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高中历史综合库 > 中国近现代史 > 挽救民族危亡的斗争 > 戊戌维新运动
题型:材料分析题 难度:0.65 引用次数:24 题号:17829228
阅读材料,回答下列问题。

材料一:国会者,君与国民共议一国之政法也。盖自三权鼎立之说出,以国会立法,以法官司法,以政府行政,而人主总之……人主尊为神圣,不受责任,而政府代之。东西各国皆行此政体,故人君与千百万之国民,合为一体,国安得不强?吾国行专制政体,一君与大臣数人共治其国,国安得不弱……立行宪法,大开国会,以庶政与国民共之,行三权鼎立之制,则中国之治强,可计日待也。

——摘编自康有为《请定立宪开国会折》

材料二:孙中山和我们具有各不相同的宇宙观,从不同的阶级立场出发去观察和处理 问题,但在20世纪20年代,在怎样和帝国主义作斗争的问题上,却和我们达到了这样一个基本上一致的结论。

——毛泽东《论人民民主专政》

材料三:所谓立宪政体,所谓国民政治,果能实现与否,纯然以多数国民能否对于政治,自觉其居于主人的主动的地位为唯一根本之条件。……倘立宪政治之主动地位属于政府而不属于人民,不被宪法乃一纸空文,无永久厉行之保障,且宪法上之自由权利,人民将视为不足轻重之物,而不以生命拥护之,则立宪政治之精神已完全丧失矣。是以立宪政治而不出于多数国民之自觉,多数国民之自动,惟日仰望善良政府,贤人政治,其卑屈陋劣,与奴隶之希冀主恩,小民之希冀圣君贤相施行仁政,无以异也。

——摘编自陈独秀《吾人最后之觉悟》

材料四:这个文化运动,当时还没有可能普及到工农群众中去。它提出了“平民文学”口号,但是当时的所谓“平民”,实际上还只能限于城市小资产阶级和资产阶级的知识分子,即所谓市民阶级的知识分子……乃是这个运动未能全竞其功的重要原因。

——摘编自毛泽东《新民主主义论》

材料五:1930年,毛泽东说:“我们党内有一部分同志还缺少正确的认识如果认清了中国是一个许多帝国主义国家互相争夺的半殖民地就会明白红军、游击队和红色区域的建立和发展,是半殖民地中国在无产阶级领导之下的农民斗争的最高形式。”

——中共七大通过的《中国共产党章程》

材料六:在社会主义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新时期.在跨越世纪的新征途上,一定要高举邓小平理论的伟大旗帜,用邓小平理论来指导我们整个事业和各项工作。这是党从历史和现实中得出的不可动摇的结论。……邓小平理论是当代的马克思主义,是马克思主义在中国发展的新阶段。

——江泽民在党的十五大上的讲话


(1)材料一认为实现国家富强的关键是什么?这一主张引发了什么重大历史活动?结合所学知识概述其意义。
(2)结合材料二与所学知识,指出孙中山的思想在20世纪20年代分别有何发展变化, 并说明其变化的原因。
(3)材料三认为实现国家富强的关键是什么?作者是如何实践自己的认识的?根据材料四分析其“未能全竟其功”的主要原因。
(4)根据材料五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毛泽东言论反映的社会状况及其主张。
(5)根据材料五、六简要指出毛泽东思想和邓小平理论的共同点。结合所学知识,简述邓小平理论回答了什么问题以及对中国历史的重大影响。

相似题推荐

材料分析题 | 适中 (0.65)
名校
【推荐1】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鸦片战争使林则徐、魏源、冯桂芬、王韬等人从天朝上国的迷梦中惊醒,开始开眼看世界,重视对西方资本主义国家的调查和了解,并译介、出版关于西方的书籍。魏源的《海国图志》是当时东方各国了解西方的珍贵资料,它的出版虽然在当时没有受到清政府的重视,但对后来知识学术界产生了广泛的影响。冯桂芬遵循着林则徐、魏源的改革思想,甘冒当时天下之大不韪,提出“法苟不善,虽古先圣,吾斥之;法苟善,虽蛮貊,吾师之”的方针,要求“博采西学”。冯桂芬第一次明白具体地提出全面改革是必要的。这些主张超出了当时思想界和以后洋务思想的水平,直接成为19世纪八九十年代改良派变法思想的先导。

——摘编自李泽厚《中国近代思想史论》

材料二   19世纪末,以康有为、梁启超为代表的维新派学者思想和学术转型较19世纪中期更进一步。从客观环境上来说,19世纪末帝国主义对华侵略进一步加剧,商品输出变成资本输出,侵略势力也从沿海深入到内地,中国的民族危机也进一步加深。与此相适应,这一时期学者的思想文化转型程度也更加深入。在政治思想领域,19世纪90年代初期,几乎所有维新派思想家都在不同程度上逐渐接受了西方的国民参政观念。康有为、梁启超、严复等思想家大量译介西方的著作,传播西方思想文化,尤其是西方的政治思想和文化。进步的学者们开始从传统儒家思想以外的思想理念寻求救国救民的道路,把西方的先进政治文化和治国理念引入中国,希望从制度层面向西方学习,从改变国家落后的思想面貌着手,寻求富强御侮之道。

——摘编自【美】费正清、刘广京编《剑桥中国晚清史:18001911年》(下卷)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19世纪中期中国思想界转型的表现,并简析其原因。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19世纪末期“向西方学习”思想实践更为深入的影响。
2023-09-06更新 | 110次组卷
材料分析题 | 适中 (0.65)
【推荐2】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1861年,曾国藩设立安庆内军械所试造枪炮弹药,这标志着清政府向西方学习的起步。

学习的范围相当广泛,包括编新式海军和陆军、制造枪炮船舰、建立外交机构、创办近代工矿交通企业、设立学堂、派遣留学生等。

——摘编自单炜鸿《晚清三次变革与历史启示》

材料二   1898611日,光绪皇帝发布“定国是诏”,遵照“以圣贤义理之学植其根本,又须博采西学之切于时务者实力讲求”的原则,提出了一系列改革措施。光绪皇帝的“西学”主要集中在“西艺”方面,部分涉及“西制”。

——摘编自季云飞《清末三次改革之比较研究》

材料三   这是中国历史上一场很有影响的思想解放运动。运动中民主与科学旗帜的树立,使中国社会许多方面发生了巨大的变化,还造成了新思想、新理论广泛传播的大好机遇。马克思主义正是在这种情况下,乘着俄国革命胜利之风,在中国广泛传播,中国无产阶级登上历史舞台,由此开始了中国共产党领导新民主主义革命。

——《论新文化运动与马克思主义传播之间的关系》


(1)写出三段材料分别涉及的历史事件。
(2)写出三次历史事件分别向西方学习的内容。
(3)如何评价“中体西用”?
2023-01-24更新 | 25次组卷
材料分析题 | 适中 (0.65)
【推荐3】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1898年,晚清重臣张之洞著写《劝学篇》说;或曰,民权固有弊矣,议院独不可设乎? 曰:民权不可僭,公议不可无。凡遇有大政事,诏旨交廷臣会议,外吏令绅局公议,中国旧章所有也。即或咨询所不及,一省有大事,绅民得以公呈达于院、司、道、府,甚至联名公呈于都察院;国家有大事,京朝官可陈奏,可呈请代奏。方今朝政清明,果有忠爱之心、治安之策,何患其不能上达?如其事可见施行,固朝廷所乐闻者。但建议在下,裁择在上,庶乎收群策之益而无沸羹之弊,何必袭议院之名战?此时纵欲开议院,其如无议员何?此必俟学堂大兴,人才日盛,然后议之,今非其时也。

——摘编自张之洞《劝学篇》


(1)根据材料,概括张之洞的主要观点。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评张之洞的观点。
2023-03-05更新 | 105次组卷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