
C.深圳在研发无线通信历史并不悠久的情况下,需要不断地强化自身在移动网络领域的技术优势,方能在激烈竞争中成为5G领域的全球领导者。
D.三则材料在谈到5G网络发展的同时,也从不同角度提到了发展中面临的问题,这反映出人们对5G网络未来的发展状况持一定的怀疑态度。
3.请简要概括,中国要力争成为5G领域的全球领导者,从非技术层面看,需要实施和改进哪些举措?
2019-09-04更新 | 82次组卷
现代文阅读 | 适中 (0.65)
【推荐2】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4)题。
嵇康:遗世独立,广陵散绝
孙聚成
嵇康,谯郡铚县人。早年丧父,家境贫困,但励志勤学,文学、玄学、音乐等无不精通。他娶曹操曾孙女长乐亭主为妻,曾任中散大夫,史称“嵇中散”。
嵇康是一位美男子,他用自己的特立独行,把魏晋风度演绎到极致。
身长七尺八寸的嵇康,高大俊美,飘逸脱俗。在魏晋上层男士非常重视个人修饰,每次出门前都要傅粉施朱,熏衣修面的情况下,嵇康平时不加任何藻饰,只是坦然保持自己神清气爽的本色,玉树临风的清逸。
嵇康长期隐居在山阳,因为喜欢竹子,嵇康在居所植竹林数亩,林中结竹舍,以至一切物事皆为竹所成,郁郁葱葱的翠竹是他气节的象征。和嵇康志趣相投的一群文人,都好老庄之学,厌倦官场的奸诈和权谋,他们经常来到山阳的乡下,在竹林中摆下酒席,弹起琴弦,轻松自在。他们是嵇康、阮籍、山涛、向秀、刘伶、王戎及阮咸,史称竹林七贤。他们提出了“越名教,任自然”新观点,最后形成了“名教就是自然 ”的新思想。
嵇康是一位文学家,他的文章,独具特色,字里行间尽显率真的性情。作为诗人,嵇康用他风格高雅的诗笔,歌颂高山流水般的朋友之情,描写目送归鸿的悠长之景,寄托自己对朝游高原之巅、夕宿兰渚之洲生活的向往。嵇康的诗今存世约五十多首,其中四言体占一半以上,代表作有《赠兄秀才入军诗》十八首以及《幽愤诗》等。嵇康的诗歌有一种自然简约的意境美,直抒胸臆,自成机杼,追求天人合一,具有鲜明的特色。
嵇康愤世嫉俗,性情疏狂,并远离官场。大将军司马昭欲礼聘嵇康为幕府属官,他跑到河东郡躲避征辟。司隶校尉钟会盛礼前去拜访,遭到他的冷遇。同为竹林七贤的山涛离开选官之职时,举荐嵇康代替自己。嵇康愤怒而作《与山巨源绝交书》,坚决拒绝为官。字里行间,处处彰显他率真自然、大胆直言、不畏强权的高雅之风。
令人惊讶的是,嵇康临死之前,竟将自己的一双儿女托付给了山涛,并且对儿子说:“巨源在,汝不孤矣。”果然,山涛对嵇康的儿子嵇绍视如己出,一直抚养到他长大成人。后来嵇绍在山涛的大力举荐下,被晋武帝“发诏征之”,走上了和父亲完全不同的生活道路。
嵇康是一位音乐家,身处战乱之世,自己的政治抱负不能实现,嵇康只得退而隐居于山水林泉之间。他最擅长的就是抚琴,以乐言志,以乐抒怀,在音乐中使自己的精神和身体都得到放松。嵇康音乐上的造诣是登峰造极的。其《长清》、《短清》、《长侧》、《短侧》四首琴曲,被称为“嵇氏四弄”,与蔡邕创作的“蔡氏五弄”合称“九弄”,是我国古代一组著名琴曲。后来有皇帝曾把弹奏《九弄》作为取士的条件之一,足见其影响之大与成就之高。
由于不满时政,嵇康等魏晋名士们避隐山林,寻奇览胜成为他们生活中不可或缺的部分,形成了天人合一的自觉追求。嵇康等文人从儒家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传统道路中走出,按照自己的行为方式生活,追求自由自在,这便是在饮酒、服食、养生与诗歌、山水中实现自己的人生价值。
作为竹林七贤之首的嵇康不仅是清谈名人,还是位哲学家。在《太师箴》中,他尖锐地批评君主制,认为最高统治者“宰割天下,以奉其私”。在当时的政治环境中,他的这种思想必然招来执政的司马集团的报复。
作为一位有气节的知识分子,嵇康在当时的政治斗争中倾向皇室一边,对司马氏采取不合作态度,因此颇招忌恨。司马昭的心腹钟会想结交嵇康,受到冷遇,从此结下仇隙。嵇康的友人吕安被其兄诬以不孝,嵇康出面为吕安辩护,钟会即劝司马昭乘机除掉嵇康。
嵇康以“不孝”的罪名被送上了刑场。在三千余名太学生的鸣冤声中,嵇康淡淡地说了一句“拿琴来……”,然后拨弄琴弦,一曲《广陵散》便铺天盖地而来。悠扬的琴声中,无杀伐之声,无幽怨之声,而是“感天地以致和”的清正之音。一曲弹罢,嵇康离席起身,引颈赴死,是年39岁。
(有删改)
相关链接:
①魏晋是中华文化史上最瑰丽奇特的一个时期,政治黑暗,社会动荡,但思想极为自由解放,精神丰盈,充满智慧。从建安七子,到竹林七贤,留给后世的是魏晋风度的一个个高大背影。其中,嵇康既是竹林七贤的精神领袖,也是魏晋风度的代表人物。
②据说嵇康在贫穷的时候学会了铁匠的手艺,后来虽然发达了,但打铁成了他的业余爱好。每到夏天,嵇康就到一棵枝繁叶茂的柳树下,支起火炉打铁。司马氏重臣钟会,慕名去拜访嵇康。嵇康埋头打铁,旁若无人。钟会带领随从欲尴尬离去,嵇康朗声问他:“何所闻而来?何所见而去?”钟会答:“闻所闻而来,见所见而去!”
1.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最恰当的两项是(     
A.魏晋时期呈现出两种不同的景象:一方面经济发展,政治黑暗,社会动荡不安,另一方面却又思想解放,个性飞扬,成就了魏晋风度。
B.嵇康出生官宦世家,有曹氏血统,是王室贵胄,故早年官运亨通,曾任中散大夫。同时,嵇康才华横溢,文学、音乐、玄学无所不通。
C.嵇康在司马氏重臣钟会拜访自己时,依旧埋头打铁,旁若无人,这一举动直接招致杀身之祸,铸就了“广陵散绝”的悲剧。
D.嵇康是一位美男子,高大俊美,飘逸脱俗,他常用抚琴宣泄情感,以乐抒怀,在音乐中得到放松。
E.嵇康非常喜爱竹子,在他曾隐居的山阳,居所有竹林数亩,林中筑有竹舍,翠竹郁郁葱葱,象征其高洁的气节。
2.嵇康的“遗世独立”体现在哪些方面 ?请简要赏析。
3.联系文本,简要回答“嵇康是一位美男子,他用自己的特立独行,把魏晋风度演绎到极致。”在文中所起的作用。
4.本文用不少篇幅写嵇康在文学及音乐方面的造诣,有人认为,这是本末倒置。请就这个问题,联系文本,谈谈你的看法。
2016-11-18更新 | 50次组卷
现代文阅读 | 适中 (0.65)
【推荐3】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在中华民族的血液中并不乏“工匠精神”。近代以来,中国“工匠精神”之所以会迅速消失,显然与大机械化生产的迅速崛起、物质生活的极度贫乏以及精英教育的“去技能化”等多重因素有关。要想重建中国的“工匠精神”,需要我们深入探讨中国“工匠精神”所需要的制度保障、信仰支撑以及文化支撑。。

“工匠精神”需要用制度做保障,而传统上这个制度便是行会。首先,行业组织具有团结行业同仁、增强行业同仁凝聚力和向心力的作用。为维护行业同仁的共同利益,行会都会通过共同信仰,将行业同仁组织起来,增强抗风险能力。其次,行会还具有制定行规、整合行帮内部秩序的作用。每个行业内部都会有自己的“行规”。第二,行业组织还具有对外调节各行业及同行业内不同行帮间社会矛盾的功能。为维护各行业利益,行业间还流传有许多共同的“游戏规则”,如行业间“不得跨业”“不得跳业”,即所谓“生行莫入,熟行莫出”。

作为传统,“工匠精神”需要用信仰做支撑。没有信仰,就算再好的技艺也难传承下来。一个行业要想维系其自身的稳定,通常都会通过增加人手来加强行业监管,但当人管不了人的时候,便会创造一个神,让神来管理。在特定的历史条件下,可以说这是一种投入最少、见效最快的行业管理模式,在行会秩序维系过程中发挥过重要作用。如为维护行业铁律,会员入会、拜师,都会举行专门的祭祖仪式。谨守行规、尊师敬祖、团结同仁,已经成为这些仪式的核心内容。

作为传统,“工匠精神”同样需要用文化做支撑。俗话说:“家有万贯,不如一技在身。”在匠人眼中,技艺就是财富。为防止财富外流,在没有专利的年代,匠人发明了一系列保护自身利益的办法。如在匠人中广泛流传的《老虎拜猫学艺》的故事,讲的就是如遇不淑弟子,如何保护自身权益的问题。但是,出于扩大再生产的需要,徒弟是不能不收的。为避免“教会徒弟,饿死师傅”,师傅在选徒时都非常留心徒弟的人品。而一旦收徒,师傅又会努力营造出一种家族氛围,与徒弟建立起一种形同父子般的具有宗法制特征的人际关系。

在传统社会中,很多行业生产都是以家族为单位进行的。如果说“手艺”也是财富,按小农经济“肥水不流外人田”的准则,这份财富只能传给一代又一代的本家族的长子。这种看似自私与狭隘的做法,实际上是古人对切身利益的一种“自我保护”,与当下下的“专利申请”并无本质区别。人们凭借着这些密不传人的祖传技艺,在服务社会的同时,也为家族赢得了利益。

(摘编自苑利《为什么需要“工匠精神”》)

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行会是一种行业组织,它通过共同信仰组织团结行业同仁,增强行业同仁的凝聚力、向心力和抗风险能力。
B.“生行莫入,熟行莫出”是指调节同行业内不同行帮之间社会矛盾的“游戏规则”,即不能随意跳槽改行。
C.在一定历史条件下,创造一个行业神作为行业内部的共同信仰,是一种投入最少、见效最快的行业管理模式。
D.为维护行业铁律,会员入会、拜师,都会举行专门的祭祖仪式,仪式核心内容包括谨守行规、尊师敬祖等。
2.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行业组织不但在行业内部制定自己的“行规”,而且还与其他不同行业和不同行帮一起遵守流传的诸多共同的“游戏规则”。
B.传统技艺的传承固然需要增加人手来加强行业监管,但行业神的创造使行业内部有共同的信仰,这就更有利于传统技艺的传承。
C.“家有万贯,不如一技在身”,说的就是“工匠精神”的文化支撑,因为在匠人眼中,技艺就是赖以生存的宝贵财富。
D.《老虎拜猫学艺》表明匠人们在遇到不淑弟子时懂得保护自身的利益;“肥水不流外人田”意味着家族技艺的自我保护。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近代以来,大机械化生产的迅速崛起、物质生活的极度贫乏和精英教育的“去技能化”等因素使得中国“工匠精神”迅速消失。
B.“工匠精神”需要制度保障、信仰支撑和文化支撑,其中“信仰支撑”是“工匠精神”的灵魂,因为它关乎传统技艺的传承。
C.在传统技艺的传承过程中,师傅招收徒弟非常注重其人品;师徒关系的建立,则将使彼此形成一种具有宗法制特征的关系。
D.家族技艺不外传,其实是类似现在专利申请保护自身利益的一种方式,虽然具有小农经济的狭隘意识,但这种做法无可厚非。
2018-04-17更新 | 33次组卷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