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高中语文综合库 > 阅读与鉴赏 > 现代文阅读 > 文学类文本 > 文学类文本体裁 > 中国现当代小说
题型:现代文阅读-文学类-单文本 难度:0.65 引用次数:84 题号:18876752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竹刀

陆蠡

①假如在这平野中有一座遮断视线的孤山,不,一片高冈,一撮小丘,这对于永久囿于地的平面上的人们是多么兴奋啊。方朝日初上或夕阳西坠,有巨大的山影横过田野,给没有陪衬没有光影的画面上添上一笔淡墨,一笔浓濡,多雾或微雨的天,山顶上浮起一缕白烟,一抹烟霭,间或有一道彩色的长虹,从平地尽处一脚跨到山后,于是这山便成了居民憧憬的景物。

②有从远僻的山乡来的人望见了这名胜的小山,便呵呵大笑道:“这也算是山么?”双手叉住腰笑弯到地。好奇的听客便会从他夸张的口里听到他所见的是如何绵亘数百里的大山。摩天的高岭终年住宿着白云,深谷中连飞鸟都会惊坠!那是因为在清潭里照见了它自己的影。嶙峭的怪石像巨灵起卧,野桃自生。不然则出山来的洞水何来这落英的一片?有一少女,她有一天正背了满筐的松针回来的时候,觉得竹筐异常的沉重,便靠着竹筐坐下,却永久地坐在那儿了。山间人都说是因为她生得太美丽,被什么山灵或河伯娶去了……

③听者道:“你的家乡便在这深山里么?”

④怎的不是!

⑤“这是我听到过不止一遍的故事……我颇想知道别的东西。”

⑥你不是轻视幻想的编织么?那么让我选一个实际的故事说给你,只可惜有一个悲惨的收场。你愿意知道山居的人是如何获得每天的粮食和日用品么?他们大都靠打柴锯木为生。他在高山上砍得松柯,搁在露天底下一个月两个月,待干黄的时候挑到附近数十里外的村镇,换取一把盐,几枚针,一些细纱布,有时带回一片鲞,一包白糖……

⑦冬天,他们砍下合抱的大树,截成栋梁楹柱的尺寸,大概不会超过一丈六尺或一丈八尺,或者锯成七八分对开的木板,等到明春山洪暴发的时候,顺水流到港口,结成木筏,首尾衔接像一条长蛇,用竹蒿撑着,撑到城市的近郊,售给木商运销外埠。

⑧山势陡峻的所在,巨大的木材无法输运,那只好任它自己折断自己腐烂了。但是他们砍取寸许大小的坚本,放在泥土筑成的窑里烧成木炭,这样重量便减轻了四分之三,容易挑到外面来,木炭的销场是很好的。

⑨“你说得又远了。没有指示给我故事的连索。”

⑩是哟!事情便是这样:他们是靠打柴烧炭为生。但是你知道城市里的商人的阴恶和狠心么?他们想尽种种方法,把炭和木板的买价压低,卖价抬高。他们都成了巨富了,还要想出更好的方法,各行家联合起来,霸住板炭的行市。他们不买,让木筏和装炭的竹麓搁在水里,不准他们上岸,说销场坏了,除非你们完全让步。

⑪但是谁都知道这是鬼花样啊!

⑫有的让步了,因为他们垫不起伙食费,有的呼号奔走了,但得不到公正的声援,因为警吏官厅都和他们连在一起。山民空着手在城里徜来徜去,望着橱窗里诱惑的东西,一袭夏季妇人穿的拷绸衣,红红绿绿的糖果,若能花了几个子儿带回去给孩子们,那他们多高兴啊。

⑬并且他知道家里缺少一把盐,几升米,那是要用钱去换的。他们忧郁了。口里也不哼短歌,妒忌地望着大腹便便的木行老板,竟想不出办法。

⑭交易是自由的,不卖由你,不买由他,真是没有话说了。这里由山村各户凑合成的木筏是系着许多家庭的幸福,纵然他们不致挨饿,他们的幸福的幻梦是被打碎了……

⑮“我希望这木行老板有点良心,他们是够肥了。”

⑯若希望在他们的身上得到怜悯,抱那希望的人才是可悯的。可是事情的解决却非常简单,你愿意听我说下去罢。

⑰一天,一位年青的人随着大家撑着木筏到城里去,正在禁止上岸的当儿。大家议论纷纷想不出主意。这位年青的人一声不响地在一只角落里用竹片削成一把尺来长的小刀,揣在怀里,跑上岸去,揪住一位大肚皮的木行老板,毫不费力地用竹刀刺进他的肚皮里,听说像刺豆腐一样的爽利,刺进去的时候一点也没有血溅出来,抽回来的时候,满手都是粘腻的了。他跑出城来,在溪边洗手的时候被警吏捉去。

⑱“你说了可怕的故事了。我没有想到你会说出这样吓人的语句,在你说到松林中簪花的少女……那一片美丽和平……你驱走了刚才引起的高山流水的奇观,说桃花瓣从涂涂涧底流出来呢……我懊悔听这故事,但是请你说完。”

⑲官厅在检验凶器的时候颇怀疑竹刀的能力。传犯人来问:

⑳你是持这凶器杀人么?

㉑是的。

㉒这怎么成?

㉓他拿了这竹刀,捏在右手里,伸出左臂,用力向臂上刺去。入肉有两寸深了,差一点不曾透过对面。复抽出这竹刀,掷在地上,鄙夷地望着臂上涔涔的血,说:便是这样。大家脸都发青了。当时便没有继续讯问。各木板行老板也似乎怵于竹刀的威力,自动派人和他们商订条件,见了他们也不如先前的骄傲。

㉔厚钝的竹刀割断了这难解的结。“便是这样”的斩钉截铁的四个字胜于一切的控诉。你说这青年是笨货么?

㉕“这位青年结果如何呢!”

㉖听说刺断动脉后流血过多死了。……否则,他将在暗黑肮脏的牢屋里过他壮健的一生。

1938年(有删改)

1.下列对文章相关内容的分析与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A.文章开头描写了壮丽的山乡景色和美丽少女的神秘传说,后又为我们讲述了一个年青山民激烈反抗的故事。
B.“刺豆腐一样的爽利”不仅显示了竹刀的尖利,也可看出行刺动作敏捷、干净利落,道出了年青人内心的激愤。
C.文段中木行老板为牟取利益,霸住板炭行市,刻画了贪婪阴狠奸诈的商人形象,突出了胆小怯懦的山民形象。
D.第②段,在警吏质疑竹刀的威力时,年青人用竹刀自刺左臂来证明其锋利,此时他已做好坐牢或牺牲的准备。
2.下列对文章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对故事发生地,由远乡来客用炫耀的口吻作对白式的介绍,使文章充满新鲜感、现实感,读之如临其境,引人人胜。
B.第⑥段用问句引起话题,极言山乡人生活艰辛,经济来源主要是打柴烧炭,为下文年青人愤而刺死木行老板埋下伏笔。
C.文章善用诗化的艺术表达,以充满诗意的笔触描绘了山乡的人物风貌,既有壮丽的自然景色,也有多彩的人情画卷。
D.散文将前文远僻山乡的优美自然风光与后文残酷的现实生活进行对比,反映了下层人民的贫困疾苦,引起读者深思。
3.请简要分析文中画线部分的语言特色。
4.本文在构思上独具匠心,请结合文本加以分析。
【知识点】 中国现当代小说

相似题推荐

现代文阅读-文学类-单文本 | 适中 (0.65)

【推荐1】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寻找党证

李骏

在我记忆中,六大爷是我们本吴庄里最可怜的一个人了。

而说起来,六大爷还是村庄里读过书的人啊,他为什么就不受大家待见呢?

问题就出在本吴庄的多数人认为,六大爷既蠢又愚。

说他蠢,是六大爷不会种田。而说他愚,是六大爷见到人,不会察颜观色,也不管人家笑不笑话他,他动不动就开始摇头晃脑地吟上几首打油诗,“天上下雨又打雷,今天正好去积肥。肥多稻谷长得壮,打得粮来不吃亏”。

结果,人家没笑,六大爷却自己笑了。

我们本吴庄的人性格向来以直著名,爱就是爱,不爱就是不爱。时间一长,大家见了六大爷,都是“嘴里呸来眉上皱”,能够躲避,绝不迎面相逢。如此时间一长,六大爷不仅在村子里成年人中没地位,在小孩子面前也没有权威。

可就是这样一个爷爷不疼、姥姥不亲的六大爷,居然在村庄里一直说自己入了党,是个党员!为此,他曾经还多次找到大队部,要求置办党证,重新恢复党的组织生活!

这话搁谁信啊?不仅组织上不信,外面的人不信,甚至连六大爷家里的人都不信!

“你什么时候入的党?真是牛皮吹上了天,也不怕上税?”村里的人都这样讥笑他。

如果在其他的方面笑话他,六大爷眼睛一横一斜,也看不出气恼,一带而过。但唯独在他是不是党员的问题上,谁笑话六大爷,六大爷便与谁急!

“你以为我说的是玩笑吗?我在1942年入的党,那还有假吗?”六大爷一说,气得胡子都直了起来,平时笑眯眯的眼睛,倏尔便亮了起来。

有逗六大爷玩的,便继续耍他:“啊,你是党员!那你怎么入的党呢?介绍人是谁呢?”

六大爷说:“我是1942年入的党,介绍人叫张洪学……”

六大爷说的介绍人,谁也不认识,他自己说死了,大家查无对证,更是没人信他的。

“那你怎样参加革命的呢?”

“我从读书时就开始参加革命了,负责传递情报。我是地下交通员。”

六大爷话音刚落,便有一阵哄笑声在村庄扬起,飘向半空。

从此以后,村子里如果有人不相信另外一个人说的话,就会拿六大爷来开涮:“你以为你是六大爷?你以为你是党员啊?”

我与村里人不同,从上小学开始,便与六大爷关系不错。因为我不认识的字,写不清的笔划,经常得向他请教。后来做家庭作业时,六大爷把捡来的烟盒,铺开弄干净后,主动送给我当草稿纸用。那时的烟盒都是软纸,很少有硬盒的,写上去的字迹很流畅,我很喜欢。

仅仅因为这个,我与六大爷便拉近了距离,成为村子里唯一可以与他说话和交流的人。

六大爷每天见到我背着书包上学,便对我说:“小伙,好好学习啊。等将来有出息了,给你六大爷平平反,顺便给我写个传记。”

我说:“你为什么不自己写呢?”

六大爷说:“自己给自己写,有吹牛的成分,传记要他人写才公正。”

我斜着眼不太相信地问他:“那你说你是共产党,什么时候参加革命的呢?在革命队伍里干什么呢?”

六大爷这下来劲了。他好不容易找到听众,便拉着我说:“伢啊伢,来来来,我给你说一说。”

六大爷这“一说”,时间总是很长很长。就像是今天电视上的“开讲啦”,只要一开始,就有可能没完没了。所以六大爷讲的故事,我基本上也是在漫长的岁月中断断续续地听完的。

后来,我成了本吴庄解放后第一个去当兵的人,六大爷是送了又送,说了又说,还希望我在部队里好好干,将来当了大官,能为他平反。我不知道怎么回答他好。因为村庄里的人都认为,六大爷总说自己是共产党员,想到城里当干部,是为了逃避种田。

万万没有想到的是,我在西藏高原当兵的第二年,家里突然来信提到,六大爷死了。

此后,我回去探家,见不到六大爷,心里总是空空落落,像是少了什么。我父亲说:“你有什么少的?你六大爷死后,村里好像从来没有这个人似的,送葬时除了你六奶奶号啕大哭外,没有人为他掉泪。”

之后又是几年过去,到了1999年的秋天,我突然接到从老家打来的电话。电话里传来一个特别惊人的消息:六大爷的入党证明找到了!

我听后既欣喜,又叹息。

第二年的清明,我专门请假回了一趟故乡。来到坟地,我先给六大爷的坟培了培土,然后给他又烧了一堆火纸,并点燃了一串长长的挂鞭。鞭炮声过后,我在六大爷坟前跪下来,一边磕头一边对他说:“共产党员六大爷,您安息吧。”

此时在我们本吴庄,一拨又一拨的人开始出去打工了,对于谁是不是一个党员,看得并不怎么重要。但我觉得,在六大爷的坟头,在那块墓碑上,是不是应该加上“共产党员”这样四个字?如果墓碑变成“共产党员李庆厚之墓”,不是正好了却六大爷生前奢望已久的愿望么?

我去找了六大爷的三个儿子。但他们觉得麻烦。特别是小儿子,刚好从武汉打工回来,他冷冷地说:“人都死了这么多年了,刻那个有什么用?只有村干部才在乎是不是党员,至于我们普通老百姓,把自己的日子过好就行了。”

我听后一时无语,泪水顺着脸颊无声地流了下来。

(《长江文艺》2021年第7期,有删改)

1.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的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A.六大爷在本吴庄不受待见,是因为他既蠢且愚。
B.不相信别人就拿六大爷开涮,体现了本吴庄人性格直的特点。
C.“我”听了六大爷讲述自己的革命故事之后,就已经相信他真的是党员了。
D.除了六奶奶之外没人为六大爷的死掉眼泪,这写出了本吴庄人的冷漠。
2.下列对小说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小说没有交代六大爷究竟是怎样入的党,给读者留下了想象的空间。
B.小说情节推进过程中发生了多次反转,增添了人物命运的悲剧意味。
C.六大爷的故事有一定的时间跨度,小说通过“我”的讲述将其串联起来。
D.村里的人对六大爷的态度和六大爷三个儿子对他的态度形成了鲜明对比。
3.文中两处画线语句分别表达了“我”怎样的心情?请简要分析。
4.小说中的社会环境是塑造人物、表现主题的重要元素,请结合作品内容简要分析。
2024-01-30更新 | 20次组卷
现代文阅读-文学类-单文本 | 适中 (0.65)

【推荐2】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包子

高军

雪还在不停地下着,远远近近连成白茫茫的一片,路已经很难踩准确了,李大爷的身子这边一歪那边一歪地向前走着。山越来越高,树木也多了一些,树枝、树叶被白雪覆盖着,挨着地面的部分还呈现着原来的颜色,这让一片白色的世界多了些色彩和层次感,看起来会感到舒服一些。悠儿——悠儿——山中的风更大了,树上的雪向下落着,空中飘舞的雪花向他的头上脸上横扫过来,有的落进脖子里,往衣服里钻。他向左手哈一口气,把右手里的包袱倒一下手,再将已经有些麻木的右手放在嘴前哈一口热气。

昨天晚上,他和老伴儿盘算了大半天,明天就是大年初一了,不知前些天住在他们家的那几个革命同志此时在北大山里怎么样,最后二人决定,今天一早给同志们送包子去。这不,一大早李大爷就冒着风雪进山了。

说是包子,其实是不准确的,准确的说法应该是水饺。它是指下到开水里煮熟的水饺,而不是用蒸笼蒸出来的大包子。那时候,这里蒸的大包子是地瓜粉的,也不叫大包子,而是叫烫面。日伪军最近一直在不断地扫荡,就算是有什么好东西也早被他们搜刮于净了。部队机关都转移到北大山里,部队在外线与敌人周旋,伺机消灭敌人。李大爷和老伴儿合计了大半个晚上,最后扫扫缸底,才汇集起一点黑荞麦面。家中没有一点儿肉,村里有做豆腐的,年前他们赊了一块,剁了一些白菜搅成馅。开始包荞麦面包子的时候,李大娘还强作笑颜地说:素馅好,让同志们吃了,一年中素素净净的。李大爷没接话,只是重重地叹了一口气。

包子从开水锅里捞出来后,简单摊晾一下,就赶紧装在一个黑瓦盆里,上面盖上小盖子,用干净的包袱把四个角系起来,李大爷提起包袱就冒着风雪往山里走去。

地上的雪越来越厚,李大爷步子也越迈越小,拔出这条腿尽力往前甩,可是后面还陷在雪中的另一条腿却很难拔出来再跟上去,这样步子就怎么也迈不大了。他心里急,大过年的怎么也得让同志们吃上热乎乎的包子啊。李大爷的端气声越来越急促,身上冒出一层汗,脸和手已不是刚出来时那么冷了。

走在山中,随着簌簌的落雪声,树上偶尔也会有一坨积雪扑腾一下掉下来,这些声音让四周显得更加寂静。

李大爷直奔牛角洞,平时拾柴火放牛羊多次去过那里,李大爷很熟悉这个洞的位置。同志们住在家里的时候,几次听到那位小巧的女同志玉华说起这个洞,说那是一个藏人的理想之地,不仅山下的情况能一目了然,而且也便于自身掩护和转移。越往上,山坡越陡峭,有些地方需要踩着石头才能过去,可石头上的雪被脚一踩就会变得既硬又光滑,一不小心,整个人就可能会滑下去,好在李大爷有丰富的经验。快要到洞口时,他踩的一块石头滑动起来,在就要倒地的一刹那,他把包袱尽量举在额前,护住了手中包袱以及里面的瓦盆,身体快速滑了下去,好在后面一块大石头挡住了他,停了下来。他的脸被树枝拉了几道口子,左肘火辣辣地疼,也不知哪个伤口向外渗出血,点,疼得他嘴里吸溜吸溜的,可是看到包袱和瓦盆没有事儿,脸上就露出了笑容。

谁?洞中发现来人又往前走,拉动着枪栓喝问。李大爷已经听出了是谁,就大声喊着:刘主任,是我啊,我来给同志们送包子!

同志们认出了是李大爷,纷纷跑出山洞将他拉进洞里。有为他扑打身上落雪的,也有要为他涂抹包扎伤口的。他使劲挣脱着说:别别别,你们赶紧吃包子,要不就凉透了。同志们说:李大爷,你过来一起吃吧。他使劲摆手说:不不不,大过年的,俺在家里吃过了,吃了两大碗呢。

大家围在一起,敞开包袱,用从树上折下的树枝当筷子,夹着盆中的包子,放到嘴中一咬,咯嘣一声,原来,包子已经冻住了,哪里还有一丝热乎气。都怪俺,都怪俺,走得太慢……李大爷看到这种情况,不断地自责着。

玉华走过来,笑呵呵地说:李大爷,这是我吃到的最好吃的饺子……包子了!同志们听了,附和着说:是啊,是啊。不一会儿,包子就被全部消灭光了。

后来,这些同志分散到四方,一旦碰面谈起在沂蒙山的工作和战斗,都会说起李大爷的荞麦面包子。回来看望老房东的时候,开口总是说:永远忘不了您那年春节送的那顿包子,那包子真好吃啊。

1.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的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A.在老伴的催促下,“李大爷就冒着风雪进山了”,他决定在除夕之夜给山上的同志们送包子去。
B.“最后扫扫缸底”既揭示了日伪军扫荡造成了百姓生活艰难,也体现了李大爷伟大的一面。
C.李大爷听李大娘的话后重重叹气,叹气中既有对李大娘说法的不认同,也有内心的愧疚。
D.同志们都附和玉华所说“这是我吃到的最好吃的饺子……包子了”,这完全是他们当时饿到了极点。
2.下列对小说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文章运用动作、神态描写等多种手段,对李大爷快要到洞口时倒地的一刹那间的情景进行了细致的刻画。
B.小说多处运用了插叙,如日伪军扫荡、牛角洞藏人便利、同志们离开沂蒙山分散到四方等情节,丰富了小说内容,不可缺少。
C.小说选材典型而集中,线索十分明确,主要是围绕“包子”叙写包包子、送包子、吃包子及后来的忆包子等一系列事件。
D.小说把过年吃的“饺子”叫作“包子”,使文章富有较为浓郁的地方风俗特色和浓厚的生活气息,具有真实感。
3.文中开头对风雪的描写有什么作用?请简要分析。
4.小说中的“包子”分明冻住了并不好吃,但为什么结尾说“那包子真好吃啊”?请结合文本加以分析。
2023-09-02更新 | 68次组卷
现代文阅读-文学类-单文本 | 适中 (0.65)
【推荐3】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出发

老舍

不要说高粱与玉米,就是成熟最迟的荞麦,也收割完了。平原变得更平了,除了灰暗的村庄,与小小的树林,地上似乎只剩下些衰草与喜欢随风飞动的黄土。近处的河流与铁道,和远处的山峰,都极明显的展列着,仿佛很得意地指示出这一带的地势。

这是打仗的好时候。

大山在西边。我们不要说出它的名字吧,因为它仿佛已经不是山,而是一个伟大的会放射与接受炮火的,会发出巨响与火光的,会坚决抵抗暴力的武士。山下有向东流的一条不很大,也不很小的河。河的北边,无论是在靠近山脚,还是距山一二百,甚至于好几百里的地方,都时常有我们的军队驻扎。我们的军队时时渡过河去杀敌;敌兵也不断地渡过河来偷袭。这条浑黄,没有什么航船,而偶尔有几座木筏子的河,也正像西边的大山,时常发出火光与炮响,成为决不屈服的战斗员。

大山的脚底下,现在,有我们的一军人。

河南边,铁路东边,是被敌人攻陷的文城。

河北边,在文城的东北约五十里的王村,驻着我们的一旅人。

文城的敌军,望见远远的西山,便极度不安地想起山下的一军人——他们必须消灭这一军人,才能逐渐的“扫荡”山里的军队;他们只有消灭了山下与山上的军队,文城和其余的好多地方才能安安稳稳地爬伏在他们的脚底下,他们怕和恨西边的大山,正好像小儿在黑暗中看见一个丑恶的巨人一样。

同时,我们的驻在文城东北王村的那一旅人,就像猎户似的,不错眼珠地,日夜监视着文城的敌人。只要文城的敌马一往西去,他们便追踪而至,直捣敌人的老巢。

地上连荞麦也割净了,西山的远峰极清楚地给青天画上亮蓝的曲线。山峰高插入云,也仿佛是一些利剑似的插入文城敌人的心中。

右纵队自文城附近渡河,再向西;左纵队自文城先向西,而后再渡河,敌人分南北两路进攻大山脚下的我军。王村的一旅接到紧急命令,以先头部队两营渡河南进,相机袭击文城和车站。由全旅选派的便衣队首先出发。他们的任务是:一,要混进城去,探听敌情;二,要把旅长给城内维持会会长——王举人——的劝告书送达;三,要在城内散布开,以便里应外合,克复文城;四,假若攻城不得手,他们便到车站上破坏交通,并毁坏堆栈。

任务是艰巨的,可是三十二条好汉的脸就像三十二面迎风展动的军旗那样鲜明,壮丽,严肃。他们似乎不知道什么叫作危险,而只盼着极快地混进城去——一到城里便好似探手到敌人心脏里去,教敌人立刻死亡!

对化装、入城、埋伏、袭击……他们都是老内行。只要还有中国人的地方,他们便能钻进去;像只要有风便能放起风筝那么简单而有把握。

副队长中尉丁一山虽然已经从军二年,却还像个学生。他原本是位衰落了的大户人家的少爷。在胆量上吃苦耐劳上,他是个顶好的军人——要不然他也不会被派为副队长。但是,在他的身上,总多多少少还保留着一些少爷气。他决不想再做少爷,也丝毫没有以身家做人的意思;可是,不知不觉地在像一定神或一微笑的小动作上,他老遗露出一点他的本色。

因此,他在军队中的绰号便是“大少爷”。

在初一得这个绰号的时候,他心中时时感到不大舒坦。及至被大家叫惯了,而且看清大家丝毫无恶意,他也就不大理会了。久而久之,以他的勇敢、忠诚和知识,他给“大少爷”挣来一些光辉,使喊他的人不能不表示出亲热与尊敬。

在朋友中,最足以表示出他的大少爷气味的是他得信最多,写信最多。他用邮票之多,每每教勤务兵惊讶。他的信,十封倒有八封是寄往文城的。文城的王举人——现在的维持会会长——曾经教过他的书,而王举人的女儿,梦莲,是他的未婚妻。他的信都是写给梦莲的——自从他的岳丈附逆,他的信中永没提及那个老人一个字。

从王村一出发,丁副队长的脸就是红的。他异常地兴奋。偷入文城,除了职分上的任务而外,他还要去看看他所爱的人,而他所爱的人的父亲却是汉奸!把所有的主意都想过了,他想不起怎样处理这件事才好。

在途中,他把文城城内的形势告诉了大家,并且本着他在抗战前对文城的认识,说出哪里可以隐避,和哪里应当作为联络的中心。

在大家打尖休息的时候,他请示石队长:“我愿意最先进城,看看情形。下午两点钟,咱们在东门外松树林里相会。”得队长的许可,他揣起几个馒头,快步如飞地向文城走去。他所提到的松树林是在东门外,离城门大概有五里地。松林的西端有个人家,孤零零的从松枝下露出点黄色的茅草屋顶。树林越往东越靠近河岸。假若看见树再渡河,过了河便可以跑入松林去隐藏起来。丁副队长便是走这条路的。到了树林的西端,他在那孤零零的人家门外耽误了两三分钟。这里住着王举人的佃户老郑,和老郑的儿子,儿媳妇。丁副队长嘱咐老郑帮忙他的朋友,假若他们也走到这里来。他又再三嘱咐老郑,切莫说出他自己与王家有亲戚的关系。

老郑让他喝水,他不喝;让他吃东西,他不吃;让他看一看郑家娶来不到一年的儿媳妇,他摇头。就好像有什么鬼怪追着他似的,他连一句客气话没说,便急急地跑去。

老郑莫名其妙地呆呆地望着王宅的姑老爷的后影。他呆立了许久。在他刚要进屋里去的时节,他仿佛听到远处响了两枪。

注解]①选自老舍创作于1943年的中篇小说《火葬》第一部分,有删改。题目为编者所加。

1.下列对文本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选文以简练的语言将抗战时期文城附近的敌我态势作了介绍,交代了故事发生背景。
B.选文由“一军”“一旅”“左右纵队”到便衣队“三十二人”,由大到小地展现了英雄群像。
C.选文具体地介绍了全旅和便衣小分队的作战任务,给读者以一种身临其境的真实感。
D.选文看似平淡的叙述中,包含了中国人民不可侮、誓与侵略者斗争到底的民族情感。
2.关于文中画横线的部分,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借助于老郑的心理活动描写,再次强调了丁一山王宅准女婿的特殊身份。
B.“呆呆”“呆立”写出了老郑的善良和淳朴,也表现了他对丁一山的担忧。
C.“仿佛”二字写出了老郑对枪响听而不闻,反映战争对普通百姓的摧残。
D.最后一句不交代枪声的来源,设置了悬念,引发读者对后来故事的期待。
3.选文中为什么反复提到“大少爷”绰号,试作分析。
4.景物描写对作品的人物刻画、主题表达、情节发展等方面有重要作用,任选两个方面,结合文本加以分析。
2023-02-18更新 | 202次组卷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