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高中历史综合库 > 世界史 > 走向整体的世界 > 全球航路的开辟
题型:材料分析题 难度:0.65 引用次数:53 题号:18712780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除古印度数字外,古代各民族的数字多繁杂,认读和运算不方便。公元774年,一位印度学者将早期印度数字介绍到巴格达学术界。大数学家花拉子密首次向阿拉伯世界介绍印度数字体系,并对其优越性进行全面论证。大约是阿拉伯人频繁的商业活动特别需要这种方便的印度数字,故其很快被普遍使用,并演变为较接近现今通行形态的古巴尔字体,后渐渐以“阿拉伯数字”的名称传遍东西方。

——摘编自王晋新、周巩固主编《世界史纲》

材料二     马尼拉大帆船贸易是以马尼拉为中转的中国与拉美的贸易联系。从1575至1815年,每年驶往马尼拉的中国帆船通常在20~60艘。……有人估计,1565至1820年间,墨西哥向马尼拉输送白银约4亿比索,绝大部分流入中国。随着中拉贸易的发展,阿卡普尔科由一个偏僻小镇迅速成为墨西哥著名港口;福建漳州月港由一个小渔港发展成为沿海商业城市。……19世纪中期,美国新式汽轮取代陈旧的马尼拉帆船,直接抵达中国东南沿海口岸,成为美亚贸易的主要转运者。由于拉美种植园和矿场需要大量劳动力,西方殖民者趁机大肆掠卖华工。从1849到1875年,运至秘鲁的华工约10万人,仅次于古巴,两万名华工为修筑巴拿马铁路和运河两大工程而牺牲。

——摘编自弗兰克《白银资本》、王珊珊《论十九世纪中期拉丁美洲的契约华工》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印度数字能“传遍东西方”的原因。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围绕“16至19世纪中国与拉丁美洲的联系与交流”这一主题,自拟论题并进行阐释。(要求:论题明确,逻辑清晰,阐释合理,史论结合。)

相似题推荐

材料分析题 | 适中 (0.65)
名校
【推荐1】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就宋代整个市场情况看,由一系列的城市、镇市和墟市组合而成的区域性市场,自小而大地发展起来了。这些市场可分为:以汴京为中心的北方市场,以东南六路为主的东南市场,由广南东西路组成的两广市场等。货币的发展是宋代商业发展在深度上的一个重要标志。在宋代,金、银、铜钱和铁钱是主要货币。铜钱不仅在国内和周边各族之间流通,也在南海诸国流通。随着商业信贷关系的发展,宋代最先产生和使用了交子。

——摘编自漆侠《宋代经济史》

材料二   经过“商业革命”,欧洲已经快速富裕起来了。相应地,对贵金属的需求和供应空前增加;有了早期的银行信贷业务;出现了经过政府批准的各种股份公司、商业机构;每个国家都建立起自己统一的货币,以适应贸易和工业的需要。“商业革命”的深入发展与近代民族国家在欧洲成为普遍现实几乎是同步的。所以,在“商业革命”后期,所有民族国家都把“商业革命”抓在自己手里。这样“重商主义”也就应运而生了。

——摘编自陈乐民等《欧洲文明扩张史》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宋代商业发展的特点并分析其成因。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近代欧洲“商业革命”产生的影响。
2022-02-21更新 | 164次组卷
材料分析题 | 适中 (0.65)
名校
【推荐2】交通不仅是联系地区间发展的一个重要媒介,它更是历史发展的助推器。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2000多年前中国最早的运河即是出于作战需要而诞生,此后不论是中原地区发动统一战争还是对岭南等边疆地区的远征时,都曾大规模地修挖运河,以实现快速转运军队和后勤补给的目的。隋唐以后经济重心和政治重心南北分离的局面使得大运河成为了维系帝国统治和国防安全的大动脉。通过大运河源源不断地将南方的粮食、赋税等输送到北方,为都城供给“养分”,运河因此也被赋予了更多的经济政治方面的功能,甚至催生了一批运河城市和运河文化,然而其军事上的重要性并未因此而降低,反而有所提升。

——侯杨方、陈熙《千年运河:中华帝国的军事大动脉》

材料二   诞生于北非和西亚之间广袤干旱地带的诸多文明,很快就建立起了属于自己的帝国,在与游牧民族的不断斗争中,甚至形成了横跨欧亚大陆的庞大帝国。但是,以欧亚大陆为中心的历史舞台,还不到整个大陆面积的1/3,要想将整个地球作为历史的舞台,就必须将五大洲和三大洋联合在一起。而直到人类开辟出“海上的航线”之后,我们的世界才像现在这样属于一个整体。

——【日】宫崎正胜《航海图的世界史——海上道路改变历史》

材料三   速度是交通的灵魂,是人类的永恒追求,速度的进步也推动着人类文明的进步。人类对快捷和高速的追求一直没有停止过,高速化成为现代交通运输追求的重要目标。高速化可显著提高运输工具的运行速度,缩短运输时间,增加通过能力。

——徐飞《世界交通运输的发展趋势与挑战》


(1)根据材料一概括中国古代运河具备哪些作用?结合所学,指出隋朝大运河的开创性意义。
(2)材料二中“人类开辟出‘海上的航线’”指什么事件?结合所学,列举该事件的主要标志,并分析为什么该事件后“我们的世界才属于一个整体”?
(3)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分别指出第一次工业革命和第二次工业革命时人类为追求“快捷和高速”发明的交通工具。
2023-07-27更新 | 105次组卷
材料分析题 | 适中 (0.65)
名校
【推荐3】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某中学的学习小组为研究新航路开辟课题,搜集了以下材料。

材料一   开辟前

甲:1453年,奥斯曼帝国的军队攻陷君士坦丁堡,占领巴尔干、小亚细亚及克里米亚半岛等地区,从而控制了东西方之间的通商要道,肆意抢劫商旅,还规定对过往商品课以重税。鉴于此,西欧商人渴望另辟一条通往东方的商路。自从《马可·波罗行纪》在欧洲流传以来,欧洲人一直把东方,特别是中国看成是遍地黄金的人间天堂,所以想到东方去实现黄金梦的人比比皆是。

乙:14世纪,葡萄牙人改造了阿拉伯人的三角帆,加快了船的航行速度。1485年,葡萄牙人第一次使用星盘,不久星盘被更廉价的象限仪所代替。而象限仅是确定经度所必需的仪器。早在14世纪,西欧绘制地图的技术已相当发达了,当时开始出现标明海岸线及港口位置的航海图。

——摘编自吴于廑、齐世荣主编《世界史·近代史编》

材料二   开辟中

83日,带着女王授予的海军大元帅的任命状,哥伦布登上甲板,对女王资助给他的三艘帆船下达了出航的命令。为了减少船员们因离陆地太远而产生的恐惧,哥伦布偷偷调整计程工具,每天都少报一些航行里数。但即便如此,两个月后,一无所获的船队依然走到了崩溃的边缘。1010日,激愤的船员们声称如果继续西行就将叛乱。激烈争论后,哥伦布提议:再走三天,三天后如果还看不见陆地,船队就返航。他这么做无疑是十分明智的,因为仅仅在这次骚乱三天之后,曾经反对他的水手就在桅杆上高喊:“陆地!”这一天是14921012日。

——摘编自纪录片《大国崛起》解说词

材料三   开辟后

这条航道东起美洲的阿卡普尔科,西至亚洲的马尼拉,被称为马尼拉大帆船贸易。大帆船是西班牙人雇佣中国的工匠在马尼拉建造的,载重300吨左右,是当时世界上最先进的船只。大帆船贸易自1565年开始,于1815年结束,每两年往返一次。这种贸易实际上就是用美洲的金银换取亚洲尤其是中国的商品。

——摘编自《马尼拉大帆船及其航线》


(1)说明材料一、材料二对于研究本课题的史料价值。从研究新航路开辟的背景看,分析材料一甲、乙之间的逻辑关系。
(2)为了更全面地探究新航路开辟,在材料一、二、三的基础上,请你再分别为材料一、二、三提供一个研究视角。
2023-04-14更新 | 49次组卷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