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试卷详情页

题型12 碳达峰、碳中和-冲刺2024年高考生物热点题型押题专项训练
全国 高三 专题练习 2024-05-26 5次 整体难度: 容易 考查范围: 生物与环境、生物学热点聚焦、分子与细胞、遗传与进化、生物技术与工程

一、单选题 添加题型下试题

1. 下列关于“碳达峰”和“碳中和”的叙述正确的是(       
A.“碳中和”是指生产者固定CO2的量与所有生物呼吸产生的CO2量相等
B.碳循环是指CO2在生物圈的循环过程,具有全球性,减缓温室效应需各国配合
C.增加生产者数量是“碳中和”的有效措施,“碳达峰”后生态系统的碳循环会明显减慢
D.生态足迹的值越大,对生态和环境的影响就越大,不利于“碳中和”目标的实现
2. 为实现“碳达峰”“碳中和”目标(“碳中和”是指通过植树造林、节能减排等形式,抵消 CO2排放总量,实现相对“零排放”),我国科研人员采取了“碳减排”“碳捕集”“碳封存”和“碳利用”等多种措施。图为某生态系统碳元素流动模型,图中数字表示生理过程或化学反应过程。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

A.图中生态系统的基石是A,B在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中具有重要作用
B.若图中⑧=①+②+③+④,则达成“碳中和”
C.图中碳元素以含碳有机物形式流动的过程有⑤⑥⑦⑨
D.植树造林、使用清洁能源等都是达成碳减排的重要措施
3. 研究表明,森林和草原火灾是引起全球大气CO2浓度升高的关键因素之一。精细量化森林和草原火灾碳排放,对减排降碳等环境政策的实施具有指导作用,有助于我国更好地实现“碳达峰”和“碳中和”目标。下列分析错误的是(       
A.森林和草原火灾降低了碳存储,增大了碳排放
B.火灾过后,森林生态系统的恢复速度比草原生态系统的更快
C.森林火灾后,林下苗木的生长速度加快
D.火灾过后,森林、草原的恢复属于次生演替
4. 第19届亚运会在杭州举行,为打造亚运史上首届“碳中和”亚运会,实现将绿色、低碳和可持续发展理念融入全过程和各环节,在世界面前传递中国的绿色环保的理念。下列措施中不利于达成此目标的是(       
A.开幕式使用电子烟花B.宾馆提供一次性洗漱用品
C.场馆使用光伏电和风电D.主火炬使用废碳再生的燃料
单选题-单选 | 适中(0.65)
5. 双碳,即碳达峰与碳中和的简称。我国力争2030年前实现碳达峰(CO2的排放量不再增长,达到峰值),2060年前实现碳中和(CO2排放量与减少量相等)。如图为某生态系统的碳循环示意图,图中字母表示生态系统的组成成分,数字表示CO2的排放量或减少量。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A.实现碳达峰后,空气中CO2的浓度仍可能会增加
B.图中C、D能通过食物关系促进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和能量流动
C.若用图中的数字构建碳中和数学模型,则该数学模型是①=②+④+⑥
D.与碳在生物成分和环境之间传递相关的细胞器是线粒体和叶绿体
6. 湿地公园的建设是贯彻生态文明,建设美丽中国的重大举措。湿地作为地球上最高效的碳汇,对于吸收大气中的温室气体,减缓全球气候变暖,助力我国实现碳达峰、碳中和目标具有重要作用。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A.湿地保护是实现碳中和的重要措施,主要体现了生物多样性的潜在价值
B.碳达峰后生态系统的碳循环会明显减慢,碳中和有助于解决全球温室效应的问题
C.选择净化能力强且能互利共存的多种水生生物修复湿地,体现了协调原理
D.以降低水体污染物和增加溶氧量的方式改善湿地水生生物生存环境,体现了自生原理
单选题-单选 | 较易(0.85)
7. “碳中和”是指排出的二氧化碳被回收,实现正负相抵,最终达到“零排放”。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
A.每个生态系统都可以依靠自身结构成分实现“碳中和”
B.植树造林、开发清洁能源等措施将助力“碳中和”目标早日实现
C.垃圾分类、回收再利用实现了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可减少碳排放
D.“碳中和”时,生产者吸收的CO2总量不等于消费者和分解者释放的CO2总量
单选题-单选 | 较易(0.85)
解题方法
8. 双碳,即碳达峰(CO2排放量达到峰值)与碳中和(CO2排放量与吸收量相等)的简称。中国的双碳目标,即力争2030年前二氧化碳排放达到峰值,努力争取2060年前实现碳中和目标。下列有关叙述错误的是(       
A.生态足迹的值越大,代表人类所需的资源越多,越不利于实现双碳目标
B.植树造林、湿地保护等是实现碳中和的重要措施,这主要体现了生物多样性的间接价值
C.碳循环具有全球性,碳元素在大气碳库和植物碳库之间循环的形式主要是CO2
D.“碳中和”时,生产者所固定的CO2量等于所有生物呼吸作用释放的CO2量之和
9. 我国力争在2060年前实现碳中和,使CO2排放量与吸收量相等,这是可持续发展的重要保障;人们采用生态足迹定量判断一个国家或地区可持续发展状况。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A.达到碳中和时,生物圈内所有生物呼吸释放的CO2等于CO2的吸收量
B.湿地保护可有效实现碳中和,体现了生物多样性的间接价值
C.低碳生活和绿色农业可以减小生态足迹
D.一个地区的生态足迹越大,可持续发展能力越弱
单选题-单选 | 较易(0.85)
名校
解题方法
10. 碳中和是可持续发展的重要保障,近年来,人们采用生态足迹定量判断一个国家或地区的可持续发展状况。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A.初级消费者的生态足迹比次级消费者生态足迹大
B.我国实现碳中和目标一定程度上受限于人口基数
C.一个地区的生态足迹越大,可持续发展能力越弱
D.清洁能源的使用减少了碳排放,降低了生态足迹
单选题-单选 | 较易(0.85)
11. 碳循环是实现“固碳增汇”的重要基础。下列相关叙述错误的是(       
A.碳循环是指碳元素在生物群落与非生物环境之间的循环过程
B.根据生物富集效应,食物链中最高营养级含碳有机物的浓度最高
C.在碳循环过程中,物质作为能量的载体,能量作为物质循环的动力
D.化石燃料的使用、水泥的生产等是二氧化碳浓度升高的主要原因
12. 2023年3月,北京大学成立碳中和研究院,围绕国家“双碳”战略需求,建立智库平台,开展气候变化与碳循环、零排负排关键技术等研究。碳抵消额是指通过捐款给可再生能源项目或林场等方法来抵消每个人在日常生活中生产的温室气体。下列关于物质循环和能量流动的描述,正确的是(       
A.碳循环是指CO2在生物群落和无机环境间往复循环的过程
B.沼渣肥田促进了物质循环和能量流动,提高了能量利用率
C.可以通过日常节能措施和购买碳抵消额等措施来达到碳中和
D.碳元素在生产者与分解者之间以含碳有机物的形式双向传递
13. “碳中和”是指排出的二氧化碳被回收实现正负相抵,最终达到“零排放”。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
A.垃圾回收再利用提高了生态系统的能量传递效率
B.每个生态系统都可以依靠自身结构成分实现“碳中和”
C.“碳中和”是指生产者的CO2吸收量等于所有生物的CO2释放量
D.与“碳中和”有关的生理活动有光合作用、化能合成作用和呼吸作用等
14. “绿色、智能、节俭、文明”是杭州第19届亚运会所秉承的办赛理念。绿色是本次亚运会的主色调和最深刻的底色,“无废亚运”则是“绿色亚运”的重要内涵。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
A.开幕式中采用零碳甲醇燃料主火炬和数字烟花,以防加剧温室效应
B.杭州高尔夫球场的设计充分保留了动物的优良栖息环境,以保护生物多样性
C.垃圾分类的“减量化、资源化、无害化”,以实现能量循环利用
D.“化蝶”双馆应用导光管无电照明系统作为日常照明,以实现可持续发展
单选题-单选 | 适中(0.65)
名校
解题方法
15. “碳中和”是指排出的二氧化碳被回收,实现正负相抵,最终达到“零排放”。下列相关叙述错误的是(       
A.海洋对大气中的碳含量起着非常重要的调节作用
B.每个生态系统都可以依靠自身结构成分实现“碳中和”
C.植树造林、开发清洁能源等措施将助力“碳中和”目标早日实现
D.垃圾分类、回收再利用实现了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使用,减少碳排放
单选题-单选 | 适中(0.65)
名校
16. “碳达峰”“碳中和”目标的提出标志着中国的崛起和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将以减碳、低碳和零碳的方式实现,这是自第一次工业革命以来,世界大国崛起过程中从未有过的伟大壮举。下列相关叙述正确的是(       
A.自然界中生产者获得碳元素的方式只有光合作用
B.每个生态系统都可以依靠自身结构成分实现“碳中和”
C.实现“碳达峰”后空气中CO浓度将保持不变
D.建立绿色低碳循环体系还需要世界各国共同参与,主要原因是碳循环具有全球性
单选题-单选 | 较易(0.85)
名校
17. 中国于2030年前确保碳达峰(CO2排放量达到峰值),力争在2060年前实现碳中和(CO2排放量与减少量相等),这是中国向全世界的郑重承诺,彰显了大国责任。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A.碳在生物群落和无机环境之间主要是以含碳有机物的形式进行循环
B.CO2的排放主要来自化石燃料的燃烧,该过程属于生态系统碳循环
C.碳循环具有全球性,因此碳循环失衡影响的是整个地球的生态环境
D.相比于自驾,步行、骑行或乘坐公交出行更符合“绿色低碳”生活的理念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