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高中历史综合库 > 选修(旧) > 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 > 魏孝文帝改革
题型:材料分析题 难度:0.65 引用次数:85 题号:11473167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下图反映了北魏孝文帝改革的措施


材料二   “自古皆贵中华,贱夷狄,朕独爱之如一,故其种落皆依朕如父母”。

——唐太宗


请回答:
(1)材料一反映的是孝文帝改革中的什么措施?依据所学知识分析孝文帝改革产生的影响。
(2)材料二表明唐太宗实行了怎样的民族政策?试结合所学知识归纳唐朝处理民族关系(突厥、吐蕃、靺鞨)的方式有哪些。
(3)如果进行研究性学习,请你为上述材料确立一个主题。
【知识点】 魏孝文帝改革 唐太宗

相似题推荐

材料分析题 | 适中 (0.65)
名校
【推荐1】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东方文化较高诸邦,……以受古代文化之积染既深,种种因袭牵制,改革非易,……秦人在文化上之历史,较之东方诸国,亦远为落后,故转得为种种之创新。其实商鞅变法之重要内容,在东方各国,本已早为推行,商鞅不过携带东方之新空气,使西方人迎头赶上一步。而结果则后来居上,新制度之创建,惟秦为最有功焉。

——马非百《秦集史》


材料二 魏初风俗至陋,……迁都之后,于革易旧俗,亦可谓雷厉风行。……民族根柢,莫如语言,语言消灭,未有不同化于他族者。孝文以仰慕中国文化之故,至欲自举其语言而消灭之,其改革之心,可谓勇矣。其于制度,亦多所厘定。

——吕思勉《两晋南北朝史》


材料三 北魏在中原建立以后,所面临的最大问题即如何处理这一广大地区的民族关系,其中包含如何对待汉族的先进生产方式、汉族的文化问题。是继续保存拓跋氏旧的社会制度和旧有的文化习惯,还是捐弃旧俗,接受先进的文化,在新的历史环境中获得新生,北魏的统治者必须作出抉择。

——白寿彝《中国通史》


(1)根据材料一,指出商鞅变法的有利条件。这些条件使秦国变法呈现怎样的特点。
(2)根据材料二、三和所学知识,举例说明商鞅变法与北魏孝文帝改革分别要解决的主要矛盾。并分别指出两次改革“除旧布新”的不同形式,及其对历史发展所起的相同作用。
2017-11-22更新 | 210次组卷
材料分析题 | 适中 (0.65)
【推荐2】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在魏孝文帝末年到魏宣武帝之初,"百姓殷富,年登俗乐,鳏寡不闻犬豕之食,茕独不见牛马之衣。……于时国家殷富,库藏盈溢,钱绢露积于廊者,不可较数"。

——《洛阳伽蓝记》卷四

材料二   朕(魏孝文帝)以恒、代无运漕之路,故京邑民贫;今移都伊洛,欲通运四方。

——《魏书•成淹传》

材料三   北魏中后期的魏孝文帝改革是对自十六国以来北方民族融合的一次全面肯定和总结......经过这一场伟大的民族融合,早先的匈奴、羯、氐、羌、鲜卑等民族都不再以一个单独的民族存在了,他们都接受了汉族的文化,融汇成为中华民族大家庭中的一员。经历了民族融合洗礼的中华民族,由于其他民族血液的补充,我们古老的民族与文化,都获得了新的力量,变得更有朝气,生机勃勃。

——《改革通鉴》


请回答:
(1)魏孝文帝改革中的哪项经济措施直接促成了材料一中描述的这种情况的出现?
(2)材料二反映了魏孝文帝改革中的哪一项措施?该措施的实施有何意义?
(3)根据材料三,结合所学知识回答,魏孝文帝改革在促进民族融合方面,采取了哪些具体措施?
2021-04-08更新 | 56次组卷
材料分析题 | 适中 (0.64)
【推荐3】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今日之行,诚知不易,但国家兴自北土,徙居平城,虽富有四海,文轨未一,此间用武之地,非可文治,移风易俗,信为甚难。崤函帝宅,河洛王里,因兹大举,光宅中原。
——《魏书·拓跋澄传》
材料二     南朝将领陈庆之出使北方,目睹了洛阳的风貌后发出感慨:“自晋宋以来,视洛阳为荒土,此中谓长江以北,尽是夷狄,昨至洛阳,始知衣冠士族,并在中原,礼仪富盛,人物殷阜。”
——《洛阳伽蓝记》
请回答:
(1)概括材料一中北魏孝文帝迁都洛阳的原因。
(2)结合材料二和所学知识,分析北魏孝文帝迁都洛阳产生的影响。
(3)严格地说,迁都洛阳非北魏孝文帝改革的措施。但我们一般视其为改革的重要组成部分。这是为什么?
2016-11-27更新 | 94次组卷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