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高中历史综合库 > 中国古代史 > 三国至隋唐的文化 > 儒学、道教、佛教的发展
题型:材料分析题 难度:0.65 引用次数:67 题号:19246474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辩论是思想的交锋。在古代,无论东方西方,都有辩论的传统。在中国,我们在先秦诸子的典籍中能看到很多这样精彩的片段,比如惠施和庄子的辩论、公孙龙的“白马非马”、墨子和公输班的辩论。西方同一时期,古希腊的辩论之风很盛,他们认为辩论是发现真理的最好方法,苏格拉底与梅勒图斯的雅典法庭之辩,柏拉图、亚里士多德、西塞罗等,其舌辩逸事勾勒了人类文明史上雄辩与诡辩、逻辑与反逻辑的起点。

——摘编自李雪颜《宋元舌辩智慧》

材料二   辩论之风不仅在中国,古希腊亦蔚然成风。在古希腊,人们拥戴能言善辩的人为“智者”,当时伟大的哲学家苏格拉底、柏拉图、亚里士多德都能言善辩,亚里士多德专门著有《辩论篇》《辩谬篇》讨论辩论术。论辩在先秦既是统治阶层内部劝谏的主要方式,也是诸侯国间利益争夺的手段。战国是士阶层最活跃的时期,游说是职位晋升的平台,口才是博得君主赏识的基础,争辩之风盛极一时。

——摘编自魏玮《从先秦寓言到俗赋》

材料三   在公元前5世纪到公元前3世纪的战国时代,中国出现了一次重大的思想危机,中国思想家产生了强烈的忧虑情绪,出现了激烈的意识争论。公元前124年,汉武帝创建的大学传授的是“五经”,包括《易经》《诗经》《尚书》《春秋》和《礼记》,此五经据认为代表了孔子的传统。不过,随着时间的流逝,出现了种种修正、新的注解和具有真正价值的“概述”。

儒教使之与政治局势相适应,并经受住了道教和佛教的宗教压力而存在下去,把它重新塑造成为自13世纪以来一直居主导地位的新儒教。新儒教不仅是对世界作出理性主义解释的一种尝试,而且是一种政治和社会伦理体系。直到1912年中国帝制时代结束,新儒教一直是中国哲学中不变的指南和正统学说。

——摘编自(法)费尔南·布罗代尔著《文明史》


(1)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古代中国春秋战国时期和古希腊不同的时代背景,分析形成各自的论辩文化的原因。
(2)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儒家思想不断发展完善并在13世纪占居主导地位的原因。

相似题推荐

材料分析题 | 适中 (0.65)
名校
【推荐1】历史逻辑论证

【儒家思想的演变】

下表是某校历史研究性学习课上,四个研究小组展示的材料和所得的结论。

组别材料结论
战国组世之显学,儒、墨也。儒之所至,孔丘也。墨之所至,墨翟也。

—据《韩非子·显学》

战国时期儒学受到各诸侯国国君的普遍重视。
汉代组海昏侯刘贺(公元前92-公元前59,汉武帝之孙,西汉第九位皇帝)墓出土了一面青铜镜,背面题字与司马迁《史记·孔子世家》(成书于公元前91年)里文字高度相似。青铜文字记载参考了《史记·孔子世家》
唐代组唐高祖李渊自认为是老子后裔,规定老子地位在孔子之上,佛教位居第三;武则天明令佛教位在道教之上;唐武帝“灭佛”。

—据《中国通史》等

从唐代儒、释、道三者地位来看,儒学的政治地位最为稳固。
宋代组游酢和杨时去拜访老师程颐,程颐正用佛家打坐法瞑目而坐。游、杨二人遂恭敬地站在其身旁,等候良久,直到程颐发觉。

——摘编朱熹《近思录》

中国古代有尊师传统。

请回答: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每个小组的结论是否成立并说明理由
(2)本次研究性学习的主题是“儒家思想的演变”。请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说明儒家思想在战国、汉代、唐代、宋代四个时期的变化。
2021-11-16更新 | 90次组卷
材料分析题 | 适中 (0.65)
名校
【推荐2】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周道衰,孔子没,火于秦,黄老于汉,佛于晋、魏、梁、隋之间。其言道德仁义者……不入于老,则入于佛。……后之人其欲闻仁义道德之说,孰从而听之?老者曰:孔子,吾师之弟子也。佛者曰:孔子,吾师之弟子也。为孔子者,习闻其说,乐其诞而自小也。亦曰吾师亦尝师之云尔。

——韩愈《原道》

材料二:佛法为中国患千余岁,世之卓然不惑而有力者,莫不欲去之。……攻之暂破而愈坚,扑之未灭而愈炽。遂至于无可奈何。是果不可去邪?盖亦未知其方也。……然则礼义者,胜佛之本也。今一介之士知礼义者,尚能不为之屈,使天下皆知礼义,则胜之矣。此自然之势也。

——欧阳修《本论》


(1)材料一中,“火于秦,黄老于汉,佛于晋、魏、梁、隋之间”分别指什么历史事件或现象?为什么到隋唐时人们“言道德仁义者……不入于老,则归于佛”?
(2)材料二中,欧阳修是如何看待佛、儒关系的?
2020-12-23更新 | 88次组卷
材料分析题 | 适中 (0.65)
名校
【推荐3】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道教最高宗教目标就是在现实社会中肉体成仙,因而它就不能不受封建专制集团的辖制。孕育于中国传统文化中的道教,王权至上的传统思维方式在其理论中根深蒂固。各种道教理论竭力表明自己政治主张与儒家学说的一致性。在中国封建专制主义面前,佛教不得不承认君权高于神权。三国时期,著名僧人康僧会把孟子的仁政学说同佛教的普度众生相联结,东晋高僧慧远亦说“如来之与尧孔,发致虽殊,潜相影响,出处诚异,终期则同”。

——摘编自鲁湘子《略论儒释道三教合一的内在因素》

材料二   在科举入仕的目标失败后,林兆恩开始出入于儒、释、道三教之中,形成了自己完整的三教合一思想理论,三一教逐渐形成。三一教的形成及传播协调了儒释道三教的对不同问题的诠释,三一教与民间信仰、民俗相结合的方式,使其能够扎根于平民百姓之间。这不仅真正融三教思想为一也对社会上、下阶层的文化交流起着连接作用。也有利于儒释道三教人士意识到将社会思想理论切实落实到社会生活中、现实信仰实践的重要性。

——摘编自孟依莎《三教合一与三一教实践林兆恩思想研究》


请回答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古代中国出现三教融合的原因。
(2)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三教融合对当时中国社会的影响。
2020-11-24更新 | 84次组卷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