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高中历史综合库 > 政治史(旧) > 近代中国反侵略、求民主的潮流 > 清末新政
题型:材料分析题 难度:0.4 引用次数:44 题号:12716576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英国都铎王朝时期的商法是由中世纪的国际商法向国家制定法发展的一个时期。受法国《奥内隆法典》、意大利《威尼斯航海条例》等商法的影响,英国开始了商人法的制定和执行,议会、都铎王室政府(枢密院)、商人法院以及商人行会组织等都参与了商法的制定和完善。这一时期制定的商法包括公司法、买卖法及行业内部规范、票据法、保险法、海运管理制度和与外国签订的一系列通商条约等。商业和商法相互促进,相得益彰,增强了英国的经济实力,为英国成为海上强国奠定了基础。

——摘编自吴磊《都铎王朝时期的英国商法研究》

材料二   在内外压力下,晚清一些督抚大臣,如张之洞、李鸿章等均上奏要求仿照欧美等国制定商律。19世纪八九十年代,民族资产阶级希望仿行西法建立自己的法制。1903年,清政府命载振(满族王室的贝子爷)、袁世凯(当时是北洋大臣)和伍廷芳起草商律。12月,起草完毕定名为《钦定大清商律》,由《商人通例》和《公司律》组成。其中《商人通例》9条,主要就商人从商的资格、商号及商事账簿管理等进行规定,第三、四条专门规定了女子从商的资格。《公司律》131条,主要规定了公司的种类和运作方式,其中确立了公司有限责任制度、独立产权制度等。在公司的安全运行制度方面,《商人通例》中没有涉及,《公司律》中也规定甚少。

——摘编自张雪菲《晚清《钦定大清商律》的立法特征》等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英国都铎王朝时期商法制定的背景。
(2)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与英国都铎王朝时期商法相比,晚清政府制定《钦定大清商律》具有的特点。
(3)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钦定大清商律》和英国都铎王朝时期商法具有的相似影响。

相似题推荐

材料分析题 | 较难 (0.4)
名校

【推荐1】阅读下列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科举之制始于隋,盛于唐、宋,经元、明、清,至清末方废除,与之前的选官制度相比,科举制强调应试者的文化素养及对现实问题的洞察力,即“一切以程文为去留”。为了抵制血缘、门第等因素对选官的干扰,历代统治者不断完善防范措施,健全各种规章制度,如锁院、糊名、誊录、搜检、严惩舞弊等。科举制的发展,使中国古代社会逐渐从门第社会演变为科举社会,尤其两宋期间,在社会上日益形成了“读书人人有份”的观念。科举制不仅为社会提供了有效的阶层流动的途径,使传统社会统治机构的成分不时更新,有裨于社会和政治稳定的维持;以人文化成天下为理想,以载道的“四书五经”为核心,以造就传道的学者为目标,保证了中国传统文化的悠久绵长。

——摘编自田澍《科举的利弊及清朝废除科举的教训》

材料二清末科举制积弊已久,梁启超言:“变法之本,在育人才;人才之兴,在开学校;学校之立,在变科举……”袁世凯会同张之洞等地方督抚大员一起上奏朝廷,称“科举一日不停,士人皆有侥幸得第之心,民间更相率观望”。于是,1905年科举制在内外交困之下走到了历史的尽头。科举被废之后,近代新式学校迅速发展。知识分子逐渐从封建官僚政治的束缚下解脱出来,或通过报刊、学术活动等手段议论国事,影响政治,或进入学堂,或出洋留学,但他们的利益被侵害使其已极少对晚清统治者抱着死心塌地的忠诚了。士绅阶层也把目光和精力投向地方,借清政府开办新政之机,加紧同地方政治势力的联结,发展和壮大自己的力量,直接同清朝中央政府分庭抗礼。钱穆先生对此论道:“晚清末年取消……科举制度,而西方民主自由的地方选举,急切间未能学到,于是政治失却重心,实际上握有军权,即握有了政权。”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科举制的基本特征,并说明这些特征对中国古代社会的历史价值。

(2)根据上述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清末废除科举制度的时代背景,并简析废除科举制的历史影响。

2017-10-30更新 | 203次组卷
材料分析题 | 较难 (0.4)
【推荐2】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斯图亚特王朝复辟时,英国枢密院内部形成一个核心,被称为“内阁”,作为国王的高级咨询机构,威廉三世时,两党人士被延揽入阁,但因政见不同,争吵不休。鉴于此,1693年以后,从议会多数党派中遴选阁员。然而当议会多数发生变化时,政府和议会将发生冲突,使国事陷于混乱。安妮女王时,规定任何人(若不具备进入上议院资格)出任国王的大臣,都必须经过竞选进入下院。1708年,女王组建辉格党政府,开内阁与议会多数党一致的先例,但安妮性格软弱,容易造成决策的反复。于是,大臣们遇事先进行磋商,达成一致后再报告女王,使其无选择余地。于是,形成了内阁意见必须统一的先例。由此逐步发展成内阁集体责任制,内阁作为整体对议会负责。

——摘编自钱乘旦等《英国通史》

材料二   清末新政期间,清政府宣布预备立宪后,立宪派欢欣鼓舞,纷纷组织立宪团体。积极参与咨议局和资政院的组建及议政活动,并连续多次发动了轰轰烈烈的国会请愿运动,将立宪运动推向高潮。1911年5月8日,宪政编查馆会同会议政务处将所拟《内阁官制》与《内阁办事暂行章程》上奏,得到允准。在《内阁官制》公布的同一天,清廷任命了国务大臣,责任内阁正式成立,在13名国务大臣中,满族9人《其中皇族7人》,汉族4人。因此,时人形象地称此内阁为“皇族内阁”。

——摘编自张海鹏等《中国近代通史》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英国内阁体制的发展趋势及其影响。
(2)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近代中英两国内阁形成的不同之处,并对近代中国内阁的产生进行简评。
2019-11-03更新 | 99次组卷
材料分析题 | 较难 (0.4)
【推荐3】【近代社会民主思想与实践】
路易十六统治时期(1774年即位)是旧君主制(经济)最繁荣的时期,何以繁荣反而加速了大革命的到来?……在革命来临之前,政府已开始进行改革,而对于一个坏政府来说,最危险的时刻通常就是它开始改革的时刻。
——托克维尔《旧制度与大革命》(1856年)
请回答:
(1)结合所学知识回答,材料中的“大革命”爆发的原因是什么?
(2)有学者认为,20世纪初辛亥革命前的中国也符合材料中托克维尔的观点,结合所学知识简要说明当时中国“坏政府”的改革与辛亥革命的历史联系。
2016-11-27更新 | 115次组卷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