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高中语文综合库 > 作家作品 > 中国现当代文学 > 其他中国现当代作家
题型:现代文阅读 难度:0.65 引用次数:34 题号:9776107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鹿衔角

来了,来了,那头野鹿果然又准时出现在清凉山的山坡上,而且它的嘴里,竟然衔着一支鹿角!

简直太神奇了!太不可思议了!

老孔激动万分地迎上去,不由自主地掏出手机,想把这千古奇观拍下来。

可是那鹿却猛然停下脚步,十分警觉地看着他,甚至要转身离开。老孔急忙把手机装回衣袋,并举起两手示意。野鹿这才重新迈步向他走来,一直走到他的面前。老孔看见鹿的两眼清澈如水,充满友善。它停下脚步,放下鹿角,又开始用力摇晃头颅,一会儿,留在头上的另外一支鹿角也掉在了地上。老孔感动极了,伸手摸了摸鹿头,喃喃地说:老伙计,你还好吧?

野鹿温顺地低头让老孔抚摸,并伸出舌头舔他的手。人和鹿四目相望,似有千言万语。突然不远的树林里响起了几声呦呦鹿鸣,野鹿全身一震,立刻向老孔摆了一下头,向山上跑去。快跑进树林时,它又停下来,回头望着老孔,举头向天,发出几声呦呦的叫声,好像在和老孔告别。随即,它的身影就消失在密林里……

一连三年了,老孔每年都会在春日的这一天进山来看望这头梅花鹿。这头鹿每年都会为他奉上一对鹿角。他把鹿角带回城里,要么送给朋友,要么拿去卖掉。一对鹿角,可以卖一两千块钱。

老孔和这头野鹿的友谊,开始于那年他和几个驴友到著名的旅游胜地悟道村游玩。在清凉山里,他因为掉队迷路,邂逅了这头受伤的野鹿。这头鹿当时受到了别的野兽的攻击,后肢鲜血淋漓,不能站立行走。老孔随身带有急救包,立刻上前给它包扎。起初那鹿惊恐地拼命挣扎,后来大概看出老孔并无恶意,就让他包扎。老孔害怕野鹿再遭毒手,随后就守在它的身边,拔青草给它吃,一连三天,直到野鹿能够起身行走。分别时,那头鹿依依不舍,鸣叫致谢。

第二年,老孔记挂那头野鹿,又在分手那天到山里看它,没想到那鹿竟然真的在那里等他。见他来了,欢叫跳跃,脱角相赠。今年最绝,竟然来了个鹿衔角。老孔听说有一种草药叫鹿衔草,这里头还有个美丽传说哩。但是那个传说哪里有眼前这个鹿衔角的故事生动感人啊!只是无法拍摄到图片,怕人家不信……

老孔回到家,把这个奇遇说给家人听,老婆果然不大相信,但是在艺术馆工作的儿子却相信。作为超级摄影迷,儿子拍手击掌连叫可惜。他说:老爸,这简直太神奇了!如果能把这个画面拍下来,不用多少技巧,绝对可以拿全国甚至国际摄影大奖,一举成名!老爸,明年你一定要带我去哟。

老孔说:我也想拍,但是它非常警惕。我看出来了,我和它的友谊,是不能掺杂任何其他东西的,你趁早死了这条心吧。

但是,老孔经不住儿子无数次的软磨硬泡,到底还是答应了儿子。

那神圣的一天终于在盼望之中临近了。父子俩提前一天开车去悟道村,再上清凉山。查看了地形,儿子便手端高档相机老早就埋伏在一片乱石树丛之中。

来了,来了,野鹿果然又准时来了,它的嘴里,真的又衔着一支鹿角!老孔兴奋异常,向它挥手致意。野鹿迈着轻快的步子向他走来。近了,近了,人和鹿越来越近了。老孔又看见鹿那清澈如水的眼神了。

但是,鹿却突然停下脚步,紧张不安地望着老孔。

随着树丛里极其轻微的几声响动,野鹿突然转身,用哀怨的眼神看了一下老孔,就那么衔着鹿角,嗖嗖几个跳跃,像闪电一样消失在树林之中。随即,树林中传来一片呦呦鹿鸣声,那声音分明带着失望和愤怒!

这时候,儿子却猛然跳出来,高举相机,大声喊叫:拍到了,拍到了!老爸,鹿衔角,我真的拍到啦!

这一天,老孔的心情和儿子形成强烈反差。一连多日,老孔一直郁郁寡欢,野鹿那哀怨的眼神,还有群鹿那愤怒的吼声,折磨得他吃不好,睡不香。

第二年春天,老孔再次独自进山。他在那面山坡前等了好几天,依然不见野鹿那熟悉的身影。偏偏这个时候,他接到了儿子的电话,极其兴奋地告诉他,他的摄影作品《鹿衔角》一举摘得国际金奖,奖金数万美元。

老孔却一点儿也高兴不起来,心中空空的好像丢了什么东西。

(选自《小小说月刊》,2018年第4期)

1.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只是无法拍摄到图片,怕人家不信”这句话看似闲笔,其实是为后文情节的发展作铺垫,因为老孔正是想证明这是真的才答应了小孔的要求。
B.文中两次写到鹿的两眼“清澈如水”,表达了这头鹿对老孔非常信任,对老孔的友谊是纯洁的,同时也从反面衬托了小孔利欲熏心。
C.老孔“到底还是答应了儿子”,原因是他仍不能做到淡泊名利,而文章结尾说老孔“心中空空的”,表达了他对自己和儿子的所作所为感到内疚。
D.文章采用了欲扬先抑的手法,在表达方式上既有记叙也有议论,尤其是中间一段运用插叙的手法,补充介绍了老孔和这头鹿之间交往的背景。
2.试分析文中划线句子“简直太神奇了!太不可思议了”的作用。
3.“鹿衔角”作为小说的标题,意蕴丰厚,请结合全文谈谈你的理解。

相似题推荐

现代文阅读 | 适中 (0.65)
名校
【推荐1】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经过40年的改革开放,作为最大的发展中国家的中国已成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中国通过“一带一路”向中亚、中东和欧洲、东南亚和非洲输出自身的优势产能、优势技术与资金、优势经验与管理模式,最后取得世界市场与国际合作优势,实现全方位的开放。“一带一路”战略吸引了很多战略伙伴的优势资源,为我国健康可持续化快速发展提供沃土。

全球化是历史发展的必然趋势。“全球化”是一把双刃剑,有优势也有劣势。优势是国家与国家之间的联系更为紧密,沟通更为便捷,合作的方式也更加多元化,会带来更多的商机。劣势也相当明显,也会带来外来文化、习俗、宗教信仰的冲击,很容易造成本土文化的没落,原有的经济体系也将受到影响。“一带一路”强调的核心内容之一便是互相信任,尊重并包容文化差异,深入了解其他国家的经济、文化,多形式、多渠道谋求交流合作的机会。一带一路”涵盖发展中国家与发达国家,有助于推动全球化均衡可持续发展。

(摘编自《论中国“一带一路”的战略意义》)

材料二:

“一带一路”建设以其开放、多元、共赢的特质,日渐为世界认同。123个国家和29个国际组织已经与中方签署共建“一带一路”合作文件,“一带一路”朋友圈遍及全球。中国与巴基斯坦成立中巴经济走廊联委会,缅甸成立实施“一带一路”指导委员会,瑞士政府在外交部设立“一带一路”咨询协调办公室……“一带一路”建设得到越来越多国家的重视。花旗银行、汇丰银行、渣打银行以及德国西门子、美国通用电气、日本通运等跨国公司,正以不同形式参与“一带一路”合作。国际人士普遍认为,“一带一路”倡议是真正具有包容性的全球合作项目,已成为广受欢迎的国际公共产品。

截至2018年底,首届“一带一路”国际合作高峰论坛的成果落实率达96.4%;5年多来,中国与沿线国家货物贸易总额超过6万亿美元,为当地创造24万多个就业岗位和20多亿美元税收。中欧班列开行1.4万列,到达欧洲15个国家49个城市;中老铁路、中泰铁路、雅万高铁、匈塞铁路等项目扎实推进,柬埔寨额勒赛水电站、巴西美丽山特高压项目等一批惠民工程落地生根;中国港口与200多个国家和地区的600多个主要港口建立航线联系……共建“一带一路”的丰硕成果,让沿线国家发展潜力得到释放,人民生活便利了,工作好找了,笑脸也多了,获得感日益增加。

(摘编自《瞩目共建一带一路盛事》)

材料三:

对于“一带一路”倡议,不少美国战略界人士都担心“一带一路”对美国全球影响力构成“一定威胁”。他们多认为:“一带一路”倡议是中国的“马歇尔计划”,中国意欲借此将经济实力转化为地缘政治影响力,控制欧亚大陆,并在国际秩序方面“另起炉灶”。

不过,随着“一带一路”建设不断推进,美国智库和战略界人士对“一带一路”并非一味反对,而是心态更趋复杂。战略与国际问题研究中心高级研究员张克斯等人呼吁,美国不应盲目夸大“一带一路”的地缘政治意涵,需要认真对待这一将深刻影响中国内外政策的重要倡议,应深化对“一带一路”相关进展的分析,寻求更坚实的信息基础和更明智的应对之道。彼得森国际经济研究所所长波森、对外关系委员会东南亚项目主任柯兰奇克称,美国国内有不少人对“一带一路”抱有“等着看它失败”的态度,但是“让中国失败”并不必然发生,也不必然对美国有利,美中在促进地区发展等方面并非“你输我赢”关系,不妨考虑“让中国成功”。曾供职于白宫国家安全委员会的南亚问题专家、进步中心高级研究员维耶拉称,“一带一路”与美国提出的“新丝绸之路”计划有很多共同目标,两者如能实现“串联”,可更好完成相关重大项目。

(摘编自《如何看待“一带一路”建设中的“美国因素”》)

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已成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的中国,为了赢得世界市场,扩大与他国间的合作,实现全面开放,实施了“一带一路”战略。
B.在全球化可能冲击本土文化、影响本土原有经济体系的背景下,“一带一路”强调互相信任和了解,尊重并包容文化差异。
C.“一带一路”提供了广阔的合作平台,吸引了许多大银行、跨国公司广泛参与,成为真正具有包容性的全球合作项目。
D.美国战略界人士张克斯反对盲目夸大“一带一路”的地缘政治意涵,同时也对“一带一路”抱有“等着看它失败”的态度。
2.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全球化”可以加强国家之间联系、沟通、合作,带来商机,也会给本土的文化、原有经济体系带来不利影响。
B.开放、多元、共赢的“一带一路”,为中国赢得众多国家和国际组织的认可,朋友圈遍及全球,日渐为世界认同。
C.“一带一路”成果丰硕,贸易总额超过6万亿美元,彻底解决了沿线国家就业困难,为当地税收做出了巨大贡献。
D.“让中国失败”和“让中国成功”是美国内部对“一带一路”的两种截然相反的态度,集中体现了美国人的矛盾心态。
3.根据上述三则材料,概述各方对“一带一路”的不同看法。
2019-06-11更新 | 322次组卷
现代文阅读 | 适中 (0.65)
【推荐2】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材料一:

“减负”问题由来已久,伴随着高等教育从精英教育向大众化普及,从恢复高考到推出新高考改革等一系列转变,我国已经进入“后普及化”教育新时代。今天,我们强调大力“减负”,是因为当前教育功能从过去的“快出人才”“出好人才”开始逐渐转向“人人成才”“各尽其才”。我国考试的作用也正从选拔精英向甄别、鉴别不同人的潜能转变。

针对各种认识误区和偏差,我们必须正本清源,并从现实出发,加大治理学业负担过重的力度,继续深入地走好统筹协同治理学业负担过重问题的“减负”之路。

(摘自《中国教育报》,有删改)

材料二:

日本作为人口稠密、重视学历的东方国家,考试竞争异常激烈,有“考试地狱”之称。在民众压力下,政府推出了一系列“宽松教育”政策,比如缩减课本、减少课时、入校由择校改为抽签等。但是,这些手段根本没有达到减负的效果,还产生了副作用。

在PISA(国际学生评估)测试中,日本学生原先在数学、阅读等方面一路领先,但是“宽松教育”实施了十几年之后,日本学生数学、阅读等方面的测试排名连续下降,产生了“全世界小学生都知道了,只有日本小孩不知道”“科技立国成为泡影”等说法,不得不促使日本政府改变“宽松教育”的政策。

(摘自搜狐新闻,有删改)

材料三:

中新社北京3月16日电“鸡汤喝得众人醉,错把忽悠当翡翠,不听忠告听忽悠,负担增加人人愁”。中国教育部部长陈宝生表示,一些培训机构的广告词,很多都是“鸡汤+忽悠”。陈宝生还指出,学业负担指的是违背教学规律和学生身心发展规律,超出教学大纲、额外增加的部分。

不留作业和提高成绩是否矛盾?沈阳铁路第五小学用实践给出了近乎完美的答案。当众多家长奔跑在课外辅导班、为陪孩子写作业而焦虑时,这所小学三任校长坚持34年不留书面家庭作业。铁路五小推出了“有字书”和“无字书”,通过开设阅读交流课,引导学生每日阅读报纸、听广播、关注网络新闻等。学校还开设了智能机器人、奥尔夫音乐、数字美术等20门必修课,成立了科技、艺术、健身等60多个选修社团,不让学生被“书山题海”淹没。一路走来,疑虑和质疑声从未消失,但铁路五小初心不改,坚持探索愉快教育办学新举措,并交出了一份份漂亮的成绩单:学生学科质量监测名列全区前茅,语文和英语学科成绩在全市试验区55所小学中名列第3名和第4名,近5年获省以上科技、艺术、体育等荣誉上百项。

(摘自中国新闻网,有删改)

材料四:

客观地说,中国教育正在深化改革的过程中,面对人民群众对优质教育的渴盼,学校教育怎样通制片面追求升学的冲动,怎样更好地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时下仍没有得到很好的解决。尤其是科学的教育观还未在全社会真正树立,实际工作中背离教育规律的情况还时有发生。

今天我们面对的很多教育难题,都是教育发展不平衡不充分的问题,解决这个问题将是中国教育长期要面对的工作主题。正因为如此,面对教育“减负”,我们应多一点平和心态,以更加理性的、建设性的态度去看待。

(摘自《“减负”需要全社会树立科学教育观》,有删改)

1.下列对上述材料的理解,最为准确的一项是
A.材料一侧重阐述近年来推行教育“减负”的原因,材料四从理性的角度侧重指出教育“减负”未能得到很好解决的本质问题。
B.材料二和材料三分别选取了日本政府和中国政府的减负政策,旨在说明教育“减负”在人口密集的国家必须重视的道理。
C.材料三关注的沈阳铁路第五小学34年不留家庭作业的“减负”实践,肯定了教育理念正确,“自主高效”课堂的成功。
D.四则材料都关注教育“减负”的大问题,但对中国教育“减负”前景并不报以乐观的态度。
2.下列对上述材料的分析,较为合理的两项是
A.四则材料都谈到了教育“减负”的问题,相比较而言,第二、第三则材料的观点代表民众的普遍看法。
B.四则材料来源不尽相同,有报纸,有新闻网站,但都及时捕捉到了社会热点,体现了新闻真实性、时效性的特点。
C.对于同一教育新闻的报道,几家媒体的受众不同,报道的侧重点也不一样,比如《中国教育报》就突出强调教育“减负”已被提到日程上并要正视的问题。
D.从材料二的图表可看出,1976年至1990年,考试竞争压力逐渐降低,高等教育录取率趋于下降,考试竞争变得更激烈而不是更轻松了。
E.材料二、三注重对新闻事实的详细报道,而材料一、四提到了相关措施对教育“减负”的作用,以引发人们的思考。
3.请综合概括四则材料,对教育“减负”这一教育难题提出合理的建议。
2018-04-18更新 | 55次组卷
现代文阅读 | 适中 (0.65)
名校
【推荐3】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材料一:

本报北京11月29曰电:总投资12亿余元的蛋白质科学研究(北京)国家重大科技基础设施顺利通过国家验收。该设施的建成并投入运行,将为国内外生命科学和健康产业的发展再添强劲原动力。

该设施汇聚了生物质谱、生物大数据与超级计算、冷冻电镜等尖端技术平台,为深度解析蛋白质组及蛋白质复合体的结构和功能,全景式揭示人类、重要动植物与微生物等生理、病理、药理、毒理等相关分子机制,提供高通量分析、高时空分辨、高复杂度覆盖、大数据解析、智能化知识发现等一站式综合技术体系。

该设施将为通量发现与重大疑难病症的诊断、预防、治疗紧密相关的功能蛋白质和药物靶标提供独到的强大技术支撑。据不完全统计,该设施调试运行3年多来,已直接支撑了近400项国家级课题研究,产出了300余篇发表于国际权威杂志的高水平科学论文、100余项发明专利和软件著作权。

项目首席科学家贺福初院士和王志新院士表示,蛋白质科学是生物科技与信息科技的交叉学科,是未来科技的战略制高点。将努力把该设施建设成为国际生命科学领域高端人才的集聚和培养平台。

(摘编自《蛋白质科学研究(北京)国家重大科技基础设施通过国家验收》《人民日报》2018.11.29)


材料二:

和以往走进的国家大科学工程相比,上海国家蛋白质科学中心的设施没能在视觉上给人造成强大冲击。

“我们这里主要是一些体量相对较小的生命科学研究的仪器集群,以至于在立项之初,是否将上海设施列入大科学工程都存在争议。”雷鸣说道。

可别小瞧这里的“仪器集群”。上海设施自2014年5月试运行以来,前来参观的10多位诺贝尔奖得主和其他国际知名专家对设备的先进性纷纷“点赞”。

雷鸣回忆道,十多年前,我国在蛋白质科学研究领域虽然已取得一批达到国际一流水平的研究成果,但整体上仍落后于国际先进水平。科研基础设施建设滞后,是制约蛋白质科学发展的关键因素。

在科学家们的不懈努力下,蛋白质科学研究设施国家重大科技基础设施项目于2008年被批准立项,成为我国生命科学领域第一个大科学工程项目。蛋白质科学研究设施分为上海和北京两部分,上海设施以建设蛋白质结构解析能力为主。

围绕从生物体的空间尺度和生命过程的时间尺度来研究蛋白质,上海设施构建了由规模化蛋白质制备系统、蛋白质晶体结构分析系统、核磁分析系统、集成化电镜分析系统、蛋白质动态分析系统、质谱分析系统、复合激光显微成像系统、分子影像系统和数据库与计算分析系统组成的9大技术系统,具备规模化蛋白质制备、多尺度结构分析、多层次动态研究、修饰与相互作用分析以及数据库与计算分析5大能力。

(摘编自《探秘蛋白质的“前世今生”——国家蛋白质科学中心•上海》《科技日报》)


材料三:

蛋白质是生命活动的主要执行者。对蛋白质结构与功能、相互作用和动态变化的深入研究,将有助于揭示生命现象的本质。蛋白质研究取得的众多成果也将是新药创制、传染病防诊治、农作物改良、生物能源转化、工业生物催化等各个领域的重要创新源泉。

蛋白质研究国家重大科学研究计划引领了我国蛋白质研究,目前已取得了一系列重要的成果,包括解析了一批具有重要生物学功能的蛋白质及其复合物的空间结构,建立了国际上最大的人类正常肝组织、肝病和肝癌系列的蛋白质表达谱和相互作用网络图;发现200余种针对人类重大疾病的潜在药物象标或诊断标志物等。

但是,与国际蛋白质研究的先进水平相比,我国的蛋白质研究源头创新能力有待加强,重点需要促进多学科交叉合作研究、关注蛋白质研究的原创性新技术新方法、提升解决重大科学问题的合力。

(摘编自《蛋白质研究国家重大科学研究计划“十二五”专项规划》百度百科)

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蛋白质科学研究(北京)国家重大科技基础设施汇聚了生物质谱等尖端技术平台,为专门研究蛋白质提供高通量分析等一站式综合技术体系。
B.科研基础设施建设滞后严重制约我国蛋白质科学发展,经过科学家们不懈努力,蛋白质科学研究国家级基础设施项目在2008年被批准立项。
C.上海国家蛋白质科学中心的设施主要围绕从生物体的空间尺度和生命过程的时间尺度来研究蛋白质,由9大技术系统组成,具备5大能力。
D.对蛋白质的深入研究,将有助于揭示生命现象的本质,有助于重大疑难病症诊断、防治,新药创制以及工业、农业、生物等诸多领域的创新。
2.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A.蛋白质科学研究设施上海和北京两部分都是我国生命科学领域的大工程项目,北京设施落成较晚,从2008年立项到落成,经过了十年的建设。
B.上海国家蛋白质科学中心的设施是一些体量相对较小的仪器集群,明显落后于北京蛋白质科学研究国家重大科技基础设施一站式综合技术体系。
C.我国蛋白质科学研究成果丰硕,但整体上仍落后于国际先进水平,主要表现在源头创新能力不足,解决重大科学问题的合力没有形成等方面。
D.蛋白质科学是生物科技与信息科技的交叉学科,是未来科技的战略制高点,建设上海和北京两个设施是国家抢占生命科技前沿的战略部署。
3.三则材料报道的侧重点分别是什么?请结合材料简要分析。
2019-04-25更新 | 172次组卷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