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高中历史综合库 > 经济史(旧) > 世界资本主义经济政策的调整 > 资本主义世界经济危机与罗斯福新政 > 罗斯福新政 > 罗斯福新政的背景和内容
题型:材料分析题 难度:0.65 引用次数:51 题号:10164692
环境保护与社会发展息息相关。阅读下面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在早期人类阶段,自然资源是天然的“衣食粮仓”,“土地最初以食物,现成的生活资料供给人类”。……自然环境为人类生产提供了丰富的资源,如金属、煤炭、石油、木材、水利、太阳能、风力等等。没有自然界提供的各类资源,人类生产就失去了作用对象,什么也生产不出来。……在工业时代,人们形成了人类中心主义的价值观。自20世纪下半叶以来,工业化生产方式对自然环境形成了日益严重的破坏,从而使工业化生产无法持续,亟需人类转变传统的物质生产方式。

材料二   19世纪末20世纪初,随着新型农用机械的引进和汽车的问世,美国大规模垦殖大平原,最终导致严重的荒漠化和“黑风暴”事件。20世纪30年代中期,罗斯福政府开始综合治理。决策层认为导致尘暴重灾区出现的深层次根源是一系列错误观念,如征服自然、自然资源永不枯竭、市场可以无限扩大、个人有权任意支配自己的财产、市场竞争能够自主调节生产等。国会通过《泰勒放牧法》,将未被占用的8000万英亩草地交给联邦政府管理,永远禁止拓殖。

——摘自高国荣《美国大平原的荒漠化:缘起及其治理》

材料三   苏联在社会主义建设中存在严重的环境问题。有报告显示,在部分人口密集的重工业区和采矿区,其环境退化成无法恢复的“严重受害区”。苏联《生态灭绝》杂志说:“当历史学家最终剖析苏联和苏维埃共产主义时,他们也许会因为生态灭绝而做出死亡判决。”20世纪80年代,环境主义运动演变成了反苏维埃统治的重要力量,在一定程度上成了这个判决的执行者。

——摘自包茂宏《苏联的环境破坏和环境主义运动》


请回答:
(1)根据材料一,概括说明人类与自然环境的关系发生了怎样的变化?并分析发生这种变化的原因。
(2)根据材料二和所学知识,分析促成美国大规模垦殖大平原的主要因素是什么?美国治理荒漠化的措施有哪些特点?结合所学知识说明,由此反映出美国在经济发展方式上有何变化?
(3)根据材料三,结合苏联社会主义建设的特点,分析造成其环境问题的主要原因。《生态灭绝》杂志所说的主要观点是什么(不得摘抄原文)?结合所学谈谈你对该观点的认识。
(4)结合上述材料,谈谈你对社会发展与环境的关系的认识。

相似题推荐

材料分析题 | 适中 (0.65)
名校
【推荐1】适时调整经济政策,是各国现代化建设中的一项重要内容。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1933512日,(罗斯福)发布农业调整法,强制农民减少耕地面积和牲畜繁殖,……国家对缩减耕地和降低牲畜繁殖的人进行补贴。后来政府还对各州、各区甚至很多大农场规定农产品的生产定额,对超过国家规定生产定额的产品课以重税。

——《从分散到整体的世界史·现代分册》

材料二   罗斯福在推行其他措施的同时,把社会保障法作为达到总目标的重要步骤。工时工资法令、就业保险、老年保险、失业保险等各项社会保障法在罗斯福的总设想中,须完成以下三个任务:一是缩短工时、增加工资,刺激总需求。二是增加就业,刺激总需求。三是调节总需求,保证总供应与总需求长期平衡。社会保障制度对美国社会遏制经济危机、形成社会经济生活的良性循环,使美国的经济政治协调地、稳定地发展,发挥了不容忽视的作用。

——编自田金星《论罗斯福新政时期的社会保障法及其历史作用》

材料三   党知道战争日益逼近,没有重工业就无法保卫国家……因此我国共产党也就拒绝了“通常的”工业化道路,而从发展重工业开始来实行国家工业化。

——《斯大林选集》

材料四   剑桥大学教授彼得·诺兰说:“我认为任由经济发展,不采取任何调控措施是不合理的。这样会给中国的现代化进程、人民的生活及福祉造成极大困难。我一直深信中国在20世纪50年代早期以及70年代后半期之后,选择了一条最适合自身发展的道路。”

——《复兴之路》


完成下列要求:
(1)据材料一,归纳罗斯福新政时期农业政策调整的内容。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农业政策调整的主要原因。
(2)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罗斯福政府推行社会保障措施的目的,并分析其影响。
(3)据材料三,概括苏联工业化道路的特点,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其形成原因。
(4)据材料四并结合所学知识,中国在20世纪50年代早期、70年代后半期之后选择“最适合自身发展道路”的主要表现各有哪些?
2021-02-23更新 | 76次组卷
材料分析题 | 适中 (0.65)
【推荐2】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1929年经济危机发生后,美国采取了一系列的措施进行农业改革。罗斯福批准公布了《农业经济调整法》,成立农业调整署,实行有储“休耕”,提高农产品价格。获得资助的农场主采用机械干活,失业的农民涌入城镇。沙尘暴严重的地区许多家庭得到了政府的直接救济。除此之外,联邦政府还提供了其他援助,包括提供粮食和种苗贷款等。农业调整署向小麦种植户提供几百万美元的补助,鼓励改种其他作物,比如用能使土壤增肥的高粱代替导致土地贫瘠的小麦。联邦政府还出台了长期政策,旨在改变土地的使用方法,遏制水土流失,恢复草原植被。

——摘编自【美】约翰·马克.法拉格等《合众存异:美国人的历史》

材料二   二战后,农业问题一直是苏联经济的伤疤。虽然赫鲁晓夫与勃列日涅夫等苏联领导人花了很大力气来搞农业,苏联农业由征税农业变为保护农业,然而农业问题仍未解决。据统计,1965~1980年苏联农业资本存量增加了160%,而产出仅增长20%。集体农庄和国营农场受到上级过多干预,无法根据实际情况调整生产。苏联地域辽阔,交通运输非常落后,在广大农村尤为严重。而交通运输能力小和运费高的缺点,直接影响到农业生产专业化的程度。总之,生产效率低下和投资效益的每况愈下,使得二战后的苏联出现了严重的农业危机。

——摘编自余章松《勃列日涅夫时期的苏联农业危机问题探源》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20世纪30年代美国农业改革的特点及其影响。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二战后苏联农业危机出现的原因。
2021-07-16更新 | 93次组卷
材料分析题 | 适中 (0.65)
名校
【推荐3】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古典经济学家……认为市场经济是一种“自然秩序”,它奠基于人的利己本性,因为人都是为了追求自身利益而从事商品生产与交换的,被一只“看不见的手”将生产 的分工与商品的交换调节起来,使人们彼此满足了需求,从而促进社会的利益。他们要 求让“看不见的手”所造成的“自然秩序”不受干扰地存在,不要用人为的制度去加以控制。政府只需发挥保卫国家的职能,并维持某些公共工程,其余的就该让“看不见的 手”去发挥作用。
材料二: 从30年代经济危机之后,凯恩斯学派在西方世界就大行其道,并且占据了统治地位。这一学派……给资本主义经济开的灵丹妙方是:当经济出现萧条时,通过扩大政府 开支、减税和降低银行利率等办法来刺激需求,促进生产繁荣;当出现通货膨胀时,则 以减少政府支出、增税和提高利率等措施来抑制通货膨胀的发展。这些办法在相当时期内,收到了一定效果。 
材料三: 里根当选之后(1981年),雄心勃勃,表示要实行少政府(干预)、少开支、少征税、少福利的政策,对美国经济来一番“引人注目的改变”。
请回答:
(1)材料一反映了什么经济思想?
(2)与上述思想相比,材料二所反映的思想主张有何不同?指出美国二十世纪三十 年代最能体现这一变化的历史事件,
(3)材料三指出里根政府进行了“引人注目的改变”,其表现是什么?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其原因。
2017-07-13更新 | 131次组卷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