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高中历史综合库 > 选修(旧) > 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 > 魏孝文帝改革
题型:材料分析题 难度:0.65 引用次数:185 题号:14859033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 北魏太和十六年(492年),孝文帝实行爵制改革,开始推行实封的王爵、开国爵与虚封的散爵并行的爵位制度。孝文帝实行的散爵是承袭北魏前期虚封的五等爵制而来的。而实行的实封爵,则是新推行的爵制。《魏书·孝文帝纪下》:“(太和十六年)制诸远属非太祖子孙及异姓为王,皆降为公,公为侯,侯为伯,子男仍旧,皆除将军之号。”《魏书·孝文帝纪下》:“(太和十八年)诏王、公、侯、伯、子、男开国食邑者:王食半,公三分食一,侯伯四分食一,子男五分食一。”《魏书·献文六王下·彭城王勰传》:“彭城王勰……太和九年,封始平王……开建五等,食邑二千户。转中书令,侍中如故,改封彭城王。……嫡子劭……袭封。”《魏书·张普惠传》:“以初封之诏,有亲王二千户、始蕃一千户、二蕃五百户、三蕃三百户,谓是亲疏世减之法;又以开国五等,有所减之言,以为世减之趣。遂立格奏夺,称是高祖本意,仍被旨可。”

——据《魏书》等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北魏孝文帝地方行政制度改革的主要内容。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北魏孝文帝地方行政制度改革的意义。
【知识点】 魏孝文帝改革

相似题推荐

材料分析题 | 适中 (0.65)

【推荐1】【历史——选修1: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

材料北魏政权的前身代国实际上是以拓跋部落为核心的部落联盟,各部落基本上逐水草而迁徙放牧,牧民是部落首领的私属,对后者有人身依附关系。公元386年,拓跋珪开始第一次“离散诸部”,解散部落组织,剥夺部落首领对其部落的统领权力,将牧民连同其首领在内统统转变为国家的编民。同时又实行“分土定居”,分给牧民土地,使其从事定居农耕或放牧,不准随便迁徙。但也有高车等一些部落因为发展程度低而被保留下来。由于诸多部落的激烈抗拒,加上西燕、后燕等外部势力的入侵,离散诸部曾两度中断。第二次是在公元394年与卫王拓跋仪主持进行的屯田相配合而实施的。第三次是在公元398年,在灭燕战争之后大范围的全面推行,北魏政权统治下的大部分游牧部落被离散。这一年,北魏迁都平城,建宗庙,立社稷,魏王拓跋珪称皇帝,是为北魏道武帝。

——摘编自李凭《北魏平城时代》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拓跋珪离散诸部改革的特点。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拓跋珪离散诸部改革的作用。

2017-05-02更新 | 47次组卷
材料分析题 | 适中 (0.65)

【推荐2】【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

材料一一、“军功者各以率(标准)受上爵,为私斗者各以轻重被刑”;二、“宗室非有军功论,不得为属藉(列入家族谱牒)”;三、“明尊卓爵秩等级,各以差次名田宅(按等级分享田宅),臣妾衣服以家次”;四、“有军功者显蒙,无军功者虽富无所芬华(荣耀)”。这四条法令对秦国的历史可以说产生了划时代的影响。

——朱绍侯《商鞅变法与秦国早期军功爵制》

材料二魏初风俗至陋,……迁都之后,于革易旧俗,亦可谓雷厉风行。……民族根柢,莫如语言,语言消灭,未有不同化于他族者。孝文以仰慕中国文化之故,至欲自举其语言而消灭之,其改革之心,可谓勇矣。其于制度,亦多所厘定。

——吕思勉《两晋南北朝史》

材料三北魏在中原建立以后,所面临的最大问题即如何处理这一广大地区的民族关系,其中包含如何对待汉族的先进生产方式、汉族的文化问题。是继续保存拓跋氏旧的社会制度和旧有的文化习惯,还是摒弃旧俗,接受先进的文化,在新的历史环境中获得新生,北魏的统治者必须作出抉择。

——白寿彝《中国通史》

(1)据材料一,概括军功爵制内容的基本特点。它反映了怎样的政治背景?

(2)据材料二,归纳孝文帝“迁都”对改革的作用。从材料看,孝文帝“改革之心”坚定的原因是什么?)

(3)据材料三,与商鞅变法相比,孝文帝改革面临的最大问题是什么?综合上述材料,分析影响改革效果的基本因素。)

2017-07-21更新 | 14次组卷
材料分析题 | 适中 (0.64)
【推荐3】商鞅变法和北魏孝文帝改革都是社会转型时期进行的重大改革,两次改革不囿于传统,除旧布新,对中国历史发展产生了深远影响。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令既具,未布,恐民之不信,已乃立三丈之木於国都市南门,募民有能徙置北门者予十金。……宗室非有军功论,不得为属籍。……有功者显荣,无功者虽富无所芬华。……集小乡邑聚为县,置令、丞,凡三十一县。为田开阡陌封疆,而赋税平。
——《史记·商君列传》
材料二 时民困饥流散,豪右多有占夺,(李)安世乃上疏……高祖深纳之,后均田之制起于此矣。九年(公元485年),下诏均给天下民田:“诸男夫十五以上,受露田四十亩,妇人二十亩,奴婢依良。丁牛一头受田三十亩,限四牛。所授之田率倍之,三易之田再倍之,以供耕作及还受之盈缩……”于是海内安之。
——《魏书》
请回答:
(1)据材料一、二,商鞅变法和孝文帝改革在土地问题上分别采取了什么措施?简要分
析采取这些措施的不同原因。
(2)结合所学知识,概括说明两次改革“除旧布新”的形式有何不同,并指出其对历史发展所起的相同作用。
2016-11-27更新 | 262次组卷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