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高中历史综合库 > 文化史(旧) > 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 > 春秋战国时期的百家争鸣 > 主要思想流派 > 儒家
题型:材料分析题 难度:0.65 引用次数:49 题号:11662248
阅读下列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回答问题

材料一   仲舒复对曰:“…《春秋》大一统者,天地之常经,古今之通谊也。今师异道,人异论,百家殊方,指意不同,是以上亡以持一统;法制数变,下不知所守,臣愚以为诸不在六艺之科孔子之术者,皆绝其道,勿使并进,邪辟之说灭息,然后统纪可一而法度可明,民知所从矣。”

——《汉书·董仲舒传》

材料二   至论天下之理,则要妙精微,各有攸当;亘古亘今,不可移易,唯古之圣人为能尽之,而其所行所言,无不可为天下后世不易之大法。

——朱熹《行宫便殿奏札》

材料三   前三代,吾无论矣;后三代,汉、唐、宋是也,中间千百余年而独无是非者,岂其人无是非哉?咸以孔子之是非为是非,故未尝有是非耳。

——李费《藏书》


(1)材料一中董仲舒提出了怎样的思想主张?概括指出孔子受冷遇和董仲舒受重用的原因。
(2)根据材料二、三分析朱熹与李贽的不同观点。这说明了什么问题?

相似题推荐

材料分析题 | 适中 (0.65)
名校
【推荐1】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孔子仁学产生在早期宗法制崩溃、氏族统治体系彻底瓦解时期,它无疑带有那个时代氏族贵族深重烙印。……自原始巫史文化(礼仪)崩溃以后,孔子是提出这种新的模式的第一人。尽管不一定自觉意识到,但建立在血缘基础上,以“人情味”(社会性)的亲子之爱为辐射核心扩展为对外的人道主义和对内的理想人格,它确乎构成了一个具有实践性格而不待外求的心理模式。孔子通过教诲学生,“删定”诗书,使这个模式产生了社会影响,并日益渗透在人们的生活、关系、习惯、风俗、行为方式和思维方式中,通过传播、熏陶和教育,在时空中蔓延开来。对待人生、生活的积极进取精神,服从理性的清醒态度,重实用轻思辨,重人事轻鬼神,善于协调群体,在人事日用中保持情欲的满足与平衡,避开反理性的炽热狂迷和愚盲服从……,它终于成为汉民族的一种无意识的集体原型现象,构成了一种民族性的文化

——心理结构。

——李泽厚《中国古代思想史论》

材料二   九月二十八日,在孔子故里山东曲阜举办的二○○五中国曲阜国际孔子文化节上,推出了“世界孔庙同祭孔”活动。——(据了解,海内外现有纪念孔子的孔庙、文庙一千三百多座。)据孔子文化节组委会办公室的人士介绍,举办“世界孔庙同祭孔”活动,旨在传承几千年中华文化脉络、宣传保护孔庙(文庙)世界历史文化遗产、搭建一个世界文化交流的平台、增强民族凝聚力。

材料三   以下两图所反映的内容均出现在2005年“世界孔庙同祭孔”活动期间。

材料四   (对儒家思想)后代人们,由其现实的利益和要求出发,各取所需,或夸扬其保守的方面,或强调其合理的因素,来重新解说、建造和评价它们,以服务于当时的阶级、时代的需要

——李泽厚《中国古代思想史论》


(1)依据材料一,概述孔学产生的时代背景、主要内容、传播方式和历史地位。
(2)请结合材料二,对材料三中两幅图片所反映的内容作简要评价。
(3)综合以上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论证材料四的观点。
2018-12-18更新 | 35次组卷
材料分析题 | 适中 (0.65)
名校
【推荐2】“周文疲弊”
著名学者牟宗三认为:“这套西周三百年的典章制度,……到春秋的时候,就出现了问题,所以我们叫它做“周文疲弊”。诸子思想就是为了对付这个问题,这个才是真正的问题所在。它不是泛泛的所谓社会问题,也不是笼统地民生疾苦问题……他们是针对周文疲弊而发。从这个地方讲诸子起源的问题,才是中肯的。”
(1)根据材料,“周文疲弊”的涵义是什么?
(2)为什么到春秋的时候会出现“周文疲弊”的问题?
(3)儒家和法家提出了哪些解决“周文疲弊” 的主张?
2016-11-27更新 | 458次组卷
材料分析题 | 适中 (0.65)
【推荐3】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孔子招收的学生大多数都出身贫寒,例如颜回,《论语·雍也》记载说颜回居住在“陋巷”,只靠一碗饭、一瓢水维持生活;又比如仲弓,他的父亲很贫困,家里连一小块地也没有;另外还有子路等人也都出身微贱,家境贫寒,但孔子并没有因此而拒绝收他们为弟子。

——摘编自陈顺珍《浅谈孔子的教育思想》

材料二:书院教育与理学传播的结合,是在北宋中期儒学复兴运动中实现的,为了“能使学者视效而信从”,成为儒学发展的关键,因而理学自创立之初就十分重视师道,重视通过教育讲学在民间传道。而书院开放式的教学模式和倡导的自由讲学,为朱熹、吕祖谦等人的学术辩难提供了广阔的平台。南宋时期书院重视道德完善与人格教育,理学家制定了书院学规,如朱熹《白鹿洞书院揭示》,强调求学的目的在于正己、修身,而非追求功名利禄。理学家的“弘教化”和“广设庠序之教”,使人才“继踵而出”,更重要的是可以“正以民心”,以达太平盛世之目的,于是官府大力支持书院建设,并逐渐将其纳入官办学校系统。

——摘编自王晓龙《宋代书院教育》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孔子的教育思想并进行简要评价。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宋代理学与书院教育的关系。
2023-01-09更新 | 34次组卷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