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高中历史综合库 > 选修(旧) > 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 > 其他改革
题型:材料分析题 难度:0.4 引用次数:36 题号:13045534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   春秋战国时期楚国最早确立县级行政区域。春秋时楚国设尹治县,县尹由楚王派遣,并非世袭,亦不限于楚国人,并以粮食为俸禄。一开始楚县拥有强大军事力量,分裂和叛乱事件时有发生,后来楚王注意削弱县的力量,战国时楚县逐渐由侧重军事性质向侧重行政性质转变。战国时期,楚国往往在战争紧急情况下,把几个县联起来,设立郡一级的组织。但当时郡是军事组织,没有形成郡统辖县的地方政权组织。春秋战国时期的楚国在县以下普遍设立了乡、州、社、里等基层组织,其长官担负着直接治民的重要职责。此外楚在地方还实行封君制为补充,封君是楚王所封,在封邑内仅有衣食租税之权,封君的实际权力缩小了。楚国郡、县两种组织,为秦朝郡县相辖的地方政治组织形式的产生开了先河。

——摘编自谭黎明《论春秋战国时期楚国地方政权组织》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春秋战国时期楚国地方政权建设的特点。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评春秋战国时期楚国地方政权建设。
【知识点】 其他改革

相似题推荐

材料分析题 | 较难 (0.4)

【推荐1】材料 太祖建隆二年(961年),"太仆少卿王承哲坐举官失实,责授殿中丞”。建隆三年(962年)下诏:“翰林学士文班常参官曾任幕职、州县者;各举堪为幕职、令录一人。”要求举荐者具有被举荐者需要具备的任职经历,太宗淳化四年(993年)下诏:“自今中外官所有论荐,并须列所举官爵乡里及履历殿最,件析以闻;不得有隐”,“如经磨勘覆问不同,当罪举主及所言之人。”真宗成平元年(998年)下诏,要求举荐者的资格是熟悉被举荐者的上级官员和监督部门官员。当时一些具备资格的官员,还会因受过某种处分、罪名等而失去举官的资格。南宋史学家李心传指出:“保任京官犯赃连坐,旧制也,然近岁未有恭行者。”南宋学者黄震曾一针见血地指出:“国家荐举之弊,几于市井交易之为。”

——摘编自王国宇《宋代举官责任制对当前干部人事制度改革的启示》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北宋人事制度改革的主要内容。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评北来的人事制度改革
2020-05-09更新 | 40次组卷
材料分析题 | 较难 (0.4)
【推荐2】阅读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1983年,国务院成立科技领导小组,逐步确立科技改革要有利于促进与经济的紧密结合、有利于充分发挥科技人员的积极性与创造性、允许一部分人先富起来等原则,开启科技体制改革。1985年,中共中央先后做出《关于科学技术体制改革的决定》,强调:现代科学技术是新的社会生产力中最活跃的和决定性因素,根本目的“是使科学技术成果迅速地广泛地应用于生产…”。此后,科技体制改革主要包括进一步开放技术市场、扩大科研机构的自主权等。此外,国家还启动、实施了“星火计划”“863计划”“火炬计划”等重大科技计划,有利于充分发挥科技对经济发展的重要作用。


(1)简析20世纪80年代科技体制改革的历史背景,并概括其特点。
(2)简要评价20世纪80年代科技体制改革。
2021-11-02更新 | 59次组卷
材料分析题 | 较难 (0.4)
名校
【推荐3】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   中国古代的户籍制度形成于春秋战国之际,战国时期登记户口的木牍户版仅放在乡一级。秦时期,材质较为轻便的简册户籍取代了户版,乡制作的户籍副本呈报至县,以适应国家强化统治的需要。魏晋之际,户籍开始以纸质代替简册,户籍上移至县廷制作,造好的户籍需要上报郡、州,直至中央户部,户部进行查勘核实。这一系列户籍制度变化的背后,反映的是统治集团因应技术进步,强化中央集权所做的不懈努力。秦汉时期,乡级机构编造并掌握了包括户籍在内的一系列基础帐薄,因此就具有了征发赋役、管控民众的基本行政职能。魏晋之际纸筒更替后,这些基础帐簿的编造权逐渐收归到县,帝国的基层统治重心亦随之由乡司上移县廷,中国古代基层统治方式就此进入了一个新的阶段,并由此架构了此后1500多年的基本格局。

——摘编自张荣强《中国古代书写载体与户籍制度的演变》


(1)根据材料,分别概括秦、魏晋时期户籍制度改革的特点。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秦汉魏晋时期户籍改革的历史意义。
2020-11-01更新 | 257次组卷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