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高中历史综合库 > 文化史(旧) > 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 > 明清之际活跃的儒家思想 > 明末清初思想家 > 顾炎武的思想
题型:材料分析题 难度:0.65 引用次数:108 题号:14165420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中国政制)达臻“文明”一途,实应归功于西周的创制。……西周政治里显然有深厚的贵族色彩,而“共主”名义下的地方分权体制……与秦以后一统的君主“独制”格局泾渭分明。因此古贤多称周秦之间为“天下一大变局”。

——王家范《中国历史通论》

材料二   寓封建(注:即分封)之意于郡县之中,而天下治矣。……封建之失,其专在下;郡县之失,其专在上。……今之君人者,尽四海之内为我郡县犹不足也,人人而疑之,事事而制之。……有司之官……无肯为其民兴一日之利者,民乌得而不穷,国乌得而不羁?

——顾炎武《顾亭林诗文集》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西周和秦朝的主要政治制度。分析说明周秦政治制度的主要特征。
(2)结合所学知识,说明材料二中“其专在下”、“其专在上”各指什么。材料中顾炎武提出了怎样的思想主张,分析其进步意义。

相似题推荐

材料分析题 | 适中 (0.65)
【推荐1】某班同学以“中国儒家文化”为课题,开展一次研究性学习活动,成立了三个研究小组,分别对三个时期的儒家思想进行探究。
一、下面是第一小组搜集的春秋战国时期的有关资料:

【资料1】子曰:夫仁者,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

——《论语·雍也》

【资料2】孟子曰: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

——《孟子·尽心下》

【资料3】电影《孔子》剧照


【资料4】纪念邮票《孔子周游列国》



(1)假设你是第一小组成员,你认为上述哪些资料可以作为研究的依据,并说明理由。
二、下面是第二小组搜集的西汉时期的有关资料:

【资料1】王者承天意以从事。

——董仲舒《春秋繁露·尧舜汤武》

【资料2】“诸不在六艺之科孔子之术者,皆绝其道,勿使并进。邪辟之说灭息,然后统纪可一,而法度可明,民知所从矣。”

——《汉书·董仲舒传》

【资料3】建元五年,置五经(指《诗》《书》《礼》《易》《春秋》五部儒家经典)博士(指传播五经的教官)。

——《汉书·武帝纪》


(2)综合上述资料,请你为第二小组确定一个能反映这一时期儒学地位的研究主题。

李贽咸以孔子之是非为是非,故未尝有是非耳
黄宗羲缘夫天下之大,非一人所能治,而分治之以群工。故我之出而仕也,为天下,非为君也;为万民,非为一姓也
顾炎武君子之为学,以明道也,以救世也
王夫之以天下论者,必循天下之公。天下非一姓之私也


三、下面是第三小组搜集和整理的明清时期的有关资料:
(3)根据第三小组收集的资料,你能得出哪些结论。
(4)通过本次活动,你认为开展研究性学习应当掌握哪些研究方法。
2019-08-20更新 | 37次组卷
材料分析题 | 适中 (0.65)
【推荐2】人类历史是一个不断发展进步的过程,这是为当今时代普遍认同的历史观。依据下面给出的历史资料和所学知识,回答问题。
材料一 孔子厚古薄今,向往尧舜禹的时代和西周的礼乐文明。他不满于当时的“礼崩乐坏”,反对违背周礼的行为以及改革旧制度的举措。他说:“周监于二代,郁郁乎文哉,吾从周。”(意为:“周朝的礼仪制度依据夏商两代,丰富多彩,我主张周的礼制。”)。这种政治立场和历史观,深远地影响了后世的儒家。
材料二 王夫之认为:尧舜之时“国小而君多,……而暴君横取,无异今川广(西南地区)之土司,吸龅其部民,使鹄面鸠形,衣百结而食草木。”“泥古过高而菲薄方今,以蔑生人之性。”
材料三 启蒙运动的一个重要信念是:“人类过去充满了黑暗和愚昧,而人类未来则是一片光明。人类的状况总是逐步改善的。人类进步是人类社会发展的规律。”正是启蒙运动使人们普遍地接受了发展和进步的历史观。
材料四 在中国近代历史上,不同的历史观对于当时的社会变革产生了不同的影响。以下是维新变法运动前后的一些言论:①“尧舜以道统传心,孔孟以圣贤垂教,历数千年如一日……盖天经地义,万古不磨”;②“观大地诸国,皆以变法而强,守旧而亡”;③“上下千岁,无时不变,无事不变”“不变一言,绝非天运”;④“祖宗之法不能变”。
(1)以上两段材料中的历史观是否相同?分别概括其含义。分析以孔子为代表的儒家历史观对中国古代社会发展的影响。
(2)结合17、18世纪的欧洲历史分析启蒙运动中发展和进步的历史观产生的社会背景。
(3)选择观点相反的两条言论,分别分析其实质和影响。(写出言论的序号,直接做答即可。如选择三条以上的言论做答,只按前两条给分。)
2011-04-07更新 | 682次组卷
材料分析题 | 适中 (0.65)
名校
【推荐3】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顾炎武说“有亡国,有亡天下。亡国与亡天下奚辨?曰:易姓改号,谓之亡国;仁义充塞,而至于率兽食人,人将相食,谓之亡天下。是故知保天下,然后知保其国。保国者,其君其臣肉食者谋之。保天下者,匹夫之贱,与有责焉耳矣。”顾炎武把民族的利益、人民的利益看得最为重要,而对传统儒家的“君臣之义无所逃于天地之间”做出了否定,对君主政权存在的合理性表露出怀疑。

——摘编自白寿彝主编《中国通史》

材料二   第二次鸦片战争以后,清廷向西方资本主义国家屈服,出现了所谓“中外和好”的局面。曾国藩、李鸿章、左宗棠等在勾结外国侵略者镇压太平天国的过程中,看到了西方坚船利炮的重大作用,于是对其大加赞赏。李鸿章认为,“中国文武制度,事事远出西人之上,独火器万不能及”,因而必须购买外国枪炮,设局制造枪炮,“以资攻剿”。

——摘编自白寿彝主编《中国通史》

材料三   臣窃闻东西各国之强,皆以立宪法、开国会之故。国会者,君与民共议一国之政法也。盖自三权鼎立之说出,以国会立法,以法官司法,以政府行政,而人主总之……人主尊为神圣,不受责任,而政府代之,东西各国皆行此政体,故人君与千百万之国民,合为一体,国安得不强?吾国行专制政体,一君与大臣数人共治其国,国安得不弱?……立行宪法大开国会,以庶政与国民共之,行三权鼎立之制,则中国之治强,可计日待也。

——摘自康有为《请定立宪开国会折》


(1)根据材料一,概括顾炎武的主要思想。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洋务派的主张及其实践结果。
(3)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康有为的政治主张并简析其影响。
2019-05-22更新 | 54次组卷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