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高中历史综合库 > 经济史(旧) > 古代中国经济的基本结构与特点 > 发达的古代农业 > 精耕细作的传统农业 > 水利、灌溉、施肥、育种
题型:材料分析题 难度:0.4 引用次数:327 题号:12045175
图1、图2、图3是中国古代三个历史时期(汉代、唐代、明代)的治水活动(含水利工程)分布图。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


——整理自冀朝鼎《中国历史上的基本经济区与水利事业的发展》


根据以上三图治水活动分布信息,判断各图对应的朝代,并说明理由。

相似题推荐

材料分析题 | 较难 (0.4)
名校
【推荐1】阅读下列材料,回答后面问题

材料   古代的成都平原,水旱灾害严重。公元前256年,秦昭王委任知天文、识地理的李冰为蜀郡太守,前往四川地区治水防洪。李冰父子吸取前人治水经验,率领当地人民,修建了都江堰水利工程。在修建过程中,李冰通过对地形和水情周密细致的实地勘察,正确处理各个主体工程的关系,使其功能互补,联合发挥分流分沙、泄洪排沙、引水疏沙的作用,科学地解决了江水分流、自动排沙、控制进水流量等问题。都江堰是一项科学、完整、综合性的防洪水利工程体系,它的修建,开创了中国水利发展的新纪元。这项工程以不破坏自然资源,充分利用自然资源为人类服务为前提,变害为利,使成都平原“水旱从人,不知饥馑”,成为“天府之国”。都江堰水利工程是当今世界仅存的一项伟大的“生态工程”,至今还滋润着天府之国的万顷良田。2000年联合国世界遗产委员会第24届大会上,由于都江堰在历史和科学方面具有突出的普遍价值,与青城山一起被列为世界文化遗产。

——根据《国家地理》2014年第10期改编整理回答: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回答李冰成功修建都江堰的主要因素。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回答李冰主持修建的都江堰工程在历史和科学方面体现的突出价值。
2021-05-08更新 | 139次组卷
材料分析题 | 较难 (0.4)
名校
【推荐2】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潘季驯,明朝中期官员、水利学家。从嘉靖四十四年(1565年)开始,到万历二十年(1592年)止,他奉三朝简命,先后四次出任总理河道都御史,主持治理黄河和运河,前后持续二十七年,为明代治河诸臣在官最长者。特别是后两次,治河大权全归于潘季驯,朝廷特准“便宜行事”。潘季驯在一生四次治河中,不辞辛劳,上到河南,下至南直隶,多次深入工地,对黄、淮、运三河提出了综合治理原则。在长期的治河实践中,他吸取前人成果,创造性的提出“以河治河,以水攻沙”的思想,发明“束水冲沙法”,取得了显著成效,为中国古代的治河事业做出了重大贡献。著有《河防一览》《两河管见》《宸断大工录》《留余堂集》等。

恩格斯曾经评价潘季驯说:“潘氏分清遥堤之用为防溃,而缕堤之用为束水,为治导河流的一种方法,此点非常合理。”著名史学家白寿彝写道:“潘季驯的这些理论,是多年的实际经验,考索而得,在当时是难能而可贵的。”

——摘编自互联网《潘季驯》


(1)根据材料概括潘季驯治理黄河成功的原因。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归纳潘季驯治理黄河产生的影响。
2020-07-01更新 | 90次组卷
材料分析题 | 较难 (0.4)
【推荐3】【水利与中国历史】

材料一   在全国各地区水利工程总数中,北方的陕豫晋冀水利工程所占比例,在汉、隋唐和宋,分别为81%、41%、6%;苏浙闽赣皖川水利工程所占比例在以上各时期分别为12%、45%、69%。战国时秦的地广人稀能吸引地狭的三晋农民,汉代郑白渠能“衣食京师亿万人口”,唐有“秦中地狭收粟不多”之忧。南宋时西北流寓之人遍满江浙闽广,东南沿湖沿海及丘陵地区圩田、围田、梯田、塘坝、涂田得到开发。明朝移民开发了长江中游两湖平原农田水利。“人与水争地为利,水必与人争地为殃。”明清江南地区出现了不满乃至反对运河漕运的思想。“会通河全是人力做成,使水节节就制而为我用,功亦伟矣。然当时臣工,何不移此心力,共成西北水利,而顾为此以困东南,大巧反为大拙”,有人痛心于国家“不论盐铁不筹河,独倚东南涕泪多”,道光时才停止漕运,实行海运。

——摘编自王培华《水利与中国历史特点》

材料二   《史记·河渠书》有“溉泽卤之地四万余顷,收皆亩一钟。于是关中为沃野,无凶年,秦以富强,卒并诸侯”的记载。隋王朝开凿了以洛阳为中心北至通州、南达杭州的南北大运河。唐代自安史乱后,长安政权之得以继续维持,除文化势力外,仅恃东南八道财赋之供给。古代都江堰灌溉总面积为150余万亩,至1949年前夕,灌溉面积为200余万亩。1949年以后,经过大力整治扩建,现灌溉面积已扩大到1026万亩。同时,都江堰引水还保证了成都平原工业发展用水和数千万人民生活用水。东南沿海的鉴湖水利工程修建成功以后,由于其巨大的拦蓄能力,使山会平原解除了来自稽北山地的洪水威胁。千百年来,在运河开挖、修治和使用过程中,由于自然环境和人文因素的作用,在运河区域形成了一条独具特色的文化长廊。

——摘编自王培华《古代水利工程及当代启示》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中国古代水利建设所反映出的历史发展特点。
(2)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中国水利工程建设的意义。
2023-04-20更新 | 118次组卷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