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高中历史综合库 > 中国古代史 > 三国至隋唐的文化 > 儒学、道教、佛教的发展
题型:单选题-单题 难度:0.65 引用次数:91 题号:15892788
下图是甘肃天水麦积山石窟中的塑像,该石窟始建于后秦(384—417年),大兴于北魏明元帝、太武帝时期(392—452年),后经隋唐及以后各代不断开凿扩建,遂成为中国著名的石窟群之一。该图主要反映了魏晋至隋唐时期
A.民族矛盾尖锐B.中外交流频繁
C.文化灿烂辉煌D.佛教广泛传播

相似题推荐

单选题-单题 | 适中 (0.65)
名校
【推荐1】魏晋南北朝的士大夫流行“清谈”,即不问现实政治,只讨论玄妙哲理,在行为上纵酒、不拘礼节,这股风潮一直持续到唐初。此种历史现象
A.严重阻碍文学艺术发展B.说明佛道思想已是社会主流
C.对儒家思想有双重作用D.导致社会道德水平严重滑坡
2020-12-20更新 | 273次组卷
单选题-单题 | 适中 (0.65)
名校
【推荐2】甘肃敦煌出土的《父母恩重经》是由唐代中国本土僧人编写的佛经,该经借佛陀之口,讲述人们从父母那里得到的恩惠,倡导子女感恩、孝顺父母。这表明
A.唐朝的宗教政策较为开明B.佛教顺应中国社会现实
C.儒学的正统地位不断巩固D.中华文化的开放与包容
2020-11-26更新 | 110次组卷
单选题-单题 | 适中 (0.65)
【推荐3】佛教一方面蒙蔽麻醉人们于虚幻幸福之中,另一方面广大人民在一定历史时期中如醉如痴地吸食它,用以逃避现实中无穷战乱带来的苦难。这种情况最有可能出现在
A.春秋战国B.魏晋南北朝C.隋唐时期D.康雍乾时期
2022-01-10更新 | 217次组卷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