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高中历史综合库 > 文化史(旧) > 近代中国的思想解放潮流 > 从“师夷长技”到维新变法 > “中学为体,西学为用” > “中体西用”思想的实践
题型:材料分析题 难度:0.4 引用次数:516 题号:15691556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清代前期藏书家地域统计表

地域浙江江苏安徽福建北京山西
人数267247158743634
地域广东山东上海湖北江西四川
人数261712998
地域河北河南陕西湖南辽宁贵州
人数654433

——据《中国出版史游代卷上》

材料二   新中国成立时,北京图书馆和出版总署编译局所藏1867年以翻译著作共有6686种,但“五四”以前翻译的图书所。1958年台北所谓“中央图书馆”编纂的《近百年来中译西书目录》,收录译自西文的书5047种,它受政治立场的影响,对许多存在偏见,导致了很多漏收,日本人实藤惠秀《中国译自日本书综合目录》,收录了从1868年至1979110年间的翻译著作5765种(次),与台北目录的5047种完全不重复,出版总署编译局所收录的译作有大量是上述两个目录都没有,例如马克思主义和社会主义、俄国民主主义,苏联著作等。而上述三个目录都不包含《东西学书录》(1899年,收录西、日文译作537种)、《译书经眼录》(1394年,在《东西学书录》基础上增加530余种)等所收录的译著。

——整理自《中国出版通史代卷下》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指出清代前期藏书家分布的地域特点,并分析其原因。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请对1867~1979年间中国翻译外书数量进行粗略估计,并分析各书目收录不全的原因。

相似题推荐

材料分析题 | 较难 (0.4)
名校
【推荐1】民族意识的觉醒是近代中国救亡图存道路上不可缺失的重要的推动力。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到了十九世纪,与我抗衡的是几个以科学、机械及民族主义立国的强国。我们在道光年间虽受了重大打击,我们仍旧不觉悟,不承认国家和民族的危险,因此不图改革,枉费了二十年的光阴。直到受了英法联军和太平天国的痛苦,然后才有同治初年由奕䜣、文祥、曾国藩、李鸿章、左宗棠领导的自强运动。

——张荫麟《中国史纲》

材料二 晚清时期的中国所匮乏的是现代的民族国家意识和政治形式,因此梁启超所致力建构的是一种以国民共同体为核心的民族主义。因为国民的独立自由是国家独立自由的前提,所以梁启超的民族主义既是肯定人的基本权利,也是强调国民拥有参与政治的权利。

——摘编自许纪霖《家国天下》

材料三 不言而喻,1919年的伟大思想浪潮是由许多因素共同造成的。北京大学已成为现代化的高等学府,蔡元培在北大任职时,欢迎来自全世界的各种思想,这种进步风气很快推动了语言改革运动。与此同时,由于日本的侵略,爱国民众日益关心国家的命运。军阀们为了私利与日本帝国主义勾结,1919年山东问题的纠纷,使中国民族主义情绪的高涨达到新高峰。

——摘编自费正清《剑桥中华民国史》


完成下列要求:
(1)根据材料一,“重大打击”及“自强运动”历史事件分别指什么?作者认为中国遭受重大打击的原因是什么?
(2)材料二中梁启超的思想有什么进步之处?这种进步因哪一战争的失败而引发?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梁启超实现国民拥有政治权利的途径。
(3)材料三中“伟大思想浪潮”指的是哪一历史事件?依据材料归纳其成因。综合上述材料,概括指出民族意识在近代中国的作用。
2021-01-21更新 | 180次组卷
材料分析题 | 较难 (0.4)
【推荐2】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汉代太学以五经为教材,进行经学教育。国家对教材和教学内容进行较为严格的审定。太学只允许传授今文经学,古文经学则被拒之门外。汉代经学分为今文经学和古文经学两派。今文经学是用当时通行的隶书写成的经书,以董仲舒为首的一批儒家学者利用“阴阳五行”学说将儒学神学化,提出“天人感应”“君权神授”的命题。

——《两汉太学的初兴》

材料二:面对西方帝国主义势力的东进、西方文明的冲击,在英勇反抗帝国主义的同时,掀起了学习西方文明的热潮,纷纷致力于探索富国强兵之路。洋务教育是一定的社会历史条件发展的必然产物,是社会经济运动的客观结果,其内在的原因在于那个时期社会需求结构的变化。随着洋务运动的开展,无论是兴办军事工业时引进西方先进生产科学技术,还是兴办民用工业时学习西方先进管理经验,洋务派深感人才匮乏。

——张雪蓉《论洋务运动时期的教育建设》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太学的主要特点及其成因。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洋务教育对中国历史进程的影响。
2019-03-27更新 | 60次组卷
材料分析题 | 较难 (0.4)
【推荐3】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西学东渐这个名目随民国四年(1915)上海商务印书馆将容闳的英文回忆录的中文节译本,该题《西学东渐记》,开始流行。但在晚明,“西学”已是特称判断,指西教即基督教以外的欧洲科学工艺各科学问。其实中国与欧洲的文明互动,在物质层面可以追溯到遥远的古典时代,在精神层面至迟已于北朝隋唐出现。……世界文明从来是互动的。既有西学东渐当然也有东学西渐。”

——朱维铮《再读近代史》

材料二   为获取资源与市场,工业文明的先导国家以枪炮打开了地球上一切民族和国家的大门,迫使一切后进民族走上工业化之路。近代中国,为实现民族的平等和国家的发展,进入了由农耕文明向工业文明的转型期,百年动荡,内忧外患,血流成河。随着人类社会的转型,近代中国人们的生活和思想观念发生了显著变化。

——《可持续发展与文明转型》

材料三     学者认为中国近代社会转型的进程从19世纪五、六十年代到20世纪二、三十年代。主要经历了被动开放、经济起步、政体变革、思想解放四个时期。这是一种社会质变,即社会生活各个领域、各个层面发生了整体性的变革。

——陈国庆《中国近代社会转型研究》绪论


问题:
(1)用“东学西渐”的具体事例说明中国古代经济、文化对欧洲的影响。
(2)根据上述材料和所学知识简要分析“西学东渐”的历程和阶段性特点。
(3)你是如何看待“西学东渐”与中国近代社会转型?
2020-03-24更新 | 89次组卷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