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高中历史综合库 > 中国古代史 > 清朝前中期的鼎盛与危机 > 疆域的奠定
题型:材料分析题 难度:0.65 引用次数:163 题号:16415746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中央王朝大规模地移民开发边疆少数民族地区始于秦朝。秦始皇首先对新拓“河南地”重点开发,“因河为塞,筑四十四县城(或谓三十四县),临河,徒谪戍以充之”,公元前211年,又“迁北河、榆中三万家,拜爵一级”。两汉加大了开发力度,尤以西汉武帝时最盛,以河套、河西地区突出。主要方式有三种:一是有计划地大规模移民,并鼓励、扶植内地贫民自愿前往耕植和屯田;二是采取强制手段,发罪犯及其家属屯边;三是大规模推行军屯。

——摘编自陈子舜《我国历代王朝开发和治理边疆的方略措施》

材料二   唐朝确立了羁縻府州制度,以各边疆民族部落的分布范围作为羁縻府、州行政区划的基础,并在众多的羁縻府州基础上设立都护府,由都护府直接管理,再统于唐王朝中央政府。为了维护辽阔边疆地区的安定,唐王朝确立了军镇屯戍制度。军、城、镇等皆有使职专领,都有兵力配备,并可随时调派边疆民族军队作为补充。唐王朝为了巩固自己的统治,对边疆民族总体.上讲是以怀柔.招抚为主,采取和亲和册封政策,以改善或加强与边疆民族的关系。为了巩固对边疆的统治,唐王朝也采取了积极开发的政策,其主要内容是发展屯田、开辟互市贸易等。

——摘编自马大正《中国古代的边疆政策与边疆治理》

材料三 清朝既继承了历代中原王朝的疆域,也继承了历史上周边民族活动的领地,清朝的所谓“开疆拓土”,就是国家对边疆地区实行行之有效的管辖,对边疆各民族直接进行行政管理。

——摘编自成崇德《论清朝疆域形成与历代疆域的关系》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汉武帝加大边疆开发力度的目的及其与秦朝移民实边的不同之处。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唐朝治边政策的特点。
(3)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清朝“开疆拓土”的历史意义。

相似题推荐

材料分析题 | 适中 (0.65)
名校
【推荐1】长城是中华民族的代表性符号和中华文明的重要象征。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秦朝形势图

公元前221年灭掉六国后,秦始皇派大将蒙恬率30万大军北伐匈奴夺取了河套地区,设九原郡,并迁内地3万户到当地屯垦。又在原秦、赵、燕三国修筑的长城的基础上,修葺、增补、新筑,建成了西起临洮、东至辽东的万里长城。

——据人民教育出版社《普通高中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历史1必修教师教学用书》等

材料二

明代长城建设同北边局势密切相关,东自鸭绿江西至嘉峪关的明长城主要防御对象为鞑靼、瓦剌、吐鲁番等。明清鼎革之后,康熙帝在漠北蒙古归附之后曾提到:昔秦兴土石之工修筑长城,我朝施恩于喀尔喀,较长城更为坚固也。随着嘉峪关以西地区逐步纳入清朝统治,内地人民相继出关赴安西和新疆地区谋生定居,嘉峪关成为内地通往新疆的要道,清朝管理内地同新疆贸易的依托,以及管理西北藩部及外国朝贡使者的首要之区。

——据邓涛《延续与变革——清代嘉峪关长城功能辨析》

材料三

起来,不愿做奴隶的人们!

把我们的血肉,筑成我们新的长城!

中华民族到了最危险的时候,

每个人被迫着发出最后的吼声,

起来!起来!起来!

——田汉《义勇军进行曲》(1935年)

(1)结合材料一与所学知识,指出秦朝长城得以建成的原因。
(2)根据材料二,指出明朝与清前期长城功能的不同,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清前期长城建设的意义。
(3)结合所学知识指出,相比于材料一、二,材料三中“长城”的含义有何变化?结合中国近代史知识任举一例予以说明。
2024-01-15更新 | 48次组卷
材料分析题 | 适中 (0.65)
名校
【推荐2】国家“大一统”作为中国历朝历代统治者的治国追求与圭臬,是其治国理政的核心。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盖岭北、辽阳与甘肃、四川、云南、湖广之边,唐所谓羁縻之州,往往在是,今皆赋役之,比于内地。

——《元史地理志》

材料二清入关后,密切关注边疆事务,完成了对边疆地区的统一,把边疆与内地的整体联系推进到一个新阶段,从疆域大一统进入政治大一统,并在边疆民族地区形成了持续稳定、统一的政治局面。为了树立“大一统”正统王朝的形象,清朝抽去了“大一统”理论中“华夷之辩”的内容,将之改造为四海之内共尊一君的君主专制“大一统”观念,较成功地解决了两千多年来困扰历代王朝的边疆“内患”问题,促进了国家的统一。空前“大一统”的多民族国家至清代最后完成,这是中国封建社会数千年发展的一个大结局。

——整编刘正寅《“大一统”思想与中国古代疆域的形成》白寿彝《中国通史》

材料三清朝开创了“康乾盛世”,建立起空前巩固、空前统一的大帝国,奠定了近代中国领土疆域的基础。这统一是在清王朝的统治下实现的,但也是历史发展的必然结果,是中国各族人民共同努力完成的。经过历史上长期的民族融合与文化交流,中华民族在清朝“大一统”政治格局下得到进一步发展,升华成一个完整的不可不分割的整体。

——摘自刘正寅:《“大一统”思想与中国古代疆域的形成》


(1)根据材料一概括元朝边疆管理的新趋向,并结合所学指出其管理台湾的措施及意义。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清朝‘大一统’的具体表现。
(3)据材料四结合所学,从疆域奠定的角度一句话概括“康乾盛世”的突出贡献。当前,许多专家认为康乾盛世只是“落日的辉煌”,马克思则称之为“奇异的悲歌”。结合中西方当时所处的经济背景阐释他们提出“落日”和“悲歌”的缘由。(阐释要求:史实正确,逻辑清晰,语句通顺,表述成文)
2023-01-12更新 | 85次组卷
材料分析题 | 适中 (0.65)
【推荐3】中华文明多元一体,为巩固国家的统一,历代中央政府都非常重视对边疆民族地区的治理。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汉王朝对匈奴先后采取了和亲、武力进攻、纳降、内徙、分化瓦解等政策;对西域诸国则是先后采取了频繁遣使者往来、武力征服、和亲、屯田、册封官爵等措施;对南方诸族则采取了郡县制和羁縻统治并行、“毋赋税”等政策。

——马大正《中国古代的边疆政策和边疆治理》

材料二:下图为清朝疆域图(1820年)


材料三:南京国民政府空喊着民族主义,其理论也只有一个框架,没有形成自己的完整的一套民族理论体系,所制定的民族政策,由于内战、抗日战争等原因也多数未能具体实施。……国民政府在某种程度地继承了孙中山的民族思想,……但其阶级本性又在民族政策的具体实践、理论发展等过程中最终背弃了孙中山的民族思想,最终连同自身走向灭亡,总体来看,南京国民政府的民族政策存在着严重缺陷。

——李国栋《民国时期的民族问题与民国政府的民族政策研究》


(1)根据材料一,概括汉朝治理边疆民族地区的政治策略。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回答清朝开疆拓土的积极影响。
(3)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南京国民政府的民族政策存在严重缺陷的表现,并谈谈正确处理边疆民族问题的认识。
2022-03-25更新 | 228次组卷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