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高中历史综合库 > 中国古代史 > 春秋战国的纷争与变革 > 孔子和老子 > 孔子的主张、活动
题型:材料分析题 难度:0.85 引用次数:89 题号:17962686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为政以德,譬如北辰,居其所而众星拱之。”“子曰:苛政猛于虎也。 ”

——摘自《论语》

材料二“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是故得乎丘民为天子,得乎天子为诸侯,得乎诸侯为大夫。”“五亩之宅,树之以桑,五十者可衣帛矣。鸡、豚、狗、彘之畜,不失其时,七十者可以 食肉矣;百亩之田,勿夺其时,入口之家可以无饥矣。”“是故明君制民之产,仰足以事父母,俯足以畜妻子,乐岁终身饱,凶年免于死亡。”

——摘自《孟子》

材料三唐太宗说:“为君之道,必须先有百姓,若损百姓以奉其身,犹割股以啖腹,腹饱而身毙。”

——摘自《贞观政要》


请回答:
(1)概括材料一的主要思想。
(2)概括材料二的主要思想。
(3)材料一与材料二体现的思想有何关系。
(4)联系材料及所学知识,分析上述孔孟思想在唐朝贞观年间有何具体体现。

相似题推荐

材料分析题 | 较易 (0.85)
名校
【推荐1】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子曰:道之以政,齐之以刑,民免而无耻。道之以德,齐之以礼,有耻且格。

——《论语》

“不仁而得国者,有之矣;不仁而得天下者,未之有也”。

“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

——《孟子》

材料二     我无为,而民自化;我好静,而民自正;我无事,而民自富:我无欲,而民自朴。

小国寡民。…甘其食,美其服,安其居,乐其俗。邻国相望,鸡犬之声相闻,民至老死,不相往来。

——老子《道德经》

材料三     “世异则事异”“事异则备变”“废先王之教”“以法为教”。

“事在四方,要在中央;圣人执要,四方来效。”

“万乘之主、千乘之君所以制天下而征诸侯者,以其威势也。”

——《韩非子》


请回答:
(1)材料一反映了儒家学派的哪些思想主张?
(2)依据材料二、三,结合所学知识,评述史料反映的道家和法家的治国主张。
2022-10-17更新 | 160次组卷
材料分析题 | 较易 (0.85)
名校
【推荐2】儒家和法家思想对中国古代的治国起了重要的指导作用。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孔子生活的春秋末期,奴隶社会开始瓦解,他希望维护奴隶制统治,期望统治者能够“为政以德”。由于当时铁器和牛耕的出现,生产力得到一定的发展,原来的“公田”逐渐转化为“私田”。诸侯的争霸战争日益频繁,奴隶主贵族势力也大大地削弱。“学在官府”的局面逐渐被打破,鲁国在文化上仍旧保留着最多的周文化传统,享有“周礼尽在鲁”的名声。孔子把西周以来奴隶主贵族的文化思想,改造成为以“仁”为核心的社会政治、伦理道德和文化教育的儒学,从而创立了儒家学派。

——根据百度改编

材料二   纵观中国秦代以来的历史,政府运转一直是两大中枢点,一是中央权力,二是君主权力,简言之,即地方权力归于中央,中央权力归于君主,这一政治结构的设计师是战国时代的韩非,韩非认为国家权力的运行与管理的实现,应当做到:“事在四方,要在中央;圣人执要,四方来效。”

——改编自齐涛《集权与专制下的政府职能》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概括儒家学派产生的社会背景。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材料中的“政治结构”并简述其产生的积极影响。指出商鞅在治国方面的其它主张。
2022-10-15更新 | 165次组卷
材料分析题 | 较易 (0.85)

【推荐3】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孔子在齐不得志,遂又返鲁,“退而修诗书礼乐,弟子弥众”,从远方来求学的,几乎遍及各诸侯国。其时鲁政权操在季氏,而季氏又受制于其家臣阳货。孔子不满这种“政不在君而在大夫”、“陪臣执国命”的状况,不愿出仕。他说:“不义而富且贵,于我如浮云。”

——国学网

材料二子赞颜渊曰:“用之则行,舍之则藏,唯我与尔有是夫!”用其道则出身行道,一往无前;不用其道则退身守道,传之后世。

——《孔子的出世与释迦的入世》

请回答:

(1)根据所学知识结合材料一说明孔子“弟子弥众”的原因有哪些。

(2)结合材料一、二指出孔子由从政向从教转变体现了怎样的道德修养和处世技巧。从政与从教育何联系?

2018-02-21更新 | 23次组卷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