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高中政治综合库 > 哲学与文化 > 文化传承与文化创新 > 继承发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 > 文化与生活 > 文化与社会 > 文化与经济的关系
题型:主观题-材料分析题 难度:0.65 引用次数:130 题号:14023814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一条条老街、一处处名胜,以及蕴含其中的历史传说、名人轶事等,给一个城市烙上了独特印记,如提起北京就会想起胡同,提起武汉就会想到黄鹤楼,提起苏州就会想到园林……每个城市都有它的历史文脉。城市历史文脉是历史遗留下来的城市文化精髓、优良文化传统,是一座城市的精神和气质,给人以归属感、认同感和自豪感。

材料二   城市特色是历史与现实的交汇,是物质与精神的融合。中国传统城市素来尊崇“天人合一”,尊重历史传统。但过去三十年,单一的现代城市发展模式无情地冲击着我国原生态的城市,不少城市大拆大建,贪大、媚洋、求怪等乱象丛生。面对千城一面、民族传统与地方特色失落的现状,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城市规划建设管理工作的若干意见》强调,城市规划建设既要认识、尊重和顺应城市发展规律,结合时代发展要求,坚持“适用、经济、绿色、美观”的建筑方针,又要体现城市地域特征和民族特色,延续历史文脉,塑造城市特色风貌,走出一条中国特色的城市发展道路。


塑造城市特色风貌必须延续历史文脉。结合材料并运用文化生活的有关知识对此加以说明。

相似题推荐

主观题-材料分析题 | 适中 (0.65)
名校
【推荐1】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苏州历史文化名城保护专项规划(2035)》目前正在向社会公示。《规划》强调,苏州将构建全域性、整体性的历史文化名城保护体系;强化苏州“江南文化”核心地位,建设世界遗产典范城市;突出历史文化聚落节点,水利水运系统、历史水路为脉络,整合自然与历史文化资源,构建市域“两城、四点、三带、六廊、四区”的“大苏州名城”历史文化保护空间结构,形成网络化的历史文化保护格局,促进苏州市域历史文化的整体性保护。

在城市风貌保护方面,《规划》提出保护“小桥流水、粉墙黛瓦”的传统风貌,注重整体风貌协调性,提升整体品质。在传统民居保护方面,要以院落为单位,采取小规模、渐进式、微循环、协商式的更新方式,对其保护利用应与居民生活条件改善相结合,与古城人口结构调整相结合,与延续苏式生活相结合,与产权梳理相结合。在功能定位与产业转型方面,将以“文化”为主线,发展文化新经济,促进文化产业振兴。


《规划》实施有利于增强人们的文化自信结合材料运用文化生活知识加以分析。
2022-04-01更新 | 65次组卷
主观题-开放性试题 | 适中 (0.65)
【推荐2】材料一       “春雨惊眷清谷天,夏满芒夏暑相连。秋处露秋寒霜降,冬雪雪冬小大寒。”提起这首《二十四节气歌》,很多中国人都耳熟能详。《二十四节气》不仅伴随着一代又一代中国人成长,也为折射中华传统文化博大精深和丰富内涵的“二十四节气”增添了几分迷人的色彩。这一体系深刻揭示了四季轮回的客观规律,是农耕时代社会生产生活的时间指南。但是随着科技发展,设施农业、大棚蔬果等不再受节气的严格制约,“二十四节气”对于农事的指导功能在逐渐减弱,对现代人生活的影响也越来越小。
材料二       近日,央视以“赏二十四节气,品五千年文明”为主题,独家直播二十四节气主题公益广告。该主题首支公益广告《立秋》自8月1日以来,在央视各频道累计播出近千次,《白露》《霜降》《立冬》《冬至》也陆续登陆央视荧屏。该系列公益广告传统文化气息浓厚,从农业生产、简体养生和文化旅游等多元视角切入,,为传统文化赋予现代诠释,展现出人与自然的亲近和谐;表现形式新颖,央视主持人以古诗词引入,将节气内涵娓娓道来,在3D水墨背景的演绎衬托下,尽显古典风韵,获网友点赞。“央视公益传播”微信号推送后,一天内阅读量破万,网友表示“公益广告立意深远,耳目一新,真是看不够。”
(1)有人说,随着科技发展,“二十四节气”对现代人生活的影响越来越小,已无存在的必要。你是否赞同,请结合材料一,用文化生活有关知识说明理由。
(2)结合材料二,运用文化生活知识分析央视“赏二十四节气,品五千年文明”为主题的公益广告为什么能获网友点赞。
(3)某班级召开“二十四节气申遗成功”主题班会,请你就如何弘扬二十四节气列出两条发言要点。
2017-05-06更新 | 67次组卷
主观题-材料分析题 | 适中 (0.65)
【推荐3】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近年来,新华社倾力打造新型主流媒体,写下推动媒体深度融合的“中国答卷”。充分运用云计算、移动直播、虚拟现实等先进技术提升采编能力。推出直播新闻、可视化新闻、机器人新闻等读者喜闻乐见的移动新闻产品,在传播中抢得先机。做大做强新华网后,又开辟微博微信账号、海外社交平台账号和新闻客户端等新媒体,把新华社打造成新媒体领域发挥主导作用的“网上通讯社”。打通传统媒体和新媒体人才使用通道,推动名记者、名编辑、名评论员、名主持人向全媒记者、全媒编辑、全媒管理人才转型,开办原创栏目,培育品牌公号,成为传播正能量的“网红”。

材料二   近年来,全国各地兴起了一股生态宜居城市建设高潮:高起点规划、高标准建设、高水平经营、高效能管理……某校部分同学收集了关于城市建设的一些资料,并对此进行了思考,请你一同参与——建设的是“政绩”,破坏的是“文物”。

伴随着经济社会发展,许多地方都掀起了大兴土木的建设高潮,高楼大厦鳞次栉比,城市建设日新月异。但在建设过程中,许多文物却遭到破坏。北京的梁思成、林徽因故居被“维修性拆除”,重庆市重要抗战遗址——国民政府军事委员会重庆行营被“保护性拆除”……全国人大常委会法检组在《中华人民共和国文物保护法》实施情况的报告中说,据第三次全国文物普查统计,近30年来消失的4万多处不可移动文物中,有一半以上毁于各类建设活动。


(1)结合材料一,运用文化生活的有关知识,分析说明新华社写下的“成功答卷”对推动媒体深度融合的启示。
(2)结合材料二,请运用文化生活知识,分析“文物毁于建设”的行为错在何处。
2021-12-23更新 | 96次组卷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