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高中语文综合库 > 阅读与鉴赏 > 现代文阅读 > 论述类文本 > 论述类文本常见类型 > 学术论文
题型:现代文阅读-论述类文本 难度:0.65 引用次数:29 题号:9759298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近几年,重金买下某小说改编权、热门编剧遭影视方争抢的例子,时常见诸媒体。但放眼全国创作实际,“剧本荒”还没有得到根本解决,剧本还没立住就拿着大纲匆匆上马排演、开拍的现象仍为业界所诟病。文艺创作要想强起来,文学基础、创意基础必须做强做实。

首先,在文艺创作生产链条里,需要端正对编剧环节的认识。作家和编剧创造的故事和文学形象,是艺术创造的创意源头,是舞台和影视产业“基础的基础”,导演表演、服化道、声光电等一切再创造,都建基于剧本之上。剧本这一前端环节打不牢,后续制作将“地动山摇”;原创得不到足够尊重,只会让跟凤抄袭大行其道。现在有越来越多院团热衷请大咖级导演,试图将一度创作解决不了的问题,交给二度创作解决。客观上说,很多导演为此立下汗马功劳,但有时文学原著或文学剧本“先天不足”,再优秀的导演也难以点铁成金。还有一些导演或没有沟通交流、共同建设的耐心和意愿,或无力挖掘呈现剧本精华,甚至将剧本改得面目全非。编剧绝非“大纲提供者”,对于编剧劳动果实应有充分尊重,对剧本的后续制作、改编、搬演也必须遵循创作规律。

其次,作为创作主体的编剧也需要坚持品质至上,加强自身建设。在戏剧、影视界对文学剧本的旺盛需求之下,剧本产量激增,艺术生产周期缩短,带来的弊端之一便是跟风创作,缺乏酝酿与发酵过程,作品内容贫血,缺乏特色,缺少灵光。像先贤那样“吟安一个字,捻断数茎须”的精益求精变少了,有些编剧不再关心自我是否有突破、有超越,满足于高频运转下流水线操作,有些编剧主动给自己贴上标签,成为某类题材的快手编剧,拿着相关人物的传记、资料闭门造车,照猫画虎,完成的不过是报告文学或者人物传记向舞台艺术的表层转译。

再次,编剧所在院团以及地方和行业主管部门要给“一剧之本”更多战略保障。院团要对编剧多一些涵养耐心,让他们得以真正对一个题材深入下去,不流于简单的规定内容、规定动作,给予编剧更多创作空间和信任。现在已经有不少院团在剧目策划阶段就请业界名家提前介入,论证剧目可操作性,帮助编剧有的放矢,精准运作,提高作品成功率,也让编剧创作过程更为从容扎实。

在文艺产业蓬勃发展的今天,出好剧本、好创意离不开市场机制的正向作用。让市场的热与冷、观众的喜欢与排斥来进行剧本筛选,让好剧本得到好回报,以激励优秀编剧继续创作。此外,还要加强版权法规的执法力度,依法保护编剧权益,建立健全产业体系和市场规范。

回归内容,回归原创,少一些浮躁,多一些精品,这是文艺创作强起来的必经之路。剧本是立足之本,把文学前端筑牢,把创意基础夯实,才有文艺可持续的繁荣发展。

(摘自2019年05月24日《人民日报》,有删节)

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影视制作机构重金买下小说的改编权、争抢热门编剧,提高了对剧本的重视程度。
B.文艺院团请大咖级导演二度创作、允许导演乱改剧本,对编剧环节的认识不够端正。
C.有些编剧为满足需求跟风创作、粗制滥造,没有坚持品质至上,没有加强自身建设。
D.院团在策划阶段请业界名家提前论证,有的放矢,精准运作,提高了作品的成功率。
2.下 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文章开篇从社会热点谈起,提出“剧本荒”的问题,引出全文的中心论点。
B.文章从剧本、编剧、院团等几个方面论述了如何做强做实文学和创意的基础。
C.文章将某些编剧和先贤对比,充分论证了剧本对于舞台和影视产业的重要性。
D.文章结尾呼应首段总括全文,全文采用总分总结构,层次清晰,有条不紊。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
A.剧本是一剧之本,如果不能捍卫源头根本、不能保护原创,则文艺无法持续发展。
B.导演再创造的基础是剧本,如果文学原著或剧本有缺陷,导演再优秀也无所作为。
C.有些编剧就某类题材闭门造车,能迅速将报告文学或人物传记成功地改编为舞台艺术。
D.市场机制的正向作用直接决定了好剧本、好创意的出现,也决定了文化产业的繁荣。

相似题推荐

现代文阅读-论述类文本 | 适中 (0.65)
【推荐1】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习近平同志在文艺工作座谈会上的重要讲话中指出,衡量一个时代的文艺成就最终要看作品。社会生活纷繁复杂,文艺创作千变万化。如何创造精品力作?文艺家能否端正创作心态、能否确立高远的精神追求,是不可忽视的重要方面。任何一位致力于打造传世经典的文艺家,在创作心态和精神追求上都应注意清心、崇德、弘艺。

“清心”即清除私心杂念,这是防治和抵挡时下社会大环境与文坛小环境对文艺家诱惑和干扰的良方。文艺创作必须揉弃急功近利的浮躁做法,不能也不应机械化生产,它不仅杜绝如法炮制、千人一面,甚至忌讳照猫画虎、大同小异,乃至小同大异。刘勰在《文心雕龙•养气篇》中说:“吐纳文艺,务在节宣,清和其心,调畅其气,烦而即舍,勿使壅滞。”任何一位想要有所作为、有大作为的文艺家,要像清理手机和电脑里储存的太多垃圾文件那样,删除内心的各种急功近利的诱惑和欲望,以淡泊、宁静的心态和情绪,以任凭潮起潮落、坐观云卷云舒的从容和定力,踏上真正属于艺术的、可能发现无限风光的寂寞崎岖之路。

“崇德”即崇尚道德,这是文艺家立身处世、畅行艺林、保持身正影正的精神支架和思想砝码。

如果说,道德素养的高下优劣,是一个人能否很好地待人接物以至立足社会的根基;那么,崇德向善则不仅是文艺家做人不可偏离的正道,更是其作品“为时代画像、为时代立传、为时代明德”不可或缺的精神营养。当下的文坛艺苑,当然不乏黄钟大吕、启人心智的雄浑旋律和绕梁之音,但瓦釜雷鸣、混淆视听的刺耳杂音,也时常摇唇鼓舌招摇过市。文艺家面对五彩缤纷、斑驳陆离的社会现实,不能只是粉饰生活、歌颂光明。鲁迅说:“文艺是国民精神所发的火光,同时也是引导国民精神前途的灯火。”其实,直面人生不仅是文艺家应有的创作状态和宝贵品质,也是作品准确把握时代脉搏、深广反映社会生活的基本保证。文艺家在描绘生活美好和幸福的同时,当然可以反映生活的矛盾和苦难,表现生活中隐含的欺诈和无情等。但应该在揭示矛盾和刻画苦难时,看到人们为解决矛盾和摆脱苦难所做出的艰苦卓绝的努力;在呈现背叛无情时,表现真诚善良的可贵和世道人心的向背。

“弘艺”即弘扬艺术精神,这是文艺家爱岗敬业做好本职工作的立身之基和职责所在。文艺是用审美的、艺术的方式把握世界。这需要文艺家对古今中外长期积累的各种艺术表现手法和技巧勤学苦练,熟稔于心,乃至了若指掌,如十八般武艺样样精通的武林高手,能够随时使用多种套路和手段应对立体塑造表现对象的需求。同时,还要求文艺家别具只眼,以敏慧的艺术心灵不断摸索、尝试,发明和创造新的表现手法与技巧,在有力刻画对象的同时,为人类按照“美的规律”构造世界开拓新途径和新空间。如文学创作上的遣词造句而言,古代许多文豪巨匠都曾为之殚精竭虑,直至孕沙成珠。

弘扬艺术精神,就是保持对艺术的虔诚、敬重和挚爱,保持“衣带渐宽终不悔”的不懈寻觅和探求。文艺之于文艺家,应是乐此不疲、近乎痴迷的爱好,甚至是常人难以理解、很难用利益和价值衡量判断的癖好。文艺创作之路,永远没有尽头,只有需要跋涉行进的前方。

(摘编自钱念孙《文艺家应恪守的创作心态与精神追求》)

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
A.文艺家只要端正创作心态,确立高远的精神追求,就能打造传世经典,创造精品力作。
B.文艺家清除内心的各种急功近利的诱惑和欲望后,能够在创作的道路上发现无限风光。
C.对文艺家来说,崇德向善既是做人应坚持的正道,也是畅行艺林的精神支架和思想砝码。
D.时下社会,文艺家在创作时应多抒写生活的美好和幸福,少反映生活中的矛盾和苦难。
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文章由习近平同志的重要讲话精神切入,引出当下文艺创作面临的问题并提出论点。
B.文章引用刘勰《文心雕龙》里的名言,有力地论证了“清心”在文艺创作中的重要作用。
C.文章在围绕论点从三个角度展开论述时,都针对现实创作中的不良现象进行了批驳。
D.文章用“武林高手”的设喻,论证了文艺家需要熟练掌握各种艺术表现手法和技巧。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A.面对社会大环境和文坛小环境,文艺家在创作时要清除私心杂念,杜绝如法炮制、千人一面,做到淡泊、从容。
B.文艺家要勇于担当时代使命,在展示生活中矛盾和苦难的同时,要传颂真善美、贬斥假恶丑,做到直面人生。
C.“语不惊人死不休”“吟安一个字,捻断数茎须”等文坛佳话,都体现了古代文豪巨匠的“弘艺”精神。
D.对于创作中的表现手法与技巧,文艺家只有在勤学苦练并牢记已有的之后,才能实现突破,发明和创造新的。
2020-05-16更新 | 72次组卷
现代文阅读-论述类文本 | 适中 (0.65)
名校
【推荐2】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题目。

斗士的风格

谢柏梁

窦娥敢于在法场上叱咤风云,骂地恨天:没来由犯王法,不提防遭刑宪;叫声屈动地惊天。顷刻间游魂先赴森罗殿,怎不将天地也生埋怨。有日月朝暮悬,有鬼神掌着生死权。天地也!只合把清浊分辨,可怎生糊突了盗跖、颜渊?为善的受贫穷更命短,造恶的享富贵又寿延。天地也!做得个怕硬欺软,却原来也这般顺水推船!

这是对天地鬼神及现存的全部的社会秩序的怀疑,指责和否定,是对一切作为麻醉人民的精神鸦片的宗教,信仰的诅咒。天地为什么分不清好人恶人?为什么欺软怕硬?为什么也顺水推船、落井下石?该不该取消你们这些天地、鬼神和日月的资格?此时的窦娥,哪里是一位含冤负屈、悲苦无告的弱女子,她分明是一位评点江山、指挥天地、浩然正气布满乾坤的“复仇女神”。

她要求半星热血不染尘,殷红的鲜血就只在旗枪素练上绽开红花;她命令六月天降大雪,那洁白的雪花便纷纷扬扬,包裹了她的尸骸;她要楚州地面亢旱三年,以证明她的盖世奇冤,楚州大地果然就乖乖地裂开了干渴的大口。应该说,窦娥对天地的怀疑和指责,更多的是体现着关汉卿虽具有奇才大略却又悲苦郁闷,借题发挥的愤怒哲学,这和屈原的《离骚》《天问》的精神是相通的。

关汉卿又借窦娥之口,否定了作为国家机器重要组成部分的衙门:“这的是衙门从古向南开,就中无个不冤哉!痛杀我娇姿弱体闭泉台,早三年以外,则落的悠悠流恨似长淮。”

窦娥之冤,并不是偶然的,个别的现象,而只是历史冤河里的一朵浪花。窦娥的愤怒不仅是对元代统治者政权的愤怒,而且是对古往今来一切黑暗无道的封建统治的控诉。

这就使得关汉卿的思想触到了剥削社会的本质部分。而且关汉卿的伟大之处不仅在于提出问题,让观众们从精神上去评判和平反冤狱,更在于让剧中人自己为自己裁判,自己为自己雪冤。过去常有人认为《窦娥冤》中最后出现的“清官断案”削弱了作品的战斗性,但其实窦娥只不过是借“清官”之手,说出自己要说的话,做出自己要做的事,她既是破解冤案的幕后指挥,又是幕前大打出手的中心人物。她支配着包括父亲在内的全部出场人物,也支配着全体观众的心理。没有窦天章,也会有张天章、李天章来实现她复仇的愿望。在这里,关汉卿的意志、窦娥的意志与人民的意志以及窦天章们为实现这个意志而行动的过程都是一致的。

(节选自《戏剧宗师关汉卿》)

1.下列对文中“这和屈原的《离骚》《天问》的精神是相通的”一句中“精神相通”的理解,符合文意的一项是(  )
A.窦娥的愤怒不仅是对元代统治者政权的愤怒,而且是对古往今来一切黑暗无道的封建统治的控诉。
B.这是对天地鬼神及现存的全部社会秩序的怀疑、指责和否定,是对一切作为麻醉人民的精神鸦片的宗教、信仰的诅咒。
C.关汉卿与屈原一样,其作品都体现出他们虽具有奇才大略却又悲苦郁闷,借题发挥的愤怒哲学。
D.关汉卿、窦娥的意志与人民的意志以及窦天章们为实现这个意志而行动的过程都是一致的。
2.下列说法,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
A.窦娥这位“复仇女神”,对天地鬼神及现存的社会秩序充满怀疑、指责和否定,对作为麻醉人民的精神鸦片的宗教,信仰进行了诅咒。
B.古往今来黑暗无道的封建统治者造成的冤狱实在无法计算,窦娥的经历只是历史冤河里的一朵浪花,但具有典型性。
C.“让剧中人自己为自己裁判,自己为自己雪冤”是指让人物自己的性格自然而然地发展,说自己要说的话,做自己要做的事。
D.关汉卿虽然借窦娥之口,否定了政府机构,触到了剥削社会的本质部分,但他和窦娥的意志其实是不相同的。
3.下列对文章有关内容的评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
A.作者高度评价了关汉卿所塑造的窦娥这一形象,赞扬其无私无畏的批判精神和鲜明的追求个性解放的精神。
B.“诗言志”,同样,戏剧也能反映作者的内在思想,关汉卿借窦娥鞭挞了他所憎恨的社会。
C.司马迁说屈原“忧愁幽思而作《离骚》”,关汉卿也是为了抒发内心的悲苦郁闷之情而著《窦娥冤》的。
D.“支配着全体观众的心理”意即窦娥的形象以及她的性格发展使观众在心理上产生了极大的共鸣。
2020-03-25更新 | 206次组卷
现代文阅读-论述类文本 | 适中 (0.65)
【推荐3】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历史是人类最好的老师。作为世界上最古老的学问之一,历史学有其不可替代的价值;作为一切社会科学的基础,在新时代,历史学又有着新的使命担当。

历史学的价值,首先体现在其自觉保持人类自我记忆功能上。历史记录保留记忆,人们对历史信息进行提炼、研究、总结进而形成文化认知。历史学的这一功能,可视为人类保持自我记忆、传承文化、不断反思自我的同时又得以延续族群的自我认同。也正因此,历史知识始终构成人类文化修养的基本内容。在我国古代,视历史学为文化修养的传统十分悠久:胸中装有千年历史,看人生、看世界便多了一种历史纵深感。因此,涵育文化修养、增强文化底蕴也是历史学的价值所在。历史学的价值还体现在历史学科学的思维方式尤其是“历史感”的培育上。所谓历史感,就是一种长时段、大视野的综合整体把握的“通感”;一种将人、事、物置于特定时空与历史过程中去认知、把握、审视和定位的自觉与思维习惯;一种对社会、人、事与环境的关联性、延续性和变迁性的关注和深度认识。一个真正有历史感的人,看问题往往有纵深视野。中华民族是一个富有智慧的民族,这与我们自古重视历史及历史书写、具有极为悠久的史学传统和无比丰厚的史学资源是分不开的。

在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壮阔征程上,加快构建中国特色历史学学科体系、学术体系、话语体系,是历史研究工作者的时代使命。广大历史研究工作者要自觉弘扬中国悠久绵长的史学传统,同时不断吸纳世界上优秀的历史学研究成果,真正立足中国自身发展具体实际,深入解读和阐释中国的历史进程,潜心探寻中国独特的历史道路和发展智慧,以增强学术自主性和创造力,自觉形成具有中国特色、体现时代精神和国际视野的中国特色历史学学科体系、学术体系、话语体系。

当前,担负新的时代使命的历史学面临着新的机遇和挑战:一是现代信息技术的发展和大数据的运用。现代信息技术的发展和大数据时代的到来,为历史学发展提供了前所未有的新机遇;与此同时,历史研究又越来越不依赖于对独家材料的占有,更多体现为资料共享,这就对历史研究工作者解释历史的能力提出了更高要求。二是“全球化”视域的强化。理论与现实都呼唤历史研究工作者自觉以世界眼光关注人类前途命运,从人类发展大潮流、世界变化大格局、中国发展大历史来提出和研究问题。在经济全球化时代,历史研究尤应为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作出更大贡献。比如,新冠肺炎疫情的全球蔓延促使历史研究工作者深入研究瘟疫、灾害对人类历史的影响,生态史、灾害环境史、医疗社会史等历史学分支研究可以大有作为。三是历史学公共性需求迅速提升。以古鉴今、资政育人是我国史学的优良传统,也是古代历史研究长期发展和繁荣的社会基础。新的征程上,广大历史研究工作者要更加积极主动地为新时代的伟大实践提供史学智慧和历史借鉴,充分体现历史学的公共性,增强人民群众的历史人文素养,坚定历史自信。

(摘选自黄兴涛《历史学的价值与使命》)

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历史学的价值和使命是由历史学自身的学科性质和学科地位所决定的。
B.历史学的意义体现在可以为人类保留记忆,涵育文化,培养历史思维。
C.悠久的史学传统和丰厚的史学资源决定了我们民族是富有智慧的民族。
D.中国特色的历史学科体系、学术体系……必须体现时代精神和国际视野。
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文章由总到分,论述了历史学的价值与使命,有其强烈的现实的指向。
B.文章论述了历史学价值的含义,也阐释了历史感的多层意义,令人回味。
C.文章注重分析历史价值以及产生的历史思维,对历史使命的分析相对简略。
D.文章论述了“历史学的价值与使命”,指明了新时代历史工作者的时代任务。
3.“所谓历史感,就是一种对社会、人、事与环境的关联性、延续性和变迁性的关注和深度认识。”请根据你对这句话的理解,下列选项里的作者在对“人事地”等因素的评议中,“历史感”体会最深刻的一项是?(     
A.杜牧——《赤壁》——周郎
B.刘禹锡——《乌衣巷》——乌衣巷
C.辛弃疾——《京口北固亭怀古》——孙仲谋
D.张养浩——《潼关怀古》——潼关
2022-07-27更新 | 52次组卷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