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高中语文综合库 > 阅读与鉴赏 > 现代文阅读 > 论述类文本 > 论述类文本常见类型 > 时评
题型:现代文阅读-论述类文本 难度:0.65 引用次数:87 题号:9895187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这几天,知名视频博主李子柒,因在境外视频网站上拥有超高人气和关注度,再次引发人们的讨论。有文章认为,这位博主主打传播中国传统美食文化,通过镜头语言呈现田园生活,令外国网友喜爱并评价说“她在重新向全世界介绍,被我们忘记的那些中国文化、艺术和智慧。”从这个角度而言,李子柒的作品具有文化输出的意义。当然,这一结论也引发了不小争议。

浏览李子柒微博的主页,不难发现这位拥有两千万粉丝的大V与众不同之处。在她更新频率不算高的视频中,能够看到黄豆如何变成酱油、纯手工造纸等等传统文化遗产,也能读到蕴藏于田园生活背后的脉脉温情,这些满足了现代都市人对于田园牧歌的向往,也打开了西方世界欣赏中国文化的一个窗口。由此而言,李子柒的走红不难理解。但能不能把这种走红视作文化输出,以及中国需不需要这样的输出,在网上言人人殊。有人认为李子柒的视频不真实,拔高了现实生活;也有人认为乡土社会代表不了中国全貌,会带来误解;还有人质疑其包装炒作的成分,担当不起“文化输出”的重任。

必须承认的是,作为视频内容行业的从业者,李子柒已经用粉丝和流量证明了自己的成功,但究竟是不是要抢占“文化输出”的名头,目前来看,更多是公众讨论中赋予的意涵。每一个新媒体产品都有自身的定位,喜欢与否都是双向选择,只要符合法律要求和道德规范,他人无需苛责。实际上,在互联网连接世界、中国影视作品不断走出去的今天,某个博主的视频走红也存在着必然因素。网友的争议,表面上是探讨文化输出,但更多折射出对待传统文化传承发展的不同态度:在今天这样一个商业社会,“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的田园牧歌是否还有时代价值?面对互联网包装和营销手段,传统文化如何自洽地走向未来、走向世界?

沿着这个视角望去,那么在李子柒镜头下,传统的笔墨纸砚、蜀绣,古法制作的苏式鲜肉月饼、桂花酒,这些流传于上千年历史之中的技艺,浸润着岁月的打磨和一代代人的匠心。传承好这些、推动它们走出去,不仅必须,而且重要。李子柒视频中所呈现的田园生活,虽然距离当下普通人的生活比较遥远,但从中依然能看到中国传统“清隽”的审美取向和“出世”的价值追求,读懂这些内涵,方能更好理解中国人的精神世界。

从这个角度来看,与其提出过分苛刻的要求,不如学习借鉴其优点和经验;争议是否是文化输出,不如扎扎实实做好文化创新和推广的工作。每一个文化作品的成功都不是轻轻松松的,都凝结着精益求精的探索、持之以恒的努力。坚定文化走出去的大方向,秉持工匠精神来谋划创新,这是我们最应该做的。

(节选自2019年12月6日《人民日报》评论)

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李子柒的视频传播中国传统美食文化,展现田园生活,体现了中国文化、艺术和智慧。
B.李子柒的视频将传统文化遗产与田园生活温情融为一体,获得众多中外网友的喜爱。
C.李子柒用两千多万的粉丝证明了自己的成功,但是否担得起“文化输出”的重任尚有争议。
D.李子柒视频呈现的生活距离普通人的生活较遥远,但符合中国传统的审美取向和价值追求。
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文章引用外国网友的评论,说明李子柒的作品具有文化输出的意义,引出后文的讨论。
B.文章指出新媒体产品都有自身定位,再进一步说明李子柒这样的走红存在着必然因素。
C.文章运用道理论证和举例论证的方法,肯定了李子柒视频对于文化传承问题的积极意义。
D.文章对“李子柒现象”中公众的认识进行了分析,并表明了客观、理性的观点态度。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
A.“李子柒现象”是一种文化现象,满足了人们在诗情画意中寻找文化原乡的精神需求。
B.比起争议李子柒的走红是否是文化输出,田园牧歌是否还有时代价值更值得公众深思。
C.李子柒做出了国际文化传播的奇迹,原因是商业价值下的互联网包装和营销手段。
D.传统文化的传承与发展需要内外兼修,要秉持以工匠精神走出去的大方向,不断创新。

相似题推荐

现代文阅读-论述类文本 | 适中 (0.65)
【推荐1】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中央广播电视总台大型文化节目《典籍里的中国》聚焦流传千古、享誉中外的经典名篇,展现其中蕴含的中国智慧、中国精神和中国价值,讲述感人至深的传承故事,不仅实现了破圈层传播,更在国内外掀起一波“中华典籍热”。

精雕细琢,让写在古籍里的中国故事“活”起来。节目组经过近一年的酝酿策划与反复打磨,数十次咨询中国历史研究院、中国国家图书馆等单位近200名专家学者,邀请“读了一辈子”相关典籍的权威学者参与创作,每期整理几百万字资料,保证了节目中史实的严谨性和表达的准确性。以节目首期《尚书》为例,节目组就请教了65位相关专家,查阅了68本相关书籍和上千篇论文,修改了53次剧本,使得服装、道具、化妆、背景音乐等每个细节都丝丝入扣。

为提升节目质感,主创团队创新设计了“戏剧+影视+文化访谈”的多元叙事模式,突出戏剧化结构、影视化表达,让多种艺术形态交相辉映、兼容混搭,将晦涩难懂的典籍语言创造性转化为引人入胜的舞台故事,让书写在古籍里的文字“活”起来。老戏骨倪大红将年逾九旬的“护书人”伏生的语速、神态、动作演绎到极致;李光洁一人饰演老中青三个时段的宋应星,留下了袁隆平和宋应星跨越时空“握手”的难忘场面;王洛勇用一场极具感染力的泪别,诠释出《橘颂》中的浓浓家国情。这一切都在总台主持人撒贝宁担任的“当代读书人”角色引导下完成,其代入视角和共情能力对受众加深理解古籍内涵和精神大有裨益。同时,专家学者以“看剧人”身份现场解读,畅谈感受,更容易引发受众共鸣,开启一场兼具艺术熏陶和精神洗礼的文化之旅。

创新创意,让深藏典籍的中国精神“火”起来。典籍里蕴含的中国精神有我们要大力弘扬的“道”。“人能弘道,非道弘人。”为了将弘道之人刻画好,主创团队在遴选核心人物上下了大功夫。例如节目从《尚书》中遴选出嗜“书”如命的伏生,讲述了他幼年学“书”、晚年讲“书”、家中藏“书”、穿越看“书”的故事,表现其一生护“书”的执着;《孙子兵法》以作者孙武和好友伍子胥的视角,体现了中华民族自古以来的和平基因;《徐霞客游记》表现了徐霞客秉持母亲的愿望纵横天地之间,不计朝暮、不畏山海的理想与豪迈。主创团队跳出典籍,重点刻画核心人物,通过人物领悟典籍里的中国精神,让观众不由自主沉浸其中,看完后热血澎湃、泪流满面。

技术赋能,让典籍激发的中国力量“涌”出来。首先是综合运用环幕投屏、实时跟踪等新科技手段,开创性打造沉浸式四度叙事空间。其次是融合电视文艺拍摄、戏剧拍摄、电影拍摄三种拍摄手段,以影视级置景、道具、灯光、分镜头脚本的标准,使戏剧表演在电视节目中呈现出电影级影像。这种将技术、艺术、思想、内容叠加杂糅的探索体现了一种创造力,其所产生的深厚文化内涵、精品戏剧展现和电影级画面呈现,让更多观众感受到强大的中国力量。

《典籍里的中国》播出后持续引发现象级传播。它对于主流媒体探索典籍当代化传播,让源远流长、博大精深的中华文明以润物无声的形式深入人心,用文艺提振行进在伟大复兴新征程上的中华民族的精气神,都具有很强的示范性和借鉴意义。

(摘编自唐经刚《“典”赞文化节目<典籍里的中国>》,有删改)

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典籍里的中国》是一个优秀的文化节目,不但实现了破圈层传播,还在国内外掀起一波“中华典籍热”。
B.《典籍里的中国》以精雕细琢的工匠精神,保证了节目中史实的严谨性和表达的准确性,细微处见真章。
C.《典籍里的中国》创新性地采用了“戏剧+影视+文化访谈”的多元叙事模式,呈现出了较好的节目质感。
D.《典籍里的中国》技术赋能是指环幕投屏,实时跟踪,融合电视文艺、戏剧、电影等拍摄手法的新科技手段。
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文章举节目首期《尚书》为例,在论证中使用准确的数据,诠释了节目组“精雕细琢”的专业精神。
B.文章对比撒贝宁和专家学者的角色身份,以突出多元叙事模式促进观众理解古籍内涵和精神的作用。
C.文章列举节目中的伏生、孙武、伍子胥、徐霞客等人物,赞扬节目组“以人弘道”的构思独具匠心。
D.文章分析了《典籍里的中国》成功的原因,除了“精雕细琢”外,还体现在对传统文化的创新表达。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     
A.节目组用观众喜闻乐见的方式,将传统经典搬上荧幕,让观众爱上了典籍并自觉传承中华灿烂文化。
B.中华典籍是中国精神的有形载体,主创团队聚焦典籍,着力讲述典籍里的故事,大力弘扬中国精神。
C.《典籍里的中国》让观众看到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所产生的无穷魅力。
D.《典籍里的中国》这个文化节目的热播,标志着传统典籍当代化传播已经成为主流媒体的创作重心。
2022-05-07更新 | 139次组卷
现代文阅读-论述类文本 | 适中 (0.65)

【推荐2】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对素食者和肠胃疾病患者来说,藜麦的发现是一个奇迹。藜麦不含麸质,富含镁和铁,比其他种子含有更多的蛋白质,包括人体无法独自生成的必需的氨基酸。美国宇航局宣布,藜麦是地球上营养最均衡的食物之一,是宇航员的理想之选。产于安第斯山的藜麦有一个令西方消费者神往的传说:印加人非常重视藜麦,认为它是神圣的,并且称之为“万谷之母”。不过,藜麦的爱好者却通过媒体发现了一个令人不安的事实。从2006年到2013年,玻利维亚和秘鲁的藜麦价格上涨了两倍。2011年,《独立报》称,玻利维亚的藜麦消费量“5年间下降了34%,当地家庭已经吃不起这种主食了,它已经变成了奢侈品”。《纽约时报》援引研究报告称,藜麦种植区的儿童营养不良率正在上升。2013年,《卫报》用煽动性标题提升了人们对这个问题的关注度:“素食者的肚子能装下藜麦令人反胃的事实吗?”该报称,贫穷的玻利维亚人和秘鲁人正在食用更加便宜的“进口垃圾食品”。《独立报》2013年一篇报道的标题是“藜麦:对你有利--对玻利维亚人有害”。这些消息传遍了全球,在健康饮食者之中引发了一场良心危机。在社交媒体、素食博客和健康饮食论坛上,人们开始询问食用藜麦是否合适。

这种说法看似可信,被许多人认可,但是经济学家马克·贝勒马尔等人对此则持保留意见。毕竟,藜麦贸易使大量外国资金涌入玻利维亚和秘鲁,其中许多资金进入了南美最贫穷的地区。几位经济学家跟踪了秘鲁家庭支出的调查数据,将种植且食用藜麦的家庭、食用但不种植藜麦的家庭和从不接触藜麦的家庭划分为三个小组。他们发现,从2004年到2013年,三个小组的生活水平都上升了,其中藜麦种植户家庭支出的增长速度是最快的。农民们正在变富,他们将这种新收入转化为支出又给周边民众带来了好处。那么藜麦消费量下降34%又是怎么回事呢?原来,在很长的时间内两个国家的藜麦消费量一直在缓慢而稳定地下降,这意味着消费量的下降和价格的激增不存在明显的联系。更加接近事实的解释是,秘鲁人和玻利维亚人只是想换换口味,吃点别的东西。

为了解藜麦的种植情况,我去了秘鲁科尔卡山谷,这里在印加时代以前就得到了开垦。藜麦是一种美丽的作物,拥有深红色或金黄色的巨大种球。在安第斯山的这片区域,人们在梯田上同时种植藜麦以及当地特有的玉米和马铃薯品种。“国外需求绝对是一件好事,”我的秘鲁向导杰西卡说道,“农民非常高兴,所有想吃藜麦的人仍然买得起这种食物。”她还解释了另一个好处。之前,秘鲁城里人往往认为他们这片区域吃藜麦的人“很土”。现在,由于美国人和欧洲人的重视,食用藜麦被视作一种时尚。“利马人终于开始尊重我们这些高原人和我们的传统了。”玻利维亚西南部有一片遥远而不适合居住的区域,那里到处都是盐湖和休眠火山。在那里,我看到了由藜麦资金支持的当地急需的开发和旅游项目。千百年来勉强能够养家糊口的自耕农开始为更加美好的未来而投资。我在20174月听到的玻利维亚人对于该作物的唯一抱怨是,日益增长的供给正在拉低价格。玻利维亚的藜麦种植面积增长了两倍多,从2007年的5万公顷增长到2016年的18万公项。马克·贝勒马尔后来对我说:“这是一个令人悲伤的结局,因为它的价格不太可能再度回升。”在风景如画的科尔卡山谷,当太阳落山时,我问杰西卡,欧洲和北美的消费者是否应该为吃掉秘鲁人和玻利维亚人的食物而感到内疚。我可以猜到答案,但我想听到当地人的亲口否认。“相信我,”杰西卡笑道,“我们有许多藜麦。”乍一看,这一关于食物热潮、全球贸易和消费者忧虑的事件讲述了谎言被揭穿的过程。不过,这些受到错误解读的真相可能会对当地的人们造成真正的伤害。各行各业有经验的沟通者会通过片面的事实、数字、背景呈现某种世界观,从而影响现实。在这个例子中,新闻工作者和博主出于高尚的理由引导消费者远离藜麦:他们由衷地为一个贫困群体感到担忧,害怕狂暴的全球贸易风潮会危及这一群体的利益。我们很早就知道这一点:每个新手辩论者和犯错误的小学生都知道如何挑选最有利于自己的真相。不过,我们可能不知道这些真相为沟通者提供了多大的灵活性。很多时候,你可以通过许多方式描述一个人、一件事物或者一起事件,这些描述可能具有同等的真实性。我将它们称为“竞争性真相”。

(摘编自赫克托·麦克唐纳《后真相时代》,刘清山译)

1.下列对原文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藜麦适合素食者和肠胃疾病患者食用,并且由于其营养均衡,被美国宇航局认为是宇航员食物的理想之选。
B.《独立报》通过片面的事实和数据,《纽约时报》直接援引他人研究,得出藜麦种植区的儿童营养不良率正在上升的结论。
C.藜麦的大面积种植,让玻利维亚和秘鲁等地农民的生活水平显著提高,美国人和欧洲人的重视, 改变了当地人对藜麦带有歧视的看法。
D.作者认为,尽管一些媒体引导消费者远离藜麦的做法值得商榷,但是其出发点却不是恶意的,他们为当地的贫困居民感到担忧。
2.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从第一段的内容可以看出,当一起事件超出了我们直接观察的范围时,有些人会根据他人提供的信息,并结合自己的判断,生成对该事件的看法。
B.“它的价格不太可能再度回升”,可能是因为市场对藜麦的需求量不再大幅增加,而藜麦的种植面积持续扩大,供给日益增长。
C.最后一段以新手论辩与犯错误小学生的自我辩护的技巧进行对比,批判报道中的“竞争性真相”,是借助常规逻辑认知加以批判。
D.从藜麦事件可以发现,一组片面的事实编织在一起引发了一场良心危机,而这场良心危机对玻利维亚和秘鲁当地的居民并没有造成真正的伤害。
3.下列选项,最不适合作为论据来支撑第二段观点的一项是(     
A.“粮食优先”智库的工作人员塔尼娅·科森在谈到安第斯山藜麦种植者时表示:“坦率地说,他们厌倦了藜麦,因此开始购买其他食物。”
B.加拿大《环球邮报》一则新闻的标题为“你对藜麦的爱越深,你对玻利维亚人和秘鲁人的伤害就越深”。
C.制片人迈克尔·威尔科克斯专门为这个问题制作了一部纪录片,他说:“我见过一些反对食用藜麦的文字评论,实际上,停止消费才会真正伤害这些农民。”
D.英国广播公司播音员埃文·戴维斯指出:“事实上,说谎常常是没有必要的。你可以在不使用任何谎言的情况下完成许多有效的欺骗。”
2023-10-09更新 | 86次组卷
现代文阅读-论述类文本 | 适中 (0.65)
【推荐3】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人类历史上漫长的几千年时间里,积累了丰富的博物类知识。此类知识多为人类学所描述的“地方性知识”,具有极大的多样性、实用性。最近十多年,在各方共同努力下,博物学日渐进入中国大众读者视野,博物学图书连续多年成为中国出版界的热门版块。一批优秀博物图书被翻译引进,本土原创者也开始增多。

但与此同时,也有若干基本概念和理论问题困扰着人们。比如,博物究竟是怎样的一种认知活动?它跟自然科学之间是什么关系?有了成熟的科学还需要博物吗?古老的博物学未来该以什么形态存在?

早先的理解,倾向于使博物服务于科学,博物成果转化为科学的多少便是衡量某种博物好坏的标尺。北京大学出版社新近出版的《西方博物学文化》一书,对博物与自然科学的关系这类普遍性疑问作出新解答。博物认知与科学认知有交叉,但不能互相替代。人类进步的历史,尤其是工业化的历史,伴随着生态环境破坏,人类与自然的关系也出现种种问题。在人为化、机械化、智能化、数字化的社会进程中,博物学和博物学家们一再提醒人们:人是自然界的一个普通物种,过分背离自然,人的日常生活和整体延续将变得不自然;不仅仅是专家,普通人也需要寻找重访自然、认识自然、保护自然的途径。

几乎世界上任何地方都有自己独具特色的博物学,也都很有价值。如何建立、处理与自然的关系,是中国古人非常重视的一个传统,有着源远流长的历史。孔子在两千多年前即说“多识于鸟兽草木之名”,从《诗经》《楚辞》里的芳草珍禽到张华《博物志》郦道元《水经注》,中国人通过一草一木、一花一鸟来认识自己生活的小环境和大环境。今天的我们,需要发扬和推广这个宝贵传统。

实际的人与自然的互动,二阶探究指对上述活动的历史学、社会学、人类学、哲学等层面的研究。一阶探究比较容易理解,相关出版物日渐增多,《与虫在野》《武汉植物笔记》《坛鸟岁时记》《初瞳》等都是国内近期非常优秀的作品,阅读它们确实能够开阔眼界、增长见识。比较而言,二阶探究的图书相对少了许多,《林奈传》《创造自然:亚历山大·冯·洪堡的科学发现之旅》《丛中鸟:观鸟的社会史》等是比较突出的二阶好作品,特别值得推荐。一阶工作者多阅读一些二阶作品,也会获得启发、提升境界;改进对自然的观察探究工作。

博物相关出版物的数量和质量,影响到社会上博物活动的开展。这几年中国博物类作品出版取得一些成绩,但还有要补的功课。有些地区尚没有齐全的本地自然手册,很难找到反映本地山川、矿物、生态、蝴蝶、蘑菇、蜘蛛、作物、鱼类的图鉴,一些早年出版的植物志也有许多信息亟待更新。不了解一个地方的基本物种、生态信息,环境和生态建设根基就难做扎实;不了解周边国家、“一带一路”沿线国家的物产与地质信息,我们自己的基建、商贸发展也会受到影响。

在实践中,我们倡导一种“百姓自己的博物学”,即普通人能亲自操作的博物学。博物学的定位始终不离审美和生活,更应关注发现自己周边的美。在日常生活中,不借助于价格高昂的设备和完善的博物馆美术馆,普通人如何做博物?回答是:走进大自然,未必是多么遥远的地方,在自己的家乡、小区,甚至校园、街道就可以做到,调动我们的情感和感官去亲自感受,恢复与自然世界本来应有的亲密关系。知识在博物学中固然重要,但更重要的是把知识运用起来去审美,跟我们周围的世界、我们的日常生活联系在一起。期待出现更多博物爱好者和优秀博物学作品,也期待博物成为社会新时尚。

(刘华杰《期待“博物”成为新时尚》)

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最近十多年中国大众读者愈加重视博物学,使得博物学图书连续多年成为中国出版界的热门版块。
B.博物成果转化为科学是博物学的标尺,其与科学认知有交叉,但不能互相替代。
C.从古至今,中国人通过一草一木、一花一鸟来认识自己生活的环境,即使现在时代不断进步,我们也要去发扬这个宝贵传统。
D.博物学中更重要是要把知识运用起来去审美,联系生活、联系自然。
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本文首先提出了关于博物、博物学认知的问题,再按照并列的结构顺序,层层论述。
B.文章用大量的举例论证,使文章更具说服力,观点明确。
C.第6段以“没有齐全的本地自然手册”为例,是为了强调中国博物类作品出版有要补的功课,否则环境和生态建设根基就难做扎实。
D.文章结尾总结全文,对博物提出了美好的愿望及期待。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     
A.人类不能过分背离自然,无论是专家还是普通人都要寻找重访自然、认识自然、保护自然的途径。
B.李时珍的《本草纲目》记述了民间“百草”,贴近百姓实际,是不可多得的二阶作品。
C.如果我们不了解周边国家、“一带一路”沿线国家的物产与地质信息,我国今后的经济发展就会受到一定的制约。
D.博物学的定位始终不离审美和生活,我们可以更多地借助于完善的博物馆、美术馆来发现自己周边的美。
2020-09-07更新 | 66次组卷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