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高中语文综合库 > 阅读与鉴赏 > 现代文阅读 > 论述类文本 > 论述类文本常见类型 > 学术论文
题型:现代文阅读-论述类文本 难度:0.65 引用次数:122 题号:9380455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礼的实质是处理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孤立的一个人,不会发生礼的问题,只有在与他人相处、交往和比较时,才会发生礼的要求和行为。礼仪本身是有差等的,不可能做到互相对等,那就要从内心情感和交往形式上去寻求互相对等的因素,孟子指出:“恭敬之心,礼也”;“辞让之心,礼之端也”。内心情感的对等表现为恭敬;交往形式的对等表现为辞让,从而使人们自觉自愿地践行礼的要求和规范。

所谓恭敬,“在貌为恭,在心为敬”,分别属于容貌和内心情感的范畴。然而,对于同一践礼主体而言,无论是貌恭还是心敬,都只能在主体与客体的交往中呈现出来,都是主体指向客体的行为。面貌与内心是统一的,内心敬重,面貌总会好看;内心鄙弃,容貌就会不那么好看。恭敬名为两个概念,实为一个内容,那就是敬的感情,即发自内心的尊敬和敬重。孔子十分重视敬在礼行为中的意义,他从人与禽兽之别的角度,指出为孝必敬,“今之孝者,是谓能养。至于犬马,皆能有养。不敬,何以别乎?”孔子重视祭礼和丧礼,却更在乎敬的内涵,《礼记·檀弓》记载弟子子路的回忆,“吾闻诸夫子:丧礼,与其哀不足而礼有余,不若礼不足而哀有余也。祭礼,与其敬不足而礼有余,不若礼不足敬有余也”。孔子甚至认为,敬是为政之本,在各种礼仪中,敬的情感最为重要,而国君的婚礼又最能体现敬的情感。国君亲迎新娘,既是爱慕又是敬重,把这种爱与敬的感情推而广之,就是治理国家的根本。

所谓辞让,亦称退让,“应进而迁曰退,应受而推曰让”。辞让是与恭敬紧密相连的德性行为,其本质是厚人薄己、尊人卑己。这在礼的迎送、授受仪式中表现得最为突出,具体为“三揖三让”。“揖”是拱手致意,展示主人对客人的尊重和关注,“三揖”是凡入门将右曲揖、北面揖、当碑揖。“三让”是凡升阶,宾主尊卑相同时,一同升阶;宾主尊卑不同时,则尊者先升。“三揖”作为迎送规定,有利于养成尊重他人的习惯;“三让”并不改变主客体的实质行为,辞让之后仍是尊者先升阶,该先升阶的人还是先升阶,其意义在于给对方以被尊重的心理感受,宾主正是在辞让中体现出教养与风度的。孔子认为辞让既是君子遵礼的表现,又是君子人格的组成部分,“君子无所争,必也射乎!揖让而升,下而饮,其争也君子”。意思是,君子没有什么可争的事情。如果有的话,那一定是比赛射箭吧。彼此作揖谦让,然后登堂比射。射毕,走下堂来,彼此作揖,胜者罚负者饮酒。这样的竞争是君子之争。无论赢者还是输者,辞让使君子之争变得风度翩翩,真是令人意往神驰。从这个意义上说,辞让并不在于结果,而在于仪式,能够使弱者、居下者、失利者获得心理上的满足和感情上的认同。

(摘编自夏海《浅论儒家之礼》)

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礼”的要求和行为发生在与他人相处、交往和比较时,单独一个人不存在“礼”的问题。
B.“辞让”的本质是厚人薄己、尊人卑己,这一本质突出表现在迎送、接受仪式中的“三揖三让”上。
C.“揖”是重要的辞让礼节之一,指的是客人到主人家做客,主客彼此拱手致意,以表现对对方的敬重。
D.孔子认为“敬”是为政之本,国君把对新娘的爱和敬推广开来,就有可能治理好国家。
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本文在结构上是总分关系,第一段概述了“礼”的两方面的表现,第二、三段分别对此进行了具体论述。
B.作者在论证“辞让”时,综合运用了举例论证、引用论证和对比论证,内容充实,有理有据。
C.文章第三段先解释了辞让的内涵,然后分析辞让的表现形式和具体做法,最后阐述了辞让的意义。
D.文章第二段引用《礼记·檀弓》来说明,相对于礼的外在形式,孔子更重视祭礼和丧礼中的情感因素。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        
A.辞让是君子人格的组成部分,辞让的形式不重要,重要的是辞让的结果,它能使君子之争变得风度翩翩。
B.“恭”是礼在容貌上的表现,“敬”是礼在内心情感上的表现,面貌与内心是统一的,外表“恭”的人内心也一定会“敬”。
C.即使客人身份不如主人尊贵,主人也会让客人先升阶,客人也应当听从主人的建议,这符合儒家之礼。
D.礼仪本身是有差等的,不可能做到互相对等,因此古人就用恭敬和辞让来寻求人与人之间的对等。

相似题推荐

现代文阅读-论述类文本 | 适中 (0.65)
【推荐1】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乡土文化盛行于风土人情尚未受到外来干扰的“纯朴”年代,勾连着千百年来中国民众的情感记忆和“乡愁”,也贯通着人们对“乡土”的审美认知。伴随日益兴盛的“乡村游”等民俗旅游活动的热潮,人们在传统村落驻足逗留后惊奇地发现,那些神话传说、民间故事、民间艺术、竞技游艺、民俗风情、村落民居、祠堂庙宇、特色餐饮等,不仅保存了中国农耕文明的文化因子,也展现着乡土文化的恒久魅力和当代价值。

在社会文化的结构和功能发生深刻蜕变的今天,如何保存和传承乡土文化的原生形态?又如何不断从“人民的资料库”——民间文化遗产中汲取资源,更好地传承、保护乡土文化,并在与时偕行的活态传播中使之“新生”?

与主要以文献典籍的“言说”方式而传承的文人文化不同,乡土文化主要表现为“活态”生活方式的代代相传,因此在乡土文化传承保护中,“人”是最重要的核心因素。基于此,保护原住民,也就是保护乡土民间文化。最直观的就是,传统村落不能“空心化”,一旦村民都迁出去了,长期存在的生活方式、传统习俗等便可能很快消亡。

乡土文化往往有其本土适应性,通常还有一整套礼俗规约机制(如乡规民约、伦理道德等)来维系其机能,所以今天保护乡土文化时,要因地制宜,尊重当地固有的“乡风民俗”,而不能采用过多的“外力”,来改变这种千百年来自发形成的“秩序”。就乡土文化而言,它的生态观可以概括为:本土的就是适宜的,也就是最好的;它可以根据“民众自愿”“生活便利”“礼俗互动”原则来改良优化,但不可以推倒重来。所以对于乡土文化保护来说,更为重要的是要树立“原生态”而不是“进化论”的观念。

老百姓的日常生活中,许多用文字难以表述的乡土民俗也具有较高的审美价值。这种乡土民俗文化,其根本价值在于它具有生活特征的“内价值”。例如,在传统村落旅游开发的过程中,要梳理当地文脉,保护千百年来积淀形成的农耕生活习俗、传统节庆和故事传说,展现原生态的百姓日常生活;而不能单纯看中它的“外价值”,仅仅保持外貌上的古风、古香、古色。

保护和传承传统乡土文化,当然也要兼顾现代人的生产和生活需求。因为原住民也希望过上现代的生活,所以要处理好保留民俗传统与居民生活方式更新的矛盾。民俗文化学者在参与“乡村改造”时,不能仅凭“拯救乡村”的热情,或借“文化精英”的权力去粗暴“重构”,而应在读懂“乡土美学”的基础上,真正把握住原生态文化的机理,用“润物细无声”的方式嵌入,包括:依照历史的旧痕和人们的记忆,恢复村落的地脉、标识和故貌;为当地整理和挖掘佚失的历史知识、故事及历史口碑文化等。反之,过于大胆的现代化改造,可能是对传统乡土文化的破坏。

中国文化历来重视纵向传播,即代际传承。因此,我们要重视借助传媒教育和现场体验等方式,在年轻一代的记忆中植入乡土文化的“种子”。乡土文化的传承和保护,必须重视“人”作为文化载体的独特作用。年轻一代对于乡土文化既是隔膜的,也是可亲近的,关键是要找到返回历史现场、古今对话的代际传承通道。同时,对于在年轻人中的传承问题,还特别提醒人们要具备“沙里淘金,慧眼识宝”的鉴别力,把真正优秀的乡土民间文化发掘出来,传承下去。

(摘编自徐国源《留住“泥土味”,打造“青春版”——乡土文化的传承、保护与新生》)

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因为人们在传统村落驻足逗留时发现乡土文化的魅力与价值,所以催生出日益兴盛的“乡村游”等民俗旅游活动。
B.文人文化主要是以文献典籍的“言说”方式薪火相传,而乡土文化则主要是以“活态”的生活方式去传承。
C.具有生活特征的“内价值”,才是老百姓的日常生活中许多用文字难以表述的乡土民俗文化的根本价值。
D.大刀阔斧地对乡村进行现代化改造,很可能会对传统乡土文化造成一定的破坏,“乡村改造”要思虑周全。
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文章首段谈到了乡土文化的恒久魅力与当代价值,为后文阐述乡土文化的保护、传承与新生张本。
B.文章论及乡土民俗文化的审美价值时,以传统村落旅游开发为例强调了农耕生活习俗等“内价值”的重要性。
C.文章强调要保护和传承乡土文化,也要兼顾现代人的生产与生活需求,这体现了作者论述的严谨性。
D.文章使用引用论证,引用杜甫《春夜喜雨》中的“润物细无声”,论证了对乡村进行改造的恰当方式。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     
A.乡土文化保护与传承的主体是那些神话传说、民间艺术、民俗风情、村落民居、特色餐饮等。
B.乡土文化因其常有乡规民约、伦理道德等礼俗规约机制来维系其机能,故其改变无法采用“外力”。
C.乡土文化保护者只要读懂了“乡土美学”,就会懂得要树立“原生态”而不是“进化论”的观念。
D.为了做好乡土文化的代际传承,我们需要找到返回历史现场、进行古今对话的代际传承通道。
2022-03-25更新 | 129次组卷
现代文阅读-论述类文本 | 适中 (0.65)
【推荐2】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后面题目。

灾异与人事

葛剑雄

中国自古以农立国,对水旱灾害相当敏感。加上中国东部主要农业区受季风气候影响,大小灾害频繁,成为统治者和民众经常性的威胁。现实的需要使中国古代对天文、气象、物候的记载和研究相当重视,并注意考察人类活动与自然变化的关系,形成了一些独特的观念,其中之一即天人感应或天人合一。

时下流行的看法都将天人合一解释为人类与自然的和谐相处,更多的是反映了时人的愿望,是对传统观念一种积极的、但也是实用主义的解释。尽管原始的天人合一观念的确包含了这样的内容,却并不是它的主体。所谓“天人合一”,是指天意决定人事,而天意是通过天象或灾异来显示的。君主是“天子”,由天意确定,也代表天命。所以君主如有失德,或治理不当,或人事有悖于天意,必定会受到天象的警告或灾异的惩罚。正因为如此,从最古老的史书开始,天象和灾异都是不可或缺的记载。《二十四史》中大多有《五行志》《天文志》《灾异志》,但所记内容无不与朝代兴衰、天下治乱、君主贤愚、大臣忠奸相一致。凡国之将兴,天子圣明,大臣贤能,则风调雨顺,紫气东来,吉星高照;反之则灾异频仍,天象错乱。

在这种观念的主导下,一旦出现罕见的天象或异常的气候,如日蚀、太阳黑子、流星、陨石、星宿异位、地震、山崩、水旱灾害等,皇帝就要换上素色服装,不吃荤腥辛辣,不近女色,迁居偏僻清静的场所,反省自己的过失,征求臣民的意见。有的皇帝还会下“罪己诏”,公开承认错误,宣布改弦更张的政策。有的虽没有具体措施,却会请求上天千万不要与天下百姓为难,一切罪责由自己担当。为了通达上天,感动诸神,往往还要在正常的祭祀典礼以外,按需要举办各类额外的祭祀或祈求仪式。

这样做一般不会错,因为皇帝总有失德之处,政府的举措不会十全十美,臣民们平时不敢说的话,不便提的意见也可趁机上达天听。即使是昏君暴君,在上天的警告面前也不得不有所收敛。在专制集权体制下,只有这样的机会才能给最高统治者一点警诫。何况举办这些活动一般花不了多少人力物力,一旦渡过难关,就能博得万民称颂,名垂史册。万一无效,也是天威莫测,天意难违,君臣都已尽了人事。对处理人与自然的关系也不无积极作用,因为人能敬畏天命天意,总会格外小心谨慎。

不过“天人合一”也是一把双刃剑,奸臣小人也能利用天象灾异做手脚。因为对天象的解释在人,也没有什么标准答案,所以大权在握的人完全可以随心所欲将矛头指向政敌异己,或者趁机按自己的意愿改变政策。正人君子和书呆往往泥古不化,只知援引古代圣君贤臣的先例,只会侈谈修身进德,不屑采取具体措施,或者不知如何应对灾情。极端的做法就是听天由命,毫无作为,以为只要绝对敬畏,专修人事,灾害不除自灭。如唐玄宗时发生严重蝗灾,一部分大臣的意见竟然是不应消灭,只能听任蝗虫自生自灭,才符合天意,皇帝只要深刻自省,定能得到上天的宽恕。幸而唐玄宗听从宰相姚崇的建议,下令灭蝗,才没有造成更大的灾情。

现在面对异常气候和严重灾情,自然又会想到天人合一的观念。我希望在运用和阐述时能实事求是,尊重历史,采取辩证而积极的态度。

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以农立国的特点,使中国对水旱灾害相当敏感,中国东部主要农业区受季风气候影响,大小灾害频繁,成为统治者和民众经常性的威胁。
B.将天人合一解释为人类与自然的和谐相处,是一种积极的,也是实用主义的解释,这一解释反映了人们的愿望。
C.天象和灾异在中国的古代史书里都有所记载,如“二十四史”中《五行志》《天文志》《灾异志》所记内容与朝代兴衰、天下治乱、君主贤愚、大臣忠奸相一致。
D.天人合一的观念.使得皇帝在出现罕见的天象或异常的气候时,往往会采取一些措施,反省自己的过失,征求臣民的意见。
2.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中国“天人感应”或“天人合一”的观念的形成.是因为中国以农立国,大小灾害频繁,需要考察人类活动与自然变化的关系。
B.天象或灾异显示天意,君主如有失德,或治理不当,或人事有悖于天意,也会受到天象的警告或灾异的惩罚。
C.在中国古代,一旦出现罕见的天象或异常的气候,皇帝都要换上素色服装,不吃荤腥辛辣,不近女色,迁居偏僻清静的场所,下“罪己诏”,反省自己的过失,征求臣民的意见。
D.皇帝举办一些活动对处理人与自然的关系会有积极作用,因为人能敬畏天命天意,总会格外小心谨慎。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天意决定人事是天人合一的基本意思,罕见的天象或异常的气候,如日食、流星、陨石、地震、山崩、水旱灾害等,都是天意对人的惩戒。
B.天人合一的观念,有它的积极作用,因为皇帝总有失德之处,政府的举措不会十全十美,即使是昏君暴君,在上天的警告面前也不得不有所收敛。
C.“天人合一”是一把双刃剑,奸臣小人可以利用天象灾异做手脚,而泥古不化的正人君子和书呆子往往在灾异面前不屑采取具体措施,或者不知如何应对灾情。
D.现在面对异常气候和严重灾情,自然又会想到天人合一的观念。作者希望在运用和阐述这一观念时能实事求是,尊重历史,采取辩证而积极的态度。
2017-03-14更新 | 23次组卷
现代文阅读-论述类文本 | 适中 (0.65)
【推荐3】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题。

当代文化生活的顺利进行,依销于良好的审美风尚的建立。审美风尚是特定共同体成员在一定时期里流行的在感性中确证和享受人生意义的风气和时尚。当特定共同体的普通成员都能自觉地和共同地养成健康而优良的审美风尚时,文化强国的建设和建成就真正落到实处了。而在当代社会审美风尚建设中,优秀传统文化应当起到积极的作用。当此之际,依托中国传统人生境界论而形成的审美风尚论,可以成为一种起引导或启迪作用的重要元素。

冯友兰先生认为,人生境界可以分为四层次:首先是自然境界,人们依据自然本能,习惯或习俗去做事,具有顺才顺习等特点,如说“日出而作,日入而息”等:其次是功利境界,人们为了个人利益而做事、向外求取或占有资源,其特点在于“取”;再其次是道德境界,人们为了社会整体利益做事、公而忘私,其特点在于“与”而非“取”,不为“利”而为“义”;最后和最高的层次是天地境界,人们超越了个人和人类,为天地人整体做事,是一种超功利、超道德的“圣人”的境界,即儒家所谓成圣成贤的境界,其标志就是“天民”。这四层次境界一层次比一层次高,它们合起来可以代表个体持续不断地向上和向高处履行德行修为的儒家式理想人格模型。这种人生四境界说可以为传统审美风尚理论的建立提供一种理论基础。

从这种儒家式人生四境界传统理论出发考察审美风尚,可以见出一种审关风尚四层次论模型。首先。在自然境界层次上,良好的审美风尚有着以美易俗的功能,这就是通过优秀的审美与艺术作品去感化或净化自然境界中的顺才顺习行为,表彰或褒奖日常民风民俗中那些健康而纯补的东西,同时批评或拒斥那些陈旧、奢靡或腐化的部分,其次,在功利境界层次上以美讽谏,良好的审美风尚还要求以审美与艺术作品去产生讽刺作用,令人们对自己的社会功利行为进行自觉反思和积极调整。艺术作品在想象地叙述现实生活中发生或可能发生的错误或丑恶行为的过程中,或明或暗地流露出清晰的讽喻和谏阻态度,促使观众对自身的社会行为进行自我反思。再次,在道德境界层次上以美扬善,这就是通过审美与艺术作品达到惩治恶行和褒扬良善的作用,激励人们义无反顾地向着公理、共善和真善美融合等道德境界超越和升腾。最后,在天地境界层次上以美和天,以优秀艺术作品去刻画天地人“三才”间超功利和超道德的和谐境界,不再是放纵人类超越自然规律而为所欲为,而是促进人类自觉遵循自然规律,选择与天地和谐共生,实现阴阳(天之道)、刚柔(地之道)和仁义(人之道)等多重价值理念之间的相互融通。

应当看到,这个传统式理论模型的要义在于,在整个审美风尚的建构中,个人的人生修为是自觉的和持续不懈的,不过其出发点和目标都不是自满自足、自高自大或自我独秀,而是个人与社会整体之间、人类整体与天地之间的带着相互差异的和谐共处,即“和而不同”。这些不同要素之间完全可以存在相互差异,不必强求完全同一,但可以在相互平等和共存基础上寻求和谐共生,走向美美集束和美美异和的境界。

一种良好审美风尚的建立,重要的不是硬性的而是柔性的,不是强制的而是感染的,也就是不依赖理性的领悟而有发自心是深处的自觉自愿的德行修养和亲力亲为的主动实践,假如全体成员都能有此觉悟,自觉地从人生四境界说及其审美风尚理论模型中获取精神营养,当代中华民族共同体的审美风尚的根本好转和持续向好,都将是乐观的和令人期待的。

(摘编自王一川《传统人生境界论与当代审美风尚》)

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审美风尚是一种风气和时尚,它在一定社会历史时期流行并引领着全体成员确证和享受人生的意义。
B.冯友兰人生四境界说为传统审美风尚理论的建立提供了理论基础,可促进审美风尚四层次论模型的构建。
C.冯友兰认为,“天民”是人生境界最后和最高的层次即天地境界——超功利、超道德的“圣人”的境界的标志。
D.建立良好的审美风尚,需要由衷的自觉自愿的德行修养和亲力亲为的主动实践,而不依赖理性的强制。
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文章开宗明义,阐释审美风尚,指出良好的审美风尚对文化强国建设的意义,提出了中心论点。
B.文章按照是什么——为什么——怎么办的逻辑顺序展开论证,第三段则采用了并列式论证结构。
C.文章以直接阐述道理为主,偶用例证,如举“日出而作,日入而息”的例子论说自然境界的特点。
D.文中既有对审美风尚四层次理论模型及其渊源的客观分析,也有对建立良好审美风尚的乐观期待。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     
A.从功能角度看,以美易俗、以美扬善分别对应审美风尚四层次论模型中自然境界、功利境界层次。
B.审美风尚四层次中的前三个层次都有激浊扬清、是是非非的特点,最高境界层次却无此要求。
C.以优秀艺术作品刻画天地人超功利、道德的和谐境界,有助于实现多重价值理念的相互融通。
D.在审美风尚建构中,要追求个人与社会整体之间等诸多要素的“和而不同”与“同而不和”。
2021-12-26更新 | 67次组卷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