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高中语文综合库 > 阅读与鉴赏 > 现代文阅读 > 论述类文本 > 论述类文本常见类型 > 学术论文
题型:现代文阅读-论述类文本 难度:0.65 引用次数:204 题号:9466533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人与自然的关系是人类社会最基本的关系。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站在人类历史发展进程的高度,把“建设美丽中国”作为现代化目标之一,将“坚持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纳入新时代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基本方略。习近平总书记强调:“人与自然是生命共同体。”

“人与自然是生命共同体”,是对马克思主义关于人与自然关系的思想的继承和发展。马克思认为:“历史可以从两个方面来考察,可以把它划分为自然史和人类史。但这两个方面是不可分割的;只要有人存在,自然史和人类史就彼此相互制约。”自然的发展和人类的发展相互影响、相互制约、相互联系、不可分割。坚持人与自然是生命共同体,强调生产的目的是最大限度满足人民对美好生活的需要,实现人的全面发展。这是结合实际对马克思主义关于人与自然关系的思想的创新性发展。中华民族向来尊重自然、热爱自然。“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顺天时,量地利,则用力少而成功多”等很多观念都强调按照大自然规律活动,取之有时,用之有度。习近平总书记反复强调要高度重视和正确处理生态文明建设问题,提出“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生态兴则文明兴,生态衰则文明衰”等重要论述,这些都是在继承和发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与智慧的基础之上,赋予人与自然关系以新的时代内容。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像保护眼睛一样保护生态环境,像对待生命一样对待生态环境。”自然界对于人的整个生命不可或缺,就是人的生命本身。

准确理解人与自然的关系,树立和谐共生观。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人因自然而生,人与自然是一种共生关系”,“自然界是人类社会产生、存在和发展的基础和前提”。和谐共生,根本在于尊重自然规律。在尊重自然规律的基础上“按照美的规律”生产,真正解决人和自然界之间、人和人之间的矛盾,才能实现人与自然和谐共生,实现生产、生活、生态的和谐统一。

准确理解经济发展与生态环境保护的关系,树立绿色发展观,绝不以牺牲环境为代价去换取一时的经济增长。准确理解人民幸福与良好生态环境的关系,大力推进生态文明建设,提供更多的优质生产产品,才能不断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优美生态环境的需要。

准确理解自然是由山水林田湖草构成的有机生态系统,树立自然系统观。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人的命脉在田,田的命脉在水,水的命脉在山,山的命脉在土,土的命脉在林和草,这个生命共同体是人类生存发展的物质基础。”

“人与自然是生命共同体”的重要论述,既肯定人与自然的内在同一性,又反对将人消解和漫灭在自然中;既尊重人的主体地位,又反对将人凌驾于自然之上。当前,我国已经把生态文明建设作为统筹推进“五位一体”总体布局和协调推进“四个全面”战略布局的重要内容。近几年,污染治理力度之大、制度出台频度之密、监管执法尺度之严、环境质量改善速度之快前所未有,确保了绿水青山常在,自然生态系统安全稳定。

保护自然就是保护人类,建设生态文明就是造福人类。保护生态环境是全球面临的共同挑战和共同责任。“人与自然是生命共同体”的思想,立意高远,内涵丰富,不仅为中国解决生态问题、推进美丽中国建设提供了现实可行的道路,而且为全球生态文明建设和全球生态治理体系贡献了中国智慧,提供了中国方案。

(摘编自陈雄等《人与自然是生命共同体》)

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
A.“人与自然是生命共同体”强调了人与自然之间形成的紧密互利、不可分割的关系,强调了人与自然的关系是人类社会最基本的关系。
B.“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等论述是对马克思主义关于人与自然关系的创新性发展,又在继承和发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与智慧的基础上赋予人与自然关系以新的时代内容。
C.“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重要论述,用“金山银山”和“绿水青山”作形象的比喻,阐明了经济发展与生态环境保护的关系。
D.我国对生态环境保护的探索不仅将为美丽中国建设提供现实可行的道路,而且将为全球生态文明建设提供中国智慧和中国方案。
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文章引用马克思关于人类与自然的关系的论述,是为了论证人是自然的有机组成部分的。
B.文章引用中华民族的古语,是为了证明“人与自然是生命共同体”的提出具有现实性、可行性。
C.文章主体部分先写人与自然是不可分割的生命体,接着写坚持人与自然和谐共生,再写人与自然的关系推动社会发展,层层递进,思路清晰。
D.文章多角度论述“人与自然是生命共同体”的重要意义,侧重论述了怎样才能树立此思想观念和怎样坚持人与自然和谐共生。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
A.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像保护眼睛一样保护生态环境,像对待生命一样对待生态环境”,所以说,自然界对于人的整个生命不可或缺,就是人的生命本身。
B.如果人人都能做到准确理解人与自然的关系,树立和谐共生观,就能真正解决人与自然、人与人之间的矛盾,从而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共生。
C.“人与自然是生命共同体”的论述,既尊重人的主体地位又肯定人与自然的共生关系,既体现了人与自然的辩证统一,也体现了论述者看问题的辩证态。
D.我国目前绿水青山常在,自然生态系统安全稳定得益于繁密的制度出合频度、严格的监管执法尺度和快速的环境质量改善。

相似题推荐

现代文阅读-论述类文本 | 适中 (0.65)
名校
【推荐1】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下面小题。

理性,是人所具有的一种自觉意识与能力。探究自然,把握世界,追求,是一种理性能力;研究社会,认识自己,崇尚,也是一种理性能力。前者为科技理性,后者为价值理性。两种理性共同构成了人类认识与改造世界的理性能力。

追本溯源,在人类早期古代朴素思维中,无论是古希腊的还是东方儒学的真善美,都暗含了科技理性与价值理性初始合一的样态。

在古希腊哲学中,理性作为重要范畴与核心概念,有两个来源:赫拉克利特的逻各斯与阿那克萨哥拉的努斯逻各斯对本质规律的探究与努斯对心灵自由的导引,构成了理性认识世界与追求超越的双重意义与功能。虽然古希腊文化尚未对科技理性与价值理性作出明确界定,但这两种理性思维与意蕴在先哲的论述中是合一的。

对于东方儒学,有人认为它过度注重价值理性造成科技理性的缺失,实则不然。科技理性与价值理性在东方儒学传统中从未分离。当然不可否认,儒学文化系统中的科技理性是以价值理性为目的的,但这并不代表对科技理性的排斥。实际上,儒学在求的同时包容了求的成分。比如,《易传》在天人合一价值基础上,究万物之理,内嵌着自然观、科学观与方法论。

然而,随着近代科学技术的发展与人们对自然界征服能力的增强,科技理性与价值理性开始出现某种失衡,表现为科技理性的片面凸显与价值理性的日渐式微。

科技理性主要回答世界是什么等问题,探究自然规律这一的领域,表达的是一种客观必然性,并通过主观能动性对其加以运用,为人类生存和发展提供更多的物质财富。而在现代社会,由于市场经济与资本逻辑的主导,科学技术几乎成为人类文明的代名词。正如美国科技哲学家普特南指出,科学的成功把哲学家们催眠到如此程度,以致我们认为,在我们愿意称之为科学的东西之外,根本无法设想知识和理性的可能性

与科技理性相对,价值理性主要回答的是世界应当是什么”“怎样才更好等问题,赋予世界以,表达的是一种主观价值合理性。科技与价值是理性天平的两端,科技理性的过度凸显带来了价值理性的式微。科学技术并非万能,其在给人类带来便利、财富的同时也带来了某些困惑、苦恼。比如,由于缺少价值理性的规导,科技会成为盲目的力量,不顾自然生态,肆意征服、掠夺,破坏了人与自然的和谐关系;运用科学技术过分追求物质财富,容易造成精神家园的荒芜与意义世界的干瘪。

科技理性与价值理性只有彼此平衡,相互融合,才能发挥各自的作用与功能。脱离科技理性支撑的价值理性犹如空中楼阁,会因地基不牢而坍塌。缺少价值理性引领的科技理性犹如没有罗盘的舵手,因方向不清而迷失。为避免坍塌迷失现象,我们应秉持科技理性与价值理性相合一的理念,推动物质世界的创造与精神家园的构建。

人们美好生活的实现,需要科技理性精神,但这并不意味着现代化可以窄化为科技化,并不意味着人文价值理性就没有现代价值。现代化建立在科技理性动力工具与价值理性方向指南合一的完整理性基础上。我们应以完整的理性文化把握实存的与应然的人类社会,从而以科技理性与价值理性互济共缔真善美的新时代。

(摘编自牛绍娜《推动科技理性与价值理性的平衡》)

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A.科技理性与价值理性都是人类改造世界的能力,后者能够引领前者,显得更为重要。
B.“逻各斯”“努斯”为古希腊哲学重视,二者可分别被视为“价值理性”和“科技理性”。
C.东方儒学对价值理性的重视超过科技理性,但后者也内蕴于儒学对价值理性的追求中。
D.价值理性式微,会削弱其规导作用,从而使科技理性过度膨胀,使科技成为盲目的力量。
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文章先阐释核心概念,再以时间为序展开论述,最后提出对策。
B.文章用“其实不然”“当然不可否认”等词语,表明价值判断,彰显论述的严谨性。
C.文章引用普特南的话语,突出了科技理性在创造物质财富方面所起的巨大作用。
D.文章在阐述两种理性的关系时,综合运用了对比论证和比喻论证,说理透彻形象。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儒家认为“德才皆具者,圣人也”,这种观点表明儒学蕴含着科技理性与价值理性融合的思想。
B.科技理性重视客观必然性,价值理性关心主观价值合理性,二者相互融合才能“真善美”兼得。
C.尽管科技理性与价值理性彼此之间不可缺少,但在当下社会,应该更加重视价值理性的弘扬。
D.若要改变科技理性与价值理性失衡的局面,使二者相互融合,就需要复兴东西方的某些源头文化。
2021-05-17更新 | 41次组卷
现代文阅读-论述类文本 | 适中 (0.65)
名校
【推荐2】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松竹梅与中国文化风骨

松、竹、梅是中国人所喜爱的自然事物,也是中国人所推崇的一种人格精神的象征。这种人格的象征物,既是中国文化精神的体现,也是中国文化的一种独特的表达方式。

中国自古以来便有将自然人化的传统。这个传统,既可能源于古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经验,又与中国古代哲学和文学的影响有关。中国古代哲学讲天人合一,物我同一,所以自然事物就容易被人格化。中国古代文学重托物言志,以物喻人,所以用自然事物作文化和人格的象征,也就成了一种修辞手法。这种人格化的自然事物,在植物界,松、竹、梅被称为“岁寒三友”,已是人尽皆知的常识。传说苏轼被贬到黄州,有个地方官去拜访他,问他一个人在这儿是否感到寂寞,苏轼指指门外说,我这儿有“风泉两部乐,松竹三益友”,何寂寞之有。又传说爱梅成痴的林逋终生不娶,以梅为妻,以鹤为子,所谓“梅妻鹤子”,都是典型的例证。

中国人喜爱松、竹、梅,固然离不开观赏其外在形象,但更多地却是欣赏其内在品格。这种品格虽然古人对之有不同的提炼和概括,但如松的枝干如铁、岁寒后凋,竹的中空外直、宁折不弯,梅的凌霜傲雪、玉洁冰清等等,却是自魏晋以降中国人所推崇、所提倡的一种风骨。这种源于先秦儒者“浩然之气”的风骨,在中国古代曾用来评品人物、鉴赏书画,后来又用于论文,成了一个重要的文学理论范畴,对推动历代诗文革新,起了重要的作用。

由松、竹、梅这些自然事物所体现的风骨,在中国文化传统中之所以显得如此重要,首先是出于中国人遵循天道的积极进取的人生态度,所谓“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是也。故古人主张养“浩然之气”,培植一种强旺的内在精神,以应对人生的各种艰难困苦,成就人生的各种事业,这是中国文化讲风骨的精神源头。

与古代不同,现代中国人所讲的风骨,一方面固然有古代文化的精神传承,另一方面,也有现代文明的影响和现代精神的浸润。这种现代意义上的风骨,往往与人的主体性有关,就个体而言,多表现为个体的人格或个性,就群体而言,则多为一个民族的主体性,即通常所说的民族性格或民族精神。

今人欣赏、赞颂松、竹、梅,固然也重风骨,但却赋予了新的理解和阐释,且大多与革命者和革命精神有关,如陈毅的诗“大雪压青松,青松挺且直。要知松高洁,待到雪化时”,陶铸的散文《松树的风格》,再如歌曲《红梅赞》,现代京剧唱段《要学那泰山顶上一青松》等等,都是大家耳熟能详的名篇名曲。传统文化的表达意象,需要给予新的阐释,才能对今天的社会人群发挥更大的现实作用,也才能使这种意象所表达的文化精神,得到创造性的转化和创新性的发展。

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松竹梅作为一种被中国人所推崇的人格精神象征,它既能体现中国的文化精神,也能表达中国文化。
B.从现代意义角度看,松、竹、梅所体现的风骨即可表现为个体的人格或个性,也可表现为民族性格或民族精神。
C.欣赏松的岁寒后凋、竹的宁折不弯、梅的玉洁冰清等内在品格,有利于中国古人养成一股“浩然之气”。
D.“物我同一”的中国哲学思想和以物喻人的中国古代文学的修辞手法决定中国自古便有将自然人化的传统。
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文章主体部分采用并列结构,论证了松、竹、梅在中国文化传统中的具体表现,并指出其需要创新性的发展。
B.中国古代曾用松竹梅的内在风骨品评人物、鉴赏书画,后来又用于论文,成了一个重要的文学理论范畴。
C.文章用陈毅的诗、陶铸的散文、歌曲《红梅赞》等例子,论证了“松、竹、梅被赋予了现代新意义”这一观点。
D.文章引用林逋以梅为妻以鹤为子的典故,是为了论证“中国自古以来就有将自然人格化的传统”。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     
A.中国人喜爱松、竹、梅,不在于对其外在形象的观赏,而是在于对有不同的提炼和概括的内在品格的欣赏。
B.为使传统意象所表达的文化精神在今天得到创造性的转化和创新性的发展,有必要对所有意象进行新的革命精神的阐释。
C.个体的人格和群体的民族性格,决定了现代意义上的风骨所具有的古代文化的传承性和现代文明的创新性。
D.古人概括提炼的松、竹、梅的积极进取的人生态度,和“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所传达的人生态度是一脉相承的。
2021-01-08更新 | 94次组卷
现代文阅读-论述类文本 | 适中 (0.65)
名校
【推荐3】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对“美好生活”这一人类共同的追求,不同伦理学流派有不同的表达,尤其体现在古典时代哲学家的研究理论中。比如,亚里士多德认为幸福是生命的自然目的,也是最高的善;伊壁鸠鲁认为快乐包含身体健康和心灵宁静,审慎的生活才能获得宁静、才能获得最高的善;斯多亚学派认为“按照自然生活”、按照理性生活,才能达到幸福。其共同特征是认为,幸福是与理性相一致的,理性内在于美好生活的普遍理想。

中国文化同样传递着对安定、幸福生活的恒久守望。《尚书·洪范》中有“五福”的记载,一曰寿,二曰富,三曰康宁,四曰攸好德,五曰考终命,表达了一种整体性的幸福观。与上述古希腊哲学家对理性强调、对求真求知的强调不同,中国文化受天人一体的宇宙观、天下一家的世界观、民胞物与的生命观影响,对美好生活的描述更强调求善求美,强调幸福的整体性和完备性。

比如,强调天人一体。在中国哲学里,天是万物的生命本源,也是道德观念和原则的本原。对此,儒家道家文献都多有论述,比如《易经》中提出天、地、人三才之道,天之道在于“始万物”,地之道在于“生万物”,人之道的作用在于“成万物”,将人与自然、人与最高道德本体的关系清楚展现出来。

比如,强调德福一致。以儒家为代表的中华传统文化重视德福一致,认为道德内在于幸福之中,美好生活同时也是道德的生活,因此即便“一箪食,一瓢饮,在陋巷”,圣人也能“不改其乐”。同时,因为道德带有利他性,这就要求人们不能只注重个人的幸福,个人的美好生活必然融入社会的整体利益和共同发展之中,内圣外王的个人理想、“大道之行,天下为公”的社会理想由此趋于一致。

这些特征,构成了中国文化所表达的美好生活的重要内容。新时代,党的十九大报告将当前中国社会主要矛盾精准地概括为“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并指出“人民美好生活需要日益广泛,不仅对物质文化生活提出了更高要求,而且在民主、法治、公平、正义、安全、环境等方面的要求日益增长”。40年来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将千百年来的文化表达上升为国家发展的目标,锻造成民族复兴的支点,并逐渐赋予了其更加丰富更加现代化的内涵。

对社会主要矛盾的历史概括,对美好生活的新时代定义,进一步彰显出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生态文明建设的整体性,体现了对“人民对美好生活向往”的系统性把握,对人民获得感的全面理解,由此也彰显出了中国千百年来所形成的文化精神。

(摘编自刘文嘉《美好生活的中国表达》)

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A.对于人类有追求美好生活的需要,西方不同的伦理学派表达不同且特征各异。
B.中国文化对幸福生活有着永恒的追求,源于中国哲学“天人一体”的宇宙观。
C.对于何谓美好生活,中西方不同的伦理学派虽有不同的表达侧重,但美好生活与理性的一致性则是其共同的话语。
D.新时代对美好生活的表述,既彰显了中国传统文化精神,又注入了新的内涵。
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文章对比论证突出,特别是将中国表达和世界表达对比,在论述中国表达时又着意于历史和当下的对比。
B.文章在论述中国幸福观时,从“德福一致”的传统文化观点出发,借助道德的利他性特征,阐明了幸福的社会整体性特征。
C.文章围绕“美好生活的中国表达”这一核心概念,由古希腊哲学而中国哲学,为现时的政治主张构建深广的思想背景。
D.文章论据的使用,增强了文章的文化厚重感,也体现了作者广阔的学术视野。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因为道德有利他性,所以应把个人幸福融入社会的整体利益和共同发展中。
B.作者认为,美好生活作为人类共同的超越性追求,既要求真求知,也应尽善尽美。
C.新时代对美好生活的表述,既传承传统又立足现实,更指向人的丰富和全面。
D.中外哲学家对美好生活都有深刻认知,可见美好生活是人类哲学的重要命题。
2020-03-10更新 | 187次组卷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