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高中历史综合库 > 国家制度与社会治理 > 近代西方民族国家与国际法的发展 > 国际法的形成与外交制度的建立
题型:材料分析题 难度:0.4 引用次数:50 题号:20306017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古希腊语的“世界公民”一词包含了“宇宙”“城邦”“公民”之意,最早由古希腊哲人狄奥根尼提出,“当人们问他是哪里人时,他回答说我是世界公民”。除奴隶主和奴隶之外的自由民渴望休养生息,这种对古希腊世界及各城邦止战、和平、美德的思想在苏格拉底等哲人的论述中大量存在。斯多葛学派系统提出了世界主义的思想,他们认为地域划分不同的等级和国家,是违反自然法的,应废除国家的界限,组成一个共同的社会,即“世界国家”。

17世纪开始,社会契约理论的近代公民观念诞生,“世界公民”政治诉求也逐渐明晰化。资产阶级推行资本主义的自由、民主等理念及民主制得到普及,尊重公民诉求、和谐、共生等思想被越来越多的人认可。伴随着《威斯特伐利亚和约》的签订和“国家主权”原则的确立,“一种新的民族主义趋向取代全球主义”。在此影响下,“没有爱国主义的全球主义的冷酷的、无用的和荒诞的,没有全球主义的爱国主义是狭隘的和自私的”理念开始为部分学者所推崇。

材料二   两次世界大战使得人们意识到狭隘、极端的民族主义教育无法正确处理国与国以及各国公民之间的关系。1950年,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将“国际理解教育”正式更名为“世界公民教育”,“世界公民”一词正式进入各国视野。“文明的冲突”理论与全球治理理论、多元文化主义理论有着共同滋养的思想土壤,在“后殖民”时期,自由主义、社群主义开始与共和主义、多元文化主义、世界公民教育一起,构成公民教育的主要思想流派,并不断地推动“世界公民”内涵的扩展和“世界公民教育”的发展。

——以上材料均摘编自宋强《文明交流互鉴的教育溯源:“世界公民教育”思想的发展脉络》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古希腊“世界公民”内涵的特点,并指出推动17世纪开始“世界公民”理论发展的因素。
(2)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谈谈你对当代世界公民的看法。

相似题推荐

材料分析题 | 较难 (0.4)
【推荐1】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三十年战争结束后,威斯特伐利亚体系得以建立,国家利益优先的现实主义国际关系观念被广泛接受。中立不再像过去那样不合乎道德规范且缺乏合法性,有些情况下中立甚至成为一种国家“美德”。从拿破仑战争结束到一战爆发被人们称为欧洲的“百年和平”,不仅瑞典和荷兰这样的长期中立国会宣布中立,英国等大国也时常加入中立国的行列,若干学者将这一时期称为中立理论与实践的“黄金时代”。1907年,第二次海牙和平会议召开,通过了《海战时中立国权利义务公约》等十三项公约,进一步明确中立国权利和义务的同时,也规定了交战国对中立国的权利和义务。

——摘编自高志平、刘劲松《中立外交发展演变的历史考察》等

材料二   一战中,荷兰、瑞士、西班牙等少数几个中立国成功保持中立。但更多情况下,人们看到的是中立国的受挫:比利时和卢森堡遭到德国入侵,阿尔巴尼亚被意大利、塞尔维亚等国家肢解,美国、意大利、葡萄牙、罗马尼亚和中国等另外一些国家则由于各种原因放弃中立,远离战火的拉美中立国亦无法置身事外。一战结束后,国际社会流行的观念是:中立让(某个国家)逃避人类本应承受的负担。国联盟约规定,一旦发生违反盟约的战争,战争应被视为对所有会员国的行为。二战时,中立国的工业制造能力、原材料和科技成果对德国的重要性远超一战,到1943年被同盟国列入“黑名单”的葡萄牙、西班牙和瑞士的公司均超过了1000家。

——摘编自梁志《20世纪中立危机新探》等

材料三   二战后,大多数新独立的亚非国家奉行中立主义,倡导和平共处五项原则,在其外交政策中都声明不允许外国在本国建立军事基地,不参加敌对性的军事集团。亚非中立主义国家的领导人认为瑞士式的中立是“一种不敢正视现实的鸵鸟政策”。1956年,苏加诺说:“我们并不守中立,而且在全世界人类尚未自由解放以前我们永远不会中立。”1962年,他又进一步阐明:“我们热爱和平……但是还有一个原则,如果对方使用武力,我们也有权使用武力。甚至为了从帝国主义手里解放我们的祖国,我们有充分的权利使用武力。这就是原则!”

——摘编自高志平《试析二战后亚非国家中立主义外交政策的含义》等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百年和平”时期中立外交的积极影响。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20世纪中立外交出现危机的原因。
(3)综上,简评二战后亚非国家中立主义外交政策。
2023-11-24更新 | 210次组卷
材料分析题 | 较难 (0.4)
【推荐2】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16181648年发生了席卷整个欧洲的三十年战争,战后缔结的《成斯特伐利亚和约》,承认和确立了国家主权、主权平等、维护和平、协商解决争执等一系列国际关系中应遵守的准则,宣告了选代国际法的产生。国际法是和欧洲国家间体系的发展联系在一起的,不适宜美洲大陆上不信奉基督教的民族或亚非国家。随着西欧国家向全球扩张势力,主权(民族)国家的概念开始传播至全世界,与西欧界定之主权《民族》国家要素不一致者皆可兼并之、占有之,列为殖民地。

——摘编自鲁纳《改变中国的国际定位观:晚清时期国际法引进的意义》等

材料二   国际法正式系统地被介绍到中国是19世纪60年代。1863年,同文馆总教习美国传教士丁韪良将书倾的《国际法》翻译为《万国公法》。该译著的出版,得到了洋务浪费访的大力资助。总理衙门曾将此书分发到沿海各重要通南口库作为对外交涉的依据。甲午战争后,清政府扶持大忙学生去日本留学。中国学生在此期间接触到了大量的日本文化及政治动态,其中也包括国际法的学习和国际关系的研究。他们把国际法当作一种救世工具,将一些国际法著作翻译、介绍到中国。从1902年到1911年,共有几十种日本留学生编译的国际法著作出现对国际法知识在中国的普及有重要意义。

——摘编自董临瑞《从<南京条约>看晚清时期国际法在中国的运用》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近代国际法的主要特征,并分析其意义。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晚清时期国际法在中国传播的变化,并分析其原因。
(3)根据上述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要说明当今中国如何用好国际法应对大变局。
2023-04-13更新 | 235次组卷
材料分析题 | 较难 (0.4)
名校
【推荐3】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中世纪晚期的欧洲,教皇地位的衰落与国家世俗化发展要求打破原有的政治结构,换言之,主权国家的建构是一个历史的必然。《威斯特伐利亚和约》开启了基于领土的主权国家,国家的政治权限被划定在特定的领土范围以内,领土成为主权国家一个不可或缺的元素。英法百年战争,英国战败退守英格兰等岛屿,客观上为英国民族国家的建构提供了有利的空间条件。战争也使英国民众普遍感到“法语是敌人的语言"“使英格兰人意识到他们的特性、统一性和共同的传统和历史”。随着商品经济的发展和社会结构的变迁,原有的社会控制结构体系摇摇欲坠,国家的权力从贵族的手中转移到君主手中,最后再转移到代表人民的议会手中,人民从徘徊于政治体系之外到能够平等地享有政治权力,伴随这个过程,普通国民的国家意识、民族意识逐渐巩固。无论是国家的领土边界还是国家的利益边界,是以民族边界的大小来决定的,民族承载着国家,两者完全融合在一起。

——摘编自黄其松《民族国家形成的历史叙事——以英国为例的阐释》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推动英国发展为近代民族国家的因素。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近代西方民族国家形成的影响。
2023-08-25更新 | 137次组卷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