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高中历史综合库 > 中国近现代史 > 两次鸦片战争 > 开眼看世界的人-林则徐、魏源、徐继畬
题型:材料分析题 难度:0.4 引用次数:163 题号:19309098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晚清,闽、广、江、浙的水师,虽号称5万之众,但虚冒冗滥,可用者不过数千人,且常居陆上,与陆兵无异。水师战船,最大者仅长11.2丈,宽2丈有余,安炮多不过10门,且年久失修,不堪使用……水师官兵纪律松懈,武备废弛,缺乏训练。广东沿海各营所储炮弹,尚多为康熙年间制造,几乎全部铸蚀,不能使用。鸟枪兵了的射击训练,大多数“一枪不中”或“只中一枪”。而当时英军舰船大者长33.5丈,宽6丈,分三层,安炮72尊,每船可载700余人。英炮射击距离可达10里以外,且可连续施放。在1840年爆发的鸦片战争中,英国依仗先后出动的28艘军舰(装备火炮约800门)及约80艘其它船只,仅1.5万余人的兵力,竟把拥有近90万常备军的中国打败了。一直到19世纪末,迭起的列强侵华事件中,大多以炮舰从沿海攻入。

——摘编自俞世福《浅析中国近代海防论》

材料二   朝野有识之士,无不攘臂以谈战守,群起筹议防海之策。林则徐在广东提出了“以守为战,以选待劳”的作战方针。魏源认为“守外洋不如守海口,守海口不如守内河”。王韬以为要“整顿海防,制造军舰,演练水师”。丁日昌提出设立“三洋水师,彼此呼应”。郑观应疾呼“精枪炮器械,兴轮船火车电报”“张国成,护华商”“图强与保富相维系”“分省设防不如号令统属”。李元度上疏清廷“简派重臣,总理海军”。马建忠主张设水师衙门,统领各水师,经理七省海防事宜。……中国近代海防论经历了以林则徐、魏源为代表的倡导时期,以冯桂芬、丁日昌、王韬为代表的发展时期,以李鸿章、李元度、马建忠为代表的高潮时期。他们改革海防的思想,也只是兴旺了一阵,随后便走向衰竭。中国近代的海防建设,从1888年开始因宫廷需款而停止,最终导致了中日甲午战争的失败。

——综合摘编自俞世福《浅析中国近代海防论》、刘中民《中国近代海防思想史论》

材料三   新中国成立后,我国海军防御范围逐渐从近岸领域转移到利益做关的近海领域。新时期,我国统一“近海”概念为“我国的黄海、东海、南海、南沙群岛及台湾、冲绳岛链内外海域,以及太平洋北部的海域”。随着对外贸易在国民经济中的比例越来越重,海上航运对中国经济有着非同以往的战略意义,赴远海为中国商船护航以及在大洋上保护国家利益成为我国海军发展的迫切需求。党的十八大以来,强军伟业加速推进。短短10年间,人民海军主战舰艇数量,从十位数向百位数递增,我国海军多次执行亚丁湾护航、赴远海编队训练、对外友好访问等任务,人民海军已从“黄水”走向“蓝水”,从“浅蓝”走向“深蓝”。2022年6月17日,我国第三艘航母福建舰下水命名,这是我国完全自主设计建造的首艘弹射型航母,采用平直通长飞行甲板,配置电磁弹射和阻拦装置,满载排水量8万余吨。

——摘编自周于兰《新中国成立以来中国海军战略转型研究》


(1)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简括中国近代海防思想孕育的背景和主要主张。
(2)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现代中国海军发展取得的进步。
(3)根据三则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现代中国海军发展优于晚清的因素。

相似题推荐

材料分析题 | 较难 (0.4)

【推荐1】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工业化使人们不再相信中世纪神定的等级秩序,转而相信个人拥有天赋的追求自由和幸福的权利,这种权利自由在民族或民族国家而非王朝国家内才能得到保障。……在经济层面,民族国家可以提供没有关税和配额限制的、他们可以在其中自由贸易的自由大市场,并因此提高他们的生活水准。在19世纪的西欧,民族主义之所以具有强大的吸引力,是因为在当时西欧人普遍认为,只有民族国家才能够或似乎能够满足民族成员相对安全、自由的要求和实现他们对未来的希望,扩充军备、对外殖民扩张、建立势力范围可以使民族国家更强大。民族国家越强大,民族成员的生存条件就越好,民族世代存续也就更有保证。

——摘自李肇忠《近代西欧民族主义》

材料二

19世纪下半叶,一些先进中国人的现代民族意识开始逐渐觉醒了。沿海的改革者属于近代中国人向民族主义转变的第一代,包括容阂、伍廷芳、王韬、郑观应等人。当殖民者夸耀西方的文明和强盛、贬低中国文化传统时,个人和国家的羞耻感融为一体,成为民族主义激情的丰富来源;同时他们认为国家强盛的关键在于统治者与人民之间有一种密切的信任关系,而这种关系在西方受到代议制政治制度的推动。内地的改革者,如冯桂芬、郭嵩焘、薛福成等人在普遍接受了变革之后,也明显向民族主义方向发展。冯桂芬向同胞力陈要以中国在第二次鸦片战争中的失败为耻,以此唤起国人自强的心理。郭嵩焘通过中国文明与西方文明的比较,形成了民族主义的思想框架。薛福成则关注收回治外法权和提高关税等问题。到20世纪第一年,“民族主义”的概念由梁启超引入中国,在中国滋生蔓延半个世纪之久的民族主义意识第一次得到了正式、明确的表达。在这个过程中,华夏中心主义最终转化成民族主义。

——摘自胡涤非《民族主义与近代中国政治变迁》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比较19世纪西欧民族主义与近代中国民族主义内涵的不同。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说学知识,指出19世纪西欧民族主义与近代中国民族主义的联系,并分析近代中国民族主义发展的影响。
2018-07-15更新 | 183次组卷
材料分析题 | 较难 (0.4)
名校
【推荐2】思想的发展具有时代特征。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中国古代人文主义认为:人与人之间应该保持一种和谐的关系,互相关心互相爱护。……认为一个没有秩序的社会是危险的,会给社会成员带来灾难,提出了一系列符合社会发展需要的礼法模式。……提出要使“义”成为第一追求,认为它是人的根本价值所在。……人在社会中离不开交往,而人们之间的交往需要一个基本的准则,应该真诚待人,不虚伪欺诈。

——张岱年等《中国文化概论》

材料二   上帝已经赐给我们一位品质高贵、方在青年的君主(指查理五世)作我们的领袖。这便引起了许多人的新希望。……所谓教士们,无论是传教士、神父,或是教皇和其他基督教徒并无不同之处,并非自成团体,或是高于其他教徒之上的。……至于用来保护弱者,惩治坏人的宝剑和鞭子,那是掌握在世俗权力的手中的。……我们应当让世俗政权在整个的基督教世界中执行它的职务,无论什么人,不管他是教皇、主教、传教士,或是修士、修女,世俗权力都有权来管他。

──马丁·路德《致德意志贵族书》

材料三   1840年中国社会进入近代时期,整个社会在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都发生了巨大的变化,这些变化使近代思想界也开始了它近代化的历程。在西方各种思潮传入影响下,出现了“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现象,……近代思潮勃然兴起,起决定作用的因素“既包括有形的物质制度性因素,也包括精神性因素”……同时“中国社会的特定的历史土壤……从根本上限制、影响与规定着不同时期人们社会活动的基本方向和格局”。

——孟莎《中国近代社会思潮变迁的社会原因初探》


(1)依据材料一概括中国古代人文主义的主要观点,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中国古代人文主义出现的历史背景。
(2)依据材料二概括马丁·路德的主张,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其历史意义。
(3)依据材料三概括1840年后中国思想界变化的特点,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这一时期中国思想界出现变化的原因。
2020-08-07更新 | 89次组卷
材料分析题 | 较难 (0.4)
名校
【推荐3】阅读下表,回答问题。

历史研究中历史分期是一项重要工作,关于“中国近代史起点”问题,在不同时代背景下均有或明或暗的交锋,至今依然并未消歇。最具影响的观点主要有如下三种。

关于中国近代史起点的最具影响的观点


——整理自赵庆云《何为近代一中国近代史时限问题讨论述评》


(1)关于中国近代史起点存在多种观点,分析其原因。
(2)结合所学知识,说明“鸦片战争是中国近代史起点"的理由。
2020-12-23更新 | 105次组卷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