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高中历史综合库 > 中国古代史 > 从明朝建立到清军入关 > 明朝政治体制的变化
题型:材料分析题 难度:0.65 引用次数:157 题号:17303660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太祖)革中书省,归其政于六部······成祖简翰林官直(值)文渊阁,参预机务,有历升至大学士者。其时章疏直达御前,多出宸断。儒臣入直,备顾问而已。

——摘编自[清]张廷玉《明史》

材料二 雍正元年二月丙寅十六日,谕科道等官:“朕仰承大统,一切遵守成宪,尤以求言为急······尔等科道诸臣原为朝廷耳目之官,凡有所见,自应竭诚入告,绝去避嫌顾忌之私······一折只言一事,无论大小事务,皆许据实敷陈······朕亦留中不发,不令人知。”

——《清世宗实录》卷四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指出内阁出现的原因,并简述内阁与皇帝在处理日常政务时是如何“合作”的。
(2)根据材料二,指出雍正帝实行的统治措施,结合所学,简析其特点及作用。

相似题推荐

材料分析题 | 适中 (0.65)
【推荐1】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元代行省的职权,在元世祖时期主要是钱粮、户口、屯种、漕运等事务。成宗即位后,颁给行省长官虎符,使其统领本身军队。各行省的重大民政事务必须呈报中书省,军政要务则需呈报枢密院。没有中书省、枢密院转发的诏旨,行省官员既不能更改费税,也不能调动军队。

——摘编自白钢《中国政治制度史》

材料二   洪武九年(1376 年),明太祖朱元璋在地方废除元旧制--行省制,代之以承宣布政使司、都指挥使司和提刑按察使司,三司分别行使原行中书省的行政、军政和司法之权,三司互不统属,相互牵制。

——摘编自白寿彝《中国通史》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元代地方管理制度的特点。根据材料二并结所学知识,解析明代地方管理制度的作用。
(2)综合以上分析并结合所学,谈谈你对古代地方治理的认识。
2024-03-11更新 | 16次组卷
材料分析题 | 适中 (0.65)
【推荐2】阅读下列图示,回答问题:

(1)根据图一指出秦朝建立的政治制度名称,图二是哪个朝代建立的什么政治制度?
(2)与图二相比,图三反映的政治制度有何变化?
(3)图四所反映的政体是根据德国哪一部重要文献制定的?
(4)图一、图二是中国封建王朝政治制度的典型代表,图四属于资本主义的君主立宪制,两者的最高统治者都称为皇帝,他们在权力上突出的共同点是什么?
(5)德意志帝国的皇帝与英国国王,两者在行使权力的过程中最大的区别是什么?
2019-07-04更新 | 30次组卷
材料分析题 | 适中 (0.65)
名校
【推荐3】中华文明多元一体,源远流长,在实践中不断探索着国家治理的模式。

材料一


材料二   建隆二年(961),(宋)太祖召赵普问曰:“天下自唐季以来,数十年间,帝王凡易八姓,战斗不息,生民涂地,其故何也?吾欲息天下之兵,为国家长久计,其道何如?”普曰:“……此非他故,方镇太重,君弱臣强而已。今所以治之,亦无他奇巧,惟稍夺其权,制其钱谷,收其精兵,则天下自安矣。”

——《续资治通鉴长编》卷二

材料三   绍兴三十二年(1162年),宋高宗禅位,宋孝宗继位,诏求直言。朱熹上疏提出了他的“帝王之学”的两条基本原则:“先格物致知”,“自然意诚心正”,这样就可以应对天下的一切事务。扩充了天理,克服了人欲,就会“圣心洞然,中外融彻”,也就是心正意诚。

——摘编自李中《简明儒学史》

材料四   据《明史》记载,1380年,丞相胡惟庸因谋反被诛杀。朱元璋认为:“自秦始置丞相,不旋踵(来不及转脚跟,意为很快)而亡,汉、唐、宋虽有贤相,然其中多小人专权乱政。”为了解决君相之争,朱元璋对中央的政治制度进行了重大变革。


请回答:
(1)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材料一中图一、二所示疆域的朝代所实施的地方管理体制。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简述宋太祖如何对地方“稍夺其权,制其钱谷,收其精兵”。
(3)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概述朱熹的思想及其对后世的影响。
(4)根据材料四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明朝“为了解决君相之争”,对中央的政治制度进行了哪些“重大变革”?
2020-11-26更新 | 137次组卷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