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高中历史综合库 > 经济史(旧) > 古代中国经济的基本结构与特点 > 古代主要经济政策与土地制度 > 海禁政策和闭关锁国政策
题型:材料分析题 难度:0.4 引用次数:64 题号:16195432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十三行”产生于“海上丝绸之路”的起点——广州。清政府出于自身的利益支持“十三行”的发展,颁布一系列特殊政策,为“十三行”行商走向鼎盛创造了制度优势。在中外贸易大增的环境下,行商以良好的商业精神、开放的心态等,在对外贸易不断增长中抓住机遇,实现了创造财富的梦想,成为了当时最富有的人。同时他们以开放、兼容的姿态面对世界,促进了中西文化、经济等交流,从某种意义上说,“十三行”推开了中国走向世界的一扇门,打开了世界透视中国的一扇窗。

——张剑《清代初期广州“十三行”鼎盛原因探析》第6页共7

材料二   世界市场,是世界范围的商品交换和商品流通,是通过商品交换把各国市场紧密联系起来的总体。它发端于15世纪末16世纪上半期的地理大发现,形成于19世纪末20世纪初。其形成的历史,就是资本主义势力从欧洲扩张到全世界的历史,就是把所有国家和地区的经济,纳入到资本主义国际分工体系的历史。

——摘编自何兰《资本主义世界市场的形成及殖民体系研究》

材料三   机器大工业在促进技术革新、生产发展的同时,还使资本主义获得了极大的推动力和加速力,为世界市场的形成和发展起到了重要作用。马克思和恩格斯指出:“大工业建立了由美洲的发现所准备好的世界市场。世界市场引起了商业、航海业和陆路交通工具的大规模的发展。这种发展又反转过来促进了工业范围的扩大……”工业革命成为人类历史上的一次巨大变革,它根本地改变了欧洲乃至整个世界的面貌。

——摘编自杨圣明等《马克思世界市场理论及其现实意义——兼论“逆全球化”思潮的谬误》


(1)据材料一,概括广州“十三行”走向鼎盛的因素,简评“十三行”对中国社会发展的影响。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世界市场形成的过程。
(3)结合材料三和所学知识,自拟一个论题,并进行简要阐述。(要求:论题明确,史论结合,论证充分,逻辑严密)

相似题推荐

材料分析题 | 较难 (0.4)
名校
【推荐1】阅读材料,完成下列问题。

材料一 宋代的对外关系大都通过海路。宋代发展海外关系的主要目的在于发展贸易。宋初期,宋太宗派遣宦官八人,分四路“往海南诸蕃国,勾招进奉”。宋代在京城设置“権署”,作为中央管理对外贸易机构,并在广州、明州(宁波)杭州、泉州等港口均设置市舶司,以“掌蕃货海舶征権贸易之事”。北宋仁宗时期,市舶收入已达五万贯,英宗时更增至六十三万贯。1146年,南宋高宗在谕旨中强调:“市舶之利,颇助国用。宜循旧法,以招徕远人,阜通货贿。”

——编自何茂春《中国外交通史》

材料二 1757年,乾隆帝获悉英国商船近年来纷纷舍弃广州,前往浙江贸易,派遣浙江巡抚杨廷璋查办。之后浙总督杨应瑶奏称:“粤省现有洋行二十六家,遇有番人贸易,无不力图招致,办理维谨,并无嫌隙。惟番商希图避重就轻,收泊宁波,就近贸易,便益良多。若不设法限制,势必渐皆舍粤赴浙。再四筹度,不便听其两者贸易。”帝深以为然。12月20日,乾隆正式降旨定广州单口通商,称:“制后口岸定于广东,不得再赴省。此于粵民生计,并赣、留等关均有裨益。而浙省海防亦得肃清。“广州单口通商直至道光二十二年《南京条约》签订才告结束。

——摘编自李文海主编《清史编年》

材料三 近代以来,通商口岸的作用和影响对于中国来说是“利害参半”。伍廷芳等诸多清朝官员认为,对外开埠通商“利多害少”,主张自开商埠。甲午战后,民族危机空前严重的危局,推动了清王朝自开商埠的实施。清末新政时期,自开商埠为数更多,先后开放岳州、秦皇岛、济南等地。1905年,沙俄企图独占东北。为了抵御沙俄侵略,清政府采纳张之洞的建议,全面开放东北。自开商埠中的各方面主权完全属于中国,更不准在此设立租界。

——摘编自朱英《中国近代史十五讲》

材料四 中国在对外开放中展现大国担当,从引进来到走出去,从加入世界贸易组织到共建“一带一路”,为应对亚洲金融危机和国际金融危机作出重大贡献,连续多年对世界经济增长贡献率超过30%,成为世界经济增长的主要稳定器和动力源,促进了人类和平与发展的崇高事业。

——摘自《习近平在博鉴亚洲论坛2018年年会开幕式上的主旨演讲》


(1)根据材料一,概括宋代对外贸易的主要特点。
(2)根据材料一、二,结合所学知识,比较宋、清两代海上对外贸易政策差异的原因。
2020-07-23更新 | 48次组卷
材料分析题 | 较难 (0.4)
【推荐2】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待农而食之,虞(指开发山林川泽等自然资源)而出之,丁而成之,荫而通之。”并引《周书》的话说:“农不出则乏其食,工不出则乏其事,商不出则三宝绝,虞不出则财匮少,财匮少而山泽不辟矣。”
——司马迁《史记·货殖列传》
材料二 清朝皇帝雍正在上谕中说:“朕观四民之业,士之外,农为最贵,凡士农工商贾,皆赖食于农,故农为天下之本务,而工贾皆其末也。”
——《清世宗实录》
材料三 明清时期,出现了不少著名的产棉区,如山东东昌府、江苏松江府等。福建漳州府和汀州府是烟草专业户集中的地区。北京丰台一带各村庄都种植花卉,被誉为“花乡”。明清商业继续繁荣,国内市场扩大,农工产品种类多达两百余种。商品经济向农村延伸,江浙地区以工商业著称的市镇,蓬勃兴起。
——《中国古代商业史》
(1) 材料一表明司马迁的经济主张是什么?请你根据材料二归纳清世宗(雍正帝)的观点
(2) 根据材料三概括明清时期商品经济发展的特点。
(3) 材料二中雍正帝的观点是否有利于材料三中商品经济进一步发展?结合所学知识回答清王朝为落实雍正帝的这道谕旨采取的具体措施,这些政策,措施最终产生了怎样的影响?
(4) 在今天的经济建设中,你认为应该如何处理农、工、商三者的关系?
2013-03-13更新 | 466次组卷
材料分析题 | 较难 (0.4)
名校

【推荐3】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1792—1793年英使马戛尔尼来华概况简表

英国使团准备清政府态度
祝寿礼物天文仪器、地球仪、望远镜、秒表;战舰模型、毛瑟枪、连珠枪;有关城市、教堂、城堡、陆战与海战、船坞、赛马等写生画。被视为“奇巧”之物未被重视;戏剧性的是英法联军洗劫圆明园时,这些礼品安静地躺在园内一角落里,其后,又被英军带回英国。
具体要求准英商在舟山、宁波、天津贸易;在舟山附近指定一小岛,供英商停泊、居留、存放货物;粤海关除正税外,悉免其他一切税收,中国应公布关税则例,以便遵行;准在北京常驻外交使节等。“天朝尺土俱归版籍,疆址森然,即岛屿、沙洲,亦必划界分疆,各有专属。”“天朝物产丰盛,无所不有,原不借外洋货物以通有无。”

—据(法)阿兰·佩雷菲特(《停滞的帝国:两个世界的撞击》等整理

(1)依据材料一,说明英国使团马戛尔尼来华的主要目的。

(2)最终马戛尔尼无功而返。结合材料和所学知识分析造成这一结果的原因。并谈谈你对于这一历史事件的认识。

2018-06-22更新 | 37次组卷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