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高中历史综合库 > 世界史 > 资本主义制度的确立 > 启蒙运动
题型:材料分析题 难度:0.65 引用次数:48 题号:18846242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启蒙运动不是陡然而至的。新航路开辟使欧洲人认识到世界其他地方还存在迥异的民族、宗教和文明形态,使基督教关于人类起源的说法成为虚假之言。17世纪初,英国莎士比亚的《哈姆雷特》等作品,充分体现了人文主义的政治理想和道德观念17世纪的欧洲逐渐确立了通过观察、实验、分析、归纳和综合等基本路径发现自然规律的科学方法,而不是盲信教廷的权威。伏尔泰对中国由明智的君主和哲学家统治赞赏备至,据此提倡实行开明的君主制。

——摘编自《从概念史的角度看启蒙运动》

材料二   要防止滥用权力,就必须以权力制约权力。一切有权利的人都容易滥用权力,这是万古不易的一条经验。自由仅仅是,一个人能够做他应该做的事情,而不被强迫做他不应该做的事情。

——孟德斯鸠

材料三   人生下来就是自由的,人可以说是自由的动物。那么,人民自由虽可用法律加以保障,但它原是天所赐予的,为任何人所必不可少。如果有人不取这天所赐予的自由,那就是对天犯了大罪,对自己又是莫大的耻辱。

——卢梭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分析“启蒙运动不是陡然而至”的原因。
(2)根据材料二.概括孟德斯鸠关于国家权力方面提出了件么政治主张?他的主张的提出有何实质意义?结合近代美国的相关史实,说明近代资产阶级是怎样践行活德斯鸠的主张的?
(3)根据材料三.说出卢梭提出了什么政治主张?这一主张的提出对法国社会有何影响?
【知识点】 启蒙运动解读

相似题推荐

材料分析题 | 适中 (0.65)
名校
【推荐1】思想解放是社会变革的先导

材料一   文艺复兴时期的人文主义作为对其所向往的人性的追求,摒弃了宗教教条,将价值取向由“神”转向“人”,但它缺乏“科学”的基础,仍然无法摆脱“神”的羁绊。18世纪的启蒙运动,以对科学知识的张扬,对思想自由和个性解放的鼓吹,在日后转化为一场旨在充分肯定人的根本价值、强调人的尊严的思想运动。

(1)根据材料一,指出文艺复兴和启蒙运动时期人文主义的差异。结合所学知识,分析产生差异的原因。

材料二 行政权力的委托者绝不是人民的主人,而是人民的办事员;只要人民愿意,人民就可以委托他们,也可以撤换他们…绞死或废黜一个暴君为目的的暴动…是合法的行为。

——卢梭《社会契约论》

(2)结合材料二与所学史实,围绕“政治构想与实践”自行拟定一个具体的论题,并就所拟论题进行阐述。
2022-07-08更新 | 176次组卷
材料分析题 | 适中 (0.65)
名校
【推荐2】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古典时代的雅典拥有一个作为市场的中心广场,公民的社会及政治生活多在这里进行。正如亚里士多德所说:“市场必然是这样一个地方,上面的广场我们可以用来消磨闲暇的时光,市场则可供我们交换各种生活必需用品。”此外,宗教圣地、露天剧场、体育场馆等公共生活空间,也成为城邦公民参与社会活动的舞台,生动地展现了城邦公共生活的画面。这些公共场所是向所有公民开放的,为数众多的公民经常聚集于此,以参加城邦的各种公共活动,这提高了公民的参与意识。

——摘编自邵令《古希腊公民的公共闲暇活动》

材料二 中世纪商业的兴起,是城市能够在封建庄园制度的环境中复苏的关键,使得商人的力量日益壮大起来,正是他们领导斗争,城市才从封建领主那里争取到了自治权。古典城市文明的传统主要体现在中世纪城市的政治与社会制度之中,在意大利的城市中反映的最为明显,由选举产生的市政长官被称为“执政官”,这个称号本来是罗马国家最高行政长官的名称。11世纪后期起,意大利城市普遍开始设置执政官,它不仅是一个官职,而且还是完全意义上的自我统治的象征。

——摘编自黄洋《欧洲中世纪城市的兴起与市民社会的形成》

材料三 到1851年,英国城市化率已经突破50%,英国总人口1800万,其中城市人口占52%,城市中人口10万以上的城市有10个,法国仅5个。以棉纺织中心曼彻斯特为例,工业革命前,这里人口仅在1万人左右,仅有几条又脏又暗的街道,没有市政机关,也无权选派议会议员。1786年阿克莱特纱厂在此创办,仅过15年后,该地已经建成50家纱厂,成排的大烟囱日夜不停地将滚滚浓烟吐向天空。同时,城市中心区域已开始美化,那里开辟了宽阔的街道,旁边设有商店,街道有了照明,还成立了城市消防队。

———摘编自王斯德《大学世界史》

材料四 17~18世纪,随着西欧各国的宫廷失去在社会生活中的核心地位,城市承担起传承经济文化的功能。剧院、音乐厅、咖啡馆等共同组成了城市的公共空间。戏剧不再是王公权贵的专属,而成为市民喜爱的一种艺术形式。大众剧院摆脱了宫廷戏剧的演出套路,上演了众多关注市民生活和讽刺政治的优秀剧作。这种由封闭到开放的趋势同样影响着西欧音乐的发展。在巴黎的公共音乐厅,交响音乐会和大型歌剧频繁上演,满足了民主时代人们的愿望。自1662 年伦敦首家咖啡馆开业后,咖啡馆成为市民读报、交谈和讨论时政的自由公共空间。在资产阶级革命的推动下,公共场所的话题不再聚焦于文艺的评头论足,逐渐转向对自由民主的向往与追求。这引起了当时统治阶层的恐慌,不少公共场所因此而被指责为“鼓励政治分歧和反拨思想的场所”。

——摘编自许正林、李倩《近代西欧报刊与城市公共空间的关系探析》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古希腊公共生活场所的特点。
(2)根据材料二,概括中世纪西欧城市自治的主要原因。     
(3)根据材料三,指出工业革命后英国城市发展状况。
(4)根据材料四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近代欧洲城市公共空间发展的表现及其原因。
2024-04-15更新 | 99次组卷
材料分析题 | 适中 (0.65)
名校
【推荐3】中西近代启蒙思想与实践

材料一   16~17世纪的中国,新的经济形态还十分微弱、脆嫩,明清时期的早期启蒙思想家们(如黄宗羲、王夫之、顾炎武)提不出新的社会方案,而只能用扩大相权、限制君权、提倡学校议政等办法来修补封建专制制度。18世纪欧洲启蒙思想家则拿出了……资产阶级国家蓝图。

——张岱年、方克立主编《中国文化概论》

材料二   伏尔泰在谈及孔子思想时叹言道:“欧洲的王族同商人发现东方,只晓得求财富,而哲学家则在那里发现了一个新的精神的与物质的世界。”

材料三   西方的七百年文化启蒙运动是在一个逐渐形成、形成后又不断更新最终得到强化的文化大环境中展开的……到17、18世纪,文化大环境又进行了一次更新。17世纪的英国资产阶级革命和启蒙运动率先为构筑一个新的理性主义文化大环境开辟了道路。到18世纪则出现了西方“三大革命合力并举”的形势,这一切终于催化着酝酿已久的理性主义文化大环境蒸蒸而生。

——王贤仙《近代中西文化启蒙之浅析》

材料四   (西方民主思潮)诞生之后……对世界各国都造成了深刻的冲击。对中国冲击的结果是儒家文化逐渐失去了统治地位。如果我们将中国传统文化比喻成一棵大树,洋务运动只不过剪断了一些枝叶,辛亥革命则相当于将这棵大树吹断了。

——知原《西方文明对中国的冲击及中国文明的嬗变》


请回答:
(1)依据材料一中国明清时期的“早期启蒙思想家们”提不出“新的社会方案”的根本原因是什么?
(2)18世纪欧洲启蒙思想家拿出了怎样的“资产阶级国家蓝图”?
(3)根据材料二,指出伏尔泰所叹言的欧洲商人发现“东方”是指什么事件。哲学家发现的“新的精神”世界指的是什么?
(4)材料三中18世纪西方出现“三大革命”,指的是当时欧洲政治、思想、经济领域的重大事件,请指出政治和经济领域的重大历史事件
(5)材料四中“将这棵大树砍断”的含义是什么?19世纪末20世纪初,西方民主思潮在中国的主要实践活动还有哪些?
2019-11-02更新 | 37次组卷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