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高中历史综合库 > 中国古代史 > 春秋战国的纷争与变革 > 经济发展与变法运动 > 春秋战国的改革与变法活动
题型:材料分析题 难度:0.65 引用次数:103 题号:14071932
改革与历史的发展相始终,散发着浓郁的时代气息,以其独特的方式推动着社会的进步。

材料一   “夫商君为孝公平权衡,正度量,调轻重,决裂阡陌,教民耕战,是以兵动而地广,民休而国富,故秦无敌于天下。”

——《战国策·秦策三》

材料二   北魏孝文帝改革是相对落后的鲜卑族学习中原汉族,以谋求进步的一场少数民族汉化改革。为了便于学习汉族,拉近与汉族世家大族的关系,孝文帝下令“拓跋”改姓“元”;“独孤”改姓“刘”等。孝文帝还曾言:“今欲断诸北语,一从正音”。

——摘编自胡明泽《北魏孝文帝改革的成就与问题剖析》


(1)据材料一回答这是什么改革?主要措施有哪些?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孝文帝改革的内容,改革的实质是什么?
(3)综上所述,你从两次改革的成效中得到哪些启示。

相似题推荐

材料分析题 | 适中 (0.65)
名校
【推荐1】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改革赋税制度是商鞅新法的重要组成部分。商鞅在秦国全境推广了县制,各地行政结构趋于划一;又通过“为田开阡陌、封疆”,统一了全国的土地区划和亩制,这就给统一田税征收扫清了障碍。商鞅遂决定采用“訾(计量)粟而税”的办法均平田税。商鞅于变法初期曾号令全国,“民有两男以上不分异者,倍其赋”。秦民的家庭形态就由父子、兄弟“同室而居”的“室”,转变成了以一夫一妻为主体的个体小户,不仅户赋征收单位变化了、增多了,同时也使秦民的基本劳动单位很快实现了个体小农化。秦孝公十四年起又增设“口赋”,分“算赋”(成人税)和“口钱”(儿童税)两种,在秦国开始加征人头税。商鞅认为“不农之征必多,市利之租必重。”于是在相对减轻农业税收的同时,有意加重商税,这在一定程度上推动了农业生产的发展,增强了耕战能力。

——摘编自《商鞅变法中的赋税改革》

材料二   唐承隋制,前期赋役实行均田制为基础的租庸调,所谓“有田则有租,有身则有庸,有户则有调”,它以民户授田为基础和前提。为确保租庸调的顺利实施,规定每户编造手实,再根据手实编成户籍,按每户丁男、中男数均田、定赋役。手实、户籍、均田、租庸调之间互为依据,便于监督管理,有效地组织赋役征调。两税法“户无主客,以见居为簿;人无丁中,以贫富为差”,即只要在当地有资产、土地,就算当地人,上籍征税。这在一定程度上扩大了征税范围、税负相对公平,当然更主要是满足中央政府的财力需求,以维护政权和社会稳定。

——朱红琼《唐朝财政制度演变对国家治理能力的影响》


(1)根据材料一概括商鞅变法中赋税改革的具体举措,并结合所学知识对其简要评价。
(2)根据材料二指出唐朝赋役征收依据的变化,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两税法实行的背景。
2023-01-14更新 | 84次组卷
材料分析题 | 适中 (0.65)
【推荐2】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商鞅变法在中国历史上的意义,怎样评价也不为过。它不但奠定了秦国统一的制度根基,而且对之后两千多年中国的政治、社会都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但是,有利于战胜敌国,却并不利于维持统一,就觉得秦朝的统一有多么的了不起。

——摘编自程念祺《美化商鞅变法有违史实》

材料二   张俊伟在《商鞅变法:不为人关注的另一面》中指出:商鞅变法建立了以官僚体系为依托的中央集权政治制度,变法把秦国打造成了一个军国主义国家。为了支持战争,他采取弱民、夺民、愚民的措施,通过轻罪重罚,“使民怯于邑斗,动员激励的措施就是授予官位和勋爵,把全社会激励体系向农战聚焦,最大限度地发掘、调动了全社会的潜力,把秦国变成了“虎狼之国”。这样的变法缺乏人文主义关怀,执意铲除。连坐使居民相互监督,降低了人文道德水准。

——摘编自任世江《通过商鞅变法让学生接触思辨》


(1)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简要评价商鞅变法。
(2)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影响评价历史事件的因素。
2023-09-23更新 | 34次组卷
材料分析题 | 适中 (0.65)
【推荐3】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秦国之俗,贪狼强力,寡义而趋利,可威以刑,而不可化以善;可劝以赏,而不可厉以名。被险而带河,四塞以为固,地利形便,蓄积殷富。孝公欲以虎狼之势而吞诸侯,故商鞅之法生焉。

——摘编自《淮南子·要略》

材料二   苏轼对于商鞅变法可以很快使国家富强起来,虽不否认,但认为这样的政策法令太过倾向于国家利益,民众却未必能得到多少实惠,特别是在变法初行阶段,会让民众不理解或超过其承受程度而产生怨怒与抵触;并且变法措施重利而轻义,推行峻法酷刑而弃用道德教化,“其民见刑而不见德,知利而不知义,卒以此亡”。苏轼进而在《商君功罪》一文中提出了“故帝秦者商君也,亡秦者亦商君也”的观点,认为追求富国强兵而没有很好顾及民众的舆情与实惠,即使夺取天下,也会很快丢失。

——摘编自杨胜宽《苏轼与郭沫若对商鞅评价的分歧及其原因》


(1)根据材料一,概括“商鞅之法”的动力。
(2)据材料二,归纳苏轼评价商鞅变法的主要观点。
2023-10-22更新 | 28次组卷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