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高中历史综合库 > 世界史 > 资本主义制度的确立 > 启蒙运动
题型:材料分析题 难度:0.65 引用次数:30 题号:15107757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中国形象”是欧洲启蒙运动时期的一个流行语,在欧洲的启蒙思想家眼中有不同的变化;在推翻神坛的时候,他们歌颂中国的道德哲学与宗教宽容;.在批判欧洲暴政的时候,他们运用传教士们提供的中国道德政治与开明君主专制的典范。在他们对君主政治感到失望的时候,他们又证明中国人不是无神论者,是依靠棍棒进行恐怖统治的东方专制主义暴政的典型;中国不是富裕,而是贫困,不是社会靠农业发展,而是社会停滞于农业。

——摘自周宁《西方的中国形象史研究》

材料二     难道农民的儿子生来颈上带着项圈,而贵族的儿子生来在腿上带着提马刺吗?……一切享有各种天然能力的人,显然是平等的。……除了法律之外,不依赖任何别的东西。这就是自由的人。

——《伏尔泰语录》

材料三   政治上的自由是公共自由,要保障公共自由,就应该避免把权利单独托给一个人、几个人或少数人。因为一切有权力的人都容易滥用权利,这是万古不易的一条经验。为此提出一条原则,要防止滥用权力,就必须用权利来约束权力,形成一种能联合各种权力的政体,其各种权利既调节配合,有互相制约,即权力要分开掌握和使用。

孟德斯鸠《罗马盛衰的原因》


(1)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简要说明“中国形象”成为“流行语”的背景及在欧洲人心目中变化的原因。
(2)概括材料二、材料三所体现的主要思想及其所产生的历史影响。
【知识点】 启蒙运动解读

相似题推荐

材料分析题 | 适中 (0.65)
名校

【推荐1】材料一   孔子之道,远传于四域之外,东经朝鲜,波及日本。南则风靡于安南(即越南)……孔子之道,又流行于欧美。

——摘自[日]岛献吉朗《诸子百家》

“道之以政,齐之以刑,民免而无耻,道之以德,齐之以礼,有耻且格” 、 “为政以德,譬如北辰,居其所而众星拱之”

                                                                    ——摘自《论语》


(1) 根据所学知识回答,“孔子之道”的核心内容。依据材料一归纳孔子的政治观点。

材料二



(2) 根据所学知识指出贞节牌坊体现了宋代理学家朱熹的什么观点,程朱理学成为官方哲学的原因。

材料三 古者以天下为主,君为客。凡君所毕世而经营者,为天下也。今也以君为主,天下为客。凡天下之无地而得安宁者,为君也。……为天下之大害者,君而已矣。向使无君,人各得自私也,人各得自利也。

                                                                   ——黄宗羲《明夷待访录》

材料四 社会秩序乃是为其他一切权利提供了基础的一项神圣权利。然而这项权利决不是出于自然,而是建立在约定之上的。……必须建立一种全新的契约。通过社会契约,人民建立一个自己管理自己的政府。统治者的权力来自他同人民签订的契约,如果他违反了民意,人民就有权推翻他。

——卢梭


(3)材料四反映了卢梭的什么思想主张?与材料三的主张有何共同之处?
2020-02-25更新 | 31次组卷
材料分析题 | 适中 (0.65)
名校
【推荐2】阅读下列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回答问题。
材料一 普罗塔戈拉说:“人是万物的尺度”。苏格拉底说:“认识你自己”……孔子说:“仁者爱人,克己复礼。”;“古之欲明明德于天下者,先治其国;欲治其国者,先齐其家;欲齐其家者,先修其身;欲修其身者,先正其心……。”
材料二 伏尔泰说:“欧洲的王族和商人发现东方只晓得追求财富,而哲学家则在那里发现了一个新的精神与物质的世界。”他赞美孔丘“只诉诸道德,不宣传神怪。”他相信儒学是最好、最合人类理性的哲学,并以中国为理想国,提倡以中国文化为标准。……孟德斯鸠、卢梭则指出真实的中国根本不如尊孔人士想象和描述的那么美妙,他们对中国文化,尤其是无制衡的专制主义进行了猛烈的抨击和揭露。
—— 庞忠甲 《论儒学的国际影响》
材料三 中国的传统文化自汉以来,是以儒学为中心的文化架构,一直被我们认为是世界上最好的文化,但是到了晚清出现千年未有之文化危机……从晚清开始,中国社会就是一个不断重建文化自信心的过程,这种文化自信心的建设包括物质层面、制度层面和精神层面。
——廖保平《铁屋里的大国突围》
材料四 一种文化既有其民族性,又有时代性。……吸收外国文化,进行文化交流,就是保持文化的时代性。自20世纪以来,出现了一种提倡“全盘西化”的观点。……今天的中国,对西方的了解远远超过西方人对中国的了解。
—— 季羡林《东学西渐与东化》
(1)据材料一,概括中西文化的异同。结合所学知识,分析这些文化差异对中西方政治体制产生怎样不同的影响?
(2)据材料二,指出欧洲思想家对待中国文化的两种不同观点。结合所学知识,说明两种不同观点的相同立场。
(3)据材料三,结合所学知识说明近代中国社会是如何从物质方面、制度方面、精神方面来“重建文化自信心的”。
(4)据材料四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推动“今天中国对西方了解”的主要因素并谈谈你对中西文化交流的认识。
2016-12-13更新 | 167次组卷
材料分析题 | 适中 (0.65)
【推荐3】 文明的交流与变革

在四大文明古国及希腊人、玛雅人的神话故事里,都有大水甚至洪水灭世的传说,只是原因和过程不尽相同。古代希伯来人和古代希腊人也有类似的洪水传说,其源头是苏美尔神话。在苏美尔人的泥版文书上,人们发现了故事的最早版本,后通过史诗《吉尔伽美什》被古代希伯来人继承,并传到古希腊人那里,于是就有了流传至今的洪水传说。中国古代也有“大禹治水”神话传说,但显然与上述神话差异较大。

——摘编自《世界文明探源》



                                                  19世纪中期欧洲城市分布示意图

我以为东方正从酣睡中觉醒。在中国,它表现为一种显著的反抗外族的态度,偏向“中国是中国人的中国”的理想;在波斯……觉醒似乎表现为偏向民主改革的形式……非常引人注目的是,这些不满的迹象同时出现,不能纯粹归于偶然。谁知道呢?或许东方真的从其酣眠中觉醒,我们即将目睹一场数百万不满者反对寡廉鲜耻的西方剥削的起义。

——摘编自爱德华·布朗《1905-1909年波斯革命》

(1)依据材料并结合所学,概括古代早期文明的特点。
(2)依据材料并结合所学,分析《中国孤儿》反映的时代背景和影响。
(3)依据材料并结合所学,概括19世纪中期欧洲城市出现的新现象,对应分析这些新现象出现的原因。
(4)依据材料并结合所学,指出“东方正从酣睡中觉醒”的具体表现,并分析其原因。
2022-05-30更新 | 104次组卷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