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高中历史综合库 > 经济史(旧) > 资本主义世界市场的形成和发展 > 两次工业革命 > 第一次工业革命 > 工业革命的特点和影响
题型:材料分析题 难度:0.4 引用次数:307 题号:12486636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第一种国家:人口密度颇高,但在农业中谋生的人,其百分数比较的低。人口密度需要改良。以英国为例。

第二种国家:人口密度颇低,但在农业中谋生的人,其百分数也比较的低。人口密度与职业分派皆颇合式(适),可为模范。以美国为例。

第三种国家:人口密度颇低,但在农业中谋生的人,其百分数比较高。职业分派,需要改良。以俄国(苏联)为例。

第四种国家:人口密度颇高,但在农业中谋生的人,其百分数也比较高。人口密度与职业分派,都有改良的余地。以中国为例。

……所以专靠国外的商场,来维持国内的工业,乃是很危险的。

……由此看来,本国的农业,不能自给,想靠别种实业,来维持过剩的人口,虽然是一个普通的办法,虽然是一个为许多强国所采用的方法,却也是一个带有危险性的方法。

——据吴景超《第四种国家的出路》(1937年出版)编写


请回答: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当时英国农业人口比重较小的原因,并指出其可能存在的经济风险。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别概述20世纪30年代的苏联以及新中国解决各自问题的措施及结果。
2021·广东汕头·一模 查看更多[2]

相似题推荐

材料分析题 | 较难 (0.4)
名校
【推荐1】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英国1801-1861年工农业产业结构与就业结构(%)

1801181118211831184118511861
产值比重农业34373028242119
工业28273437394041
就业比重农业35.93328.424.622.721.718.7
工业29.730.238.440.840.542.943.6

材料二   1960-2000年间,美国第三产业就业比重由60.8%上升至74.3%,日本由45.1%上升至63.1%,法国由39.5%上升至69.6%。

美国19831991年六大职业占总就业量的比重变化(%)

管理及专业人员技术销售与管理支持人员服务人员精密制造与手工艺及维修人员操作人员及体力劳动者农林渔劳动者
198323.431.0113.7412.2315.963.67
199126.5330.8813.6811.2614.692.96

——以上材料均摘编自许冰《工业革命影响就业结构的历史考察与例证》


(1)结合材料一和所学知识,指出1801—1861年间英国工农业产业结构与就业结构发生的变化,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变化的原因。
(2)结合材料二和所学知识,说明二战后西方主要资本主义国家第三产业就业占比上升产生的影响。
2022-03-19更新 | 442次组卷
材料分析题 | 较难 (0.4)
名校
【推荐2】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1663年张小泉剪刀在打制中选用浙江龙泉、云和之钢,并实行剪股、剪背用铁,剪刃用钢的方法,首创剪刀“镍钢锻打”工艺,一举成名。乾隆年间张小泉剪刀被列为贡品后名声大作。一时间,打出“张小泉”绰号作剪刀的假冒作坊,最多时达到86家。品牌混乱,生意萧条,此种状况一直持续到清末。1911年,张小泉以“海云欲日”在农商部注册以示正宗,1915年冬在巴拿马万国博览会上获二等奖,产品开始远销南洋。1917年张小泉后人将剪刀表面加工改为抛光镀镍后,更受顾客的欢迎,1929年张小泉牌剪刀荣获美国世博会银奖。至1949年,战火兵灾加上手工作坊式经营和生产,使张小泉剪刀店年生产量仅40多万把。

——摘编自王春华《张小泉剪刀的成功秘诀》

材料二   1731年彼得•亨克斯以双子星座为原型在德国铸造中心索林根创立双立人品牌,依托当地的稀有金属矿产和制刀剑传统,外加三十多道严格的制刀手工工艺,双立人迅速成为刀具著名品牌。1855年巴黎世博会展览会上荣获金奖,1867年成立现代化专业独立钢材铸造车间。19世纪后半期在美国、丹麦、荷兰及法国等国家相继建立专卖店,1895年“亨克斯”商标在德国注册成功,1915年旧金山世博会上独揽四项大奖。1939年双立人独有的-200摄氏度特殊冰段技术研发成功,使刀具更加锋利、柔韧性更好、防腐蚀能力极强,之后产品延伸到炊具餐具个人护理用具等,产品数量多达二千多种。

——摘编自何煜雪《双立人品牌浅议》


(1)据材料和所学知识,概括比较近代“张小泉”与“双立人”发展特征的异同。
(2)据材料和所学知识,简要分析“张小泉”与“双立人”发展结局的不同及其原因。
2017-03-04更新 | 59次组卷
材料分析题 | 较难 (0.4)
名校
【推荐3】英国家庭的演变与近代社会转型和工业化进程有着密切的联系。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16/17世纪的英国社会,家庭生产主要以家庭手工业为主,……生产的主要环节是在工匠的一家一户的劳动单位中进行,户主对家庭成员仍具有在经济生产和生活方面进行管理的职能。18世纪英国工业革命发生,大机器协作生产方式兴起,使以家庭为单位的小农业和手工作坊被排挤、吞并,家庭作为生产单位的功能也就日益让位于工厂中组织的大规模工业,……父亲不再具有劳动组织领导人的地位,由此失去了支撑他对于户内成员权威的强大的支柱。

——孟庆芳《试析16—18世纪英国家庭的演变》

材料二   工业革命纺织机的出现,为劳动妇女提供了走出家庭的机会,中产阶级妇女也逐渐走进变化中的社会。……随着社会的进步及各国妇女运动的兴起,英国妇女在1928年也获得了与男子同样的选举权。……家庭内部妻子对丈夫、孩子对父亲的经济依赖减弱,……维系家庭的主要纽带不再是经济而是感情。美国未来学家阿尔涅·托夫勒认为在核心家庭中,“爱情已从家庭关系的外沿变成它的首要的正当的核心”。……相对于前工业化时代因经济关系,或为生存而组成的家庭来说,无疑是一种历史的进步。

——马克垚《世界文明史》


(1)据材料一,概括18世纪前后英国家庭功能出现的变化,并指出影响这一变化的社会条件。
(2)据材料一、二,归纳英国家庭关系的进步之处,分析英国妇女地位变化的政治经济影响。
(3)综合上述材料和问题,说明社会变迁与家庭演变的关系。
2016-11-27更新 | 209次组卷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