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高中历史综合库 > 文化交流与传播 > 文化传承的多种载体及其发展
题型:材料分析题 难度:0.65 引用次数:45 题号:19783433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在欧洲,作为精英阶层创造的博物馆,自诞生起就不自觉地带有强烈的精英文化的基因,这决定了博物馆服务对象的角色不自觉的偏向精英阶层。而民主趋势下,普通大众权利的获得使得博物馆又不得不重视大众的文化权益。16世纪中叶,收藏被受教育阶层视为一种有修养的绅士行为和身份地位的象征,收藏主要涉及文化艺术、自然奇珍和历史古物,由于启蒙运动的推动,19世纪公众将自己藏品捐出成为潮流。法国大革命后政府宣布将卢浮宫变成国家博物馆,在理论上强调博物馆成为普通人可进出的场所,“这些国家的艺术属于自由平等理念下诞生的新社会全体公民所有”。

——摘编自潘继业《西方博物馆公共化中的精英力量》

材料二   鸦片战争后,中国在与外国签订不平等条约的交涉中常常出现沟通不畅的问题,与外国人沟通必须“悉各国情形必谙其语言文字方不受人欺蒙”。恭亲王奕䜣也感到清政府在外交中的劣势,于是近代中国第一座官办外语学校同文馆建立了。同文馆博物馆是辅助教学的设施,藏有新式机器(模型)、动植物、医学标本、矿石等。美国传教士丁韪良任同文馆总教习后还从国外购买了一些藏品,藏品的陈列主要是按照学科进行分类,只为同文馆教授学生使用,并未对社会公众开放。虽然庚子之变打断了它的发展历程,然而其曾经的管理和陈列都为后期博物馆事业提供了经验和教训。

——摘编自陈思清《近代中国学校博物馆发展研究(18761949年)》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近代西方博物馆事业的发展趋势并简析其原因。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归纳京师同文馆及其博物馆建立的背景。综合上述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谈谈中外博物馆的共同贡献。

相似题推荐

材料分析题 | 适中 (0.65)
【推荐1】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法国作为现代公民教育的首创国,拥有深厚的政治文化传统。在法国大革命之后,公民教育开始萌芽,1789年《人权宣言》是法国公民教育中的一项重要内容,旨在让学生了解自由、权利和尊重的重要意义。到1871年巴黎公社时期,推行教育世俗化,清除学校中的宗教物品,更换宗教题词,代之以自由、平等、博爱、共和国等。法国政府明文规定学校公民教育要始终坚持培养学生善良、诚实、勇敢的道德品质。从20世纪80年代的法国教育改革中我们可以看出,法国政府已经在着手解决教育不平等问题。法国实行教育行政指导原则,即将教育视为国家的事业,由国家对教育进行直接干预。法国学校特别注重培养高中学生承担责任的能力以及参与政治生活的能力,通常会鼓励学生参观国会以及参与政治活动。法国的公民教育整体上有预备阶段、小学阶段、中学阶段三个阶段,与之相匹配的教育目标和内容。政府还定期组织学生到校外博物馆参观,并把每年九月的最后一个周末定为“文化历史遗产日”,法国的国立博物馆对老人和小孩半价。

——摘编自张晋幸《法国大革命以来公民教育研究》

材料二:19世纪末20世纪初,以梁启超、康有为为代表的知识分子将“国民”的概念引进大众视野,并将国民的形象论述为热爱祖国、拥护立宪、维护权利、自由民主等,这些素养包涵近代公民的含义。清末新政中教育领域的改革,比如成立学部、广兴学堂、推行新学制……这场运动,从事实上在开民智、鼓民力、塑造新民德行等方面起到促进作用,为民初公民教育的深入开展奠定了基础。伴随工商业的繁荣发展,城市成为经济、政治、社会和文化等新生资源最为丰富的地区。1905年之后,上海、天津等地率先开展地方自治,联合地方乡绅,以租界为样板推行新政举措,如劝办实业、兴办教育,以及举办修马路、设路灯、办警政、整顿卫生等市政建设事业。教育杂志也在这一时期兴起,使教育者可以通过“投稿”的形式对教育发表个人意见。

——摘编自亓娜《清末民初中小学公民教育研究》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归纳法国大革命以来公民教育的主要内容及其特点。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清末公民教育的时代背景。综合上述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谈谈现代中国公民教育可从法国和清末公民教育中汲取的经验。
2024-05-23更新 | 23次组卷
材料分析题 | 适中 (0.65)
【推荐2】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教会学校的存在是近代中国半殖民地的国家地位在教育上的反映。19世纪后期,西方传教士在华开设的一大批教会学校,没有一所在中国政府立案,它们是以武力开道,以不平等条约为保护伞的。清政府对教会学校如何教育中国儿童和青年,基本无力制止。除宗教课程外,教会学校的课程设置和洋务学堂并无显著差别,都是当时中国人急需了解的西学部分。教会学校带有近代教育的特征,中国开放女子教育、设立学前教育机构都是从教会教育开始的。教会学校为中国培养了一批适应社会需要的人才,毕业生成为当时新式学堂教师的重要来源。

——摘编自孙培青《中国教育史》

材料二   教会学校初期照搬欧美模式,成为中国高等教育体系之外的独立系统。进入民国以后,1922年发生了全国范围内的非基督教化的社会运动——收回教育权运动,教会学校为此提出了“中国化”调整方针。各大学20世纪20年代和30年代出现了研究和讲授国学的热潮。1932年甘肃教育厅等提出《融合并发扬中华民族文化案》,此后,讲授和研究传统文化掀起高潮。1935年商务印书馆编辑出版一套“大学丛书”,奠定了民国时期中国学者自编中国化教材和参考书的基础。这一时期,一批具有古代士人风骨亦旧亦新特质的民国大学学人在继承中国传统文化、弘扬国学方面做了大量工作,推动教育发展。

——摘编自陈康《民国时期高等教育的本土化表现及主要动因探析》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19世纪后期教会学校对中国教育的影响。
(2)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民国时期中国高等教育的主要变化并简析其原因。
2023-07-25更新 | 23次组卷
材料分析题 | 适中 (0.65)
名校
【推荐3】教育要为国家建设服务,学校是教育的重要场所。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太学是汉代设在京师的全国最高教育机构。最初太学只设五经博士,置博士弟子五十名。从武帝到新莽,太学中科目及人数逐渐加多,开设了讲解《易经》《诗经》《尚书》《礼记》等课程。汉元帝时博士弟子达千人,汉成帝时增至三千人……武帝到王莽,还岁课博士弟子,入选可补官。

——摘编自毛礼锐《中国古代教育》

材料二:福州船政学堂的主要课程为算数、几何、代数、直线与球面三角、天文气象学、航海测算、地理、蒸汽机结构原理、仪表使用和英语。船政学堂的毕业生和留学生在各地也普遍受到欢迎……(魏翰)长期充任福州船政局总工程师,后来又担任广九铁路总理。留学生李荣芳、郑成分别在驻法、驻美使馆担任翻译……仅北洋海军参加中日甲午黄海海战的12艘战舰中,福州船政学堂毕业生和留学生就占有10舰管带之职。

——摘编自孙占元《左宗棠评传》

材料三:当时主张教育救国与文化救国的思潮在北大相汇合。北大通过蔡元培的革新与新文化运动,迅速出现崭新面貌,而其最主要的则是形成科学民主的校格、健全奋斗的人格、开新向上的学格与个性自觉的群格,从而使北大在教育上、思想文化上处于第一提琴手的位置,进而在具有划时代历史意义的五四运动中,水到渠成地成为中心与主导者。

——摘编自朱成甲《北京大学与五四运动》


(1)根据材料一,指出汉代太学教育的特点,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太学建立的影响。
(2)根据材料二,概括福州船政学堂课程设置的特点。
(3)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蔡元培革新北大的理念及影响。
2023-08-03更新 | 24次组卷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