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高中历史综合库 > 选修(旧) > 20世纪的战争与和平 > 第一次世界大战 > 一战的经过
题型:材料分析题 难度:0.4 引用次数:94 题号:13116206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1917年秋天,中国通过“以工代战”的方式,派出十四万多中国劳工参加协约国一方作战。中国参战的目的,正如当时北京政府驻华盛顿公使顾维钧所说“当时的局势在我看来,不难理解,为使山东问题获得妥善解决,为在战争结束时提高中国的国际地位,中国必须参加协约国”。这些中国劳工为协约国的胜利付出了巨大牺牲。正是因为中国的参战并成为战胜国,才使中国得以参加巴黎和会,并以坚决提出收回山东主权的要求而实际上开启了中国修改不平等条约的历程。

——徐蓝《500年世界历史变迁与“百年未有之大变局”》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中国参加第一次世界大战的原因。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中国参加第一次世界大战的意义。

相似题推荐

材料分析题 | 较难 (0.4)
名校
【推荐1】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19148月上旬,应英法军指挥部的再三请求,俄军没有完成动员和集结就开始了进攻,以粉碎德军主力对法国的进攻。819日,中路粉碎德第17军的正面攻击,德军遭到失败,开始向西撤退。这就造成了追击和彻底歼灭德国第8集团军的有利条件,但是821-22日第1集团军按兵不动,坐失战机。该集团军后来的进攻又相当缓慢,且没有与第2集团军会师,致使德军摆脱了打击,第2集团军开始孤军作战。德军指挥部利用了俄军两个集团军之间的缺口,并从截获的俄军明码电报中得知他们的行动计划,经过激战,德军击退俄第2集团军两翼部队,而对其中路3个军形成包围态势。28-29日,俄第13军、第15军和第23军第2师被围歼。此后,德第8集团军迅速北调,得到来自西线的近卫预备军、第11军和第8骑兵师的加强后,企图以第1预备军、第11、第20和第17军发动正面进攻,围歼伊第1集团军。1914915日,俄第1集团军被俘4.5万人,伤亡约10万人,损失火炮150门。

——摘编自《东普鲁士战役》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俄军最终失败的原因。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此次战役对德军的影响。
2021-04-10更新 | 42次组卷
材料分析题 | 较难 (0.4)
【推荐2】反对战争,追求和平是人类自古以来的努力。阅读下列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回答问题。
材料一   今有一人,入人园圃,窃其桃李,众闻则非之,上为政者得则罚之……今小为非,则知而非之;大为非攻国,则不知非,从而誉之,谓之义:此可谓知义与不义之辩乎?
-----《墨子·非攻》
材料二 《苏德互不侵犯条约》主要内容有:“1.缔约双方保证不单独或联合其他国家彼此互相使用武力、侵犯或攻击行为。 2.缔约一方如与第三国交战,另一缔约国不得给予第三国任何支持。 3.缔约双方决不参加任何直接、间接反对另一缔约国的任何国家集团。……”
——摘编自吴于廑、齐世荣主编《世界史》
材料三     一战后,战胜国通过巴黎和会强迫战败国签订了巴黎和约,并成立了国联以维护和平;二战后,国际社会对德日法西斯战犯进行了审判,取缔了纳粹等法西斯组织,对德日进行民主化改革,并成立了联合国以维护世界和平。
——摘编自斯塔夫里阿诺斯《全球通史》
(1)材料一体现了墨子什么思想?结合所学知识分析这一思想产生的社会背景。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苏联与德国签订《苏德互不侵犯条约》的原因以及该条约对二战爆发的影响。
(3)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人类在反对战争,追求和平方面,二战后的举措和一战后的相比,有哪些进步性?
2016-12-12更新 | 325次组卷
材料分析题 | 较难 (0.4)
名校
【推荐3】【20世纪的战争与和平】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1914年,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1917年,就中国是否参战问题,中国思想界进行了激烈的争论。其中,梁启超、陈独秀、李大钊等人力主中国参战的观点,获得了社会舆论的广泛支持。
梁启超在《欧洲战役论》序言中指出:“今之战,殆全世界人类相互之战也,与一域中国与国相互之战既异,与一国中人与人相互之战更异”。他还认为德国必败,协约国必胜,而“以此为增进我国际地位之际好时机”,中国可以借此收回此前在外交中失去的权益。
陈独秀在1917年3月1日写下《对德外交》一文,认为“加入协约方面,于内于外,于国家利多而害少。理由如左:一、可以改变数百年来屈辱外交之惯例;二、能推动国内学术界思想进步;三、能得到协约国的财政援助;四、可以平息国内党派之争。”
李大钊赞成陈独秀的观点,认为“尚我国外交从此振奋精神,奋起直追,将来国事之转机,未始不始于今鈤也。”并指出,中国参战的目的“不在以其实力与德为敌,而在以其诚心与协约国及中立国为友”,希望通过追随协约国而使中国在战后获得利益。

——摘编自《中国早期共产主义者与第一次世界大战》


(1)根据材料,概括梁启超、陈独秀、李大钊等人在中国参战问题上的共同认识。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第一次世界大战对中国社会产生的影响。
2017-02-24更新 | 104次组卷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