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高中语文综合库 > 阅读与鉴赏 > 现代文阅读 > 文学类文本 > 体裁 > 中国现当代小说
题型:现代文阅读-文学类-单文本 难度:0.65 引用次数:144 题号:19318743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滚烫的土地

阎秀丽

秋阳很毒,像针,扎在爹的脊背上。

娘抬头看了看天,说:歇一会儿吧,这日头忒毒,晒得人脱层皮。

爹没有言语,只是把镐头抡得更高了些,然后再使劲儿地落下。坚硬的山土在他的镐头下只是蹦出了一个亮晃晃的镐印,几块细碎的土坷垃蹦在他裸着的胸膛和脸上,和脸上的汗珠混合在一起,变成浑浊的小溪淌下来。娘便生了气,叨咕着说:非得刨那点儿地,不知道能种几粒粮食!

爹回了头,擦了把汗,眼睛一横,说:你懂啥,这片小山包荒着也是荒着,我刨出来就能有用,要不种地,要不栽几棵树,咋了!

娘说:咱家的粮食也不是不够吃,你费那大劲儿刨这点儿地有啥用!乐意干你干!

我在旁边看了看爹,娘能扔镐头耍脾气,我可不敢。爹那火爆脾气,不敢拿我娘撒气,要是有个不小心,那火准定得烧到我身上。

爹头也没抬,只是把手里的镐头更加用力地刨下去。

我心里是极不满意爹到处开荒的行为,但是我不敢反抗。

爹的工作在县上,机关里一个科室的科长,是村里人人羡慕的公家人

周六回家,爹换上一身旧衣裳,扛了镐头就往山里走,娘阻拦不住。村里人也说,不值当,吃公家饭的,还差那点儿地?正儿八经的庄稼人都没人弄。

为这,爹和娘吵了一架。

娘没有去地里,爹也没有喊我,一个人扛着镐头下了地。

娘并没有想象的清闲,反而在家里走来走去,把地扫了一遍又一遍,屋里的那几件简陋的家具,也被娘擦得泛了光,映着娘有些魂不守舍的神情,并且时不时地扒着后门,一遍又一遍地望着爹去干活的山沟沟。

我心想,再怎么望,也看不到那个小山包,何况是一个人。

到了中午,爹还是没有回来,娘让我去地里看看,喊爹回来吃饭。我有些不情愿,又不敢违拗娘的意思,只能慢腾腾地向着那山沟走去。

太阳火辣辣地悬在正空,不知名的虫儿有气无力地嘶鸣着,连风都是热的。我心里暗暗气着,这么热的天,不好好在家待着,拐带得我也跟着遭罪,刨了那点儿山边子,还能富了?

气归气,还得去,这么热的天,爹要是中暑了,那可就糟了。

我到了山沟处,远远地就看见爹抡着镐头,高高地举起,重重地落下。镐头落下的时候,他的身体弯成了一把苍劲的弓,站起身抡镐头的时候,身体微微向后仰着,和手里的镐头成了一个别样的剪影,像一棵山崖上虬枝百结的老松。阳光从他的背上洒下来,在爹重复的动作里,纷纷地跳跃不停。

我心头一热,赶紧走到爹的跟前,喊了一声,把手里的一瓶水递给他。他擦了擦额头上的汗水,咕嘟咕嘟一口气就把一瓶水喝了个干干净净,嘟囔出一句话:这天,真要命,咦?你咋来了?

娘让你回去吃饭。

不急,我先把这块儿刨完了再回。

我靠在一棵树的树荫下,懒洋洋地看着两只蚂蚁爬来爬去。爹抹了一把嘴,又拿起了那把镐头。

别刨了,就那点儿山边子地,种啥也长不出好庄稼来。放羊的张老歪抱着一根鞭子,从山的另一边赶着羊群过来,蹲在离我爹不远的一块石头上说。

你是白当了一辈子的庄稼人。地是通人性的,你懒了,地也懒了,你勤了,地就勤,它不亏待你,你得信得着这儿,爹指了指自己的心口说,心里装着啥,地上就长啥。

张老歪点点头又摇摇头说:话虽在理,不过你看,年轻人都出去打工了,家里的那几块地都撂荒了,你还开荒!你信不信,等将来你不在了,刨出来的地还得撂荒,图个啥!

人哪,是地养着呢,就是死了,也得埋在地里,还能给你悬到半空去?人不在了,地还在,人活在地里呢。他们还能在外漂一辈子?早晚得回来,这里是根儿!

张老歪没有说话,看着天空上的几朵白云,嘴里嚼着一根草叶子,半晌说了句:这人养地不假,还没听说地养人的。

话可不能这么说!爹站直身子,手里拄着镐头说,一百年这样,一千年也这样,哪块土地上都有人。咱们不在了,埋在这里,有魂在这儿呢,种上一棵树,树吸收着咱们的营养,越长越大,开花结果,谁说咱们就没了?那是以另外一种方式活着,这不就是地养人吗?

儿子说要接我去城里享福,恐怕我老了那天也回不来喽。张老歪的神色似乎有些黯然地说,狠狠地甩了一下鞭子,把羊惊得回头冲着他咩咩地叫了几声。

那你就去呗。

要不我能去哪儿?张老歪硬撅撅地撂下这句话,转身就去追跑散的羊去了,你脚下瓷实,刨吧,我的脚底下可就空喽……

风里隐隐传来张老歪的话,瞬间就被阳光炙烤得没了踪影。

爹没说话,低下头,看着脚下褐色的土地,又把镐头高高地抡起。

爹和镐头已经浑然一体,山野间回响着镐头撞击大地的闷响。爹的身影紧紧贴服着大地,浑然一体,像大地上移动的图腾。

娘扛着镐头出现在弯弯曲曲的土路上,我久久地站着,看了一眼娘,又看了看爹的背影。

脚下的土地被太阳炙烤得滚烫,那股热气源源不断地传入我的四肢百骸,让我的心也变得通透起来。

我走过去,把镐头从爹的手里拿过来,也像爹一样,将镐头高高地抡起。

1.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的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A.爹跟娘吵架后,娘在家看似忙碌的行为、魂不守舍的神情和扒着后门一遍遍张望的动作里,包含着对爹的怨恨,更有担心和牵挂。
B.我顶着火辣辣的太阳喊爹吃饭的情节,写出了我内心的不情愿,为最后写“我的心也变得通透起来”这一发展转变做了铺垫。
C.在爹的心里,“地是通人性的”人哪,是地养着呢”,这包含了爹对土地的信任和依恋,也体现了爹特立独行的性格。
D.小说使用了两次“浑然一体”,将爹、镐头和大地三者紧紧地结合在一起,生动贴切地写出爹在山沟劳作的场景,意蕴深刻。
2.下列对小说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小说中多处描写天气的炎热,不仅推动了故事情节的发展,也烘托了爹的形象,同时还暗示了农耕环境正在逐渐恶化。
B.小说语言形象生动又不失质朴,如“叨咕”“拐带”“嘟囔”等口语化词汇,既符合人物的心理特点,又展示出浓郁的生活气息。
C.小说写张老歪与爹的对话,表现了二人对土地都饱含深情,但认识不同,衬托出爹对人与土地关系的认识更加深刻,深化了小说主题。
D.小说以“我”的视角来叙述故事,拉近与读者的距离,显得真实亲切,同时便于表现“我”对爹刨地的看法的转变。
3.小说中多次写到“抡镐头”这一细节,有什么作用?
4.小说题目“滚烫的土地”意蕴丰富,请简要分析。
【知识点】 中国现当代小说

相似题推荐

现代文阅读-文学类-单文本 | 适中 (0.65)
名校

【推荐1】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竹刀

陆蠡

①假如在这平野中有一座遮断视线的孤山,不,一片高冈,一撮小丘,这对于永久囿于地的平面上的人们是多么兴奋啊。方朝日初上或夕阳西坠,有巨大的山影横过田野,给没有陪衬没有光影的画面上添上一笔淡墨,一笔浓濡,多雾或微雨的天,山顶上浮起一缕白烟,一抹烟霭,间或有一道彩色的长虹,从平地尽处一脚跨到山后,于是这山便成了居民憧憬的景物。

②有从远僻的山乡来的人望见了这名胜的小山,便呵呵大笑道:“这也算是山么?”双手叉住腰笑弯到地。好奇的听客便会从他夸张的口里听到他所见的是如何绵亘数百里的大山。摩天的高岭终年住宿着白云,深谷中连飞鸟都会惊坠!那是因为在清潭里照见了它自己的影。嶙峭的怪石像巨灵起卧,野桃自生。不然则出山来的洞水何来这落英的一片?有一少女,她有一天正背了满筐的松针回来的时候,觉得竹筐异常的沉重,便靠着竹筐坐下,却永久地坐在那儿了。山间人都说是因为她生得太美丽,被什么山灵或河伯娶去了……

③听者道:“你的家乡便在这深山里么?”

④怎的不是!

⑤“这是我听到过不止一遍的故事……我颇想知道别的东西。”

⑥你不是轻视幻想的编织么?那么让我选一个实际的故事说给你,只可惜有一个悲惨的收场。你愿意知道山居的人是如何获得每天的粮食和日用品么?他们大都靠打柴锯木为生。他在高山上砍得松柯,搁在露天底下一个月两个月,待干黄的时候挑到附近数十里外的村镇,换取一把盐,几枚针,一些细纱布,有时带回一片鲞,一包白糖……

⑦冬天,他们砍下合抱的大树,截成栋梁楹柱的尺寸,大概不会超过一丈六尺或一丈八尺,或者锯成七八分对开的木板,等到明春山洪暴发的时候,顺水流到港口,结成木筏,首尾衔接像一条长蛇,用竹蒿撑着,撑到城市的近郊,售给木商运销外埠。

⑧山势陡峻的所在,巨大的木材无法输运,那只好任它自己折断自己腐烂了。但是他们砍取寸许大小的坚本,放在泥土筑成的窑里烧成木炭,这样重量便减轻了四分之三,容易挑到外面来,木炭的销场是很好的。

⑨“你说得又远了。没有指示给我故事的连索。”

⑩是哟!事情便是这样:他们是靠打柴烧炭为生。但是你知道城市里的商人的阴恶和狠心么?他们想尽种种方法,把炭和木板的买价压低,卖价抬高。他们都成了巨富了,还要想出更好的方法,各行家联合起来,霸住板炭的行市。他们不买,让木筏和装炭的竹麓搁在水里,不准他们上岸,说销场坏了,除非你们完全让步。

⑪但是谁都知道这是鬼花样啊!

⑫有的让步了,因为他们垫不起伙食费,有的呼号奔走了,但得不到公正的声援,因为警吏官厅都和他们连在一起。山民空着手在城里徜来徜去,望着橱窗里诱惑的东西,一袭夏季妇人穿的拷绸衣,红红绿绿的糖果,若能花了几个子儿带回去给孩子们,那他们多高兴啊。

⑬并且他知道家里缺少一把盐,几升米,那是要用钱去换的。他们忧郁了。口里也不哼短歌,妒忌地望着大腹便便的木行老板,竟想不出办法。

⑭交易是自由的,不卖由你,不买由他,真是没有话说了。这里由山村各户凑合成的木筏是系着许多家庭的幸福,纵然他们不致挨饿,他们的幸福的幻梦是被打碎了……

⑮“我希望这木行老板有点良心,他们是够肥了。”

⑯若希望在他们的身上得到怜悯,抱那希望的人才是可悯的。可是事情的解决却非常简单,你愿意听我说下去罢。

⑰一天,一位年青的人随着大家撑着木筏到城里去,正在禁止上岸的当儿。大家议论纷纷想不出主意。这位年青的人一声不响地在一只角落里用竹片削成一把尺来长的小刀,揣在怀里,跑上岸去,揪住一位大肚皮的木行老板,毫不费力地用竹刀刺进他的肚皮里,听说像刺豆腐一样的爽利,刺进去的时候一点也没有血溅出来,抽回来的时候,满手都是粘腻的了。他跑出城来,在溪边洗手的时候被警吏捉去。

⑱“你说了可怕的故事了。我没有想到你会说出这样吓人的语句,在你说到松林中簪花的少女……那一片美丽和平……你驱走了刚才引起的高山流水的奇观,说桃花瓣从涂涂涧底流出来呢……我懊悔听这故事,但是请你说完。”

⑲官厅在检验凶器的时候颇怀疑竹刀的能力。传犯人来问:

⑳你是持这凶器杀人么?

㉑是的。

㉒这怎么成?

㉓他拿了这竹刀,捏在右手里,伸出左臂,用力向臂上刺去。入肉有两寸深了,差一点不曾透过对面。复抽出这竹刀,掷在地上,鄙夷地望着臂上涔涔的血,说:便是这样。大家脸都发青了。当时便没有继续讯问。各木板行老板也似乎怵于竹刀的威力,自动派人和他们商订条件,见了他们也不如先前的骄傲。

㉔厚钝的竹刀割断了这难解的结。“便是这样”的斩钉截铁的四个字胜于一切的控诉。你说这青年是笨货么?

㉕“这位青年结果如何呢!”

㉖听说刺断动脉后流血过多死了。……否则,他将在暗黑肮脏的牢屋里过他壮健的一生。

1938年(有删改)

1.下列对文章相关内容的分析与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A.文章开头描写了壮丽的山乡景色和美丽少女的神秘传说,后又为我们讲述了一个年青山民激烈反抗的故事。
B.“刺豆腐一样的爽利”不仅显示了竹刀的尖利,也可看出行刺动作敏捷、干净利落,道出了年青人内心的激愤。
C.文段中木行老板为牟取利益,霸住板炭行市,刻画了贪婪阴狠奸诈的商人形象,突出了胆小怯懦的山民形象。
D.第②段,在警吏质疑竹刀的威力时,年青人用竹刀自刺左臂来证明其锋利,此时他已做好坐牢或牺牲的准备。
2.下列对文章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对故事发生地,由远乡来客用炫耀的口吻作对白式的介绍,使文章充满新鲜感、现实感,读之如临其境,引人人胜。
B.第⑥段用问句引起话题,极言山乡人生活艰辛,经济来源主要是打柴烧炭,为下文年青人愤而刺死木行老板埋下伏笔。
C.文章善用诗化的艺术表达,以充满诗意的笔触描绘了山乡的人物风貌,既有壮丽的自然景色,也有多彩的人情画卷。
D.散文将前文远僻山乡的优美自然风光与后文残酷的现实生活进行对比,反映了下层人民的贫困疾苦,引起读者深思。
3.请简要分析文中画线部分的语言特色。
4.本文在构思上独具匠心,请结合文本加以分析。
2023-05-05更新 | 84次组卷
现代文阅读-文学类-单文本 | 适中 (0.65)
名校
【推荐2】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平凡的世界(节选)路遥

快过端阳节了,头上的太阳热烘烘的。山鸡和野鸡清脆的叫唤声,不时打破这梦一般沉寂的世界。大地上的绿色已经很惹眼了。大部分秋庄稼刚锄过一遍草。庄稼地中间的苜蓿盛开着繁密的紫红色的花朵。向阳的山坡上,稀稀拉拉的麦穗开始泛出了黄颜色;路边灰白的苦艾丛中有时猛地会窜出一只野兔子,吓得田福军出一头冷汗。

他一边走,一边揪了一把苦艾、凑得鼻子上去闻。这苦涩而清香的艾叶味,使他不由想起小时候的端阳节,他和福堂哥总要一大早就爬起来,拔好多艾草,别在门上,别在全家人的耳朵上,然后再揭开喷香的粽子锅……唉,从那时到现在,不觉得几十年就过去了。记得文化革命开始时,他刚三十出头,正是风华茂盛之时——结果这好年华白白地浪费掉了。前几年虽然恢复了工作,但也等于仍然在油锅里受煎熬。直到不久前“四人帮”被打倒后,他才好像一下子又变年轻了。只要国家有希望,工作就是把人累死也畅快!他多年来一直处在实际工作中,因此非常清楚十年文化革命所带来的灾难性破坏是多方面的,不可能在朝夕间就消除。他常想,作为一个基层领导干部,必须在他的工作范围内既要埋头苦干,又要动脑筋想新办法。当然,眼下最重要的仍然是农民的吃饭问题。现在看来,没有大的政策变化,这问题照样解决不了。那么,能解决多少就解决多少,最起码先不要把人饿死……临近中午的时候,田福军才走到这个叫土崖凹的小村子。

田福军被现在队长引到家里吃午饭。队长的一孔土窑像个山水洞一般黑暗,大白天进去竟然看不清家里有几个人。他坐在烂席片炕上向生产队长询问村里的情况。队长的老婆在锅灶上做饭。不久他才发现,这家人六个孩子一个比一个大点,都挤在门圪崂里惊恐地看他。孩子们几乎不穿什么衣服,也分不清男女,一律剃着光头——大概是怕生虱子。午饭端上来后,田福军拿起一个玉米面馍。他刚准备吃,发现这黄馍上沾些黑东西。他一下从炕上站起来,走到后炕头上揭开锅盖。他看见,锅里只有两个玉米面馍,其它都是糠团子。他的喉咙顿时被堵塞了。

田福军把自己碗里的玉米面馍放进锅里,用手去拿糠团子。他手刚一抓,这团子就被他捏了一把碎渣子。他顺手拿起锅台上的铁铲子,把这堆渣子铲在自己碗里,然后浇了两勺熬锅水,回到炕上埋下头吃起来。队长一家人吓得连一句话也不敢说。两个大人和六个孩子都眼睁睁地看着他吞咽那碗糠水饭。

他还没有把饭碗放下,门里突然闯进来一个老汉。田福军还没有反应过来,这老汉就双膝跪在队长的脚地上,一边向炕上的他磕头,一边嘴里连哭带喊:青天大老爷!快救救我一家人的性命……

田福军慌得一把掼下碗,跳下炕来扶起老汉,问他:“什么事?什么事?”

老汉连哭带说:“我一家三口人四天都没吃一颗五谷了!快饿死了……”

“一颗粮也没了?”田福军问。

“就是的……”

“口粮哩?”

“扣了!”

“为什么扣了?”

这时,队长开口说:“他家的小子出门盲流(为逃荒、避难或谋生,从农村迁徙到城市)了,公社和大队命令要扣口粮。我们也不敢给……”

“我娃也是饿得不行了,才出门的……”老汉哭着说。

“走,我到你们家看看去!”田福军立刻扶着老汉出了队长家的门;队长本人也紧撵在后面来了。

田福军进了这老汉家,看见炕上睡着一个老婆婆,已经饿得奄奄一息了。他弯下腰问话,这老婆婆连眼皮都抬不起来,更没力气给他回答。在窑墙根下,还有一个十四五岁的女孩子,合住眼靠墙坐着,脸上已经成了青黄色。她见来了生人,勉强用手托着墙站起来,绝望地望着他。

田福军目睹这惨状,泪水汹涌般从眼睛里淌出来了。他哽咽着,狠狠揪着队长的肩膀,说:“快去盘粮食!”队长愚蠢地嗫嚅说:“公社和大队领导不放给他们分粮,我……”

“混蛋!”有教养的田福军忍不住破口大骂。他一把扯住队长的衣服,拉着他即刻就去盘粮食。当田福军和队长一人扛一口袋粮食回来时,这一家三口人都爬着跪在门口,哭成了一堆……

三天以后,遵照田福军的指示,后子头公社把二十几个大队书记都召集在了公社来开会。会议一开始,田福军劈头就问:“你们哪个队有断了粮的家户?有多少户?缺多少粮?”

他的问话刚完,许多支部书记都哭开了。他们纷纷叙说各自队里的不幸状况。看来除过个别村,大部分村子都有许多缺粮户;有的只能维持一两个月,有的当下就揭不开锅了。

问题相当严重。如果不能及时解决,后子头公社今年可能要饿死不少人。不是说这些队没一颗粮食。所有的大队都有“战备粮”。但这些粮食是准备未来打仗吃的;上面规定,任何情况下都不准动用——动用这粮食就等于犯法!

此刻,田福军无法顾及个人的后果——他不能看着把人饿死。他当即决定,立即打开各队的粮库,尽快把粮食分发给缺粮户。战备粮空缺下的数目,以后逐渐再补上——这样就可以看作是借粮,而不是分粮。反正不管怎样,他已经严重违犯了禁令。他想,为此就是把他押到法庭上,他也可以为自己的行为辩护……

1.下列对本文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他的喉咙顿时被堵塞了”通过写田福军当时的感觉,表露出作为基层领导的他发现百姓生活艰难情况后的难过和愧疚之情。
B.看到田福军和队长扛着粮食回来时,老汉一家人哭成了一堆,是因为终于可以活命,心里感到暂时有希望了。
C.小说写田福军考察村中百姓生活状况后决定开仓放粮,战备粮空缺下的数目以后再补,旨在表现田福军一心为民、不顾个人得失的个性。
D.队长一家人吃糠团子,生活困难;老汉一家人更是衣不蔽体,家中老人已奄奄一息,这些都反映了当地百姓生活的个别状况。
2.下列对本文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小说开头写快到端阳节时,山鸡和野鸡鸣叫、苜蓿盛开、麦穗泛黄的乡村景色,交代了时间和地点,赋予了人物活动的空间。
B.小说词语选用准确,“门里突然闯进来一个老汉”中“闯进”一词写出了老汉行为的鲁莽,让读者体会到当时民风粗犷。
C.小说语言有很高的辨识度,多处语言具有鲜明的时代印记和典型地域特征。如“盲流”“口粮哩”,就是当时的生活用语。
D.文章多次运用细节描写,展示当时农村百姓生活的艰难,为塑造田福军的形象作铺垫,也推动了故事情节的发展。
3.小说第二段的插叙内容有什么作用?请结合文本简要概括。
4.路遥在另一部作品《人生》中曾说过:“人生,其实无非是矛盾与选择的综合体,无关对错,仅仅在于我们能否有勇气在矛盾中作出选择并勇敢承担一切后果。”谈谈你对这句话的理解,并结合理解分析文中田福军这一人物形象。
2023-01-01更新 | 192次组卷
现代文阅读-文学类-双文本 | 适中 (0.65)
名校

【推荐3】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文本一:

山谷风

赵万里

山间路上,杂树丛生,刘少奇和阎大勇边走边谈。

初夏的平山,山色青青,荫绿四野。

旺盛的草木,也见证着这方水土的宽厚和富庶。相传早在原始社会晚期,滹沱河两岸便有了人烟。

据史料记载,两千多年前,商汤之祖就是在此地发祥。经春秋,历汉唐,这里先后又被称为蒲吾县、房山县,唐肃宗至德元年,始称平山县。

阎大勇望望刘少奇:“听山里老人们说,平山,老年间叫蒲吾、房山,后来唐朝的时候,安禄山造反,这一反不要紧,朝廷下了令,凡是地名里带着‘安’、‘禄’、’ 山’三个字的就都得改,这房山就改成了平山,意思是说,平定安禄山哩。” 刘少奇颇有兴致:“哦,还有这么一番来历啊。”

阎大勇也笑了:“只是叫了个平山也不太平。闹八国联军的时候,洋鬼子就在这儿设了大本营,向井陉、娘子关发兵哩。民国十六年,泰军和晋军又在这儿打起来了。再后来,日本鬼子来了,把山里人杀惨了……”

平山,经年战乱,兵戈不断,使得滹沱河两岸血雨腥风,草木皆惊。尤其是1937 年秋,卢沟桥事变不久,日军就攻陷了平山,烧杀抢掠,制造了三十三起惨案;地主武装也乘兴作乱,使这一方水土满目疮痍,饿殍遍野。虽说太行山麓年年返青,却如忧乱伤怀的古人所云: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

阎大勇指着不远处,叹口气说:“这后山上,还真有个白毛仙姑洞。起初,山里人不知道那里住的是个受苦的佃户女儿,只道这地方,又多了个云游的仙姑呢。”

刘少奇望望后山,很感慨:“没来平山之前,就知道平山出了个白毛女,看来平山也有不平事啊。”

阎大勇点着头:“那出戏,我在县上也看过。可不,没兴土改那会儿,挣着穷命种一年地,到年根儿下,还是交不起地租,就差和杨白劳一样喝卤水了。” 临近山顶,山路也越发崎岖,阎大勇紧走几步,回身伸出了手……

…… 伴着鸟语松风,刘少奇和阎大勇渐渐接近了山顶。

绕过青石岩,拨开灌木丛,抬头看,瓦蓝瓦蓝的天空,仿佛一伸手就能叩出声来。

绵绵群山,终于一望无边地铺展在眼前了。

阎大勇紧走几步,上前扶住了刘少奇:“吟子上风大,找块地儿坐吧。”

平山,层峦叠嶂,沟川交织,它东接获鹿,南连井经灵寿,西邻山西盂县和五台,海拔1000米以上的山峰、就有十一座,素有“八山一水一分田”之说。

沿着山脚,依稀可见黄沙铺就的河道,曲曲折折,蜿蜒而去。

刘少奇感叹着:“哦,那就是滹沱河吧?” 阎大勇也正眼望着河道,呆呆地出神。刘少奇看看阎大勇:“怎么?”

阎大勇缓过神来,冲刘少奇笑笑:“哦,没啥,胡乱想哩。这滹沱河,有脾气呢,说来就来,说走就走,赶上发大水,能把村子淹了。村子里,上了年纪的人吓唬孩子,说声‘滹沱河来啦’,孩子当下就不敢啼哭了。” 刘少奇也笑起来:“到底是山里的河,有性格啊。”

滹沱河,古称禹贡九州陡骇河,又名恶池,别称亚沱。汉明帝永平十年,始称滹沱河。

它发源于山西繁峙县孤山,流经雁门关、代县、定襄、五台,由孟县阎庄入河北平山,随山就势百转千回,在平山县境内就有十二条肋肢河,属季节性河流,汛期洪水暴发,河谷横溢,相传,汉光武帝刘秀,当年曾与称雄邯郸的王郎,在这山中激战。眼看着寡不敌众,无路可退,滹沱河水突然结冰,让刘秀的人马横鞭穿过;之后,冰河迅即化开,浪卷黄沙滚滚而来,咆哮声十里可闻,追兵只得望河兴叹。阎大勇笑笑说:“早年间,平山县兴办了不少义学,教书先生把唱滹沱河的古诗,都编成了教材,一来二去,山里的后生们,识字不识字的,都能念出几首古诗了。 ”

刘少奇来了兴致:“哦,还记得吗?”

“我念的是咱抗日民主政府办的冬学,识字课本都是新编的。”阎大勇说着,低下头想了想,“当年义学里传下来的,有一首还记得,听说是《全唐诗》里的,胡曾的《咏史诗·滹沱河》,说的就是这滹沱河水结冰的事儿。” 阎大勇望了望蜿蜒的河道,轻声念起来:光武经营业未兴,王郎兵革正凭陵,须知后汉功臣力,不及滹沱一片冰。”

刘少奇听着,轻轻点点头:“是啊,回过头看看,各朝各代,兴衰更迭,不能不让人感慨呀。咱们要做的事儿,很多呀。眼下的土改,就是要改改这块土地的命运,改改咱老百姓的命运……” 山下,田地纵横,覆盖着青绿的庄稼。

阎大勇顿了顿,又说:“可过去这地呀,都姓东家的姓。1938年,咱抗日民主政府兴‘二五减租’,大伙儿才觉得有了奔头,西柏坡也就在那年建了党支部,不少青壮年都报名参了军……”

(赵万里《西柏坡》,有删改)

文本二:

与“十七年”革命历史长篇小说创作单纯注重史诗性不同,与上世纪90年代新历史小说主观勾兑历史迥异,新世纪革命历史长篇小说呈现出多元化的色彩。虽然史诗类作品仍然是创作的基本类型,但是在新世纪革命历史长篇小说创作中呈现出某些新的色彩。新世纪革命历史长篇小说克服了以往小说英雄形象刻画的简单化、平面化倾向,而强调人物心理性格内在的复杂与丰富,突出了人性的生动与深刻,呈现出追求个性化的特点,作家们在拓展创作视野追求个人风格中,使新世纪革命历史长篇小说创作在继承叙事传统中拓展了革命历史叙事的多元化个性化。

(节选自《中国作家网》)

1.下列对文本一相关内容的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A.文本一写安禄山造反,朝廷下令更改带有“安”“禄”“山”的地名,意在揭示唐朝廷落后的封建迷信思想。
B.文本一中后山上白毛仙姑洞和白毛女的相关故事情节,给文章增添了几丝神话色彩,使得表达神秘而浪漫。
C.文本一中阎大勇与刘少奇的对话体现革命领袖时刻惦记着百姓,彰显革命领袖丰富的内心世界和人格魅力。
D.文本一写阎大勇回忆并念起小时候教书先生所教的诗歌,流露出他对先生深切的怀念,对儿时生活的眷恋。
2.下列对文本一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文本一开篇的环境描写,不仅交代了人物活动的具体环境,也为下文写刘少奇与阎大勇谋划土地革命奠定感情基调。
B.文本一多处插叙滹沱河的传说,既补充了滹沱河的相关信息,推动了小说情节的发展,也增强了小说的文化厚重感。
C.文本一通过语言、神态、动作等手法塑造人物,突出刘少奇和闫大勇同志高瞻远瞩、心怀苍生的革命先行者形象。
D.文本一以两位领导人物的对话为线索展开情节,采用多种叙述方式,情节起伏跌宕,扣人心弦,使得主题更加鲜明。
3.请结合文本二的内容,分析文本一是如何体现新世纪革命历史小说的特点的?
2023-08-10更新 | 130次组卷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