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高中历史综合库 > 政治史(旧) > 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 > 从汉至元政治制度的演变 > 中央集权的发展 > 唐宋加强中央集权的措施 > 唐朝中央与地方的关系
题型:材料分析题 难度:0.65 引用次数:133 题号:10859605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唐前期节度使列表



(1)根据材料一,概括唐前期藩镇的特点。

材料二   “安史之乱”后百余年间唐朝藩镇基本情况表



(2)根据材料二,概括安史之乱后藩镇的变化,并结合所学分析其积极影响。

相似题推荐

材料分析题 | 适中 (0.65)
【推荐1】合作探究三:安史之乱爆发的原因

材料一   天子骄于佚乐而用不知节……宠幸杨贵妃,不理朝政,又重用宦官高力士……朝政交给“口蜜腹剑”的李林甫,提拔奸恶的杨国忠为相。

材料二   节度使割据一方,“既有其土地,又有其人民,又有其甲兵,又有其财赋”,极具独立性。当时全国军队五十七万余,而镇兵竟达四十九万人,占全国兵员总数的85%以上。其中猛将精兵又主要集中在东北与西北边境。仅安禄山所领兵力,就达十五万人之多。中央政府与地方军镇之间的力量对比失去了平衡。


结合材料分析安史之乱爆发的原因。
2022-09-15更新 | 83次组卷
材料分析题 | 适中 (0.65)
【推荐2】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唐初每事先经由中书省,中书省做定将上,得者再下中书,中书付门下。或有未当,则门下缴驳,又上中书,中书又将上,得者再下中书,中书又下门下。若事可行,门下即下尚书者。尚书省但主书填“奉行”而已,故中书之权独重。

﹣﹣引自《朱子语类》

材料二:本朝鉴五代藩镇之弊,遂尽夺藩镇之权。兵也收了,财也收了,赏罚刑政一切收了,州郡遂日就困弱。……靖康之役,虏骑所过,莫不溃散。

﹣﹣朱熹《朱子语类》

材料三:自元代始,行省区划不惜打破自然地理界限,人为地造成犬牙交错的局面。如五岭地区被纵向切开,以江西、广东合为江西行省,湘、鄂、桂并入湖广行省。于是,五岭不复为凭险割据的条件。

﹣﹣李治安《行省制度研究》


(1)根据材料一,如果唐朝准备在长安城内兴建某一大型工程,试简要说明这一工程在中央从决策到具体实施的基本程序。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北宋夺藩镇之权的具体措施,并进行评价
(3)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元朝行省区域划界依据的原则及作用。
2020-11-24更新 | 24次组卷
材料分析题 | 适中 (0.65)
【推荐3】(改编题)统一中央集权国家的形成是历史发展的必然,也是客观需要。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中国政制)达臻“文明”一途,实应归功于西周的创制。……西周政治里显然有浓厚的贵族色彩,而“共主”名义下的地方分权体制……与秦以后一统的君主“独制”格局泾渭分明。因此古贤多称周秦之间为“天下一大变局”。

——王家范《中国历史通论》

材料二   唐代节度使渊源于魏晋以来的持节都督。持节都督出征时是一军统帅,屯驻时是军区首脑,对所统将领及州郡长吏都有节制以至生杀之权……根据《新唐书·方镇表》的记载,唐玄宗统治时期设节度使九个,安史之乱后设置节度使的方镇达四十二个,除了原有的即安西节度使、北庭节度使等边疆节度使之外,还增设了京畿节度使、淮南节度使等……《十七史商榷》记载,此时的节度使“无不兼本州刺史,则权尽归于一家,而守土之臣几无复有分其任者矣”……《新唐书·兵志》记载“……节度使或父死子据其兵不肯代”……《旧唐书·田承嗣传》记载,如魏博节度使田承嗣“户版不籍于天府,税赋不入于朝廷”、还从十万军队中,“选其魁伟强力者万人以自为,谓之衙兵(亲兵、个人武装)”。借此对抗中央。

——摘编自高凤林《略谈唐朝的节度使制度》


(1)材料一中涉及到了哪两种地方政治制度,分别产生了什么影响。
(2)材料二中唐朝在地方上实行怎样的管理措施?唐朝后期藩镇割据的导致哪些危害?
2021-10-21更新 | 77次组卷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