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高中历史综合库 > 选修(旧) > 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 > 其他改革
题型:材料分析题 难度:0.65 引用次数:101 题号:12687180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   唐初几代统治者“动静必思隋氏,以为殷鉴”,十分重视制度与法律的创制。朝廷召集大批名臣、学者总结前代法律经验和教训,结合唐朝实际,进行了几次规模宏大的立法活动,建立了形式多样、内容完整的庞大的法律体系,《唐律疏议》被视为中国法制史上的经典之作。唐太宗总结汉代以来的统治经验,强调德礼为本,刑罚为用。“失礼之禁,著在刑书”。唐太宗说“国家法令,惟须简约,不可一罪作数种条”,避免执法者因缘舞弊;还特别强调保持法律的稳定。唐太宗严申“人有所犯,一一于法”,《唐律疏议》专门有“诸断罪皆须引律令格式正文”一条,强调依法断罪量刑。唐朝在中央和地方都设置了监察机构,监督法律的贯彻执行。

——摘编自:张晋藩《中国法制史》


(1)根据材料,概括唐朝的立法思想。
(2)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唐朝立法的积极作用。
【知识点】 其他改革

相似题推荐

材料分析题 | 适中 (0.65)
名校
【推荐1】【历史选修1: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明朝建立后,为了现国自己统治的经济基融,明太祖朱元着力于恢复和友展农业生产。早在1358年朱元就派水军元帅康茂才为督水田使,专管农田水利。救至1394年,成塘堰40987处,河162处,败陂梁堤岸5048处。1365年朱元诏令栽种桑麻和木棉,同时把种植桑麻木的多少作为考核地方官吏政绩的重要标准。由于元末田地多为豪强所霸,1370年迁徙苏、松、嘉,湖等地的富民5300户到临濠(凤阳府)。大量富户远离乡土,减轻了当地农民的剥削。1372年诏令陕西、河南,山东等州县田地,允许农民尽カ开垦,缺少耕牛,派官到广东购买,然后分给农户。明初对于新抚地区的夏秋粮税,多次进行减免。江南地区也以支持战争有功,多次减免。对受灾地区也以免税为救济——朱元璋推行发展农业经济的措施,使全国交纳田赋的土地总额增加到五六百万顷之多。荒地大部分开垦了,生产有了恢复和发展,但民流下的血和泪,却养肥了新皇朝的封建地主。正是在此基础上,明初封建经济得到了一定恢复和发展。

——摘编自夏曾佑《中国通史》


(1)根据材料,括明初发展农业措施的特点。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明太祖进行农业改革的影响。
2019-06-05更新 | 106次组卷
材料分析题 | 适中 (0.65)
名校

【推荐2】材料   20世纪初,清政府被迫对教育制度进行改革。湖广总督张之洞与两江总督刘坤一在向清延呈交的“江汉三奏”中,主张改革科举制度。

1901年,清政府谕令各省、府、州县的书院改设大中小学堂,学生毕业后取得功名。

1902年颁布《钦定学堂章程》规定了各级各类学堂的性质、培养目标、入学条件、在学年限、课程设置和相互衔接关系。

1904年订立的《奏定学堂章程》规定,科举名额自丙午(1906年)分科递减。规定学制的主系列划分为三段七级。第一阶段为初等教育,第二阶段为中等教育,第三阶段为高等教育。

1904年全国学堂总数为4222所,学生92169人,1909年学堂总数猛增为52346所,学生达156.027万人。迫于形势,1905年9月废除科举制,并从1905年开始,政府每年举行一次游学毕业生考试,合格者分别“赏给”进士、举人。1906年清政府广开门路,承诺原有举贡生员尽量安排,稳定了数以万计的很难再进新学堂的部分士人。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清末教育改革的特点。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积极影响。

2019-06-29更新 | 27次组卷
材料分析题 | 适中 (0.65)
名校

【推荐3】材料   洪武十三年(1380年)正月,改大都督府为中、左、右、前、后五军都督府。分领在京的除亲军外的各卫所和在外的各都司。五军都督府所管辖的仅是军籍和军政,不能直接统率军队,也不能操纵各级武官的选授权(此选授权归兵部),而军队的调遣和最高指挥权仍在皇帝手中。打仗时,兵部奉旨调兵,并秉承皇上意旨任命总兵将官,发给印信。战事结束后,统兵官交还印信,士兵散归原来卫所。在军队编制上,“革元旧制,自京师达于郡县,皆立卫所”。大致五千六百人为一卫,一千一百二十人为千户所,一百一十二人为百户所,以指挥使、千户、百户等军官分别统帅。军人世袭,另立户籍,是为军户,不得随意脱籍。军户由国家分给土地,屯田自养,平时由卫所军官负责训练。明初军队,约计一百五十万左右,军队精锐多守卫在京畿,“京营劲旅不减七八十万”,其余分驻全国各地。

——摘编自朱绍侯《中国古代史》下册


(1)根据材料,概括朱元璋军事制度改革的特点。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评价朱元璋军事制度改革。
2020-07-14更新 | 14次组卷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