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高中语文综合库 > 阅读与鉴赏 > 现代文阅读 > 论述类文本 > 论述类文本常见类型 > 学术论文
题型:现代文阅读-论述类文本 难度:0.65 引用次数:547 题号:9704963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蓝诗玲认为,中国的诺贝尔奖情结关乎中国现代性的一个关键问题:怎样回应一个同时需要民族意识和超民族意识的时代?她的看法是,只要民族国家仍然是我们思考问题的凭借,民族本位的思维就会压倒国际主义的思维。此种说法未免画地为牢,事实上,至少在诺贝尔文学奖的问题上,民族本位与国际主义一直保留相互成就的可能性。

以中国为例,中国文学传统与外来文学资源一直在互动之中,将中国与西方截然两分已经价值不大。前面说到汪曾祺,重要的不是诺贝尔奖是否有能力领会汪曾祺文学语言的古典韵味,而是它如何评估汪曾祺熔铸古今中西的创造性。汪曾祺并不仅仅是一个中国士大夫,他并非简单地回归传统,而是以其独到的才情与智慧,为当代中国小说闯出一条新路。而且,汪曾祺并非只是在语言上用力,其语言的背后是中国人独特的人情之美,而这种美又并非一味的诗意,而是在“极左”语言的灰烬中抢救出来的一种灵明,是温润如玉却潜藏着丝丝裂纹的优雅,是从洞明世事的悲悯中释放出的生气。如果诺贝尔文学奖没有能力对其进行评估,那就需要更恰当的奖项来承担这一使命。但无论如何,问题不能被简化为要民族性还是要世界性的问题,既不能偏激地认为中国文学不需要在意来自他国的奖项,也不能简单地搬用西方现代主义的行话作为文学的评价标准。

就第三世界国家的文学来说,立足传统并不意味着固步自封。恰相反,诺贝尔奖所代表的卓越性标准之所以能够为某一民族国家严肃的文学人所尊重,是因为它可以成为一种有益的刺激,用来疗治民族与个人盲目的文化自信。诺贝尔文学奖的诱惑如此强大,这诱惑不仅来自奖金,更来自从“国民作家”一步跃进为“世界文豪”的无上荣光。鲁迅当然明了这种诱惑,所以他在拒绝诺贝尔奖提名的信中把话说得十分严厉,他说“我觉得中国实在还没有可得诺贝尔赏金的人,瑞典最好是不要理我们,谁也不给。倘因为黄色脸皮人,格外优待从宽,反足以长中国人的虚荣心,以为真可与别国大作家比肩了,结果将很坏”。在鲁迅看来,中国作家认为自己不配,比认为自己足以与别国大作家比肩更好。这似乎缺乏文化自信,其实却是从中国文学的主体精神出发。倘若我们不是埋头做自己的事,而是一直将“中国人离诺贝尔文学奖还有多远”当作最大的问题,对诺贝尔奖孜孜以求,这个奖的存在就会成为破坏民族文学发展生态的因素。

对于鲁迅的这一告诫,中国文学人一直心有戚戚,不过时至今日,情况又有所不同。一则,在后殖民的语境中,第三世界国家似乎应当放下“国民性批判”的包袱,何况,中国人对于诺贝尔奖的渴望未必就超过其他国家,我们不必责己太过;二则,中国正处于全面、高速的发展时期,完全应该在未来获得更多国际奖项,以彰显中国的文化软实力。鲁迅自有低调的理由,那时的中国整体地被西方无视,但是此一时彼一时,莫言的获奖或许预示一个辉煌时代的开始。而更进一步的想法也许是:将来是否有可能出现更适合于中国文学且有能力与诺贝尔文学奖抗衡的国际奖项?是否有可能出现以中国城市为首都的新的文学世界共和国?我们的关键诉求,其实是让各类文学奖百花齐放,它们不是复制诺贝尔奖,也不是以地区垄断者的身份进行竞争,而是共同应对当今世界多向度、多层次的中心与边缘的矛盾。使不同地区的作家追逐单一奖项,必然会使原本参差多态的文学世界共和国呈现出极不对称的供求关系,使缺乏相关文化资本的国家产生强烈的匮乏感,从而导致对新殖民主义秩序的强化。

让文学创作立足于地方经验,立足于特定时空中人们的欢乐、苦难与抗争,这是我们对文学之为文学的期待;让文学不仅仅关心地方,亦能自然而然地关心远方和他人,同样是我们对文学之为文学的期待。而要使这类期待成为可能,首先是要在具体的命运共同体的内部以及共同体与共同体之间找到富有文学生产力的沟通方式,使具体的“我们”能够通过文学不断扩大自身。这既是作家和文学研究者的使命,也是国际性文学奖的责任。

(摘编自汤拥华、朱国华《诺贝尔时代的终结与文学世界共和国的重建》)

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A.中国的诺贝尔奖情结揭示了民族本位思维与国际主义思维存在不可调和的矛盾。
B.如果诺贝尔奖对汪曾祺的创作性没有能力进行评估,那么中国不需要诺贝尔奖。
C.鲁迅拒绝诺贝尔奖提名,是因为担心助长国人虚荣心,不利于民族文学的发展。
D.真正找到了富有文学生产力的沟通方式的国际文学奖,无须考虑作家的民族性。
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文章针对中国诺贝尔情结中出现的片面认识,提出了自己的观点,并对其进行分析。
B.文章在论证中国文学传统与外来文学资源处于互动中时,采用了举例论证的手法。
C.文章对鲁迅拒绝诺贝尔奖的观点既有肯定,又有新时代下的思考,彰显辩证的态度。
D.文章对新的文学世界共和国的设想,证明了多极化文学评奖系统会战胜单一奖项。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在诺贝尔文学奖的问题上,既有可能从民族本位发展出一种新的国际主义,又可以通过积极的国际主义重新定义民族本位。
B.鲁迅低调地拒绝诺贝尔奖提名和莫言欣然获奖,这种变化背后透露着这样的信息:中国国际地位和文化软实力在不断提高。
C.诺贝尔奖所代表的卓越性标准可以用来刺激、疗治民族和个人盲目的文化自信,所以获诺贝尔奖越多的民族越谦逊。
D.倘若未来在主要大洲上都有诺贝尔奖级别的国际文学奖,可能会对某一文化在全球的霸权地位产生一定制衡作用。

相似题推荐

现代文阅读-论述类文本 | 适中 (0.65)
名校
【推荐1】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传统文化短视频,顾名思义即是记录传统文化的网络短视频。截至2019年5月初,“抖音”平台上关于传统文化相关的短视频数量超过6500万条,累计播放量超过164亿次,传统文化话题成了“抖音”上最热的话题之一。目前,短视频客户端用户集中在24岁左右,而短视频传统文化传播的不断完善,也有利于在年轻人群体中推动传统文化的传承与发展。

本文以“抖音”短视频平台为例,探讨传统文化短视频的受众心理。

人类永无止境的好奇心催促着人们主动进入新环境、新领域,获得新知识。而“复古风”从生活服饰刮到了传统文化领域,从前与受众保持一定距离的“高冷”传统文化在互联网传播的快速性和跨时空性特质下,源源不断地传播到受众的面前。受众对于生动丰富、充满趣味的小众传统文化是新奇的,基于好奇与求新的心理,受众开始关注传统文化短视频,重新认识博大精深的传统文化。

相对于“抖音”其他类型的信息,传统文化等知识的传播是以一种较为轻松的方式传递严肃的传统文化信息,受众在观看其他类型比如搞笑类短视频时可能会有浪费时间的隐忧,但是观看知识类短视频能够增强受众技能知识、丰富精神世界,给受众带来一种满足感、充实感。而在此基础上,出于短视频的知识传播作用,短视频客户端不再只有休闲娱乐的作用,也是一款轻松学习、获得知识的工具。

法国著名社会学家让·鲍德里亚认为,在后现代的社会中,人们通常通过“消费”这个行为来表达自己,彰显地位或品位。当今时代,受众整体的文化水平以及生活格调都在提高,审美观念也与以往大不相同,不仅仅要求简单的好看、眼球刺激,还要有个性、流行等因素。“美而不同”是大多数人追求的新境界。传统文化一直作为高雅文化存在,在注入短视频这种新的传播方式后开始接地气,不同于传统信息传播的呆板与生硬,有个性的传统文化传播符合大众审美,更容易在受众中间扩散传播。

在传播活动中,从众是指个体(或群体)受到群体压力而改变态度或行为,使之和大多数人保持一致。在短视频领域,传统文化短视频在受众点赞、转发的二次传播中,引起了其他用户的跟随观看。而大多数情况下,由于“抖音”客户端无限推送的信息流模式,很多用户会选择点赞量多的视频进行观看。而平台功能的便利性使得人们在从众心理的指导下,由好奇的观看转化为参与视频拍摄。如共青团中央的“抖音”号与京剧演员王珮瑜合作,共同发起了抖音话题“我要笑出国剧范”,并为话题提供示范视频,引发了众多受众的模仿,截至目前此话题阅读量超过26亿人次。在从众心理的推动下,优秀的传统文化短视频获得了爆炸式的传播。

新媒体技术大大丰富了知识传播的渠道与载体,短视频突破了以图文传播为主的“两微”传播,丰富了现代人接收信息的方式。虽然存在短视频“短小微”局限、所传达的内容不够深入、视频制作者水平不高导致视频质量不够精致等问题,但目前,短视频依旧处于风口位置,传统文化传播者在充分利用短视频平台、发挥受众主导地位、推动更多优秀传统文化短视频产出的同时,也要寻求更为深入的传播方式。

摘编自郝玉佩《短视频时代的传统文化传播与受众心理分析》

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A.观看短视频能增强受众技能知识、丰富精神世界,给受众带来一种满足感、充实感。
B.在后现代的社会中,人们都想通过“消费”这个行为来表达自己,彰显地位或品味。
C.当今时代,受众整体的文化水平以及生活格调的提高改变了以往的审美观念,并追求“美而不同”的新境界。
D.短视频作为新媒体对于传播中国传统文化起到了重要作用,它已经是较为完备的传播传统文化的方式。
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文章从四个方面展开论证,主要从受众心理角度分析探讨短视频时代传统文化短视频传播倍受热捧的原因。
B.文章作者运用了举例论证、道理论证、对比论证、引用论证、比喻论证的方法阐明自己的观点。
C.文章用共青团中央与京剧演员合作发起抖音话题并提供示范视频的实例证明从众心理对优秀传统文化传播的影响。
D.最后一段总结全文,论及短视频作为新媒体对于传播中国传统文化的作用与存在问题,给文化传播者指出方向。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短视频与传统文化的结合唤醒青年用户群体对传统文化的认知,对中国传统文化的传承与发展起到积极的作用。
B.传统文化在互联网传播的快速性和跨时空性特质是受众开始关注传统文化短视频,重新认识博大精深的传统文化的客观因素。
C.抖音短视频平台为中国传统文化传播提供了新的途径,同时传统文化也为抖音视频平台带来了丰富的内容,注入了新活力。
D.在智能技术不断发展的背景下,优秀传统文化短视频需要改变“短小微”的局限,使所传达的内容更深入,视频制作者的水平进一步提高,来实现传播效果的优质与传播方式的深入。
2022-02-26更新 | 25次组卷
现代文阅读-论述类文本 | 适中 (0.65)
【推荐2】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文学批评要从文学文本出发,这本是个常识问题。被今天的学者视作文学批评基本原则的知人论世(孟子语),也就是从文本阅读开始的。中国古代文学批评从来就重视对文本的精研细读,作为中国古代文学批评主要样式的诗话、词话、小说评点,都是如此。朱熹说先要将诗吟咏四五十遍了,方可看注,然后再吟咏三四十遍,使意思自然融液浃洽,方有见处

西方文学批评,也不例外。尤其是20世纪初的英美新批评派,更是以文本的细读为主张。马克思主义的经典作家,如恩格斯,在文学批评活动中,也十分重视对文本的阅读,他在对拉萨尔的剧本《济金根》表达评论意见之前,把这部作品读了四遍。在读完一两遍之后,为了验证最初的阅读感受,使自己有一个完全公正、完全‘批判的’态度,还有意识地把作品往后放一放,直到读完三四遍之后,印象依旧,才告知自己的批评意见。这样做。不仅是对作家作品的尊重,也是严肃的文学批评工作者应取的态度。

现代阐释学兴起之后,对文学作品的阐释,由追寻作者的本意,到强调批评家的再创造,对文学作品的精细阅读,便退居次要地位。英美新批评派在主张细读的同时,也批评追寻创作意图的意图谬误和相信阅读感受的感受谬误,把细读变成一个远离创作意图和阅读感受的纯粹客观的技术活动。20世纪80年代中期前后,当代文学批评受现代阐释学,包括与之相关的接受美学和读者反应批评的影响,在强调文学批评对文学作品的再创造的同时,也逐渐偏离了由感性经验上升到理性认识的思维路线,片面强调阐释学所重视的主观成见前理解的作用,不是把阐释的再创造建立在历史、文化积淀和个体经验感受的基础上,而是以某种普遍流行或个人偏好的理论作为一种意义模式,介入文学作品的阐释。

结果在批评实践中,便出现了如下几种情况;一是义在文先,即文学作品的意义是根据某种流行或偏好的理论预先设定的,而不是从作品具体形象的艺术描写中提炼概括出来的。二是文为义证,即不是把文学作品作为一种审美观照的对象,而是把文学作品看作是某种流行或偏好的理论的实证材料。三是义不及文,即对文学作品的意义阐释不深入涉及文学作品的艺术分析,只把文学作品作为一种话头,就文学作品的题材所指,大谈相关领域的社会生活问题,把文学批评变成生活观察和社会学论文。抑或由文学作品的某些细节引发的联想,大谈某种流行的或偏好的理论知识,把文学批评变成这些理论知识的通俗文本。这种种偏向。不但有悖于文学批评再创造的宗旨,也有悖于文学既作为历史的创造物又作为审美的创造物的本质特征。

恩格斯在给拉萨尔的信中说,他是从美学观点和历史观点来衡量作品的。美学观点历史观点,也应该成为我们阐释文学作品的基本观点。作为美的创造物,文学作品是通过美感效应发生社会作用的,读者包括批评家只有通过自己对文学作品的审美感受,才能理解文学作品,领略作品的意义和价值。作为历史的创造物,文学作品同时又是社会生活的产物,是人的历史活动在文学作品中的反映。因此,读者和批评家又只有通过感同身受的阅读体验,才能理解文学作品所描写的艺术形象,也才能通过那些既熟悉又陌生的艺术形象,以全部感觉在对象世界中肯定自己(马克思语),确证人自身的‘本质力量’(马克思语)。这些,都离不开对文学文本的精细阅读。

(摘编自於可训《回到文本,面向读者——关于当下文学批评的几点看法》)

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A.自从孟子提出“知人论世”的观点后,中国的文学批评才开始重视对文本的精研细读。
B.恩格斯反复四遍阅读《济金根》才发表批评意见,这种精细态度体现了对作家作品的尊重。
C.因为受现代阐释学影响,所以当代文学批评片面强调主观“成见”或“前理解”的作用。
D.文学阐释的再创造,不以流行或个人偏好的理论为意义模式,而以个人经验感受为基础。
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文章从中国文学批评和西方文学批评两个角度阐述文学批评要从文学文本出发这一常识。
B.文章论述了现代阐释学、英美新批评、接受美学、读者反应批评等对当代文学批评的影响。
C.文章立足批评实践,指出文学评论存在的三种偏向:义在文先、文为义证、义不及文。
D.文章末尾引用马克思的言论,论证文学批评如果不精细阅读文学文本就会产生严重后果。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现代阐释学兴起后,对文学作品的阐释强调批评家的再创造,导致对文学作品的精细阅读不再处于首要位置。
B.英美新批评派视“细读”为纯客观的技术活动,因为他们认为创作意图和阅读感受都是无法追寻和相信的“谬误”。
C.阐释文学作品的意义若仅关注文学作品的题材所指而轻视文学作品的艺术分析,则会导致“义不及文”的偏差。
D.“美学观点”和“历史观点”应成为阐释文学作品的基本观点,因为文学作品既是历史的创造物、又是美的创造物。
2021-11-25更新 | 28次组卷
现代文阅读-论述类文本 | 适中 (0.65)
名校
【推荐3】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像学术界一样,中学语文教学也曾长时间地做着削鲁迅作品之“足”以适既定的政治立场之“履”的“能事”,以致造成了种种对鲁迅作品的误读。而为了配合教学,帮助学生理解鲁迅,教材所选的某些有关鲁迅其人的课文,也常常不是引导学生向深广的境界去探讨,而是误导学生走向简单化、肤浅化甚至庸俗化。比如,至今仍作为重点课文的《琐忆》。该文引用“横眉冷对千夫指,俯首甘为孺子牛”这两句诗来作为鲁迅全部人格的写照。这是对鲁迅的一个完美定格呢,还是简单化地贴标签呢?如果全部鲁迅仅止于此的话,那么,“两边余一卒,荷戟独彷徨”,“哀其不幸,怒其不争”……这些同样为我们所熟悉的话语又怎么解释呢?丰富、深邃、伟大的鲁迅就这样泾渭分明、非此即彼吗?

曾几何时,鲁迅被蒙上了太多太多的光环,甚至被人为地制造成完全政治化、神圣化的符号,被限制在几个“家”几个“最”的范围之内;中学语文教学不厌其烦地把这种既神圣化又简单化的鲁迅完全彻底地贯串在教育过程中,灌输在一代代学子的心灵中。难怪鲁迅的形象就这样定格在很多人的心中?难怪有那么多现代中学生对鲁迅存在着这样那样的无法消除的隔膜?今天的语文教学,是到了也应该更必须彻底告别这样灌输式简单化教学的时候了。

那么,我们现在应该怎样去学习鲁迅呢?这个问题的答案必定是丰富多彩的。笔者以为,为了让学生真正走近鲁迅,中学语文教学首先应带领学生把鲁迅当作一个“人”(不是神)来学习;当作一个“痛则大叫,怒则大骂,乐则大笑”的鲁迅,一个富有喜怒哀乐的鲁迅,一个有大爱大恨的鲁迅来学习。他生前是最讨厌造神的。他一直代表着平民阶层,批判一切专制权威。他的心目中绝对没有什么亘古不变的权威或偶像。因为,任何“建立在自我神化基础上的权威性、教化性的语言背后,正隐藏着一种专制的危险”(钱理群语),鲁迅一生都在坚决彻底地反专制,反奴化。

他曾不止一次地坦然承认:自己只是一个历史的“中间物”(其实,任何人都是历史的“中间物”),甚至坦然承认自己内心有许多“鬼气”。在一篇名为《导师》的文章中,针对许多青年要寻找所谓“导师”的现象,他曾直截了当地说“寻什么乌烟瘴气的鸟导师”,因为,自己的路,只能靠自己来走。

正如钱理群所说,“在鲁迅的观念中,‘把人当作人’还是‘使人成为奴隶’是区分传统社会(历史,文化)与现代社会(历史,文化)的一个基本的价值标准与尺度,这也是他观察与思考一切历史与现实问题的基本出发点。”

所以,我们必须让鲁迅的形象在中学教学中彻底告别为先生所深恶痛绝的神化做法,还鲁迅以活生生的“人”的真实面目。中学语文教学理应让当代中学生初步理解作为一个中国现代历史乃至整个中国历史上的独具个性的“人”的典范的鲁迅,让先生在二十世纪初就大声疾呼的“立人”的强烈愿望,能够在新世纪的“素质教育”中得以真正实现。

(摘编自管然荣《永远的白话文经典——试论中学鲁迅作品教学问题》)

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依据既定的政治立场,削足适履,是长期以来造成鲁迅作品误读的原因之一。
B.因为有太多的光环,鲁迅因而被人为地制造成了完全政治化、神圣化的符号。
C.鲁迅本来是一个活生生的人,他也有喜怒哀乐的丰富情感,有大爱也有大恨。
D.鲁迅是坚决彻底地反对专制和权威的,他主张青年人自己的路要靠自己来走。
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文章开篇结合具体例子,对鲁迅理解简单化、肤浅化、庸俗化的问题提出了质疑。
B.针对应该如何学习鲁迅的问题,文章提出了把鲁迅当作一个“人”来学习的观点。
C.文章两次征引钱理群的话,对鲁迅对将自己神化的做法深恶痛绝进行了充分论证。
D.文章分析了造成鲁迅作品误读的原因,提出了解决的办法,层次清晰,论证有力。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鲁迅是丰富、深邃的,从教学的角度,准确理解鲁迅,教材应承担好选文的责任。
B.只要改变灌输式、简单化的教学方式,中学生对鲁迅的隔膜就能够彻底地消除掉。
C.鲁迅是独具个性的“人”的典范,语文教学有责任让当代中学生对此有初步理解。
D.把鲁迅当作一个“人”来学习,体现了先生“立人”的主张,是素质教育的要求。
2022-01-19更新 | 70次组卷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