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高中历史综合库 > 经济史(旧) > 古代中国经济的基本结构与特点 > 区域经济和重心的南移 > 中原人口外迁和经济重心南移
题型:材料分析题 难度:0.65 引用次数:111 题号:17201668
阅读材料,回答下列问题。

材料一:汉武帝时期,山东遭受黄河水害,连续数年歉收。武帝颁布诏书,允许饥民流徙就食于江淮间并可以定居。两汉之际,中原兵争激烈,人民纷纷“避乱扬州”。从东汉至西晋初期,匈奴、鲜卑、羯、氐、羌等族内迁,居住在今甘肃、陕西、山西以至河北、辽宁等长城以南的广大地区。唐天授二年,徙雍、同、秦等7州数十万户到洛阳,以实京都长安。自开元年间到五代宋初,全国各道、州置县计120个,其中北方20县,南方却达100县之多。

——摘编自张岂之《中国历史》

材料二:楚越之地,地广人(希)稀,饭稻羹鱼,或火耕而水耨……无积聚而多贫。是故江淮以南,无冻饿之人,亦无千金之家。

——《史记·货殖列传》

(江南)地广野丰,民勤本业,一岁或稔,则数郡忘饥。……荆城(即荆州,指今湖北、湖南地区)跨南楚之富,扬部(今扬州)有全吴之沃,鱼盐杞梓之利,充初八方,丝绵布帛之饶,覆衣天下。

——《宋书》卷五四

材料三:宋代人均耕地为4.4亩,在南方却不足这个平均数,苏州地区亩产可达四石,但江南其他地方的亩产在二石左右。伴随着宋代人口及人口密度的增加,要求的耕地面积也相应扩大,于是开发梯田、围湖造田、围海造田相继加速。“烧畲山于山岗”、“教民焚燎而种”,但山林破坏后,雨则山洪暴发,旱则无水灌溉。……入宋以后,江南每岁漕运额由三四百万石增至六百万石,以致江南谷贵民贫。

——摘编自郑学檬《中国古代经济重心南移和唐宋江南经济研究》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西汉至两宋人口迁移的方向及其原因。
(2)根据材料二,概括《史记》与《宋书》对江南地区发展状况描述的不同之处。
(3)根据上述三则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评价江南地区的开发。

相似题推荐

材料分析题 | 适中 (0.65)
名校
【推荐1】中国古代经济格局逐渐变化。

材料一中国的农业兴起于黄河中下游的河流谷地和平原地区,因而从新石器时代到夏、商、周而至秦汉,中国经济重心始终位于黄河中下游地区。先秦时期,今天的黄河中下游地区已形成了十分先进的农业文明,而在这以外的其它区域主要还处于采集、游牧、狩猎为主的蛮荒时期。到秦汉,黄河流域的农业核心地位进一步确立,当时我国最发达的经济区主要有三个:关中地区,关东地区(函谷关以东的汾水、涑水平原和华北平原)及成都平原地区……《史记》称:“关中之地,于天下三分之一,而人众不过什三,然量其富,什居其六。”

——胡细涓《浅析中国历史时期自然环境的变迁对经济中心迁移的影响》


(1)依据材料简述黄河流域如何成为中国古代早期的经济重心。

材料二南朝时期的土地开发利用取得重大成就,不仅平原地区的荒田得到进一步的垦辟,而且偏狭的山间土地以及大量的池泽湖荡也被相继耕垦。士家大族大力营建田园,把一直沉睡的荒山野岭改交成农业生产基地。……宋孝武帝大明初年颁布“占山格”,规定官吏依品占有山林川泽,第一品允许占3顷,直至“第九品及百姓一顷”。经过长期的开发,洞庭、鄱阳、太湖流域成为重要粮食产区。

——摘自赵毅《中国古代史》


(2)材料二反映了什么经济现象?结合所学分析其原因。
2020-10-13更新 | 56次组卷
材料分析题 | 适中 (0.65)
名校
【推荐2】阅读材料,回答下列问题。
材料一   

材料二   安史之乱对我国北方经济造成巨大的破坏,却推动了南方经济全面快速发展。唐代在南方兴修了大量的农田水利设施;并在低洼湖沼地带筑堤围田,建立起旱涝保收的水网系统,在丘陵地带开发出梯田;南方开始成为国家的主要财赋基地,这些都为我国经济重心南移开启了重要契机。

——摘编自张晋光《安史之乱对我国南方农业经济发展的影响》


材料三  明清农业较之前代的发展相比,在农作物品种的增加,多种经营方式的推广方面,则有比较突出的成就。自明朝中期起,高产作物玉米、番薯(地瓜)、马铃薯(土豆)自海外传入中国,它们不仅单位亩产量大,而且适应性强,旱地、山地等处皆可种植。明清时期,棉、麻、桑、茶、甘蔗、蔬菜、果木等的种植日益广泛,产品大量流入市场。

——摘编自张帆《中国古代简史(第二版)》


(1)材料一反映了中国古代农业领域出现了怎样的变化?这一变化起到了什么作用?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唐朝中后期南方农业经济快速发展的原因。
(3)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明清农业发展的表现。
2018-06-08更新 | 131次组卷
材料分析题 | 适中 (0.65)
【推荐3】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历史图表、图片、数据等包含着政治、经济、社会文化等多种信息。
时间
人口数
战国末年
估计2000万人
西汉元始二年(西汉末)
5959万人
三国(魏、蜀、吴)
共767万人
晋太康元年(280年)
1616万人
隋开皇年间(隋初)
约4450万人
唐玄宗开元二十八年(740年)
4844万人
唐玄宗天宝14年(755年)
全国有户891.4709万,总人口5291.9万人
唐代宗广德2年(764年)
全国有户293.3125万,总人口1690万人
宋、金、西夏、大理及其它少数民族(13世纪初)
合计已超过1.2亿人
元世祖至元二十七年(1290年)
5883万人
明洪武二十六年(1393年)
6054万人
清顺治八年(1651年)
1063万人
乾隆六年(1741年)
14341万人
乾隆五十五年(1790年)
30148万人
道光十四年(1834年)
40100万人

仔细阅读和观察表中不同时期人口变化的数据,提取两项有关中国古代社会历史变迁的信息,并结合所学知识予以说明。
2014-04-16更新 | 416次组卷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