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高中历史综合库 > 国家制度与社会治理 > 中国古代的民族关系与对外交往 > 隋唐至两宋时期的民族关系与对外交往
题型:材料分析题 难度:0.65 引用次数:149 题号:16109337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二里头时代(约距今3800~3500年)的二里头都邑,就是当时的中央之邦;二里头文化所处的洛阳盆地乃至中原地区,就是最早的“中国”。……二里头文化与后来的商周文明一道,构成了华夏早期文明的主流,确立了以礼乐文化为根本的华夏文明的基本特质。

——许宏《最早的中国》

材料二 至北宋时期,石介对当时“中国”一词的概念进行了总结性的界定……在地理上,“中国"是指以“九州”为主的传统意义上的汉族聚居之地,大体上就是指长城以南的黄河流域和长江、珠江流域,即所谓“天地之中”,并不包括少数民族居住的地区;“中国”之人主要是知”礼乐”、服“衣冠”从事种植农业的汉族,少数民族也不在其中。

——郑炜、崔明德《辽金时期民族关系思想的发展与中华民族多元一体格局的形成》

材料三 经郝经的阐发,元人的“中国观”完备形成,其要点是:“中国”的疆域,是元统治地区加上南宋统治的江南;“中国”的人民是汉人和少数民两大部分,“中国”的文化是农耕文化和草原文化两大系统;“中国”主权的行使者可以是汉人政权,也可以是“行中国之道”的少数民族政权。   

——何志虎《“中国观”在元代的转换》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中国古代“中国观”的变化。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上述“中国观”变化的原因?谈谈你对“中国观”变化的认识。

相似题推荐

材料分析题 | 适中 (0.65)
名校
【推荐1】中国历史一直以来就是各民族共同缔造的,中华民族一家亲、同心共筑中国梦,这是新时代我国民族团结进步事业的生动写照,也是民族工作创新推进的鲜明特征。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北魏孝文帝改革,总结和肯定了以前民族融合的成果,又促进了这一融合进程的迅速发展。这一时期的民族融合,从方式上看,既有各族人民在友好交往中的相互影响,又有统治者的主动政策,还有在血与火的民族斗争中的附带同化。在内容上,汉族影响少数民族是主流,但少数民族在与汉族融合的同时,也带来了他们的优秀思想文化,如胡乐、胡舞、胡饼、尊重妇女的意识、胡汉之别观念的淡化等,给汉族文化输入了新鲜血液。

——摘编自朱绍侯《中国古代史》

材料二  隋唐与魏晋南北朝时民族交融相比,有其自身的特点。……(它)是在统一政权下内地汉族统治阶级通过各种政令、措施,逐渐同化、融合周边各族,或周边各族与邻近汉族和其他民族的自然融合;汉化仍然是隋唐时期民族融合的主流。

——周伟洲《试论隋唐时期西北民族融合的趋势和特点》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这一时期民族交融的特点,并简析北魏孝文帝改革对社会发展产生的积极影响。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唐朝统治阶级如何“同化、融合周边各族”。
2021-03-05更新 | 121次组卷
材料分析题 | 适中 (0.65)
【推荐2】外交是国家内政的向外延伸。国内因素与国际因素相互交织,推动中国对外关系的不断变化。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职贡,即向皇帝尽职纳贡。历代《职贡图》描绘了中国古代王朝与周边毗邻国家或部族间交往的场景。

表:古代中国部分朝代《职贡图》图画节选及说明

描绘唐太宗时期南洋的婆利、罗刹与林邑国前来中国朝贡及进奉各式珍奇物品的景象。各国使者呈现出来自不同地域、不同民族、不同年龄的独特气质,并均具有作为使者的恭谨欣喜的情态。

乾隆年间编绘,合卷首共九卷,第一卷载朝鲜、英、法、日本、荷兰、俄罗斯等二十余国。第二卷以下分载西藏、新疆、东北、福建、湖南、广东、广西、甘肃、四川、云南、贵州等地各族。内容涉及对外关系与边地统治等议题,反映出乾隆皇帝的国际外交与民族政策。

——摘编自罗山《职贡图——古代中国人眼中的域外世界》

材料二   随着新中国从站起来、富起来到强起来的发展,以及国家利益的不断拓展,中国对国际社会的融入更多地表现出中国式的“积极主动”。新时代背景下,我国通过对与不同国家外交关系进行的重新组合,以及由此展开的“中国全方位的外交布局”来推进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方针。在外交目标上,更注重“从人类发展大潮流、世界变化大格局、中国发展大历史正确认识和处理同外部世界的关系”;在外交策略上,更强调“坚持开放、不搞封闭,坚持互利共赢、不搞零和博弈,坚持主持公道、伸张正义”;在外交价值立场上,更明确地“站在历史正确的一边,站在人类进步的一边”。

——摘编自刘骞《我国独立自主和平外交政策的新时代意涵》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古代中国对外交往的主要形式,并简析这一形式长期存在的原因。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对外交往的特点,并分析这一时期我国对外交往的意义。
2023-01-12更新 | 105次组卷
材料分析题 | 适中 (0.65)
【推荐3】唐朝是中国古代封建社会的鼎盛时期,各民族之间交流频繁,形成大一统的局面。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由于经受了魏晋南北朝时期较长时间的民族融合,中国历史上传统的治边思想受到了一定程度的冲击,导致了隋唐两朝较为开明的治边政策的出现。在这种思想的指导下,尽管唐王朝也采取过诸如武力征伐的政策,但其治边政策的突出特点是以怀柔、羁縻为主,唐王朝确立了羁縻府州制度,以各边疆民族部落的分布范围作为羁縻府、州行政区划的基础,并在众多的羁縻府州基础上设立都护府,由都护府直接管理,再统于唐王朝中央政府。

——马大正《中国古代的边疆政策与边疆治理》

材料二   但约在750年,中国在经过十年胜利的征战后遭到了一次次严重的军事挫败。751年,安西节度使高仙芝与阿拉伯人在怛罗斯(塔拉斯)交锋,被打得溃不成军。战斗本身并无重要意义,但它对未来的含义是十分严重的,因为它使阿拉伯人处于有利的地位,当安禄山之乱后中国在突厥斯坦的守军开始处于孤立然后又遭到吐蕃的侵袭时,他们就得以向中亚扩大势力。751年安禄山率领自己的六万名军队和一支奚骑兵大举征讨契丹,远征的结局是一场十足的灾难和安禄山大部分部队的丧失。就在这一年,唐朝在云南也遭到同样的惨败。750年,云南太守张皮陀贪婪淫虐,企图在密奏中诋毁南诏王阁罗风。阁罗凤大怒,起兵攻打云南府,杀死张虔陀,夺取这个地区受中国人保护的32个土著部落州。天宝十年,鲜于仲通率兵8万进攻南诏,全军覆没,南诏北臣吐蕃。

——摘编自《剑桥中国史》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唐朝前期处理与周边民族关系的措施及其特点。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唐代中期以后与周边民族关系的变化及变化的原因。
2023-11-15更新 | 13次组卷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