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高中历史综合库 > 中国古代史 > 两宋的政治和军事 > 宋初专制集权的加强
题型:材料分析题 难度:0.65 引用次数:84 题号:19001413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为加强边防,唐在沿边重镇设立节度使。节度使最初只掌兵权,后来总揽军、政、财、监之权,权重势雄,独霸一方。安史之乱后,藩镇“相望于内地”,“屯重兵,多以赋入自赡”,“喜则连衡(横)而叛上,怒则以力相并”。

宋太祖即位后,革除前朝之弊,“申命诸州,度支经费外,凡金帛以助军实,悉送都下,无得占留”,并采取派遣官员监察地方等多项措施,“由是利归公上而外权削矣”。宋太宗时,节度使掌控的支郡也被收回,从此“无复领支郡者”。

元朝变革地方行政制度,设立行省。行省官员常以“藩大臣”和封疆大吏自居,替朝廷镇守地方;凡行政号令和公文申禀,“不敢专决大政,咨中书(省)而后行”。

——摘编自白寿彝总主编《中国通史》等

材料二   清朝前期开拓和巩固边疆的举措简表   

东北打击沙俄,1689年签订《尼布楚条约》
北方入关前打败并收降漠南蒙古,后在漠北、漠南蒙古地区设内蒙古盟旗、乌里雅苏台将军管辖
西北打败漠西蒙古准噶尔叛乱,设立伊犁将军管辖
西藏册封五世达赖和五世班禅,设立驻藏大臣,实行金瓶掣签制度
西南大规模进行改土归流
东南打败郑氏政权,设立台湾府,隶属福建省

——根据《中外历史纲要(上)》整理


(1)依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评述唐、宋、元时期中央政权对地方的治理措施。
(2)根据材料二,归纳清朝前期经略边疆举措的特点。

相似题推荐

材料分析题 | 适中 (0.65)
名校
【推荐1】唐、宋是中华文明史上的两座高峰。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唐初,中书省、门下省、尚书省长官共议朝政,均为宰相。李世民即位前任尚书令,为避讳,就以仆射为尚书省长官。唐代皇帝认为宰相品位尊崇,不应轻易授人,常以他官居宰相职并假借他官之称。例如魏征以秘书监身份参与朝政,称“参知政事”,也是宰相之职……太宗还以李洵为太子詹事(东宫百官之长),特加“同中书门下三品”之衔号,使其与侍中、中书令共同参与宰相职事。从此就有了“平章事”与“同三品”的衔号。无论品位多高,不加此衔,就不能行使宰相职权。只有三公三师及中书令例外……安史之乱后,宰相名号又发生了变化,因中书令和门下侍中升为正二品,所以就废除了“同中书门下三品”的宰相名衔。唐后期宰相的名号基本上就是“同平章事”。

——摘编自刘珲春《中华文明史话·宰相史话》

材料二   宋代文化是唐代文化的延续和发展。唐代所存在的三省六部、科举、均田等制度,已经标志着行政管理体制的完善。宋代又在此基础上建立了更加完善的文官制度,中枢大臣之间、中央和地方之间得以相互制衡。

——摘编自袁行霈《中华文明史》

(1)依据材料一、概括唐代宰相制度变革呈现的主要特点。
(2)依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简述宋代政治制度上“相互制衡”的表现;并对其进行评价。
2023-11-28更新 | 59次组卷
材料分析题 | 适中 (0.65)
【推荐2】【中国古代制度建设】

材料一   唐政府中出现了一个根深蒂固的紧张局面:一方是隋唐从北方诸王朝继承下来的制度,一方是出于把它们应用于重新统一的帝国中远为复杂的形势的要求。唐代政府的各个方面都是处于一个激烈变化的时代,这些继承的制度在此期间或被修改,或被更先进、更适用于新形势的体制所代替……这是一个使行政程序合理化、简化和效益化的时期,又是行政活动进行法典化和正规化的时期。当时强有力的中央政府对长治久安怀着信心,致使政治家们都倾向于以全帝国适用的统一制度和社会行为的持久准则来考虑问题。

——摘编自陈寅恪《隋唐制度渊源略论稿》

材料二   宋帝国自诞生之日起,在制度设计方面就需要解决两个问题:一是目的性国家对工具性国家的要求,即动员内部力量以应对国家间生存竞争;另一个是纠正汉唐帝国的政制缺陷,完善工具性国家。就前者而言,主要是壮大经济资源问题,并着力于提高资源的汲取能力等。就后者而言,主要是在制度上解决基本制度中的缺陷。

——摘编自刘守刚《中国财政史十六讲》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从经济层面举例说明“隋唐从北方诸王朝继承下来的制度”。以赋税制度为例,佐证唐朝“这个制度被修改,被更先进的体制所代替”。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指出北宋初年在“制度设计”方面的举措。
2023-11-25更新 | 7次组卷
材料分析题 | 适中 (0.65)
名校

【推荐3】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在清除了内部皇位的威胁后,宋太宗在军事上也采取了一系列的措施。对辽采取守势,把战线收缩,事实上承认了辽对幽云地区的占领。军队的精锐禁军有一半集中在京城附近驻防,边境只有少数禁军和地方厢军。这种守内虚外、强干弱枝的国防政策……以致辽或金的军队能够长驱直入,很快威胁到宋的都城,从而导致战争一开始就给宋方以巨大的心理压力。地方力量过于软弱,甚至连农民的暴动都无力镇压。如宋仁宗年间曾发生过这样的事,“官吏依前迎奉……廷贼饮宴,宿于县厅,恣其劫掠,鼓乐送出城外”。

——摘编自陈香林《小议宋代对外政策软弱求和的原因》

材料二   国民政府与蒋个石对济南事变(1928年5月)的应付之策只是妥协退让,这使得日军越发肆无忌弹,使中国人民遭受巨大的生命财产损失。国民政府的这种做法,既不能获得公正解决的结果,又让国内民众觉得失去了尊严,自然引起了民众的不满。特别是自此开启了南京国民政府对日妥协外交的大门,使得日本此后在中国大地上一再重复上演类似的突发事件。

——摘编自马振犊《民国外文突发事件应对的成与败——六大事件的剖析与启示》

材料三   新中国成立后,毛泽东提出了我国外交的根本原则,要倒向社会主义阵营,这就是“一边倒”的外交政策,他指出,我国必须倒向社会主义,没有第二条路径可选。而苏联也是第一个承认新中国并与新中国建交的国家,之后绝大多数的社会主义国家与中国建交。

——摘编自聂强《建国初期新中国外交决策制约因素的综合分析》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归纳宋代实行“守内虚外、强干弱枝”国防政策的原因及其影响。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济南事变时国民政府对日实行妥协外交的背景。

(3)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新中国成立初期“一边倒”外交政策的意义。

2018-10-27更新 | 69次组卷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