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高中历史综合库 > 政治史(旧) > 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 > 从汉至元政治制度的演变 > 选官制度 > 科举制
题型:材料分析题 难度:0.65 引用次数:160 题号:12901105
儒学对中国古代文化影响深远。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儒学之所以成为中国传统思想主干,还在于原始儒学本身的多因素多层次结构所具有的包容性质,这使它能不断地吸取融化各家,在现实秩序和心灵生活中构成稳定系统。由于有这种稳定的反馈系统适应环境,中国传统思想一般表现为重“求同”。它通过“求同”来保持和壮大自己,具体方式则经常是以自己原有的一套来解释、贯通、会合外来的异己的东西,就在这种会通解释中吸取了对方,模糊了对方的本来面目而将之“同化”。

——摘编自李泽厚《中国古代思想史论》

材料二   中国科举大事记

朝代概况
隋朝606年,科举制产生。整个隋朝,举行了五次考试,中举者总共十余人。
唐朝唐高宗时期颁《五经正义》于天下,令每年明经依此考试;武则天时设武举,由兵部主持。
宋朝992年,糊名考校(盖住考生姓名来改卷)成为定制;1015年,始置誊录院,令封印官封试卷后,由书吏誊抄为录本。1124年,礼部试进士一万五千人,徽宗特令增百人额。
明朝明太祖令“专取四子书命题试士”;明宣宗时始分南北中卷取士;明成化年间,八股文定型。
清朝光绪年间七月,废科举,广设新式学堂。

——据翟国璋主编《中国科举辞典》整理


(1)结合材料一指出儒学的突出特点,请以荀子思想、董仲舒新儒学、宋明理学为例加以说明。
(2)依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概述科举制演变的趋势。
(3)结合上述材料和所学,简析科举制对儒学和儒生的影响。

相似题推荐

材料分析题 | 适中 (0.65)
【推荐1】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科举之善,在能破朋党之私。……前此选举,皆权在举之之人,士有应举之才,而举不之及,夫固无如之何。既可(科举),……不能应试者,有司虽欲徇私举之而不得;苟能应试,终必有若干人可以获举也。此实选举之官徇私舞弊之限制。

——吕思勉《中国制度史》

材料二   随着门阀世族的表落,九品中正制在开皇年间被隋文帝废除,改为主要通过察举选拔官员。唐人杨绾云:“近隋炀帝始置进士之科,当时优试策而已。”……秀才、明经等科是由察举转化而来,进士科为新设科目。

——邓嗣禹《中国科举制度起源考》


(1)根据材料一,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汉晋时期的选官制度及其标准。
(2)根据材料二,结合所学知识说明隋创立科举制的社会原因,概括科举制影响。
2021-11-17更新 | 56次组卷
材料分析题 | 适中 (0.65)
名校
【推荐2】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东汉末年,察举权操于州、郡长官之手,往往有权贵请托的现象出现,早已失去其“乡举里选”的本意。再者,东汉社会颇重清议,品评人物的风气盛行,加上《人物志》等书籍的提倡,于是士大夫之间已有一种互相品题的习惯。……在吞并吴、蜀,统一了全国后,曹文帝面临和平时期的国家建设,需要大量人才,然而,由于长年的战乱使得“士人流徙,脱离乡土”,这种形势下,各级官府很难掌握人才的才学能力情况,致使很多人才被埋没。鉴于此,当时的吏部尚书陈群提出关于人才选拔制度的建议,即后来的“九品中正制”。

——摘自高园《试析我国古代荐举与科举选官制的利弊》

材料二   唐代开科取士,任何人士不论高门大族或寒门出身者,只要有真才实学,均有获选参政的机会。……唐代人才辈出,名相如狄仁杰、姚崇、宋璟、张九龄等,均由进士科出身。但行之既久,成了入仕的主要途径,于是士人争相埋头于追求功名,但求及第作官,不管实际政治才干,结果造成吏治日坏之患,流弊不少。甚至唐代中叶以后,由于应明经试的多为世族子弟,应进士试的多为寒门士子,两派为了维护自己的利益,结成朋党,援引私已02相攻击,形成后期之“牛李党争”,出现宦途歧分。

——摘自高园《试析我国古代荐举与科举选官制的利弊》


(1)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九品中正制产生的背景。
(2)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唐代科举考试的利与弊。
2022-02-19更新 | 150次组卷
材料分析题 | 适中 (0.65)
【推荐3】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隋唐开始的科举制以考试取人,扩大了用人范围,对历代封建国家政权的稳定发挥了巨大作用。两宋科举制度进一步发展完善,“取士不问家世”,科举成为选拔官员的主要途径。

——摘编自教育部组织编写《国家制度与社会治理》

材料二   元仁宗在元灭南宋而统一全国之后出生,身边从小就有一批儒臣侍奉,受以儒学为主的汉文化影响较深。初登帝位后即宣布:“朕所愿者,安百姓以图至治,然匪用儒士,何以致此。设科取士,庶几得真儒之用,而治道可兴也。”据《元史·选举制》记载,皇庆元年(1312年),元仁宗命令李孟、程钜夫等人议定科举之法,规定了科举考试的目的、内容、方式及录取人数等。并明确规定:“举人宜以德行为首,试艺则以经术为先,词章次之。浮华过实,朕所不取。”最终废止了唐代以来实行了六百余年的诗赋取士之法,而定为以经义取士,且经义必须以程朱理学的注释为评卷标准。这一规定又为明清两朝用了近六百年,其文化影响尤为深远。

——摘编自龚贤《元代科举制的文化阐释》

材料三   蒙古统治者对汉文化了解不深,认为词赋空虚无实用,科举所取人才只能舞文弄墨,没有其他能力。元朝恢复科举后,一方面,废去了易于流于外在形式、讲求华丽辞藻的律赋,仅考古赋,蒙古、色目人则可以不考古赋。另一方面,经义以朱子“四书”为尊,理学等策略是以国家意志的形式出现的,不可避免地成为元代统治思想的主流。元代科举只考古赋,加之理学标准的特点,形成了元代学术质朴无华的风气,同时也影响了文风的走向,浮华艳丽的文风在元代受到了排斥,这也是“平易雅正”的诗文风气能够风靡延祐文坛的原因之一。

——摘编自杨亮《元代科举制与延祐以后南北文风的混一》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唐宋时期实施科举制的意义。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元朝科举制的特点及元仁宗力图恢复科举制的原因。
(3)根据材料二、三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元仁宗恢复科举制在文化方面的影响。
(4)综合以上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归纳中国古代考试制度发展的趋势。
2021-02-09更新 | 122次组卷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