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高中历史综合库 > 经济史(旧) > 古代中国经济的基本结构与特点 > 商业和城市的发展 > 官府控制下的对外贸易
题型:材料分析题 难度:0.65 引用次数:111 题号:18170148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唐宋时期,海外贸易有了快速发展,为了管理日益繁荣的海外贸易,唐朝设立了市舶司主管对外港口的贸易活动。宋太宗曾派内侍8人,带着国书、礼物和丝绸,前往海外各国出使,主旨是邀请外国商人来中国做生意。宋仁宗时又下令地方官设法招引外商,给予优待,以便外国船多来一些。市舶岁入约110万缗,约占国库收入的1/60。市舶司还负有接送外来船舶、保护和接待外商的使命。

——摘编自袁行霈、严文明《中华文明史》

材料二   近代中国海关依据不平等条约而设立,外籍税务司制度受到各国支持,使得总税务司在内的绝大部分洋员由英国人担任。这种状态下的中国海关庞杂无比,除了进行税务和海务的本职管理外,还要确保清政府按条约规定的方式进行贸易。此外海关还承担了大量由条约赋予、列强强加、清政府委办或关乎总税务司利益的职务。至于总税务司以海关的名义举办的洋务活动和外交活动更不胜枚举,海关几成“业余外交部”。

——摘编自曲金良《中国海洋文化史长编》

材料三   十一届三中全会后,全国海关工作会议和全国人大均要求对明显过高的税率做局部调整,以扩大对外经济技术交流,保护和促进国内生产的发展。随后各地海关开始改革管理体制,实行统一的报关制度,恢复海关征税和海关统计。同时将关税收入统归中央,关税单独计征,与外贸利润分开交库。

——摘编自岑维廉等《关税理论与中国关税制度》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唐宋建立市舶司的原因。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晚清海关管理的特点。
(3)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十一届三中全会后海关改革的意义。

相似题推荐

材料分析题 | 适中 (0.65)
【推荐1】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两汉时期,中国与朝鲜、日本、越南等国家的联系日益密切,几条贸易通道使东亚各国连在一起,形成了一个以中国为中心,以日本、朝鲜及东南亚为外围的交通贸易圈。东亚经济圈的形成,表现在活跃的区域贸易上;中国成为东亚世界的中心不仅表现在文化上,更为重要的是表现在对外贸易上,强大的对外输出成为东亚经济发展的源泉。进入宋代以后,中国政治经济中心南移,对外贸易向海洋方向发展,规模扩大,出现贸易兴盛的局面;科技进步是社会文明程度的重要表现,宋代的造船技术与航运是世界一流的,造船技术与航运的发展得益于指南针的应用。元代中央政府采取了较为宽容的对外政策,为了便于管理贸易,政府承袭了前代的市舶司制度,不仅有中国商船抵达亚非数十国家,而且允许大量的外国人进入中国,从事商业贸易活动。

——摘编自陈奉林《对东亚经济圈的历史考察》

材料二   光荣革命使英国摆脱了专制的统治,在世界上它是第一个国家。之后,英国出现了一个相对宽松、相对自由的社会环境。持续的海外扩张和殖民贸易,带动了对商品的需求;科学意识和市场意识,提高了英国人普遍的认识水准。在各种合力下,英国成为世界上第一个工业化国家,开创了影响深远的自由主义经济模式,并建立起一个地跨全球的“日不落帝国”。

——摘编自《大国崛起》解说词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古代东亚经济圈形成的特点。
(2)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比较古代中国与英国能够成为经济中心原因的异同,并谈谈其对现代中国的启示。
2020-07-20更新 | 30次组卷
材料分析题 | 适中 (0.65)
【推荐2】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宋统一南方后,于公元971年在广州设置市舶司。这是沿袭唐制设置的第一个市舶司。以后又在杭州、明州置市舶司,与广州市舶司合称“三司”。《元丰市舶法》的颁布更加有利于海外贸易的发展,中外商人往来频繁,商品交易量大增,市舶收入也随之增加。

——摘编自霍贺《浅析宋代的对外贸易》


材料二 宋代民间刻书可分为自家刻、家塾刻、坊刻和寺院刻等,自家刻主要由文人、士大夫自己集资刻书,家塾刻是由文人自己办的私塾出资刻的书,虽数量较少,却讲求质量,反映此时刻书风气之盛……坊刻是以营利为目的的刻书商生产的书,主要是民间流行和需要的读物,种类庞杂,数量相当大。

——卢嘉锡《中国科学技术史》


材料三 宋朝时期值得注意的是,发生了一场名副其实的商业革命……但对中国历史和世界历史而言,最重要的事实是,宋朝时的名副其实的商业革命,丝毫未对中国社会产生爆炸性的影响,而西方与此相应的商业革命(新航路开辟以后)却对西方社会产生了爆炸性的影响。

——斯塔夫里阿诺斯(美国)《全球通史》


(1)依据材料并结合所学,概括宋朝海外贸易兴盛的原因。
(2)上述材料反映了宋代什么现象?结合所学简要概括这一现象出现的科技条件。
(3)据所学的知识概括指出宋朝商业革命主要表现。应怎样理解宋代的商业革命丝毫未对中国社会产生爆炸性的影响?
2018-01-01更新 | 39次组卷
材料分析题 | 适中 (0.65)
名校
【推荐3】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18世纪中叶,英国公司不断派商船到宁波、定海一带贸易。这一活动引起清政府的注意,江浙为清朝财源之区和漕运重地,绝不容许在这里出现第二个澳门。清政府遂于乾隆二十二年(1757年)收缩贸易口岸,把中西贸易限制在广州一口。乾隆二十四年(1759年),两广总督李侍尧颁布“防范外夷五项规条”,重申广州一口通商的规定。

——摘编自韦庆远、叶显恩主编《清代全史》(第五卷)

材料二 同治三年至光绪二十年(1864-1894)出口净值由48,655千关两增至128,105千关两,增长了1.6倍多;进口净值由46,210千关两增至162,105千关两,增长了2.5倍。光绪二十年(1894年)至宣统三年(1911年),出口值由128,105千关两增至377,338千关两,增加了约2倍;进口值由162,103千关两增至471,504千关两,增加了约2倍。

——摘编自陈振江主编《中国大通史》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清政府限制对外贸易的原因。
(2)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清代对外贸易的变化并分析其原因。
2020-01-25更新 | 145次组卷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